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没能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MEGA2为基础

2017-01-27 00:46赵玉兰
现代哲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赫斯迈耶德意志意识形态

赵玉兰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没能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MEGA2为基础

赵玉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重要著作。遗憾的是,这部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出版。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作的有关“两厚册八开本”未能在威斯特伐里亚出版的说明就成为困扰学界的历史之谜。本文通过对MEGA2第III部分即书信部分,特别是对他人在1845—1847年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的考证研究,基本重建了那段历史,从而揭开了这一历史之谜。这有助于学人更深刻地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珍贵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MEGA2;季刊

作为标志唯物史观诞生的代表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众所周知,这部著作是以手稿形式流传下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并未将其出版。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为什么没能出版?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大量著作、文章和手稿中,相关的说明和论述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通常只能满足于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作的笼统描述:“当1845年春他(恩格斯——作者注)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4页。由于中文一、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存在“威斯特伐里亚”和“威斯特伐利亚”两种译法,为统一起见,本文均采用“威斯特伐里亚”译法,包括引文。这段话可谓是关于《形态》的最著名的论述。然而,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尽管马克思清楚地说明了《形态》的写作历程和出版遭遇,但是关于出版失败的原因——“情况改变,不能付印”,却不免有些语焉不详,而把手稿交由老鼠的牙齿去批判更是不乏无奈的意味。那么,《形态》为什么没能出版?其中的细节究竟是怎样的?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即MEGA2第III部分所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特别是他人写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我们基本实现了对那段历史的重建,从而得以揭开《形态》未能出版的历史之谜。

一、努 力

1845年秋,马克思、恩格斯、莫泽斯·赫斯(Moses Hess)等人决定,共同对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展开批判。这一批判所采取的形式是出版一份季刊,由马克思担任编辑,在其中收录包括《形态》在内的著作和文章。在这一计划的酝酿过程中,他们开始积极寻找出版商和出资人。同年11月,赫斯同威斯特伐里亚的社会主义者、企业主尤利乌斯·迈耶尔(Julius Meyer)和鲁道夫·雷姆佩尔(Rudolph Rempel)达成初步协议,由后者出资出版这份季刊。*参见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MEGA2), Band III/2, Dietz Verlag Berlin, 1979, S. 248.在此之后,约瑟夫·魏德迈(Joseph Weydemeyer)接手了协商工作,他成了在马克思恩格斯与迈耶尔、雷姆佩尔之间进行沟通、联系的中间人。

1846年2月,魏德迈从威斯特伐里亚来到布鲁塞尔,与马克思恩格斯密切交往。4月底,他从布鲁塞尔迁居威斯特伐里亚的希耳德舍,同他一起抵达希耳德舍的,还有《形态》的一部分手稿。正如马克思在1846年8月1日致出版商卡·弗·尤·列斯凯(C. F. J. Leske)的信中谈到的:“德国的几个资本家愿意出版我、恩格斯和赫斯的一些著作……为了把我编辑的和恩格斯等人合写的著作的第一卷手稿安全地带过边界,这个朋友在布鲁塞尔一直待到5月份。”*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2—383页。马克思谈到的“这个朋友”正是魏德迈,而这部“著作”正是《形态》。需要注意的是,魏德迈在布鲁塞尔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一直待到5月份,因为在抵达希尔德舍后,他马上从威斯特伐里亚发出了写给马克思的第一封信,而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846年4月30日。

