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媛佳
浙江师范大学
幼儿自主探索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认识论的视角
凌媛佳
浙江师范大学
当今的幼儿教育提倡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个热点话题。本文将从认识论的视角,引导教师在认识儿童的基础上扮演好等待者、兴趣激发者的角色;在认识材料和环境的基础上扮演好材料提供者和环境创设者的角色;在认识探索结果的基础上扮演好应答者的角色。希望对幼儿自主探索中的教师角色有更清晰的解读。
教师角色;幼儿;自主探索;认识论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基地研究生科研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教师培训协同创新构想》。
幼儿阶段的孩子拥有属于那个阶段独有的心智状态和动作水平,该阶段的孩子对世界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需要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世界。作为旁观的教师经常会考虑这样的问题:应该介入孩子的探索世界吗?何时介入比较合适?介入到何种程度才能发挥教育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追根朔源其实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而要在幼儿的自主探索中有个正确的角色定位就应该对儿童、材料、环境和结果等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如今在职的教师对幼儿的认识大多处于感性层面,往往凭感觉和表象来认识儿童,对相关概念理解偏差,对儿童的知识习得机制、心理和动作发展水平了解不透彻,容易产生对幼儿行为的误解和武断评价。儿童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有对儿童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成为等待者和兴趣激发者,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等待者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真理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但是在不断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至少能证明有些陈述是错误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不断趋近真理。所以,笔者认为在探索的过程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儿童自主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试误、证伪的过程,这一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杜威也认为,真正的问题解决与假设的提出和验证结果的过程相关[1]。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打断学生的探索,告诉他:“那是错误的,应该……”他可能永远也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再遇到相似的情境还是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在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位等待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多次的试误和证伪会让他们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这样的结果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
(二)兴趣激发者
在对儿童的认识中,了解孩子的兴趣是必要的。正如杜威所认为的:成年人对儿童兴趣的关注有助于进入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所需并提供适合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所在,尊重兴趣差异,不盲目的引导孩子的兴趣朝自己计划和选择的方向发展。首先,这样引导的结果不一定是孩子真正的兴趣,可能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逃避惩罚,也可能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其次,这种引导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长期下去会养成孩子服从权威的人格特质。
但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并不是放任自流。如果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在不同的游戏区转换活动,或者儿童对一件事物的探索总是不能脚踏实地,遇到挫折就放弃。这时,教师就要扮演兴趣激发者的角色,通过与幼儿合作完成游戏或者提供一定的外部刺激,引导孩子延长一次活动中的探索时间,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保证思维活动的连续性。
材料和环境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他们有很紧密的联系。材料构成环境,环境也有提供主题活动辅助材料的作用。本文幼儿自主探索的概念不仅仅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主题活动,也是儿童自发的所有探究活动。如此一来,环境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大的材料,不依附于任何活动。可见,材料和环境两个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当材料和环境都参与到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时,他们就能成了幼儿学习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自主发展的中介和桥梁。理性认识两者概念便于教师在选择材料时更好得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材料提供者
在提供幼儿自主探索的材料时,教师不得不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材料是有价值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能高效利用材料促进幼儿的探索活动,也能对活动和教师的评价提供指标。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客体对主题的意义方面来探讨价值,就像雷鸣强博士定义的“手段性状态”的教育价值[3]。
笔者认为,有价值的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阶段,若材料选择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例如让小班的孩子玩猜字谜,这样便不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当然也不能收获猜字谜游戏中的教育目的。当然,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的材料可以有一定的难度,给与一定的支架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总之,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幼儿的先前经验,年龄特征等等,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材料。(2)具有教育意义。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孩子能内化一定的情感价值观,给予更多的教育意义。那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就要考虑到教育价值。例如:在“保护鸡蛋”的活动中,教师要求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个生鸡蛋,从早上到晚上带在身上一直保护它,不能让它破损。有些孩子时不时拿出来检查,频繁地触摸反而让鸡蛋破了;有些孩子在游戏中把鸡蛋忘记了,从口袋里掉出来破了。各种意外让孩子学会了孕育生命的不易、母爱的光辉、关爱弱者等等。鸡蛋看似是一种很普通的材料,如果我们能发现它的教育价值,就能让孩子在活动中拥有意外收获。(3)拥有无限探索空间。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能满足幼儿不同兴趣的探索需求。例如:教师提供一个纸箱,让学生自主探索纸箱的玩法,我们便会发现,孩子会很有创意地用纸箱来玩各种跳、钻的游戏,或者搭出漂亮的房子、山洞、城墙等,这种“一物多用”的思想,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给予孩子无限的探索空间。
无论如何,拥有以上特点的材料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并且在实践中,教师会不断寻求新的价值,挖掘更有意义的材料,再次推动实践的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
(二)环境创设者
如果我们把环境看成一种特殊的材料,那再讨论“什么样的环境才有价值”就没有必要了,具有价值的环境应该也同样拥有上述的三种特征。这里要讨论的是教师在幼儿的自主探索中为什么要积极创设环境?
