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生命的祖根

2017-01-27 05:16王友明
陶山 2017年2期
关键词:魏徵黄瓜散文

◎王友明

陶山,生命的祖根

◎王友明

写下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问:“你是土生土长的临西人,陶山怎么成了你生命的祖根?

说来话长,且容我慢慢地道来。

据《太原王氏族谱》卷二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孝忠公、孝礼公,奉旨由山东福山迁于馆陶。明万历年间,世柞公,又由馆陶迁至临清(现属河北省临西县),故称“陶山王氏”。

我们王氏祠堂的大门上,书有一幅对联:“太原家风古,陶山事业新。”仅看对联,生命的祖根之地便可一目了然。

虽然,我的先祖从陶山迁出已近400年,但是,谁也无法忘记生命的祖根。对于散居各地的“陶山王氏”游子来说,祖祖辈辈,流年似水,带走了许多陈年旧事,却无法冲淡心灵深处的故土情、寻根梦。

正因陶山是始迁祖的落地生根之处,我才对陶山如此情有独钟,连做梦都在想念着陶山、拥抱着陶山、亲吻着陶山。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我常常捧着《馆陶县志》,呆呆地出神好久好久,将绵绵的思线,引向生命的祖根陶山。我极力想抑制脑神经的运动,但那漫长岁月中,发生在我们“陶山王氏”族人身上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却永远不会忘记。

数十年来,我不止一次地到过陶山,可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没有一次能够认真仔细地看看祖根之地的容颜。

十分庆幸,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作为获奖代表,受邀参加了第10届河北散文名作奖颁奖典礼暨百名散文家走进馆陶大型采风活动。

车子一驶入陶山境地,我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就有一种扑进母亲温暖怀抱的惬意。

曾记得,小时候,父亲对“老家”陶山也是情有独钟。我隔三岔五地听到父亲对母亲说,明儿个,我去“老家”赶一个集,看一个会;也经常看到父亲,或推着小车或挑着担子,去陶山赶“老家”集、看“老家”会,做点小生意,赚点小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如今,我们驱车最快也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馆陶县城。我真的是不敢想象,40余公里的路程,父亲是怎样用双脚走过去又走过来的。

按照大会的日程安排,颁奖典礼之后,就是采风创作活动。

春风带着湿润的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温柔地拨动我洋溢着幸福、洋溢着欢乐的心弦。

徜徉于黄瓜小镇的大街小巷,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全部绘制的是黄瓜图画。还不时有一片片翠绿的小竹林映入眼帘,任凭微风抚摸,发出轻轻的飒飒声。绿油油的黄瓜画,直溜溜的竹子林,不仅点缀着街巷,净化着环境,熨贴着我的视觉神经,而且彰显着春天的活力,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之色的勃然生机。

宽阔主街,青砖小巷,石子甬道,曲直交错,一尘不染;农家小院,别具一格,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景色静谧。此外,小镇还建有黄瓜博物馆、黄瓜大学、黄瓜美容院、黄瓜采摘苑、黄瓜酒坊、黄瓜食府、黄瓜饮吧等。走进黄瓜小镇,就走进了黄瓜的“王国”。

祖根之地的一街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匠心独运的体现,令我感到亲切,产生眷恋。

粮画小镇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依托粮食画产业,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

信步在粮画小镇的特色旅游景点,我忘情地欣赏戴着蓝色印花头巾、身穿暗红色大花棉袄,左手拿托盘,右手拿镊子,全神贯注的美女们,用一双灵巧的手,绘制绝妙粮画的情景。展厅内,各种价格不菲的粮画,应有尽有,令我目不暇接。武强年画、滕氏布糊画等各种手工画,让我切身感受到绚烂多彩的魅力。看了这些画作,我对成语惟妙惟肖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小镇的特色旅游景点多达50余处,我频频在“粮画世界门”“粮画小镇碑”“老井故事”“小木屋”“灯笼长廊”“美丽乡村电视台”“知青旧居”“小桥流水”等处摄影留念。我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身影,与生命的祖根之地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二十多年前,为了寻根问祖,我曾经脚步匆忙地走进过陶山的村镇。那时的乡村,土街土巷,坑洼不平;土房土屋,低矮破旧。那座悬挂有“一缕乡愁屋檐下,百年身影夕阳中”对联的百年老屋,就是最好的见证。现在,除了刻意保存下来的这座老屋外,祖根之地的一切景象,均已旧貌换了新颜。

