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

2017-01-27 07:22张丹丹李包庚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张丹丹 李包庚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

张丹丹 李包庚

(宁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从四大方面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导向作用;第二,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第三,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土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教育,完善高校意识形态以人为本教育机制,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对于维护执政党的合法性,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必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确保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又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重要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指南。唯有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发展续写新的伟大篇章。

1.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且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遭到失败。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党和政府能不能强化阵地意识,能不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后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相应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直接对抗转变为文化思想领域的间接较量。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慢慢改变了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他们借助文化交流、教育、影视传播等巧妙手段来输出其资产阶级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以达到腐蚀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进而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图谋。所以,“当前的理论任务不是告别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社会意识和政治文化的现代状况出发再现马克思主义,发掘受历史条件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充分展开的理论资源,注重总结提炼当代实践的最新成果,来重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1](p26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点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直面、回应、解答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挑战,解决我国面临的各种社会思潮干扰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欲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巩固其指导地位,须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2](p230)因此,要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维护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2.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与西方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段时期,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期,则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这是丰富我国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基础。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无疑面临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时代而重建话语权的任务。[3]马克思从来不主张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是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社会不断变革发展。列宁一方面强调批判落后、错误理论是发展真理的前提,一方面强调意识形态的“灌输”内容只有紧随时代的变化具备创新意识,灌输的道理才能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而马克思主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不息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品质。确保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统一,传承与批判相结合的原则,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4](p5),并且不断地批判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将全世界所有那些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化为我们理论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求我们把头脑变成塞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仓库,而是要获取一个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5](p229)从而促使民众在心理层面上认可、接受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信仰。马克思主义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永久的理论魅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社会认同与凝聚力,社会主义社会尤其如此;而社会价值观是社会认同与凝聚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内容。因此,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是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深层要素,是国家在精神层面之重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复杂,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和选择性不断增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p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本质属性,是我们批判错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是对人们是非得失作出价值评价的标尺,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一旦缺失,“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支军队就缺少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一个人就没有力量源泉和政治灵魂。”[7]只有加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认同,凝聚强大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信仰,国家综合实力才能得以大力提升,继而走向复兴和强盛。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构建与国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的现实需要。因此,不仅要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而且要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发挥媒体对社会舆论的监督与引领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在新闻传递、娱乐、教育、广告等方面更是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无差别地第一时间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类新闻、文化与娱乐信息,对人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由于网络媒体已成为信息流通的主要渠道,任何重新思考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性质与作用的尝试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发展。[8](p109)因此,必须着重加强现代社会条件下对网络传媒的监督引导,积极传播有益于中华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巩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1.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与政治引导

网络媒体是实现意识形态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当今条件下,要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必须增强运用网络媒体形成正向舆论影响的能力,发挥新媒体具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特点,且易于被广大网民接受的优势,积极发挥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与监督作用,从而实现人民自觉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邓小平曾强调:“我们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这就是说,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总之,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9](p262)

随着网民在现代网络文化环境中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舆论从质量上看呈理性化发展态势,正逐步改变过去完全由社会精英主导舆论的局面。这就要求网络媒体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发挥意识形态鼓舞人心的作用,凝心聚力,帮助推进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第一,网络媒体应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路线政策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认识的引导为首要职责,强化公众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认同感。第二,网络媒体应以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重要职责,积极回应社会群体的关切,力求把个人奋斗与社会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旗帜,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第三,发挥网络媒体的批判功能。网络媒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时不能只是歌功颂德,而要直面、分析、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发展壮大群众基础,引导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网络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比较高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很好的运用网络媒体,从而使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扩大。美国主要媒介机构与官方关系密切,并作为官方政治道德信息的传播者,其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代表官方进行大众的思想政治训传和教育,[10]而美国政府通过传媒控制社会舆论以实现其利益集团的政治统治的做法是富有成效的[10]。以此为鉴,我国要引导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争取广大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在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整治不良社会风气和道德败坏现象,引领社会新风尚。

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可能携带一定病毒,所以它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共享平台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失望、负担与焦虑,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具有重要影响。正如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目前全球总共只有13台根域名服务器,可是其中的10台都在美国;美国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因此,全球的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掌控在美国手中的,这就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比如,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监听丑闻、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的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在网络信息社会,忽视网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十分危险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表现[11](p306)。为此,必须掌控网络舆论阵地,及时有效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增进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习总书记深谙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2]重视网络信息的传播作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充分利用网上论坛、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声像、图文等媒介,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在网络上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有句经典话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3](p9)这就警示我们:绝对不能放松对信息传播与网络舆情的控管力度,而应该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发展来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注重在网络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主战场;既要主动掌握“批判的武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舆论引导,抢夺文化思想舆论阵地,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又要密切关注网络中的各种舆论动向,防止网络群体性问题的滋生或蔓延,确保我国先进文化内化为群众自觉的精神动力与价值追求。

三、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土壤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作用。毛泽东在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间的关系时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14]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意志形态安全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1.加快发展优秀文化产业

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创造力,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文化面貌及人民的生活习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也为传递民族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落脚点,就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我国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要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要注重调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转变。第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许多领域还是传统体制,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导致活力和竞争力不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投资格局单一化的问题,没有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没有建立健全。