在这封信中,魏德迈就出版事宜谈了三点:首先,他请马克思尽快把其余的手稿寄过来,他认为这些手稿无论如何应该从他那里一并寄到印刷地。其次,他打算向迈耶尔提议,在荷兰的林堡成立一家股份制出版社,他认为这要比单个书商更容易承担风险。同时,魏德迈提到,如果自己申请到了荷兰公民权,那政府就不会拒绝给予他从事这一活动的许可,这就意味着他也可以参与到出版活动中。魏德迈建议马克思就这件事打听一下林堡的情况,因为按照德国的法律,少于20印张的著作都要接受审查,所以就出版小册子来说,这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最后,魏德迈询问马克思的经济状况如何,他强调迈耶尔很乐意在出版方面提供必要的预付款。*参见MEGA2, Band III/1, Dietz Verlag Berlin, 1975, S. 532-533.在收到魏德迈的信特别是确认迈耶尔愿意提供预付款后,马克思便开始联系布鲁塞尔的书商卡·格·福格勒(C. G. Vogler)。后者在1846年5月9日给马克思来信,详细说明了由他担任发行商的条件。福格勒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是统一按照集市收入的10%收费,承担寄送、打包、交货、兑现、代销等全部委托业务;另一种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如帐单的制作、包裹的打包寄送、被退书籍的拆包、外汇业务的兑现和协议等)分门别类收费。不管是哪一种方案,福格勒都建议最好从莱比锡发货。*参见MEGA2, Band III/2, S. 188.

福格勒提出的条件显然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于是,5月中旬,马克思给魏德迈写了复信——这是现存的唯一一封马克思于1846年写给魏德迈的信,全面介绍了布鲁塞尔的出版进展情况。首先,关于其余的手稿,马克思谈到:“手稿你不久也会收到。第二卷差不多已经完成。第一卷的手稿一到(最好用两个邮包寄这些东西),殷切希望马上开始付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9页。这里可以清楚看出《形态》包含两个卷次。魏德迈在4月带走的只是第一卷的一部分手稿,而马克思将很快把该卷的剩余部分寄出。就第二卷来说,它应该一直处于写作之中,既然马克思谈到它“差不多已经完成”*马克思在1846年8月1日致列斯凯的信中写到:“只是在那部著作的第二卷手稿绝大部分已经寄往德国以后,不久前那些先生才终于来信说,他们的资金另作他用,所以这件事一无所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83页。)从下文可知,6月底雷姆佩尔致信马克思,请他另找列斯凯完成出版事宜。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7月2日回信质问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关于出版一事的态度,并最终在7月9日收到迈耶尔的决裂信。由此可以推断,马克思最晚在6月底已把第二卷手稿寄往德国。,看来也会很快寄出。其次,关于在林堡成立出版社的想法,马克思婉转地指出,“对于出版小册子来说,也许是好的。20个印张以上的书籍最好在德国本土印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69页。。由此,马克思一方面否决了魏德迈提出的在国外如荷兰成立股份制出版社的建议,另一方面亦引出了他新近找到的“一条门路”:“住在这里的福格勒可以承担全部的书籍发行业务,他在莱比锡有个经理人,这个人主要是推销禁书。书本身要在德国印刷。编者每次都作为出版者,就是说,‘作者自费出版’……福格勒在这里开发货单,书从印刷地点直接寄到莱比锡他的经理人那里。印刷地点当然不能在普鲁士。在每年复活节集市时,和福格勒结一次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70页。马克思还向魏德迈逐字引证了福格勒提出的条件。他指出,只要迈耶尔同意福格勒的建议,就可以在普鲁士之外的德国任何一个地方启动印刷工作了。显然,马克思此时对《形态》的出版工作是充满信心的:一方面,出版的开端已经具备——迈耶尔会提供必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出版的终端——价格合理的发行商也已找到,而作为中间环节的印刷活动只是一个技术性过程,无需操心。因此,整个出版活动的顺利完成似乎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顺利。就在马克思给魏德迈写复信的时候,后者在5月13日、14日分别写给恩格斯与菲力浦·沙尔·日果(Philippe-Charles Gigot)以及马克思的两封信姗姗而来。在致恩格斯与日果的信中,魏德迈谈到,他和迈耶尔再次致力于实现“两卷书的出版”。他们在四处寻找出版商,已经给例如汉堡的福格尔、基尔的宾索夫、德绍的某位书商写了信。值得一提的是,魏德迈提到,之前赫斯同迈耶尔拟定的条件有了一点调整,即“作者另外还可以分得三分之一的利润”这一条被划掉了。*MEGA2, Band III/2, S. 189.这很可能是为了以更大的利润吸引书商的参与。如果说5月13日的书信仍然提供了一些积极信息的话,那么在5月14日写给马克思的信中,魏德迈虽然一方面仍然在强调积极方面,即他希望出版事宜能够尽快取得好的结果,这样一来,承担这两卷书出版事宜的人自然可以承担马克思计划完成的《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在1845年2月与出版商列斯凯签订《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出版合同,1847年2月列斯凯取消了合同,而马克思最终也没有完成这部著作。的出版工作。但在另一方面,他却抛出了一个坏消息,即迈耶尔和雷姆佩尔目前均处于财政危机之中:迈耶尔刚刚购买了一座炼铁厂,需要投入大笔资金;雷姆佩尔在科隆新开了一家企业,资金紧张。*MEGA2, Band III/2, S. 193.可以想像,正在自信满满地给魏德迈回信的马克思收到这个消息时是何等的意外和不满:“我写到这里时,正好收到你给菲·日果和给我本人的那封信。恩格斯就坐在我旁边,就合作的部分答复你。坦率地说,你信中传来的消息使我相当不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70页。马克思的不快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此时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另一方面,这份计划中的季刊的其他编者的经济状况也很不好,特别是贝尔奈斯*贝尔奈斯从他的《论刑事和刑法》的手稿中摘编了一篇文章,马克思打算把它收录在当时正与威斯特伐里亚出版商商议的季刊中。因此,贝尔奈斯也是季刊的编者之一。,马克思当时正在为他筹措资金以应付各种债务。

