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容
论创意旅游与创意城市建设*
——兼谈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建设
刘 容
创意城市是一种城市复兴和发展转型的模式。创意旅游是一种通过创意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提升游客主动体验,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旅游模式。创意旅游实则是建设创意城市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从创意旅游角度提出建设创意城市的一系列方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以创意旅游模式助推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建设的创新发展思路。
创意旅游;创意城市;重庆;世界温泉之都
当前,全世界城市在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诸多路径和模式的选择。创意城市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创意城市理念和模式最早由英国人提出和践行,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乏力、城市发展疲软的城市。英国人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于1978年创立了一家名为传通媒体(Comedia)的文化创意规划咨询机构,在全世界推行创意城市发展模式,在英国莱斯特、哈德斯菲尔德,澳大利亚堪培拉、阿德莱德、珀斯,德国弗莱堡,比利时根特,芬兰奥卢,日本大阪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果说兰德利提出的创意城市发展模式注重于城市宏观发展远景规划的话,那么2000年提出的创意旅游的理念更关注于创意如何渗透城市局部,如何鼓励大众萌发、体验创意,如何让创意通过大众体验真正促进城市发展。因此,创意旅游对创意城市而言是其具体建设方法和其得以践行的工具之一。
“创意旅游(creative tourism)”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新西兰学者格雷·理查德(Grey Richards)与克里斯宾·雷蒙德(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理查德与雷蒙德(Richans& Raymond)认为,创意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学习,激发自身创意潜能,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的旅游形式”。[1]游客的创意旅游行为是积极而不是被动的,是学习式而不是观光式的,既直接促进自我体验与创意提升,又间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03年,理查德与雷蒙德(Richans& Raymond)将创意旅游理论系统付诸实践,发起了创意旅游新西兰项目(Cre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CTNZ),将创意旅游定义为通过非正式的、亲自动手的工场参与和创意体验为游客提供了解地方文化真实感的一种更为可持续的旅游形式。
近年来,创意旅游的发展呈现加速之势,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NESCO Creative Cites Network)的推动,在美国圣达菲、加拿大、新加坡、南非等地进一步发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一份报告中也对创意旅游进行了界定∶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文化。[2]2008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该组织的倡议和推动下,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召开了创意旅游国际会议,对创意旅游发展和实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我国学者对创意旅游的关注晚于国外。2007年,国内厉无畏等人首次对创意旅游的概念及其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3]2008年,他们以上海为例围绕如何打造创意旅游“产业链”、“空间链”、“价值链”、“主题链”四维链条,提出上海都市旅游升级的“有智增长”新模式。[4]开启了国内创意旅游研究和实践的序幕。
从创意旅游的概念来看,创意旅游最大的特征表现为改变传统旅游中旅游者只能被动输入旅游体验的现状,强调了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主动创造。既能促进对传统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体验,又能创造新的旅游资源。创意旅游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旅游方式带给旅游者的是被动的旅游感受,而创意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加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主动参与,提升旅游者的主观能动性,加深旅游者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带给旅游者更深刻,更长久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方式得以运行的前提是独特旅游资源的存在和不断消耗。旅游资源面临游客大量融入带来的环境压力,如管理不善,就会面临不可持续性。而创意旅游依靠开发人类主体文化资源得以发展,旅游者的大量参与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创意旅游资源的影响,更能间接在口手心传中保护旅游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比如,创意旅游新西兰项目就是通过创意旅游方式吸引旅游者体验新西兰当地毛利人文化,为当地毛利人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效益,也间接保护推广了毛利人文化。
从创意旅游的共性来讲,创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创意,以吸引旅游者对其进行体验甚至再创意的方式。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模式可运用到世界各地具有独特文化资源的地方。虽然文化资源各具特色,但开发经验和方式却是可复制的。
从创意旅游的个性来讲,各地发展创意旅游都必须根植于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创意旅游的个性和吸引力。各地创意旅游都是展示和宣传当地独特文化的窗口,具有相当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里所说的融合贯通,既指传统旅游分类的融合,也指创意对传统旅游活动开展地域的渗透。传统旅游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但创意可作为一种高融合元素,渗透入各种旅游类型中,从而派生出多种各具特色的创意旅游。传统旅游活动一般在固定的旅游景点开展,但创意旅游的高融合性,使创意旅游即可在景点,也可在乡村,甚至可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开展,只要具有一定的特色资源,能吸引人参与。
