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报道的珍贵实践
——从“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说起

2017-01-27 06:42赵雪峰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信阳驻村体验式

□赵雪峰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体验式报道的珍贵实践
——从“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说起

□赵雪峰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从今年5月开始,根据中宣部《迎接党的十九大“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方案》总体部署,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派出一大批记者,分赴全国各地扶贫攻坚第一线开展“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他们与贫困村群众和扶贫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亲身体验基层干部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的同时,夜宿农家话农事,田间地头问民生。推出了一大批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体验式、见闻式报道,深受读者欢迎。这些报道都饱含真情,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深入一线的体验式报道,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显珍贵,对记者的成长也凸显价值。

以情取胜,刻画扶贫干部的帮扶情怀

体验式报道,是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其酸甜苦辣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学前辈蓝鸿文认为,在此过程中,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能带着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脱贫攻坚的报道,特别是脱贫攻坚典型人物的报道,不可谓不多,但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生活、精神状态到底如何,这也是读者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这组“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报道,聚焦的是一线基层扶贫干部和困难群众,更接地气。尤为难得的是,记者没有追求“高大上”,而是深入了解基层扶贫干部和困难群众的苦恼事。人民日报社派到云南富宁县新华镇格当村的蹲点采访记者魏哲哲,在他的报道《驻村扶贫,与村民的心拴在一起》中写道:扶贫干部秦西宁刚到格当村做扶贫一线的群众工作时,也有烦恼:时常遇到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修进村柏油路,一天要协助处理两三起纠纷;发展特色黑木耳、巴西菇产业时,村民多持观望态度;易地搬迁时总有群众想不通,不愿搬迁。何德友家的房子是格当村集市街道两边唯一一家土坯房,属于D级危房,需要拆除重建。但何德友深受当地风水占卜观念影响,死活不想动土。秦西宁只好一遍遍耐心解释,劝导他不要过分迷信;另一方面帮助他联系施工队,由村委会出面签署施工合同,解除思想上的顾虑,才最终保障何德友家住上了安全住房。为此,他在报道中提出,“驻村扶贫不能选择等待和抱怨,而是要行动起来。”正是由于“沉得下身,静得下心”,才使得秦西宁现在工作很顺手,也获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评价:“你不是来‘打酱油’、来‘走读’的,你是干实事的!”如果记者不深入一线采访,显然难以得到这样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来展现基层扶贫干部立体、丰满的形象。

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信阳日报社派驻光山县凉亭乡石盘冲村蹲点采访记者李海在《疾驰在致富路上的“宝马车”》一文里写道:记者跟随贫困户张耀国跑运输,了解到张耀国“早年在外地干水电安装时不慎从梯子上摔下来,造成颅内出血、左侧脑骨凹陷,这让收入不高且因母亲患肺病长期住院的一家人雪上加霜。后来在当地信用社的帮助下,用贷款和借来的钱购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搞运输,每天天蒙蒙亮出车,天漆黑回家门”。报道中主人翁的这些故事和摆脱贫困的艰苦经历,唯有记者身临其境,才能感受,才能发现,才能自然而然地让笔下流淌真情,写出有温度的好报道,从而大大增强读者对贫困群众顽强拼搏、与命运抗争的敬佩之情。

真情帮扶、辛勤付出,是基层扶贫干部的风貌,但只有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挖掘生动的细节,才能给读者留下经久难忘的记忆。《光明日报》派驻信阳市新县西河村蹲点采访的记者叶乐峰在《把扶贫成绩写在百姓笑脸上》一文中写道:“有一次,记者与一位驻村扶贫乡干部陪县领导调研贫困户,刚到一家贫困户门口,一条大黄狗直扑这位扶贫干部身上,吓得旁边的记者一身汗。原来这位扶贫干部经常来这个家庭,狗跟他都有感情了,扑上来只是与扶贫干部亲热的表现。”体验式报道也正因为有了像这样极为真实、生动的细节而显得极其珍贵,由此获得极佳的宣传效果。

《从白富美到黑富美———驻村第一书记是这样炼成的》,是中国妇女报社记者徐旭和同事合作的新媒体报道。她在广西南宁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蹲点,报道驻村第一书记杨修凯的经历,得到大量转发评论,网友纷纷为“黑富美”书记点赞。“真实才能获得读者共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徐旭认为,“用脚还原,用笔记录,使这篇报道成为同类题材中的‘爆款’。”

深入基层,让记者有了心灵上的升华

《脱贫路上的幸福歌》《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卢东林和他的乡村旅游梦》《扶贫干部的一天是这样过的》《像禾苗一样深深扎根土地》《找准致贫“病根子”,开好治贫“药方子”》《计划外的一场雨》……半个月时间,一篇篇冒着热气的稿件,记录下干部群众拔“穷根”的坚定决心和努力探索。在整个蹲点采访过程中,记者们烈日下拍摄、暴雨里走访、忍住蚊虫叮咬写稿……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创作出了更接地气的新闻,在描绘脱贫攻坚伟大画卷中绽放出朴实却又充满激情的新闻情怀。

刚走进媒体圈不久的《信阳日报》记者郭靖,在信阳市商城县金刚台镇杜畈村驻村蹲点采访时,既像普通村民一样,在田间地头劳动;又保持着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村里的点滴变化,从中寻找新闻点。在驻村蹲点采访的记者,新闻媒体在基层是有基础、有支点的,因此,媒体人就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把这份感情升华好,使之成为老百姓心中不变的信赖。

“这次近半个月的时间,我走进了20多名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经常与村干部一起整理材料,讨论工作。驻村第5天晚上,我和村民一起坐在小广场上聊天,不经意间已完全融入了乡村生活,感觉自己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一员。”驻村蹲点采访的信阳日报社记者李海回忆起驻村十余天来的采访经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只有融入到干部群众之中,才能与他们深入交流,才能获得不曾发现过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深入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凸显了价值

体验式报道的优势,体现在能更真切地了解事物真相,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难以了解的情况,写出更生动更感人的报道。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长期存在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体验式报道更为珍贵。

“脱贫攻坚记者蹲点”采访活动的开展,证明在互联网时代记者更需要多到一线采访。现在,信息碎片化现象日趋严重,很多新媒体一味追求“短平快”,更有不少网络媒体以转载为主,舍不得或者认为不值得投入较多时间、人力深入生活,真正的第一手资料成为“稀缺”资源。这时,以体验式采访、见闻式报道为基础的原创性报道就显得弥足珍贵。实践证明,纸媒仍然有优势,只要我们扎实采访,坚持到基层、到一线,就一定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特”。

体验式采访报道,成就的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有此名言。同样的道理是,如果我们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在新闻信息海量出现的今天,要做到高人一筹,最管用的方法之一,恐怕还是深入深入再深入。

“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报道优点的形象总结。

体验式采访不仅有利于记者正在进行的采访,而且有利于记者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能够使记者同生活保持有血有肉的联系,同社会上的人们保持息息相通的联系,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职业病”。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信阳驻村体验式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生体验式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绣绣信阳八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