魏德迈5月14日的来信为《形态》最终的出版失败埋下了伏笔。1846年6月11日,魏德迈给马克思写了回信。他在信中首先谈到,自己已经紧急通过迈耶尔给贝尔奈斯寄去了150法郎的汇票,以解后者的燃眉之急。然后,魏德迈再次强调了迈耶尔的经济困境:“眼下,迈耶尔完全不可能支付这样一笔数目。他自己经常要如此艰难地维系他的新企业,以至于我都能非常确定地对此予以说明。请一定相信我,亲爱的马克思,如果迈耶尔能够做到,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MEGA2, Band III/2, S. 225.既然迈耶尔已经不能指望,魏德迈便把希望转向了福格勒:“福格勒的建议看起来非常不错;我们要在普鲁士之外有一个印刷点。一旦你把手稿的开头寄过来,启动印刷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在目前的情况下,非常希望福格勒在对他更有利的条件下承担更大部分的垫款。迈耶尔愿意为他的一切损失作担保……福格勒承担的垫款越多,事情就越有利。”*Ebenda.显然,资金问题依然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魏德迈谈到,他会尽一切所能推动出版事宜的实现,前提是得到马克思的许可。然而,在出版资金很难弄到,福格勒又根本不能承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Ebenda, S. 289.,事情会如何发展呢?

二、决 裂

魏德迈确实没有放弃季刊的出版事宜,在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出现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仍在不断奔走,积极争取,并再次成功说服迈耶尔支持季刊第一卷的出版事宜。与此同时,魏德迈仍然记挂着处于经济困境中的马克思。6月19日,魏德迈写信告诉马克思,不久之后雷姆佩尔会给他寄去200—300法郎。“这是党的资金;你只要把它们看作预付款就好。等之后你的境况好些时,你可以再次把它们拿出来供人支配,以便按照党的利益进一步使用它们。但是你暂时先用着,它们至少将把你从首要的、压迫最大的困境中解救出来。”*Ebenda, S. 231.6月下旬,魏德迈迁往迈耶尔居住的地方——奥斯纳布吕克的贝克罗德,从而有更多机会与迈耶尔见面、协商。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急转直下。7月上旬,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同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决裂了。7月9日,迈耶尔致信马克思恩格斯,宣布不再与季刊的出版活动有任何关系:

