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
(镇江日报社,江苏 镇江 212001)
以“三结合”推动党报评论创新
□王鹏程
(镇江日报社,江苏 镇江 212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报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春天。评论尤其是政论,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引导性和鼓动性,受到党委政府和广大读者好评,成为党报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工具。
近年来,江苏《镇江日报》对评论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创新与改进,以“辛平”为笔名,写出了一些切口较小、文风泼辣的小评论、短评论。这些评论,有别于之前“抄领导讲话”式的政论写作,也不同于围绕社会热点“发空论”的时评式文章,既讲政治、讲大局,又有思想、有文采,社会反响较好。一方面,“辛平文章”受到机关干部的极大欢迎,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必读之物,有的辖市区和机关单位下发文件,要求党员干部把阅读“辛平文章”作为日常学习的一项重要工作;还有不少作品被市委书记亲自批示,有的还被转载到镇江市委机关杂志《创新》上,作为卷首语。这样的“待遇”可谓“空前”。另一方面,“辛平文章”同样受到了普通群众的欢迎,有的文章被转载到本地论坛,成为热点话题,阅读量上万人次,跟帖上千条,成为本地网络生活的一个重要“舆论源”。一篇评论能够受到这样多的群众爱戴,也十分罕见。此外,“辛平文章”还多次被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广泛转载和引用,受到同行的好评。
能够获得多方认可,总结起来,主要还是我们的评论采写做到了三个结合。
中央、省委和市委作出的重要论断、重大部署,在落实过程中基层创造出来的先进经验以及遇到的发展困惑,我们会及时跟踪、及时提炼,及时作出判断、形成观点。2014年,中央提出“新常态”概念后,我们在基层采访发现,少数干部把适应新常态等同于“适应低速发展”、甚至是“适应不发展”,把“新常态”看作“发展困难期”的代名词。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及时发声,写出了《树立正确的新常态发展观》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精准理解新常态与稳增长、调结构和抓改革、抓机遇的关系,“不唯GDP”绝不是不要GDP;不看中充满水分的增长数据,也绝不是不要增长;“新常态”绝非要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要政府在改革上“大有作为”;“新常态”既是转型期,也是机遇期,要更多地看到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文章刊发后在党员干部中产生不小影响,受到大家热议。今年,江苏开始大力发展特色小镇,镇江也一口气提出了要打造16个特色小镇,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把特色小镇建设与之前的园区打造、产业“三集中”等混为一谈,无非是用“新瓶装旧酒”,针对这些误区,我们及时发声,写出了《特色小镇关键在“特”》的评论文章,受到镇江市委主要领导重视。
基层单位创新出来的好做法,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个别问题,孤立地看可能都是小成绩、小问题,但与当前的大背景、大环境结合起来看,小成就可能就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小问题就有很强的警醒意义。2016年初,我们在干部队伍中听到一些杂音,随着反腐正风和正规肃纪持续深入,少数同志抱怨干事没动力,他们说“干好了不仅没有额外奖励,到年底还与少干事不干事的人拿一样的收入;而且干事越多出错概率越大,出了错所有功劳都打水漂,还不如遇事能推则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些声音虽然极为微弱,但我们认为,这与镇江市委提出要“干出奋进态势”的主流格格不入,需要高度重视。我们及时写出了《防止“新版大锅饭”》的短评,对这种“个别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刊发后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巨大震慑效果,有的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研读学习。
既注重语言的亲和性,让大家看得进去;也看重论点的思想性,让看得进去的人感觉有收获。有人认为,评论主要在思想,但在这样一个语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好思想也需要一个契合读者需求的“打开方式”。近年来,我们在评论的语言上也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尝试使用“故事开头、观点结尾”的写作手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我们密集推出了《学会“回归”》《学会朴实》《学会表达》《学会学习》《学会发动》等五篇短评,都是从讲述日常生活小细节开始,层层递进、升华主题,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2017年,我们推出文章《不断强化镇江“苏南身份”》,被市民转载到本地论坛,短短三天阅读量过万人次,跟帖达到数百条,成为一时网络热点。此外,我们还尝试把一些网络热词运用到政论写作之中,拉近政论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前,城市党报迎来了发展的一段重要机遇期,一定要充分利用,不仅要深化党报的宣传功能,积极提升宣传水准,还要充分挖潜党报的思想库作用,积极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把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两个读者群”都服务好。评论是强化党报舆论阵地的有力武器,只要找到“两个读者群”的交汇点,集中火力、及时发声,就能够获得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认可。2017年,为了更好增强党员干部队伍这个读者群对党报的凝聚力,我们与组织部门共同策划,向广大年轻干部征集评论,开办“青年干部谈”这个评论栏目。由于切入点较好,不仅青年干部的写作积极性被极大激发,广大市民也对这个栏目青睐有加,称赞《镇江日报》这个创新举措对改进干部文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