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侠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是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而今,二十四节气服务农业生产的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是它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已经蕴育出丰富的传统文化、时间哲学,对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上海市嘉定区叶城小学校长秦红看来,二十四节气蕴含着多重教育意义,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引领体验生活乐趣。
二十四节气探究,如何被学校作为特色项目来抓?秦校长娓娓道来:“2008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在听气象预报的时候,突然想到,学校的科技特色是否可以选择从二十四节气的教育入手呢?在专家的指导下,二十四节气探究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2009年,学校被命名为嘉定区气象科普试点学校。为保障气象科普活动有指导、有阵地、有内容、有深度地开展,学校与嘉定区气象局签订了共建协议。于是,嘉定区气象局的专业人员成了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气象局的展示厅成了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二十四节气与我同行’的气象科普品牌特色建设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
要打造特色品牌阵地,固定的活动区域、空间场地和专用的器材设备是基础。学校添置了专业的气象观测仪器,有百叶箱、风向标、雨量计等,还建造了一条气象科普教育画廊。校园内的“二十四节气探究苑”,围绕二十四节气设计了节气知识区、植物观赏区、农事实践区、休闲游戏区四个区域。节气知识区由二十四块节气知识版面组成,图文并茂,让探究苑里充满了色彩与人文的气息。
在北侧的花坛中,还特意留出了四块实验田。在老农的指导下,学生们在这里种植油菜、玉米、蚕豆、毛豆等农作物,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为了让探究苑的每个区域都有二十四节气教育的功能,学校还别出心裁地在地面上绘制了节气游戏图,配以木制的长凳,构成休闲游戏区。午间休闲时段,孩子们在这里游戏玩耍,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二十四节气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学校还在二十四节气探究苑旁边设计了节气长廊,使其成为展示学校特色文化的又一个场所。探究苑内还建立了叶芽儿气象站,布置了二十四节气经典摄影作品及相关古诗词。
叶城小学将学校的“二十四节气”气象科普活动融入到学科教学、艺术、体育、少先队活动等多个领域,体现了课程统整理念,创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
学校编制了《二十四节气与我同行》校本教材,设计了课程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我要求全体自然教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结合自然教学的内容进行学科拓展,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念。”秦校长说。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不仅整合了班主任、语文组、艺术组与科技组等多方力量,而且活动形式也丰富多彩。除了寓教于乐的节气游戏活动外,还有节气诗歌诵读比赛、节气谚语书法比赛、节气绘画比赛、节气电子小报制作比赛、节气知识竞赛、节气歌曲演唱比赛等,艺术组老师将学校的二十四节气活动编成了一个又一个节目,节气歌曲、舞蹈、相声、校园剧、节气养生操等。
叶城小学二十四节气气象科普探究社团对节气苑中种植的各种不同植物,在固定的时间开展观测活动,量一量植物的叶子长高了多少,数一数叶片的变化等,并及时记录好自然笔记,对数据进行对比,探寻规律。每天早晨,学生们还利用叶芽儿气象站内的仪器进行气象观测与记录。观测后,他们通过宣传版面或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提供气象服务,内容包括今天是什么节气、今天天气情况与温馨提示、明天的天气趋势等。每次学校有重大活动时,这支队伍就会出现在校园里,为来宾介绍节气气象科普知识。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4-5时,社团的学生们会准时集中在自然实验室、电脑房或节气探究苑内,开展以学习、实践、探究为主的“五小”行动,即“小社团、小阵地、小实践、小研究、小论文”活动。社团精英们的科学素养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名学生获得了“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学生设计的二十四节气科普知识飞行棋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设计者获得了“嘉定区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社团开展的自然笔记创新实践活动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二等奖,学生撰写的与二十四节气气象科普相关的小论文在上海市青少年生物与环境小论文评比中多次获奖。
作为嘉定区唯一的陶艺项目布点学校,叶城小学一直非常重视陶艺创新特色项目的打造。“我正计划着,在陶艺课程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元素,这对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动手、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帮助,这将是我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去实践探索的方向。”秦校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