我刚刚通过我在比雷菲尔德的朋友雷姆佩尔,收到了你们本月2日的来信,它请求即刻给你们作出答复。

我能够作出简要的说明,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你们的举止方式没有给我任何动机,来追溯一件有别于商业事务的事情。你们的主要错误首先在于,你们认为,雷姆佩尔和我同赫斯缔结了一项交易。事实并非如此。雷姆佩尔和我都不是书商。只是出于帮忙,我们才许诺说,如果相关的谈判将使我们能够作这件事,那我们就尽力把一份季刊的第一卷付诸印刷。但是,我们在没有保证我们将自己出版这一著作的情况下,特别提供了赫斯所期望的预付款。我们不能做别的事情。由于我们对书业的状况一无所知,所以我们也不能承担丝毫责任。这是对赫斯说的话。赫斯只是带着我们的这一承诺才启程离开的,他想汇报谈判的进展,之后再相互协商进一步的规定。

按照这一约定,我就这件事给赫斯写了几封信,你们从中错误地读出了一种扩大的责任。从随信附寄的赫斯在5月17日写的信你们自己就能推断出,情况并非如此。我已经给其中的相关话语划了线。你们从这封信同样能够推断出,你们对我们的沉默无声所作的谴责也是没有道理的。赫斯一个人和我们进行了商谈,我们已经把必要的信息通知了他,而他已经在5月17日确证,出版的事情“结束了”*赫斯在5月17日致迈耶尔的信中写到:“亲爱的迈耶尔!我就认为,肯定有什么事情妨碍了你写信。不过,令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现在知道事情的进展了。如此说来,出版在没有开始前,就已经结束了……”参见MEGA2, Band III/2, S. 828.。如果说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我后来还向魏德迈就季刊的第一卷作出保证,那么这之所以发生,同样只是出于帮忙,因为魏德迈看起来很关注这件事情。

你们可以从附信推断出雷姆佩尔对此事的看法。如果帮忙和牺牲只能得到这样一种承认——正如在此事中那样,从中还会引出新的责任,那么我对这两者均不再有兴趣,并且在此声明:我,由于我提出的出版第一卷的保证也不被接受,所以从今天起,我不想与这整件事情再有任何瓜葛。*Ebenda, S. 243.

可以想像,马克思恩格斯在7月2日给雷姆佩尔写的信必定颇具火药味,所以才引来迈耶尔同样颇具火药味的回复。然而,我们不免好奇,是什么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绕过中间人魏德迈,直接给雷姆佩尔和迈耶尔写信,而且写了那样一封言辞激烈的信呢?

事实上,这一切都肇始于魏德迈在6月19日给马克思写的信。如前所述,魏德迈在这封信中告诉马克思,雷姆佩尔不久将给他寄去200—300法郎。然而,魏德迈的好意并没有换来马克思的认可与感激,反而引起了他的强烈反感。马克思立即给魏德迈写信,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之情。尽管这封信没有流传下来,但是通过现存的魏德迈在6月28日为该信所写的复信,我们完全可以反观马克思的想法。

在这封几乎一半篇幅都是在作解释的复信中,魏德迈在一开头就告诉马克思,这封信把他“置于不小的窘境之中”*Ebenda, S. 233.。接下来,魏德迈便对马克思做出了详细的解释。首先,他谈到,自己确实在最近的信中提出要采取行动,以缓解马克思的经济困境。但他并不能组织教堂募捐,而是只能向熟人,向党内的人筹钱。其次,魏德迈指出,马克思随时可以返还这笔钱,以使它用于符合党的利益的事情。但他强调,自己并没有因此把马克思和卡尔·格律恩或别的什么人等同起来。再次,魏德迈请马克思千万不要把这笔钱看作是施舍,相反,这是党内的人用来帮助他们的开路先锋摆脱困境的。第四,虽然魏德迈为自己使马克思陷于求助于迈耶尔、雷姆佩尔的境地而表示歉意,但他坚持认为,马克思必须使用雷姆佩尔提供的这笔钱,必须首先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安好。最后,魏德迈强调,迈耶尔虽然四处书信联系出版商,但均未提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只是在出版商们没有回音的情况下,魏德迈在同基尔的宾索夫联系时,才提到了二人的名字。*Ebenda.