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着重解决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兴建大批富有活力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占有相应的文化席位。第二,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原创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灵活高效的文化传媒系统,取代传统滞后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大地丰富文化产业产品,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第三,注重文化产品的美学化倾向。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进而对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文化产品要实现商品属性首先在于它具备的审美价值,其次是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15](p124)美国大片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占据巨大市场份额,原因就在于影片充满对美式生活现状的美化与情调渲染,不动声色地增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受众的渗透性和侵染性。因此,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审美文艺、文化创作,以充满吸引力的文化力量,突显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升华,把文化产品转变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商品,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当前,以美国计算机“芯片”、好莱坞“大片”和肯德基“薯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席卷全球,成为美国文化全球化的龙头文化产业。要想避免我国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被同化的危险,就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国际市场需求吸引力,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使之深入人心。

2.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民族精神文化是国魂,个人精神文化是灵魂。[11](p325)当今社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交融与相互借鉴,促使文化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新潮流。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图通过文化的宣扬促进本国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当前在席卷全球文化热潮及全球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传统与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冲突加剧,社会转型加速,传统价值观出现失落,人们迫切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所有这些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意识形态中来,并通过意识形态渠道给予恰当的回答。[1](p183)随着世界各国文化愈加呈现的冲突与融合、个性与同化等复杂多变的情况,已然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多重影响。为此,只有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有效解决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来自文化干扰方面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历经朝代演变自强不息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与精神文化精髓。追求天人合一、崇尚中庸之道的和谐精神既是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卓越之处,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支撑。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文化国粹命脉,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的基本核心都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兼容并取,取舍有度,营造和谐良好生存环境。此外,诸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积淀精华,都要求我们加以呵护,用心传承。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16];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7]这对进一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本着科学态度,整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积极因素。

四、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8]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从而形成思想共识,也对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渠道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工作,对高校和国家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挑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衍生出诸多问题。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而且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都要求全面改革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全面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全面分析问题,从教学与考核机制等方面着手。第一,最好采取小班化与个性化授课,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现实问题。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出重点是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先进、真实和透彻,以问题为导向,对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阐述。在当今社会思想开放,网络信息发达的大背景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自主意识日益突出,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创新必须贯彻“战略制导”的价值要求,革除那些单纯强调服从乃至政治禁锢的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尽快实现由单向注入、强迫命令式方法向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式方法转变。[19]授课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对于重大而敏感的现实、政治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比较法,高效灵敏地解决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在考核机制革新方面,须注重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开展富于思辨性的学术交流、形势报告、座谈讨论等活动,拓宽大学生学术思考的视野与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宣传支撑,以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为目标,着力开发以社会舆情反馈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考核机制延伸为理论成绩与实践教学的综合考评:理论考核以掌握基础知识的闭卷考试为主,实践考核以递交实践报告与口头答辩为主,重在考察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知识转化能力,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活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思想政治课程引导机制的重要任务,必须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主动把握舆论阵地,发挥新兴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优势,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相叠加,以取得期望的教育效果。除了强化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还应借助新兴传媒方式如网络、微博、微信等,以此掌控信息传播高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广泛传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多样化。

2.完善高校意识形态以人为本教育机制

党和政府一直都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国政府历来都尤其注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激发群众创造活力、激励他们顽强拼搏。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因此,要不断完善高校意识形态以人为本教育机制。首先,必须明确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教育主要是为了引领价值,塑造人性。其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灌输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为己任。然而在过去,“人民主体性”片面发展的局面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得到自动纠正,而必须通过推翻现存的世界来实现。[20]

要真正克服这种片面性的弊端,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特点,整合优化、提炼提升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真正按照人的本质实现人的精神与物质、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5](p148)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止步于单一的科学知识培养,而是要通过多学科综合性的教育,升华至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在2016年12月7~8日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1]只有通过对思维方式、心灵深处的教育活动,而非简单的填鸭式灌输,才能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念对思想意识的渗透与侵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个体价值最大化追求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这需要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党性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统一,将党的最高理想、社会发展理想与个人生活理想相结合,要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想作为“目的因”,使之转化为人们为实现自己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动力因”。[2](p230)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是否成功,就在于有没有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内心追求的信仰,价值评价及行动准则。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的最终目的。

3.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践,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22](p152)。新形势下必须注重加强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教师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神圣使命,只有依靠教师深邃的专业水准和高尚的政治素养,才能高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1]以上论断充分说明,教师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渊博的知识底蕴是教育者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魅力所在,据此,广大教师必须依靠自身严谨笃学、言行一致、信念坚定等高尚的政治素养,产生积极的感召力、影响力,与学生产生共鸣,促使其由衷信任,愿意接受教育、指导。继承和发展先贤学说,倡导人世间正确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帮助国家实现繁荣昌盛,是身为教书育人者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其独特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专业水准。在讲解抽象的思政理论时,首先要明确学科的深刻内涵与指向,前提性地界定所谈内容之所指,深入拓展讨论平台。其次,教师队伍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体系,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23],以科学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价值立场和战略眼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1]戈士国.重构中功能叙事——意识形态概念变迁及其实践意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侯惠勤.弱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当代走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3~10.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R].人民出版社,2016.

[5]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覃正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灵魂及与“以德治国”的关系[J].理论视野,2015(9):20~26.

[8]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夏禹.美国有效掌控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11]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喻小红:新媒体从业人员社会责任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19):85~88.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陆树程、方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和践行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8):74~85.

[15]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12):18~22.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国务院公报,2017年第6号.

[18]中央政府门户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19]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8~62.

[20]李包庚.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103~111.

[2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年12月8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李斌雄.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科学,2013(12):4~7.

责任编辑:梁一群

D64

A

1008-4479(2017)04-0036-08

2017-05-22

张丹丹,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包庚,博士,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