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江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融入,新闻才有生命
——全国地市报2017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评析
□朱可江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宜昌 44300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基层是社会的一个个细胞。新春时节,全国地市报响应中宣部号召,积极组织和策划,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一时间,众多全国地市报新闻人的身影出现在农家、车间、灾区,他们把镜头、话筒对准基层……源源不断地为读者送上一个个新春故事。
2月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各地市报以专栏、专版等形式,推出一组组“新春走基层”报道,记录各地百姓生活气象,反映城乡的变化和变迁,这批有一定温度和深度的新闻作品,如盎然春意,同时涌入各媒体的网端、屏端,让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在全国地市报中风生水起,得到巩固深化,也让地市报的新闻人真切意识到,只有贴近,才能号准时代脉搏,只有融入,新闻才有生命。
提前筹划,主题明确。1月下旬,一些报社通过报纸、“两微一端”发出预告,将在春节期间启动“新春走基层”活动。在报社内部,各媒体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报道主题,编辑记者带着任务走进基层一线。有的报社对责任人、发稿时间、字数、篇目等都做出具体要求,有的拟定子栏目,或让记者申报选题和线索,设专题和专版报道;更有报社领导身先士卒、带头行动的身影。2月3日,襄阳日报社“百名记者在一线·精彩新春”专栏以《跟着片警进村入户》开栏,由总编辑顾振华带队采访,讲述了枣阳杨派出所一名普通乡村民警用心为百姓解难的故事。
体察民生,记录变化。记录《便衣民警王宏伟的反扒一天》,与驻守在图们江畔哨位上的吉林省图们江边防检查站官兵共同值守;见证《海州民俗踩街闹新春》,参与新疆图书馆、博物馆举办的“新春纽扣画”等活动;感受《快递下乡镇网购进农村》的便捷,与贫困户一起过年……一篇篇在年味中寻找的新闻,讲述了全国各地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的故事,传递了百姓生活的变迁与家乡经济发展的脉动。
体裁多样,多元传播。消息、通讯、现场特写、图片报道、言论、来信……各地“新春走基层”稿件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可谓百花齐放,用足了新闻的“十八般武艺”,捧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新闻餐”。各媒体还创新传播手段,通过微博、微视频、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传递新闻。鄂州日报社全媒体编辑部以倒房户重建家园的故事为重点,以全媒体的形式播报倒房户在新居家里过大年的喜悦,该报社还要求其他记者把文字和摄影兼顾,将采访内容一稿多用,每人向纸媒和新媒体交两份不同的稿件。《牛城晚报》官微、官博推出的“记者带你逛逛年货街”的报道,互动性强,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时代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春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是道听途说、闭门造车,而是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走、去问、去研究,用不同特色的语言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精彩故事。阅读今年部分地市报刊发的稿件,也发现几个带有共性的问题。
选题老套,画面单一。尽管走基层活动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如对素材的发掘、角度的取舍、主题的提炼、画面的表达,可以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遗憾的是,大家的落笔很多停留在多年的老路上,采访对象没有太多突破,对新人新事新现象等缺少关注、发掘。比如,多家报社开设的专版,不约而同锁定一个主题——“这个春节,他们坚守在岗位”,不约而同锁定相同的采访对象:医院、车站、岗亭等,于是,就有了很多类似《春节,他们坚守在高铁工地》《365天风雨无阻,22载寂寞守闸人》的稿件;而《人勤春早》《红火的年货市场》这类图片新闻的画面,各媒体之间的相似度极高,有的媒体甚至找不出今年与去年所发图片的区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时代变化涌现出的民生话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在基层一线,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人很多,故事也很多,我们的视野需要再拓展再精深,从“微故事”“新故事”中展现大气象,而不是停留在讲了多年的老故事上。
