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彭超群
中南大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学说往往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评价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不断提高中国期刊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我国科研工作开展乃至国家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3]。
据统计,中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大,中国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中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论文却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这说明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中国科技的发展,科技论文大国没有变成科技期刊强国。在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科技期刊总体实力偏弱、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数量不多、国际影响力较低、缺少国际学术话语权,这与中国科技研发人数世界第一、科研投入世界第二的地位反差明显[4-6]。为了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本文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建设为例,探寻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策略和有效办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高科技、基础性的学术期刊,以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作为主要报道对象。《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于1991年10月,目前出版周期为月刊,合作出版机构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爱思唯尔出版公司。两刊栏目设置方向主要为:结构材料、功能材料、计算材料学与数值模拟、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化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分别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工程索引”(EI)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不但是中国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的第一个英文版月刊,而且是目前该领域年发文量最大和出版页面最多的英文版学术期刊。从2012年开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连续获得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A类项目资助,《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2013—2016年,《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都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国内期刊评价体系中,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位居国内同类期刊前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26年来,突出金属材料科学及冶金工程专业优势,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紧密跟踪有色金属科技发展新动向,鼓励学术争鸣,积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已成为国内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领域的精品科技期刊,在国际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7-9]。
特色是期刊生命活力的体现,是期刊长远发展的源泉,学术期刊重在学术特色。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科技期刊要生存与发展,自身必须有明确的办刊特色。《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以“繁荣有色金属科学技术,促进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为办刊宗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利用中南大学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的学术背景资源,服务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需求,坚持重点报道有色金属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密切关注国际研究的热点领域,加强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复合材料报道,加强冶金过程模拟与模型、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清洁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报道。
科技期刊进入国际交流平台,成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因素是学术质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通过重点约稿、专题报道、期刊展览、写作讲座、论文推送、作者奖励等方式,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等进行有计划的选题、组稿、约稿,进一步完善前沿研究课题库、重点基金课题库、科研获奖课题库、知名作者库,形成核心作者群,保证优质稿件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根据初审意见表对投稿论文进行初审和筛选,指导作者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审稿专家负荷;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把好学术质量关。对每篇学术论文实行编辑交叉互校,充分利用编辑的学术专长,减少编校差错,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同时,编辑部聘请多名材料科学、冶金工程等领域的专家、教授担任特邀学术编辑,每期抽出部分论文,请他们仔细审读,指出或改正论文中的学术和技术错误,帮助作者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协助责任编辑把好学术质量关。在做好发刊前审读工作的同时,做好发刊后的审读工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执行主编十分重视对青年作者的写作培训,多次修改《科技论文写作讲座》,在全国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和相关学术会议上举办科技论文写作讲座30余次,培训作者3000余人;同时宣传两刊的办刊理念和投稿要求。将《科技论文写作讲座》放在期刊网站上,供读者和作者自学、参考。此外,编辑部评选优秀论文和优秀审稿专家,加强与作者、审稿专家的联系与交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在获得国家项目资助以前,编辑部向作者收取适当数量的论文版面费,用于保障论文的正常出版和编辑部的日常开支。若作者支付版面费确有困难,只要提出书面申请,从培养人才与开拓稿源的角度出发,编辑部即给予减免;作者因答辩、结题、晋升等需要申请提前发表,编辑部均酌情考虑,且不加收任何额外费用。在获得国家项目资助后,编辑部开始减免论文版面费,并对优秀论文和优秀审稿专家给予奖励,同时鼓励编辑人员深入科研第一线组稿、约稿,有效地增加了投稿数量、提高了投稿质量。
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和大胆使用人才,培养优秀编辑,建立一支数量适当、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编辑部根据各位编辑的学术背景与特长,设置策划组稿编辑、审稿编辑、文字编辑、电子网络编辑等岗位,强调个性化发展、整体性提高,着力培养优秀骨干编辑。两刊现有专职编辑9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5人。编辑部不但重视编辑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学科结构,而且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委派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编辑业务培训,为期刊编辑提供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同行见面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提高编辑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办刊能力。因此,要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思路、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出版人才和优秀编辑群体。期刊编辑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擅长期刊策划、运作和市场营销,能够带领期刊从办刊理念、营销模式和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塑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遵循学者化原则、学术影响原则、开放性原则、学科平衡原则、责任原则和动态原则遴选编委。编委会的主要功能是为编辑工作提供学术指导,并进行具体的审稿、优秀稿件推荐及组稿工作,同时还在其他方面为期刊的发展和运作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扩大期刊在相关学术领域科研人员中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促进期刊的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将物色更多国际知名专家担任编委,请国际编委推荐更多的优秀国际论文,承担更多审稿工作,提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的国际化程度;利用国际编委的学术影响,提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的国际知名度。
理想的同行审稿专家应该既是学术领域的专家,又是编辑领域的专家,而且同行审稿专家队伍的专业水平高于作者队伍的平均水平。为了保证同行专家的论文评审质量,编辑部遵循如下原则选聘同行审稿专家:专业对口、客观公正、评鉴准确、反馈及时、条件适宜、动态调整、地域交叉、实行回避。《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实行严格的三审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评审和编辑部集体终审。责任编辑初审是基础,同行专家评审是关键,编辑部集体终审是保证。评价是选择的依据,而选择是评价的目的。编辑部认为,三审制是一种有利于发挥编辑部内外审稿人群体智慧、提高审稿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为了保障审稿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学报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每篇论文至少选择一名国外学者担任审稿专家。
