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连贵
玉溪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玉溪就有人类使用陶器的痕迹。玉溪青花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玉溪青花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保护单位是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玉溪窑源于宋,盛于元明,止于清,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明代除景德镇以外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场。玉溪青花瓷器历史悠久,始烧于元末明初,代表着历史上云南陶瓷烧制技艺的杰出水平。玉溪窑古窑址位于玉溪市红塔区的瓦窑村,是云南唯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陶瓷遗址地。因玉溪窑对景德镇青花以及东南亚诸国陶瓷烧造历史的重要影响与学术价值,《中国陶瓷史》《中国通史》《新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瓷汇考》《文物》《考古》等重要学术文献均有对玉溪窑的著录。明末清初,玉溪青花在绘画上没有增加新的图案纹饰,大多延续以前的画法,画工更加随意、简单。清中期后,玉溪青花瓷器生产逐步走向衰落。晚清至民国玉溪青花虽然承续了明代奔放、朴拙的风格,但已经过于简练,失去了元明时期的典型特征。解放后,玉溪青花瓷器烧制技艺主要在红塔区、易门县等地以烧造日用器物的方式流传,其技艺水平和艺术价值大大跌落。
玉溪技师学院作为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坚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传承,实现了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活态化校园传承。
为了加大对玉溪陶瓷的系统研究,重点推进玉溪窑青花的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2013年9月12日,玉溪技师学院组建了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开展“元明时期玉溪青花釉料配制与画法研究”“玉溪窑大型瓷板制作技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玉溪窑青花校园传承、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在中心研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是成功开发出了玉溪窑青花大型瓷板画,为玉溪青花融入玉溪陶瓷产业、实现以玉溪青花为元素的工艺陶瓷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研发支持;二是出版了《玉溪青花陶瓷作品鉴赏》《玉溪青花釉料配制与画法》等玉溪青花烧制技艺教材,推动了玉溪青花烧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三是规划设计了玉溪青花传习馆,目前已投入使用,为项目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青花釉料配制是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核心,青花釉料决定着瓷器装饰的美观度。元明时期是玉溪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探清玉溪青花釉料配制的标准,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云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开展“元明时期玉溪青花釉料配制与画法研究”,该项目获玉溪市科技术局科技专项立项,并得到20万元的经费支持。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承担起这一课题任务,依托陶瓷工艺专业的教师组建研发团队,通过校内外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度互动,开展实地调查、古籍查阅、配制试验并试烧。通过课题研究,旨在积极恢复元明时期玉溪青花釉料的配方,形成玉溪青花的配制标准。
通过深入瓦窑村的玉溪窑古窑址实地调查,探寻玉溪青花瓷片残迹,分析鉴定瓷片主要成分、烧成温度等信息,将碎瓷片收集、归类、留存。同时,积极开展玉溪青花器物整件复烧工作,现已成功复烧玉壶春瓶、将军罐等玉溪青花的代表性器物。
一方面,通过对玉溪青花古瓷器物装饰纹饰各类画法的描摹,对出土的古代玉溪青花瓷片的装饰纹饰的种类、风格进行疏理,总结玉溪青花装饰的特征;另一方面,梳理玉溪青花施釉方法、刻花、剔花的技法,恢复玉溪青花装饰的整体风貌。
为恢复元明时期玉溪青花瓷器的整体风貌,除了对玉溪青花釉料配制进行专门试验研究外,玉溪技师学院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与玉溪市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配置现代烧制设备电窑、气窑,同时建设柴窑,按照玉溪青花烧制流程开展恢复性试烧。对试烧出的成品,聘请全国陶瓷专家进行鉴定。在电窑复烧成功后,进一步开展柴窑复烧的探索,通过对元明玉溪青花烧制工艺流程和工艺标准的完善,进行玉溪青花的生产性保护。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方式。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获得官方的认可、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玉溪技师学院作为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保护单位和传承单位,本着发扬玉溪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打造玉溪文化名片、服务玉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则,积极协调各方,通过不懈努力,将玉溪青花烧制技艺成功申报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使玉溪青花从民间关注、玉溪行动上升到政府关注、云南行动,为玉溪青花回归生活进而实现活态化传承,融入现代发展从而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形成玉溪窑青花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引领力、经济贡献率,抢占玉溪青花传承发展制高点、扩大传承发展空间,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玉溪窑青花原产地标志保护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玉溪窑青花已通过国家商标局的初审,正在进行实质性审查和公示。