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华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用新媒体方式报道政务新闻初探
□叶桂华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2016年底,《京华时报》停刊,震惊了整个传统媒体圈,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寒冬”的丝丝寒意。而现实反差是,新媒体蓬勃发展,似乎有一股不可遏止的消解力量,正在消解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
以领导人活动、会议活动和公文为内容的政务新闻,是地市级党报重要的报道板块,也是地市级党报引导舆论、服务人民、宣传政策的重要手段。然而,党报政务新闻的过于模式化、程式化,像一层厚厚的茧将其“裹”住,让受众读来味同嚼蜡,不断被受众忽略、放弃。面对当下信息以秒传播的态势,地市级党报如何报道好政务新闻?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作了粗浅的探索。
2014年3月,笔者参与报道由时任泰州市市长陆志鹏主导的市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会。陆志鹏是一位城市建设的专家型领导,曾主持过南京市河西新城的开发与建设。泰州城市建设向何处去?泰州市民抱以厚望,也对这位专家型领导充满期待。
当天上午的会议,陆志鹏跳出惯常的领导讲话,脱离讲稿,以自己多年的城建经验,畅谈城市建设的得与失。笔者在处理这一稿件时,决定也跳出常规,融入新媒体思维报道这一政务新闻。
首先,笔者打破政务新闻通常的标题惯性,以“一堂生动的‘城建课’”为题,直接点明主旨。其次,打破消息的惯用范式,摒弃“本报讯”,导语则以记者的实感开篇:“与其说这是一次重要的市长讲话,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讲课。小到栽好城市一棵树、铺好一块路砖、镶好一段路牙,大到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以及未来的路径选择,到任泰州3个月的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鹏在市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侃侃而谈。59分钟发言,没有官话、套话,台下的一个个‘城建人’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笔者以“这座城市有个性、有精神”“不比规模比特色”为小标题,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实录其讲话要点、精彩观点。在版面处理上,稿件也一反常规,不用报宋,而以楷体呈现,在版面上更加跳跃、灵动。
笔者认为,这是一篇以新媒体方式呈现的政务新闻,打破了政务新闻的模式化、程式化,模糊了新闻体裁的边界,着眼于有效信息的最大限度呈现。这一呈现方式,让读者解了“渴”,在深度阅读中心灵互动,更让政务新闻“活”了起来。这篇稿件见报后,引来了各方点赞。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果要在日趋边缘化的式微中重拾自信,必须融入碎片化传播、快餐式阅读、社交型互动的新媒体思维,创新呈现方式,让政务新闻更好地板块化、图片化,力求从纸媒的平面化呈现向立体化呈现形态转变,以赢得更多“点击效应”、“眼球效应”。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然而碎片化阅读、海量的虚假信息使得不少新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大打折扣。相关调查显示,70%左右的民众把新媒体作为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信息源,但同时70%左右的民众却把传统媒体视为最可依赖的信息源。
权威性、公信力是传统媒体的“定音鼓”和“压舱石”。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守住这一永恒不变之“道”,党报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角色重塑。这其中,政务新闻必须破“茧”成蝶。
聚焦富民,是江苏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之一。2017年2月25日,泰州召开由3000人参加的创业富民动员大会,吹响“聚焦富民”冲锋号。这次报道,党报在立体呈现会议盛况的同时,集合网、端、微等全媒平台,微信公众号“微泰州政务”当天则以“3000人大会,这18个本土创业者写进了大会报告”为题,既展示了盛况,更对党报报道作了有益补充,引来众多网民跟帖热议。以深度报道的有效信息,推动政务新闻从纸媒化向全媒化表达转变,才能寻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公约数。
做好内容供给文章,是创新政务新闻表达方式的关键点。传统媒体的政治优势、公信力优势以及高素质的采编队伍优势依然突出,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集中精兵强将,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做到政务新闻内容有深度、思想有高度,以政务新闻的深度、精品、厚重使党报真正成为思想纸、观点纸。
内容供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政务新闻的全媒化表达关键是党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必须借助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端化全媒体运作,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和手段,推动政务新闻的再生产、再传播,激发多端互动、人际互动,在新的维度上拓展政务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