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郑晓瑛,陈功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
中国居民残疾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蕾,郑晓瑛,陈功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残疾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残疾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中国居民残疾患病率,分析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的变化对残疾发生的影响以及各类因素作用的方向和强度。结果:中国居民残疾患病率为6.39%,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就业状况、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残疾患病率均不同(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43)、女性(OR=0.586)、在城市居住(OR= 0.899)、不识字/文盲(OR=4.585)、小学文化程度(OR= 2.743)、中学文化程度(OR=1.416)、在婚(OR=0.394)、离婚(OR=1.139)、丧偶(OR=0.412)、有工作(OR=0.304)、第Ⅰ类职业(OR=0.707)、第Ⅱ类职业(OR=1.160)、第Ⅲ类职业(OR=0.800)、第Ⅴ类职业(OR=1.092)、第Ⅶ类职业(OR=0.773)、第ⅧII类职业(OR=0.809)、第Ⅸ类职业(OR=0.562)、第Ⅹ类职业(OR=0.522)、家庭人均年收入(OR=1.000)是中国居民残疾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大似然值变化幅度最大的因素依次为年龄、性别、在婚、不识字/文盲、家庭人均年收入、丧偶、有无工作、小学文化程度、第Ⅸ类职业、中学文化程度、第Ⅹ类职业、居住地、第Ⅶ类职业、第Ⅷ类职业、第Ⅱ类职业、第Ⅰ类职业、离婚、第Ⅴ类职业、第Ⅲ类职业。结论: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为残疾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会降低残疾发生的危险性,职业残疾风险的类别差异提示了工伤致残预防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宏微观经济环境对残疾发生具有间接影响作用。
残疾;患病;影响因素;中国居民
来源出版物: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4): 431-435
入选年份:2012
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周远洋,朱军,王艳萍,等
摘要:目的:了解1996—201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地区的差异变化。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网的数据,1996—2005年覆盖了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6个监测区(县),2006年后扩大至336个区(县),统计1996—2010年全国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下降幅度和年平均下降速率。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及Poisson检验,对1996—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地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996年的64.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0.0/10万,下降53.2%;2010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高于城市(29.7/10万),西部(46.1/10万)高于中部(29.1/10万)及东部地区(17.8/10万)。东、中、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7.76%、57.02%和66.27%。地区间差异在逐渐减少,2006—2010年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城市的1.82倍,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0倍。产科出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6年的47.9%下降到2010年的27.8%,但仍是导致全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结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地区间孕产妇死亡率仍存在差异,但差异逐年减小,农村和西部地区仍是孕产妇死亡干预的重点;产科出血仍是各地区的主要死亡原因。
关键词: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人群监测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1, 45(10): 934-939
入选年份:2013
中国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肝癌死亡率分析
陈建国,张思维,陈万青
摘要:目的:分析中同肝癌死亡率特征及变动趋势。方法:采用2004—2005年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158个样本点的资料,覆盖2年人口总规模为142660482人年,其中城市人口47899 806人年、农村人口94760 676人年;按区域分类东部人口52556694人年、中部人口49781225人年、西部人口40322563人年。用1982年令国人口构成计算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用1985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世界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与1973—1975年(第1次)、1990—1992年(第2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作历史纵向比较;与全球部分国家的肝癌死亡率资料作横向比较。