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7-01-27 08:19:32吴晟晟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现代化体系

吴晟晟

(518081 深圳市盐田区委党校 广东 深圳)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吴晟晟

(518081 深圳市盐田区委党校 广东 深圳)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也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引导和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并依靠国家治理现代化来最终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创新型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技术;制度创新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最终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从实践来看,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过去那种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和技术赶超所实现的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已经难以为继,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就只能来自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新的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上,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去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有的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盛产石油的国家;有的靠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但是,真正能把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最终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这样的国家以新加坡、韩国等为代表,为数并不多见。[1]而这些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处理好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系,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发展战略,依靠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成功的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现金。

二、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必须准确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的和结果,要真正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也就包括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科技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人才治理等诸多方面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在这个治理体系当中,不但经济治理、科技治理、人才治理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而且其他治理制度也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早在2002年,“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正式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这就标志着我们党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了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在这个创新体系中,从创新主体来讲,既有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又应该包括政府部门、社区和其他事业单位。从创新的内容来讲,既包括观念创新,又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观念创新是先导,技术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障,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而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就是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它既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涵,又是观念创新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国家治理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创新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型经济,它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广阔的世界眼光、敏捷的思维特征、果断的决策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这就意味着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更加注重学习,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认真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及时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都必须把打造创新型政府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来引导和培育浓郁的创新氛围,依靠政府的高效服务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实效性。要努力破除以官为本、以权为本的传统思维模式,把改善民生、改善环境作为城市创新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要通过治理创新积极打造责任政府、廉洁政府、低成本政府和优质政府,从制度上根除产生腐败的温床,避免决策失误,降低行政运作成本,保证政府的廉洁高效。要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坚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这是因为国家治理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而技术创新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新的、更加可靠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并依靠国家治理现代化来最终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觉我们可以发现,任何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总能帮助一些国家弯道超车,摆脱自身的落后状态,跨入先进国家的行列。因此,能否抓住机遇,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果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就成为决定在世界舞台上竞争胜负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享有“世界工厂”、“世界经济引擎”的美誉。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而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完全有可能为这样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例如,新加坡港能够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就与其长期以来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分不开的。新加坡港采用了综合码头营运系统和全国性海港网络电子商务系统,使得码头的营运效率大大提高,并确保港口业务每天24小时顺畅有效地运作。新加坡港将高科技运用于物流、海事、码头作业、货运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通过横向联合,把新加坡所有国际贸易主管机构连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网络中,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垂直联合,确保信息的畅通。这种高度的信息化运行模式,不但有利于航运业的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也是国际著名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今天我们所推行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这表明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开始走在世界的先进行列,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而关键问题就是要利用这一优势加快政府治理创新的步伐,并且在政府治理手段和治理方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真正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竞争力。现在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将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通常用4V来描述大数据的特征,即大量化、快速化、多样化和高价值。据德国《世界报》2015年6月18日报道,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大数据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提高竞争力、生产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消费盈余的关键因素,欧盟如果将大数据科技与教育培训、建立统一的服务贸易和数字经济市场、提高公共部门效率、实行更多自由贸易、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制定移民政策以及延长工作年限等结合起来,预计每年会给欧盟新增4.5万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000万个工作岗位。[3]大数据运用的益处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使政府效能、管理决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设施、社会治安方面得到优化,而且可以为经济、教育、文化、卫生、外交等所有领域带来不菲的收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架构,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制度成长”,将国家竞争力从器物层门上升到制度层面,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和水平。可以深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不管是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也好,还是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新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也好,或是营造公平诚信的法治和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氛围也好,都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技术手段和现实途径。

[1]林宇等.新加坡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6(3):10.

[2]张晓凤,谢辉,魏勃.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与路径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11.

[3]高小平.借助大数据科技力量寻求国家治理变革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36.

吴晟晟(1980~),男,汉族,深圳盐田人,深圳市盐田区委党校,硕士研究生学历。

猜你喜欢
创新型现代化体系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4年4期)2014-12-19 13:10:54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