采访范围窄,主题不新颖。《乡村生态养猪流行“私人订制”》《手机视频拜年如同爷孙见面》《蔬菜棚里拜大年》,这些稿件中所采访的对象,多是自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熟人。写身边人身边事无可厚非,如果大家都把家人、亲朋当作是“走基层”,那么中宣部部署的这次活动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诚然,万家团圆时刻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一定难度,但记者的职责需要我们全天候待命,随时为新闻而出发,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把笔触和镜头对准真正的基层群众。
小故事能展现大气象,小故事也应有主题有灵魂。从各媒体刊发的相关报道来看,带着问题和思考“走”的力度不够,存在主题散漫,中心不突出的现象,没有紧扣新进展、新成就、新变化,聚焦新理念、新举措、新模式的主题少,特别是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风政风新气象”“精准扶贫政策”等重大主题介入不够,没有很好地讲出独具特色的“地方小调”;对社会现象思考少,讲面上的故事多,深度性、问题意识缺乏。没有灵魂的故事,自然苍白无力。
贴近性不够,说服力欠缺。回到家乡,并不意味就了解家乡,有些稿件的内容经不起推敲,事实支撑不起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东拼西凑、交差应付之感。某报刊发《从回乡小车看廉洁过年》一稿这样写道:
春节期间,记者偶遇在市直某单位工作的朋友开着私家车回老家过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刚买了小车,“单位的公车不能随便用了。”
据介绍,去年以来,我市严格公车管理,单位公车全部贴上了公务车标志,坚持公事用公车。春节期间,在农村、景区、酒店……记者看到的都是私家车的“身影”,也印证了这位友人所言。
而《雨中游梅园教孩子学会坚强》一文,写的是作者带着两个小孩游梅园。现摘录其中一部分:
女儿还忍不住感慨:“天气这么冷,梅花却开得这么艳,厉害!妈妈,我突然想起了王安石的《梅花》,我们学过,讲的就是梅花的坚强。”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背起这首经典的古诗……稚嫩的童声,好美!“是啊,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学会坚强地面对……”我有些不合时宜地开始说教,引来两个小孩子集体“声讨”,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不难看出,这两篇稿件在逻辑上存在明显失误,凭空想象、牵强附会的成分突出。只有融入了现场,投入了真情,文字自然血脉贯通,有温度有深度。
我们每天都在记录历史,并终将成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新春走基层”活动已持续开展7年,各地方媒体每年也会涌现一批精品力作。如何更好地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锤炼队伍作风,向读者传递收获和感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如下方面强化。
提高记者对活动的重视度。如果说一篇稿件能为一名记者形象代言,那么,春节回乡采访、写稿的记者,就是在为家乡代言,为时代代言,这是职业赋予的荣光,我们不能以是春节假期、节后版面缺稿等各种客观理由,轻视“新春走基层”活动,采写寡淡无味、要素不全、牵强拼凑的滥竽充数之作。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走基层让新闻更有生命,我们要真心沉下去,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讲述精彩动人的百姓故事。
加强策划选题,多打有准备之仗。一方面,“新春走基层”是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一次集中行动,是全国地市报新闻人的“同题作文”,既能反映媒体的办报水平,也能测试记者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受众的信息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真假识别力越来越强,媒体老是重复刊发那些低水平的老故事,受众自然弃而远之。如何讲好百姓故事,反映百姓声音?针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各地的实践,媒体要提前谋划和准备,在选题上多思考,通过设置不同专栏、不同主题,组织和引导记者按一定的“规定动作”采写稿件。记者要多准备多思考,力求把“自选动作”做得有力度有特色。比如,针对家乡酒宴名目越来越多的现象,记者可以把春节作为一次蹲点调查,笔下有理有据,稿件自然有说服力。
用好全媒体,增加影响力。各地市报大都拥有自己的“两微一端”,有的还设有全媒体编采中心,报社要用足用好这些平台,加强媒体融合报道,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所见所闻,凸显全媒体优势。对较有意义和价值的新闻,可以结合采集的素材进行多平台生产、多渠道发布,通过报、网、微博的互动,让报道更立体更生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报社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开设相关话题和专栏,引导记者和网民参与、互动,扩大媒体影响力和覆盖面。
加大评稿激励力度。创新创造,离不开管理者的引导和激励。单纯以发稿数量衡量任务完成的好坏,或者不及时开展点评和总结,活动的意义仅停留在应付和形式上,对媒体的作风,记者的业务能力没有多大促进。编辑部应强化质量取向,完善制度设计与奖罚机制,设立稿件等级,及时讲评稿件,拉开稿酬距离,促进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编辑: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