结果:158个样本点2004—2005年肝癌死亡37465例,粗死亡率为26.26/10万(男性死亡27 398例,粗死亡率为37.55/10万;女性死亡10 067例,粗死亡率为14.45/10万),仅次于肺癌而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19.33%,37465/ 193841);93.04%(147/158)的样本点肝癌粗死亡率在10.00/10万~39.00/10万之间。肝癌中标率为17.86/10万(男性为26.44/10万,女性为9.20/10万),世标率为23.48/10万(男性为34.61/10万,女性为12.34/10万)。城市肝癌死亡11945例,粗死亡率为24.94/10万,中标率为15.34/10万;农村肝癌死亡25520例,粗死亡率为26.93/10万,中标率为19.32/10万。男女肝癌死亡率比例为2.60︰1,其中城市为2.68︰1,农村为2.56︰1。东、中和西部地区的肝癌死亡数分别为14909、13349及9207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8.37/10万、26.82/10万及22.83/10万,中标率分别为17.53/10万、19.09/10万及16.92/10万。本次资料与全国第1次资料(10.75/10万)相比,肝癌粗死亡率增长了89.77%;与我国第2次资料(20.37/10万)相比,肝癌粗死亡率增长了28.73%。其中第1次和第2次城市肝癌粗死亡率分别为12.42/10万和19.50/10万;农村肝癌粗死亡率分别为10.12/10万和20.67/10万,均呈现上升趋势。与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资料比较,中国肝癌粗死亡率男性排在第6位,女性排在第5位;世标率则分别排在第9位和第7位。结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排位中为第2位。肝癌粗死亡率呈升高态势,但标化死亡率已显示升高幅度趋缓。肝癌防治应当继续成为我国肿瘤防控的苇点。
关键词:肝肿瘤;死亡率;抽样研究;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5): 383-389
入选年份:2013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康锴,唐晓燕,许汴利,等
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展新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河南省2007—2011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21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25%。其中信阳市报告1007例,占98.75%。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7%(985/1021),5—7月为高峰,占59.16%(604/ 1021),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占12.05%(123/102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1~88岁),男女性别比为1∶1.50(408∶613),农民占全部病例的93.73%(957/1021)。465例病例血液标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9.25%(322/465),从164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67株,分离率为40.85%(67/164)。结论: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女性农民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关键词:人群监测;流行病学;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106-109
入选年份:2013
中国老年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
姜勇,张梅,李镒冲,等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特征及中心型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聚集的关系。方法: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现场调查在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2个监测点开展,应用了面对面调查、身体测量(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及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研究选取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中所有年龄在60岁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9 966名。将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者定义为中心型肥胖,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并分析不同腰围分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与聚集情况。结果:经复杂设计加权计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心型肥胖率为48.6%(95%CI:46.1%~51.2%),男女分别为39.7%(95% CI:37.2%~42.2%)和57.3%(95% CI:54.5%~60.1%),女性高于男性(X2=474.63,P<0.01)。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中心型肥胖率越高,女性差别较小。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男女中心型肥胖率也越高。城市、农村地区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59.2%和43.5%,城市高于农村(X2=50.06,P<0.01)。老年男性腰围85~89 cm者,其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95% CI)分别为18.8%(16.1%~21.5%)、66.2%(63.0%~69.4%)和47.5% (44.1%~50.8%),腰围≥90 cm者分别为24.0%(21.2%~26.8%)、78.2%(75.6%~80.8%)和64.0%(60.3%~67.6%),均高于男性腰围正常(< 85 cm)者[分别为13.4%(11.5%~15.3%)、58.3%(55.5%~61.0%)和30.8%(28.7%~32.9%)]。老年女性腰围80~84 cm者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95% CI)分别为20.1% (17.4%~22.7%)、68.6% (65.5%~71.8%)和48.1%(44.6%~51.6%),腰围≥85 cm者分别为31.7%(28.9%~34.4%)、81.0%(78.5%~83.5%)和61.8%(58.9%~64.8%),均高于女性腰围正常(<80 cm)者[分别为12.8%(10.8%~14.8%)、60.1%(57.1%~63.0%)和30.4% (27.3%~33.5%)]。结论:我国老年人群中,接近50%的人中心型肥胖,且中心型肥胖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聚集明显高于非中心肥胖者,应在今后的慢病预防控制中加以关注。