玉溪青花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面临更大的空间,通过把玉溪青花文化元素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为玉溪青花回归生活进行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经济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传承人是最为活跃、最为宝贵的要素。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对各级各类传承人的条件有严格规定,并且对传承人的培养和发展给予了很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玉溪青花烧制技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巅峰,也遭遇了在中原陶瓷产品的冲击下的低谷,并因各种原因陷入停烧和失传的境地。玉溪青花的传承人几近断代,发展举步维艰,结合这一实际,我们通过引进玉溪市红塔区瓦窑村的民间拉坯、修坯、绘制、烧造匠人,到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专门进行拉坯、修坯、青花绘制、施釉、烧窑等实践研修,渐次培养并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人;同时,我们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引进陶瓷专业教师,通过承担陶瓷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玉溪青花学术研究、课题研发,培养一批集玉溪青花传承研究、青花研发创新、陶瓷工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名教师、工艺美术大师,为玉溪青花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玉溪发展陶瓷产业,具有历史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陶瓷产业是玉溪产业优化升级中的新兴产业。截至2014年9月,全市共有各类陶瓷企业90户,带动解决城乡劳动就业人口6269人,累计完成产值12.4483亿元。然而,就是这样大的产业,如此多的从业人员,却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随着玉溪“文化和市”战略的推进,打造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和产业经济元素,以工艺陶瓷和工业陶瓷为主体,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推广的产业链,是新常态下玉溪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玉溪陶瓷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我们坚持“立足企业所需、服务企业发展”的原则,适时开办陶瓷工艺专业,培养陶瓷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中,引入玉溪市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校企共建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产品研发设计、技艺研讨交流;引入企业生产线,建立实训生产基地,负责新产品试制和承担学生实训教学;引进当地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到校走教传艺和研发创作;通过师徒式传习,推行产教研一体、做学结合,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目前,陶瓷工艺在校生近200人,每年为玉溪市陶瓷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近1000人次。
生产性保护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其突出传承保护要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把玉溪青花元素融入玉溪陶瓷创意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元素与经济元素的融合。一方面,我们通过课题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研发瓷板画,突出云南独特的民俗文化、山水人文、自然景观元素,以瓷板画为载体,以玉溪青花装饰和烧制技艺为支撑,成功研发了兼具审美情趣、观赏价值、艺术价值的工艺陶瓷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玉溪青花古瓷器的研究创新,开发体现出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特征和装饰特征的玉溪青花碗、盘、盆、杯、茶具系列等工艺陶瓷产品,再把这些产品转变为商品,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玉溪青花作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普通群众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并让喜欢它的人传承和保护,是对其传承保护的最佳途径。我们积极推广普及玉溪青花知识,一是通过校园电视台,安排陶瓷专业教师开展玉溪窑青花陶瓷历史、玉溪青花瓷器欣赏、玉溪青花瓷装饰技法、绘制手法等专题讲座,向全校师生普及传播玉溪青花陶瓷知识;二是组织陶瓷专业教师编辑出版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校本教材,并在陶瓷专业班级推广运用,服务教学需要;三是围绕玉溪青花瓷的历史脉络、发展现状、传承保护等内容,制作《玉窑神韵》专题片,并将其作为宣传展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级领导、兄弟院校、社会各界到校参观时进行播放,将玉溪青花文化发扬光大;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宣传平台,加大对玉溪青花的宣传,先后在《光明日报》《云南信息报》《玉溪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上报道玉溪青花相关情况;五是充分发挥企业对玉溪青花的宣传推广作用。如玉溪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先后通过昆明南博会、玉溪文化产品展览会等渠道,开设玉溪青花专门展区,宣传展示玉溪青花文化、推介玉溪青花瓷器新产品。
通过玉溪青花的传承保护、宣传推广和研发创新,玉溪青花融入了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继工业陶瓷产业之后以玉溪青花为表现形式的工艺陶瓷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玉溪青花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已成为玉溪市政府层面、文化界和企业行业高度关注的内容之一。玉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将玉溪青花列为重点发展的内容。已构建起了覆盖政府、学校、企业的,集传承保护、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推介销售为一体的玉溪青花发展的生态链,玉溪青花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