魏德迈的回复已经充分反映了马克思的态度。显然,马克思对魏德迈替自己向迈耶尔、雷姆佩尔借钱深感不快。首先,马克思对这两个人极为反感。因为正是他们,时而宣称支持季刊的出版,时而宣称存在经济危机,时而又同意支持第一卷的出版,这种摇摆不定、反复无常令马克思深感厌恶。这种厌恶本身就决定了他本人不可能同这些人有任何私人的经济纠葛。其次,马克思对这笔钱性质的认识完全不同于魏德迈。在他看来,它根本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党内同志的雪中送炭,而纯粹就是迈耶尔、雷姆佩尔对他的救济与施舍,换句话说,是他本人,马克思,向他们的乞讨。因此,马克思是决不允许自己接受这笔钱的。最后,马克思或许对这整件事情的肇始者——魏德迈最为不满,因为正是他的自作主张、擅自行事——他俨然是马克思的代言人——使马克思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可以想像,魏德迈6月19日的来信让马克思感到何等的郁闷、恼火甚至愤怒。然而几天之后,一件更具刺激性的事情发生了,它直接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同迈耶尔、雷姆佩尔决裂的导火索。

6月29日,雷姆佩尔给马克思写来一封短信,声称自己受魏德迈的委托,给马克思寄去180法郎,同时写道:“手稿的印刷应将如何进行,我真的不知道,因为从四面八方来的都是坏消息。在我看来,最好还是让在达姆施塔特的列斯凯完成印刷。他还能够在‘自费出版’的公司出版这些东西。请您自己给他写信……”*Ebenda, S. 238.这封信一定让马克思怒发冲冠了,因为短短几行字中包含的两个消息,一个比一个令人愤怒。首先,就这笔钱来说,我们知道马克思本来就不愿意接受,而眼下却要必须接受了。然而,同第二个消息相比,这一个已经不算什么了。雷姆佩尔表面上轻描淡写地说最好由列斯凯完成印刷和出版事宜,但这实际上已经让他本人和迈耶尔成功地全身而退。它清楚地表明迈耶尔和雷姆佩尔要甩掉季刊,甩掉马克思恩格斯这个“包袱”了。从一开始的大力支持,到中途的“有心无力”,再到重新支持第一卷的出版,直至如今的高高挂起,迈耶尔和雷姆佩尔的出尔反尔足以使马克思恩格斯出离愤怒了。可以想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二人未经过魏德迈,直接给雷姆佩尔写信,质问他和迈耶尔的立场和态度,由此才引出了7月9日迈耶尔写的那封强硬而冰冷的决裂信。

三、探 因

就在迈耶尔寄出决裂信的两天后,雷姆佩尔也写信给马克思宣告决裂。在这封信中,雷姆佩尔首先不无讽刺地写道,他已经收到了马克思寄回的汇票。他只是很奇怪马克思为何不把这笔小钱转寄给急需用钱的贝尔奈斯。*Ebenda, S. 245.看来,刚直的马克思在收到雷姆佩尔的汇票后,直接原封不动地把它退回了。这已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确实同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彻底决裂了。接下来,雷姆佩尔冷冷地说明了他和迈耶尔的立场:“我们并没有就出版达成任何约束性的东西,而是只是在赫斯先生急切的请求下,我们才决定,这些东西可能由我们在这里出资付印。我让赫斯考虑,无论如何,先求助一个书商要更好些,只有在所有的措施都没有成果的情况下,才尝试这条路。对此,赫斯答复说,在对列斯凯采取了措施之后,您在书业方面没有任何成果。我们在承担出版事宜上的助人为乐,我们迄今所做的种种努力,支付给赫斯的预付款——它来得正是时候,这些只是我们这一方的帮忙或者——如果您愿意的话——牺牲。您有理由因此而嘲笑我们,我们是慈善的大门。请您相信,我们将努力远离这些弱点。我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迈耶尔至多可能把手稿寄回给你们。因此,可能的通信请你们直接写给尤利乌斯·迈耶尔先生,奥斯纳布吕克的贝克罗德炼铁厂主。我对当中间人没有丝毫兴趣。我参加出版事宜只是为了帮迈耶尔忙。您能够想到,我是不会从事书商生意的。”*Ebenda.