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指标对建设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10-11]。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期刊评价指标有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特征因子分值(ES)、论文影响分值(AIS)、SJR、SNIP、H指数、H5指数、P指数等。上述指标都是运用不同的算法,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来衡量期刊引文的数量和质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十分重视对国际主流评价指标进行跟踪和分析,分析P指数[12]和谷歌H5指数[13]等不同评价指标在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通过对期刊国际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促进中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从而为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共享作者资源和审稿专家库,部分编辑人员打通使用,有效地促进两个学报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的共同提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均实行开放获取,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实现文献跨库检索,提高读者的检索效率和文献的利用率。
创新才有学术话语权,创新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元素,展现中国科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让世界了解中国最新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要吸引国际优秀科研人员投稿,报道国际范围内优秀的前沿学术成果。能否将国内外优秀的学术成果吸引过来首发,是建设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关键。科技期刊刊出的学术成果只有在创新上有重大价值,引领社会科技进步,才能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重视;只有解决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在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中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多年来坚持创新,依靠学术成果的创新力度提升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缩小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差距。努力吸引国际上重大发现、为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中疑难问题提供理论引导、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论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加强与爱思唯尔公司的网络出版合作,增加学报的信息总量,提高学报的下载率,扩大学报的影响面。《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利用项目资金,购买ScholarOne投稿、审稿系统的使用权,有效地增加国际论文投稿数量,扩大国际审稿范围,提高审稿效率,减少审稿支出。在使用ScholarOne投稿、审稿系统前,该刊国际论文自由投稿数量不足200篇/年;使用ScholarOne投稿、审稿系统后,2014年超过400篇,2015年、2016年都超过500篇,预计将来还会有更快的增长。通过使用国际投稿、审稿系统,还提高了该刊的国际显示度,为该刊进一步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出版研究和相关技术开发,建设复合数字出版平台,实现跨媒体复合出版和数字化推广。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对创刊以来所有论文实施全面开放获取,读者可以通过PDF格式下载或者在线浏览全文。在开放获取的基础上,优化出版流程,将已录用的稿件在正式出版之前进行发布,提高文献的时效性。同时,以期刊文献的知识库为基础,建设高精度文献搜索引擎,不仅能够对所有文献进行全文、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主题等的常规检索,而且能够实现对文献中的图片、表格、公式的细粒度检索。
重新设计中文网站主页,增加全文下载功能,完善全文检索功能;建成面向国外用户的全新英文网站。实施数字化优先出版计划和论文推送计划:与中国知网签订论文优先出版合同,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搭建邮件服务中心,向有色行业3万多名国内外专家定期发送最新目次表,供他们直接在线检索论文全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APP (for iPad)已于2014年年初正式上线,涵盖了近3年的完整数据,其他过刊文献也将全部上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下载阅读。编辑部还将陆续推出其他系统版本。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具有丰富的英文信息,国内外读者均可充分利用本刊的学术资源。因此,编辑部将国内外有影响的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方式建成数据库,把期刊简介和每期最新目次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主动推送至其邮箱,他们可以通过点击论文目次直接链接到本刊网站阅读相关文献,扩大本刊的读者群,加快文献的传播速度。
强化学术道德规范是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保证。撰写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论文是学术论文写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学术期刊审核与刊发论文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旦刊发论文出现学术造假现象,将极大影响学术期刊的品牌形象, 且期刊品牌形象的损害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恢复。《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将继续推广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提高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严格把关,防止学术不端的情况,有效扼制论文抄袭和重复发表的行为,以期提升期刊的品牌形象。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滞后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导致国内大量优秀稿件外流、极少国外优秀稿件流入,这既是中国科研评价导向的问题,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建设上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应该苦练内功、放眼世界,主动融入到国际学术圈,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多的科研人员和逐年增加的科研经费,只要在科技期刊中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就,展现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能吸引国内优质稿件回归,扭转中国要为重新得到自己研究论文的有限阅读权而不得不付出高昂订阅费的局面。通过关注和分析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有目的、有步骤地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我们相信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一定会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1] 丁佐奇.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05-311.
[2] 邓群,张贵芬,王彩云. 学术期刊品牌形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与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629-636.
[3] 刘筱敏,马娜.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35-339.
[4] 温晓平,窦春蕊,马秋明. 中国顶尖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212-216.
[5] 姚志昌,骆振福,靳晓艳,等. 新起点·新任务·新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分析与展望[J]. 编辑学报,2014,26(4):342-346.
[6] 朱大明. 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和方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25-329.
[7] 黄伯云.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庆祝《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创刊20周年[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21(10):2299-2300.
[8] 龚维忠,林晓阳. 专业科技期刊的办刊之道——析《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办刊特色[J]. 电池,2015,45(4):231-234.
[9] 龙怀中,彭超群,何学锋,等. 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办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办刊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6):827-830.
[10] 高继平,高翠玲. 我国SCI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18-324.
[11] 马兰.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 情报科学,2016,34(1):167-170.
[12] 王超,彭超群. P指数用于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8):893-899.
[13] 王超,彭超群. H5指数评价中国材料类SCI期刊的适用性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00-1304.
作者贡献声明:
王超: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彭超群:设计论文框架、分析数据、修订论文、审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