关键词:老年人;腹部肥胖症;慢性病;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9): 816-820
入选年份:2013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唐晓燕,崔宁,康锴,等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2010年河南省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共5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病原分离方法检测病例血液标本。结果:5例病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例标本中分离出新布尼亚病毒。病例出现发热(5/5)、全身酸痛(5/5)、乏力(5/5)、纳差(5/5)、恶心(5/5)、畏寒(4/5)、咳嗽(4/5)、咳痰(4/5)、呕吐(3/5)、眼结膜充血(3/5)等症状;伴有白细胞下降(5/5)、血小板减少(5/5)、谷丙转氨酶升高(4/5)、谷草转氨酶升高(4/5)、乳酸脱氢酶升高(5/5)、肌酸激酶升高(4/5)、尿蛋白阳性(3/5)。经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首发病例死亡,4例续发病例均痊愈出院,平均病程为15.4 d。结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呈多脏器损害,及时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特征;诊断;治疗学;新布尼亚病毒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2): 110-113
入选年份:2013
血吸虫病流行区各类传染源感染现况调查
余晴,汪奇志,吕大兵,等
摘要:目的:了解血吸虫病不同主要流行类型地区各类传染源感染现况,为进一步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10—11月在安徽省选择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村和湖沼型流行村各1个(共16个自然村)开展现况调查,调查当地钉螺感染情况,对1521名常住居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197头家畜(牛80头、猪46头、犬45只、猫18只、羊8只)、32只野生动物(野鼠)进行病原学检查(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计算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垄上村、渔业村的钉螺感染率2007年分别为2.26%,1.06%,均高于2006年的0.55%,0.72%。人群感染率与感染度[每克粪便中虫卵数(egg per gram,EPG)]几何均数:垄上村为3.8%和0.14 EPG,渔业村为3.4%和0.13 EPG。不同性别血检阳性率:垄上村血检阳性率男性17.5%(44/252),高于女性的11.0%(25/227)(X2=4.026,P=0.045);渔业村血检阳性率男性21.4%(66/309),女性19.4%(25/1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7,P>0.05);不同性别粪检阳性率:垄上村粪检阳性率男性5.2%(14/268),女性2.1%(5/2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36,P>0.05);渔业村粪检阳性率男性5.7%(14/245),女性1.2%(3/250)(X2=7.603,P=0.006)。垄上村检查6头牛,未发现阳性,垄上村无羊;渔业村牛的感染率为10.8%(8/74),EPG算术均数为135.00;公牛血吸虫感染率9.1%(6/66),母牛25.0%(2/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6,P=0.444);羊共检查8头,检出6头阳性(6/8),EPG算术均数为254.82。犬野粪孵化阳性率和感染度:垄上村为23.81%(5/21)和1.21 EPG;渔业村为55.6%(24/36)和20.00 EPG。野鼠感染率:渔业村共检查10只,无阳性感染;垄上村为13.64%(3/22)。结论:耕牛仍是血吸虫病湖沼型流行区的主要传染源,但随着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开展,羊、犬和野鼠等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流行病学意义应予重视。
关键词:传染病控制;血吸虫病;数据收集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4): 309-313
入选年份:2014
2009—2011年浙江省人群尿碘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毛光明,丁钢强,楼晓明,等
摘要:目的:调查2009—2011年浙江省人群碘营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浙江省居住超过3年的19517名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形式对居民基本状况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并对居民饮用水、食用盐的碘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检测调查对象尿碘的含量,共收集问卷16228份,水样品265份,食用盐样7811份,尿样19517份。对饮用水、食用盐、居民尿碘的分布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浙江省居民饮用水水碘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为2.42(1.17~6.28)μg/L;城市、农村分别为2.79(1.60~6.87)、2.04(1.03~5.29)μg/L(Z=2.07,P<0.05);沿海、次沿海、内陆分别为2.17(1.22~5.73)、2.77(1.88~6.87)、1.40(0.77~5.65)μg/L(X2=11.16,P<0.05)。