显然,迈耶尔和雷姆佩尔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给他们追加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他们从未同最初的协商人——赫斯签订任何关于出版事宜的书面协议,他们只是出于“帮忙”而答应,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能”支付预付款,而不像马克思恩格斯认定的那样,他们应该作为出版商而履行其责任。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最初的协商究竟是怎样进行的?赫斯同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到底有没有达成协议?

其实,在收到迈耶尔的决裂信后,马克思恩格斯立即写信询问身在科隆的赫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封信没有保存下来。参见MEGA2, Band III/2, S. 831.7月17日,赫斯回信详细说明了他与迈耶尔和雷姆佩尔进行协商的过程。首先,他指出,他是和迈耶尔商定出版事宜的,当时在场的还有雷姆佩尔、吕宁(《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编辑)、冯·德·纳默尔(赫斯的一个朋友)和书商海尔米希。其次,赫斯说明了同迈耶尔所商定的条件:迈耶尔和雷姆佩尔愿意以如下方式承担一份每卷超过20印张的季刊的出版工作:1.提供资金;2.在德国的一个邦——那里20印张以上的书籍免受审查——招募一个印刷工(不是出版商);3.这份季刊将以“作者自费出版”的形式面向公众和政府出版;4.海尔米希承担寄送和核算事宜。再次,赫斯说明了稿费和利润的分配:刊物的出版人、作者或主编,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将固定按照每印张三个金路易收取稿费,此外还可以获得三分之一的纯利润;纯利润的另三分之一归迈耶尔等人所有,最后三分之一用作业务资金。然而,赫斯补充说,所有这一切条件都是口头协商的,并没有达成书面协议。最后,赫斯说明自己收取预付款的事情。当时,他告诉迈耶尔手稿将在4-6周内寄达,于是在“交易缔结”的情况下,后者给他支付了一笔预付款。*Ebenda, S. 248.

在赫斯看来,尽管他没有同迈耶尔达成书面协议,但是后者所作的口头承诺也是确凿无疑的。而且,正是在这一协议确定的情况下,他才可能收受预付款。预付款的交接本身就表明了协议已经达成。然而,赫斯的叙述被魏德迈根本否定了。7月29日和8月19日,魏德迈两次致信马克思,表明自己对决裂一事的态度和立场。

在第一封信中,魏德迈简要谈了四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单方面行动令作为中间人的他很受伤害;其次,赫斯的信一部分是完全不真实的;再次,马克思恩格斯与迈耶尔、雷姆佩尔的矛盾是私人性质的,与党的原则问题无关;最后,马克思不应该粗暴地把钱退给雷姆佩尔,不应把它视为一种施舍,它只是党内同志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Ebenda, S. 272.经过20多天的冷静和对整个事件的回溯与反思,在第二封信中,魏德迈依然强调决裂一事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党内发生了分裂,而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与迈耶尔、雷姆佩尔之间存在误会。为了澄清这一误会,魏德迈描述了他眼中的整个出版事宜的来龙去脉:关于真正的书商生意,人们从未谈起过;只是在赫斯保证说没有其他机会出版季刊的情况下,迈耶尔和雷姆佩尔才许诺说可以试试这件事情,而且是先从第一卷开始;然后,他们可能才付给了赫斯稿费;起初,书商海尔米希负责出版事宜,然而他完全不能胜任,于是迈耶尔在未提及马克思恩格斯名字的前提下开始联系其他书商,然而毫无成果;等魏德迈5月到了威斯特伐里亚后,他们又重新努力了一次,仍然毫无成果。整个事情就是这样。魏德迈强调,他从来没有把这件事视为商业谈判,迈耶尔也一样。因此,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对整个出版事宜完全没有责任可言。尽管如此,他们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因此,当马克思恩格斯7月2日的书信要求他们承担本来不属于他们的责任时,他们的委屈和不满可想而知。既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当作书商,那么他们就索性从商业的角度予以回应:由于这件事情迄今尚未启动,所以他们就终止一切联系,以避免因为新的努力而承担新的责任。*Ebenda, S. 289-290.