关于创意城市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创意城市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5],到90年代时已成为西方城市政府关注的热点。较早提出创意城市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汤姆·坎农,他认为创意城市就是“人的城市”[6]。Landry富有创意地提出构成创意城市的要素和条件,他特别强调了创意氛围、创意人才、大学机构、内外交流和城市文化等软件设施的营造的重要性。[7]Florida则更明确地从创意阶层来理解创意城市的理念。他认为创意阶层的出现会提升城市的创意能力。[8]Hall指出创意城市应是一座创意在社会和生活各个层面广泛渗透的全新社会形态。[9]Andy Pratt也认为创意城市的关键在于这座城市是否能够为创意产业提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壤。[10]Saskiya Sassen认为创意城市的真正内涵在于重新思考、构造和组织都市空间,为社会和经济的不断革新提供场所。[11]总的来看,对创意城市概念的理解偏重从社会、经济、文化综合视角,特别是从人的角度(即创意阶层)来阐述创意城市出现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建设,不仅仅偏重于经济角度。
关于怎样建设创意城市,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观点,相对而言国外研究较为注重发展的理念。如Landry认为创意城市建设应同时创造价值与价值观,应从硬件革新过渡到软件对策。[12]国内有关创意城市发展策略和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早期研究多较生硬复制外国理论,缺乏本土化改造,后期研究出现了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创造性再思考的成果。
总的来看,创意城市的建设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意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一词最早由英国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提出。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在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高渗透性,它打破了传统一产、二产、三产的界限,将经济、文化与科技完美融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依靠文化软实力,促使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融合协调发展,避免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就经济谈经济的局限。城市发展创意产业首先应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和氛围,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创意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既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又包括城市建筑、街道、公共场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间表达,还包括便捷的城市通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不仅应重视数量,更应重视质量,体现地方特色;不仅应成为展现高雅专业文化艺术的舞台,更应吸引普通大众参与与展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立足城市特色文化传统,既要在旧城改造中注重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更应重视将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城市民俗、饮食、音乐、戏曲、手工艺等文化元素加以提炼,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通信网络的建设,不仅应关注英特网的建设和普及,还应关注搭建多样化的社会网络以疏通创意通道。
“城市文化资本”是张鸿雁在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运用到城市领域。[13]具体来讲城市文化资本包括具体的形态,客观的形态和体制的形态三种存在形式。具体的形态主要是指城市自身积累的独特文化资源,这部分文化资本不能创生,主要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规划和支持政策加以保护。客观的系统主要是指将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再创造而产生的各种文化表达方式,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筑、街道及文化商品等。这部分文化资本主要是根植于城市原生文化因子进行再创造的结果,这是政府和创意人才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应鼓励创新和创意,突出空间特色,打造文化商品产业链。体制形态主要是指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大多数人对城市文化名片都能如数家珍,但未经创意运作的城市文化资本还只是被动等待欣赏的文化资源,要成为文化资本必须经过整合、运作和传播,将其上升到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品牌的高度加以打造。
创意阶层的培养是创意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佛罗里达提出的建设创意城市“3T”理论中,人才、技术和宽容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有了人才自然能带来技术,一个城市的宽容也是为吸引创意人才的条件。创意阶层的培养,主要依靠吸引外来创意人才和培养城市本土创意人才两条途径。浓厚的创意氛围和优良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吸引创意人才的先决条件,而培养城市本土创意人才是决定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土大学是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创新创意教育。此外,建构创意人才健康成长的创意乐土,进行相应政策和资金配套支持,才是建设创意城市的长远之计。
世界各大创意城市发展经验证明创意旅游模式的确有助于创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当前重庆申报建设“世界温泉之都”,实质上也是一个以温泉为主题打造创意城市的过程。在申报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其它创意城市的成功经验,以创意旅游为手段提炼温泉主题中的创意元素,促进城市发展,助推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建设。笔者拟就如何以创意旅游模式助推重庆“世界温泉之都”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不能就温泉谈温泉,应将着眼点放在温泉代表的休闲文化。诚然,重庆2010年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中国温泉之都”,2012年10月被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世界温泉之都”的称号,这是对重庆拥有众多温泉资源的肯定。但建设真正有世界影响的“世界温泉之都”还任重而道远。重庆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是个客观事实,但要放大温泉主题的影响,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还应重视提升一些“软条件”。比如,温泉仅是一个客观存在,人们之所以喜欢泡温泉是因为温泉能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感受,因此温泉真正的卖点在一些诉诸精神层面的休闲文化元素。从温泉中提炼出来直接诉诸人的感官更能打动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有温泉资源是建设“世界温泉之都”的重要基础,但提炼重庆温泉休闲文化是我们更值得一做的地方。具体途径是不能只关注“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等硬件设施,应同时关注温泉休闲文化历史传统的梳理和建构,温泉旅游节的开展,对温泉休闲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推广等软件资源。