盐碘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为28.80(22.93~32.40)mg/kg;城市、农村分别为29.00(24.50~32.60)、28.50(13.90~32.29)mg/kg(Z=6.32,P<0.05);沿海、次沿海、内陆分别为25.19(0.00~30.20)、29.00(26.60~31.70)、32.40(28.94~36.30)mg/kg(X2=1581.62,P<0.05)。全省碘盐覆盖率为79.54%(6213/7811)。调查人群尿碘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为160.74(97.20~247.00)μg/L,其中孕妇为137.99(82.40~215.30)μg/L,低于150~249 μg/L的推荐适宜水平。城市、农村分别为153.45(92.00~237.50)、168.00(102.18~257.00)μg/L(Z=-9.25,P<0.05);沿海、次沿海、内陆分别为156.00(94.29~242.80)、150.14(94.70~227.00)、187.70(109.00~276.80) μg/L(X2=194.12,P<0.05)。尿碘与水碘含量、盐碘浓度的关联分析显示,盐碘浓度的升高,尿碘水平也随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cmh= 440.88,P<0.01),水碘浓度与尿碘水平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X2cmb=0.57,P=0.45)。对尿碘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X2=14.17,P<0.05)、职业类型(X2= 16.15,P<0.01)、饮食习惯(X2=108.63,P<0.01)对尿碘分布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属于环境碘缺乏地区,2009年碘营养状况总体适宜,但沿海地区碘盐覆盖率偏低,妊娠期妇女碘营养不足;影响人群尿碘水平的因素有碘盐、年龄、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
关键词:碘;水;盐碘;尿碘;水碘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1): 8-13
入选年份:2014
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
李剑虹,王丽敏,李镒冲,等
摘要:目的:调查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分析其流行特点。方法: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7409名18岁以上居民。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TC、LDL-C、HDL-C和TG检测。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结果:经复杂加权后,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3%,18~44、45~59和≥60岁居民的患病率分别为2.2%、4.7%和4.9%(P<0.01);男、女分别为3.4%、3.2%(P>0.05);城市和农村分别为4.2%、2.9%(P<0.01);东、中、西部分别为4.2%、2.4%和3.1%(P<0.01)。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2.1%,18~44、45~59和≥60岁居民的患病率分别为1.3%、3.0%和3.6%(P<0.01);男、女均为2.1%;城市和农村分别为3.0%、1.8%(P<0.01);东、中、西部分别为2.9%、1.5%和1.8%(P<0.0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4.8%,18~44、45~59和≥60岁居民的患病率分别为46.9%、42.6%和41.2%(P<0.01);男、女分别为50.6%、38.9%(P<0.01);城市和农村分别为45.4%、44.6%(P<0.05);东、中、西部分别为43.5%、43.3%和48.6%(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11.3%,18~44、45~59和≥60岁居民的患病率分别为10.1%、14.2%和10.8%(P<0.01);男、女分别为13.8%、8.6%(P<0.01);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2.1%、10.9%(P<0.01);东、中、西部分别为11.0%、11.7%和11.2%(P<0.05)。结论: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
关键词: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5): 414-418
入选年份:2014
中国四省肉鸡生产加工环节沙门菌的污染及耐药谱分布状况
李薇薇,白莉,张秀丽,等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沙门菌的污染及抗生素耐药谱分布状况。方法:2010年在河南、江苏、四川和山东省选择5家规模化养殖场和14家屠宰加工厂,分别采用肛拭法和整禽漂洗法检测835份肉鸡活体和744份肉鸡胴体中的沙门菌,比较不同样品沙门菌污染率的差异根据Kauffmann-White表对沙门菌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分布情况。结果:835份肉鸡活体肛拭样品中有56份检出沙门菌,阳性率为6.7%;744份肉鸡胴体样品中有122份检出沙门菌,阳性率为16.4%,肉鸡胴体沙门菌的检出率高于肉鸡活体(X2=36.94,P<0.05)。肉鸡活体中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分别占58.9%(33/56)和32.1%(18/56);肉鸡胴体中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与肉鸡活体相同,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分别占29.8%(37/124)和32.2%(40/124)。180株沙门菌分离株耐药率高达95.0%(171/180),多重耐药菌株达78.3%(141/180),有20株菌耐14种抗生素,占11.1%。结论:中国肉鸡生产和加工环节沙门菌污染严重,且屠宰加工环节肉鸡胴体沙门菌的污染率高于生产环节肉鸡活体的污染率;肉鸡中沙门菌耐药形势严峻。
关键词:沙门菌属;抗药性,细菌;血清学
来源出版物: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5): 435-438
入选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