首先,如今幼儿教师普遍对探索环境的理解趋于片面。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不够,重在教育技巧、教育知识的积累,没有重视这些边缘性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今幼儿教师体系不完善,内容不丰富,学校教师没有正规的途径去学习科学的环境创设知识。导致很大教师盲目的美化环境,却不考虑环境的创设是否给予孩子一定的教育价值,如何使这种价值最大化。
其次,孩子探索活动的不确定性要求环境创设灵活机动。杜威先生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所以,将儿童的探索活动束缚在教师给定的空间是很难做到的,也不是必须的。在一个主题活动中,总有几个孩子会分心,离开给定的活动区域去其他地方发现世界的奥秘。这时我们不能强制孩子回到活动中来,我们应该给与孩子的探索活动更多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合作创设符合孩子特点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氛围,让分心的孩子也能在创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有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将环境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评出最漂亮的叶子标本,那个标本可以放到橱窗里展览哦!”这样分心于教室橱窗的孩子就能将注意力再次回到活动中。
再次,创设良好的环境会带给孩子一定的默会认识。波兰尼提出的“默会认识”为教育者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儿童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挑战[4]。环境的创设价值往往不能像主题活动一样,通过幼儿外显的表达方式(例如:主题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展示或者活动期间的讨论等)显示其成效,但是其给予的默会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主题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用报纸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位孩子看到教室墙上的孙悟空,便马上联想到了金箍棒,然后进一步想出与棒有关的东西:火柴、棒球杆、扫把等。在这一过程中,环境锻炼了这位孩子的联想思维,学会提炼已有经验,环境默会知识由此发挥效用。遗憾的是,儿童在每次探索活动中未被表述的默会知识往往被人忽视。
这里的结果不是指最终的活动结果,幼儿探索的过程就是产生结果的过程,孩子探索过程中可能会习得新的动作模式,新的词语运用或者会产生焦急、无奈等不良情绪,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结果。教师只专注于孩子探索的最终结果,容易忽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自主探索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就和挫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孩子正确的应答是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应答者的角色。
所谓应答就是教师给幼儿的探索行为一定的反馈,给予赞扬、批评或鼓励。在这之前,教师必须判断自己应答标准的合理性,即对事物对错好坏的正确认识,否则他无法判断孩子的哪些活动行为需要赞扬和鼓励,哪些活动行为应该受到批评。苏格拉底的证实观认为:如果P是错误的,那么S知道P也不会是知识的获得过程[5]。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判断对错、好坏的标准是不科学的,那么学生达到了他们认为的标准,也并不能说学到了知识。例如,在做纸花的活动中,教师的标准是:最后谁的纸花做得越多越应该受到表扬。那么如果有些孩子的纸花是从别的孩子那里抢来的呢?如果教师还是以原来的标准作出应答,必然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应答标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拥有充分理由证实自己的标准时再予以应答。
[1]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中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5:12.
[2]孙丽丽.游戏中幼儿的自主与成人的介入——一个幼儿教师的困惑[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3:33.
[3]雷鸣强.论“教育的价值”与“对教育的价值”[J].江苏高教, 1995:03.
[4]古秀蓉,武建芬.默会认识论:理解儿童的新视角[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5](美)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TEACHERS’ROLE ORIENTATION IN CHILDREN’S IN AUTONOMOUS EXPLORATION——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Today's preschool education advocate autonomous ex⁃ploration and active learning.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in this process is a hot topic.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y,lead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children play the role of wait⁃ers,interest stimulators and responders;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materials and environment play the role of good material provider and environmental creators;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results play the role of good responders.Hope to have a clear interpretation of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in children's autonomous exploration.
Teachers’role;Children;Autonomous Exploration;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凌媛佳(1991-),女,汉族,浙江德清县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教师教育、儿童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