行走在生命的祖根之地,每走一步,我都有一种踏实美好的感觉,内心都有一种由衷的欣喜与激动,不禁发出“春风已改旧时波”的感慨。

如今的陶山,真的是古风承传,新风劲吹。所到之处,无不显露着古韵与新姿所交融的勃勃生机。这里的美丽,美到让我沉醉。

耸立于公主湖主广场袖舞清风雕塑正南侧的水泥雕塑上,刻印着《馆陶县县歌》。我近前默念着“今日此美景,明朝更灿烂。啊,古陶山,大运河。大运河,新陶山”的歌词,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身为“陶山王氏”后裔的自豪感。

魏徵是唐朝的直臣,千古帝臣的楷模。魏徵病逝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为其撰写碑文,亲临吊唁,并痛哭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和敬仰。一代名相魏徵,是陶山的骄傲,也是我王氏族人的骄傲。

因为,魏徵能够抗颜直谏,多是受其恩师、我的先祖、隋朝大儒王通“古之明王谁能无过?从谏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此王道所以不跌也”思想的直接影响。魏徵对王通思想体系的弘扬和拓展,让我产生了虔诚的钦佩之意,崇高的景仰之情。

在魏徵博物馆历史厅,我了解到“王延世筑堤”故事的由来,了解到王安石与馆陶的情缘;在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简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串王氏族人的名字:王秀兰、王性焕、王记福、王大发、王忠清、王献波……我不由得为王氏族人能铭刻在陶山的史册上,而感动,而骄傲。

羊洋花木小镇,依托永济河、太阳湖和月亮湖,建设的生态水岸景观,亦十分迷人。岸边的迎春花、桃花、杏花相映成趣,恰如王安石《长堤春色》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碧树宜莺语,青芜称高蹄。春来花满地,百里尽香泥。”

路边高耸入云的白杨树间,人工搭建的木头栈桥、木头草棚、木头游乐园,仿佛一幅水彩画,饱我眼福,醉我心扉。

来到乡愁街标志牌前,我发现,有五位古稀男子坐在左侧空地上,纯朴憨厚地望着我们,个个满面春风,人人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此情此景,不仅勾起了我的乡愁,更让我驻足于此,心生感慨。我手扶标志牌,留下了自己的影像,也留下了对生命的祖根陶山的深刻记忆。

生命的祖根,这五个滚烫的字眼,对我这样一位客居异乡47载的游子来说,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那样的魂牵梦萦。

其实,我心里十分明白,于我而言,注定只是陶山的一位过客。但是,陶山,毕竟是我生命的祖根。掬一捧祖根之情,置于生命的最深处,我彻底痴了,醉了。

尽管,我的容颜逐年老去,可祖根之情,却永远不会在心中老去。只要忆起,就会波澜起伏,心潮澎湃。

领略了祖根陶山历史的厚重,目睹了祖根陶山现在的美丽,我更加痴爱这片土地。

别离陶山的那一刻,我的心中莫名地滋生了一种祖根难离的怅然。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陶山,生命的祖根,我爱你。”

于是,我写下了这些文字。我要把生命的祖根,陶山历史的厚重、今天的蓬勃,以及我真挚的情感,全部深深地镌刻在岁月的心头。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作品散见香港《文萃》《散文选刊》等百余家报刊,百余篇作品获中国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征文评比一等奖等全国各类赛事等级奖。出版作品专著10部,荣登中国散文排行榜。荣获中国散文精英奖、中国百篇散文奖、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金奖作家、十大临汾人等百余项殊荣。

猜你喜欢
魏徵黄瓜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魏徵:千古“诤臣”第一人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黄瓜黄瓜你是不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