放大与温泉有关的文化元素。温泉是物质硬元素不可移动,而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可移动,便于与外界交流合作。比如温泉不能移动,但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泡温泉有不同的方式和文化,就可以交流引进合作。再如铜梁龙温泉度假区,除了有温泉资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梁龙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将其引进园区让游客即可泡温泉有可体验铜梁龙。重庆大多温泉景点地处偏僻,附近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尝试结合起来打造,增加景区文化特色,放大游客的体验效果。
不能将建设重心仅放在有温泉资源的地方,主城区应作为建设重点。建设世界温泉之都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重庆城市新名片,促进重庆城市发展。按照“都市两基地,近郊四组团,远郊三片区”的温泉建设总体部署,只有“五方十泉”的交通通达性较好,其他温泉则地处偏僻,不利于客源市场的培育。应加大对主城区与温泉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主城区交通便捷有利于培养客源市场,一方面通过培育都市温泉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品格,有利于打造重庆温泉文化品牌。硬件方面可建设重庆温泉博物馆、温泉研究机构、温泉行业协会、温泉或SPA培训学校、温泉商店、温泉饭店、温泉宾馆、温泉特色产品等。软件方面可开办温泉博览会,拍摄有关温泉的融合重庆地域元素的电影,宣传片,鼓励相关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温泉饮食文化(如与茶文化、酒文化与汤文化的结合)。在较远的温泉景区发展温泉特色观光农业,如温泉养鱼、温泉培植蔬菜瓜果花卉等。
在前期温泉之都的打造过程中,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较之“火锅”而言,“温泉”视乎还不足以成为重庆的新文化名片。火锅遍布重庆的大街小巷,是因为它长期以来受到了民众认同。同理,温泉文化品牌没有打出来,是因为民众认可度不高。这些问题都可以由创意旅游模式加以解决。创意旅游就是要“市场跟着创意走”,注重激发潜在旅游需求,引领市场新消费潮流。对温泉而言,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就应首先培养民众对温泉休闲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首先应加强宣传温泉文化、休闲文化、SPA文化,提升民众的参与预期。其次应降低温泉体验门槛,不能都走高档路线。前期应以低票价吸引民众参加,特别是一些较偏远的温泉应长期推行低票价,以培养大众温泉消费习惯,再上档次增加文化内涵。
[1]Richards G,Raymond C.Creative Tourism[J].Atlas News,2000,(23):16-20.
[2]Mike Robinson & David Picard.Tourism,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2-8-5]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75/147578e.pdf.
[3]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12).
[4]厉无畏,王慧敏,孙洁.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8(1).
[5]Landry,C.Creativity and the City:Thinking through the Steps.[EB/OL].http://irogaland.no/ir/file_public/download/Noku/Final%20 Creativity%20and%20the%20city.pdf,2006- 07- 07.
[6]向勇,周城雄.创意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J].建筑与文化,2007(8).
[7](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7.
[8](美)弗罗里达.方海萍.创意经济[M].魏清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Hall P.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d,2000,37( 4):639-649.
[10]Pratt A.C.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A Case Study of Employment Change in Britain,1984-91[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7,29 ( 11):1953-1974.
[11]Sassen S.On Concentration and Centrality in the Global City.[A]//Knox P L,Taylor P.J. Workl Cities in a World-System[C].Cambridge,1995:63-76.
[12](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3.
[1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70.
Creative city is a mode of renaissance and transformation for a city.Creative tourism is a tourism mode which can improve initiative experience for tourists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rough creatively developing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This paper argues that creative tourism is really a kind of important ways and means to construct creative cities.It firstly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thods and path to construct creative cities,combining with thos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London,New York,Bilbao and Santafe from the angle of creative tourism.Based on this,it also puts forward how creative tourism thrust to construc Chongqing as "World of Hot Spring ".
creative tourism ; creative city ; Chongqing ; "World of Hot Spring "
C939
A
1674-4144(2017)-10-57(4)
刘容,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空间伦理问题研究”(编号:13BZX08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编号:11JJD720009)。
责任编辑:王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