显然,就决裂一事来说,魏德迈是站在迈耶尔和雷姆佩尔一边的,他的描述和后者的书信内容如出一辙。那么面对赫斯和魏德迈的各执一词,马克思恩格斯该如何判别?他们会不知所措吗?当然不会。在同样写于8月19日的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二人的立场:“魏德迈这个无赖给贝尔奈斯写了一封威斯特伐里亚式的诉苦信,把高尚的迈耶尔和雷姆佩尔描绘成美好事业的蒙难者,说他们甘愿为这一事业而牺牲了一切,而我们却以蔑视的态度把他们赶走了,云云。艾韦贝克和贝尔奈斯这两个轻信的日耳曼人,也就异口同声地抱怨我们冷酷无情,爱争吵,而对那个少尉的话却句句当真。如此迷信盲从实在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86—387页。

其实,魏德迈7月29日和8月19日致马克思的信已然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态度了。同魏德迈简单地把整个事件定性为私人矛盾、单纯误会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已然深刻地认识到,迈耶尔和雷姆佩尔之所以拒绝参与出版活动、收回之前的承诺,并不是因为他们财政困难,更不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冲撞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见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见解存在根本分歧。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会把决裂一事定性为“党的分裂”,定性为“原则性问题”的原因所在。*参见MEGA2, Band III/2, S. 289, S. 272.在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在谈到《形态》未能出版的原因时隐隐谈及了这一点:“您很难想像,在德国出版这种书要碰到怎样的困难,这困难一方面来自警察,一方面来自与我所抨击的一切流派利益攸关的出版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50页。

我们不禁追问,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同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见解上有什么根本分歧?他们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抨击的“一切流派”有何利益联系?恩格斯1888年10月25日致倍倍尔的信揭开了谜底:“赫斯曾在威斯特伐里亚(比雷菲尔德等地)呆过,他告诉我们说,那里的人(吕宁、雷姆佩尔等人)想筹集资金出版我们的作品。这时魏特林就插了进来,他想在那里立即发表阐述他的空想体系的东西及其他一些巨著……如果这个计划实现的话,这一切正是我们当时应当加以批判和与之斗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10页。事实上,在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努力出版《形态》的时候,他们所批判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威斯特伐里亚流行开来。而迈耶尔、雷姆佩尔之所以彻底放弃马克思恩格斯的出版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在政治立场上选择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而就魏特林这个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者来说,在当年5月他就因为站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海尔曼·克利盖(Hermann Kriege)一边而同马克思恩格斯正式决裂。因此,我们可以想像,魏特林的介入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是迈耶尔和雷姆佩尔同马克思恩格斯决裂的真正原因。难怪马克思会把这一决裂归结为党的分裂,因为这一分裂的背后其实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代表的科学共产主义同魏特林代表的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以及“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流派的根本对立。

1846年8月,魏德迈把《形态》手稿寄退给了科隆的丹尼尔斯,马克思恩格斯试图通过威斯特伐里亚的企业主出版《形态》的计划彻底夭折。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包括赫斯曾多次尝试出版《形态》,但均告失败。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即MEGA1中首次用原文完整出版了《形态》,这部著作终于在马克思逝世半个世纪后与世人见面。如今,当我们回首这部著作所走过的坎坷出版历程,追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处的尖锐的政治和思想斗争环境时,才更能体会这部伟大著作的珍贵价值。

(责任编辑 林 中)

B27

A

1000-7660(2017)03-0001-07

赵玉兰,(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青年马克思思想新解读——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为基础”(13XNJ025)

猜你喜欢
赫斯迈耶德意志意识形态
赫斯三角:全球最小的私人领地
赫斯三角:全球最小的私人领地
王者赫斯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听您的
1913——1916年民国初年的百姓是个什么活法
迈耶夫妇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