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莲,张顺堂,肖浪涛,等
农艺学
抽穗开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花药、花粉粒及柱头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桂莲,张顺堂,肖浪涛,等
目的:近年来,伴随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极度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已成为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而中国长江流域双季早稻的开花结实期及中稻开花期经常遭遇异常高温天气,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产量大幅度下降。高温热害已成为限制我国南方稻区水稻安全生产的瓶颈。目前,关于高温对水稻花器官影响的系统报道不多,关于水稻特别是杂交稻抗高温遗传的报道甚少。本研究从花药、花粉粒和柱头等方面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的影响,目的是探明高温胁迫对水稻的伤害机理,找出耐热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为选育耐热性水稻品种或改良现有超高产水稻品种的耐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耐热性差异较大的水稻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996(热钝感)和4628(热敏感)为材料,于抽穗开花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和适温处理(8:00—17:00,30℃;17:00—8:00,25℃),研究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株系花药抗氧化酶活性、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热稳定蛋白含量、花粉粒性状及柱头活力的影响。结果:(1)高温胁迫下,水稻花药SOD、POD及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期间耐高温株系花药的SOD、POD及CAT活性显著高于热敏感株系。(2)高温使花药热稳定蛋白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急剧上升。与热敏感株系相比,高温下耐高温株系花药具有较高的热稳定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3)高温胁迫下,花药开裂受阻,柱头上花粉粒数和花粉粒直径膨胀幅度减小,花粉活力和柱头活力下降,开花受精受到影响。高温下耐高温株系的花药开裂系数,柱头上花粉粒数,花粉活力和柱头活力显著高于热敏感株系。以上表明杂交后代可能遗传了亲本996的一些耐热性状。结论:与热敏感株系相比,高温下耐高温株系花药不仅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热稳定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较低的膜透性,而且具有较好的花粉散落特性和花粉活力,结实率较高,同时也表明亲本996的一些耐热性状可遗传给杂交后代,因此花药抗氧化酶活性、膜透性、热稳定蛋白含量和花粉活力可作为水稻耐热性鉴定指标。在耐热性品种选育中,可根据育种目标选配亲本,在杂交后代中通过花药抗氧化酶活性、膜透性、热稳定蛋白含量和花粉活力的定向选择有望获得耐热性杂交后代材料,选育耐热性水稻新品种。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2):155-166
入选年份:2014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10个重要家族的遗传相似性和特异性
熊冬金,王吴彬,赵团结,等
摘要:目的:大豆育成品种是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核心种质资源。要拓宽作物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需分析比较不同种质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本文选取了我国10个重要家族的179个大豆育成品种,分析其亲本系数和相似系数,研究其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揭示其衍生群体的遗传基础,以期为我国大豆育种亲本选配,扩大亲本来源,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我国51-83(A002)、白眉(A019)、滨海大白花(A034)、奉贤穗稻黄(A084)、滑县大绿豆(A122)、即墨油豆(A133)、上海六月白(A201)、铜山天鹅蛋(A231)、武汉菜用大豆混合群体(A291)和山东寿张县无名地方品种(A295)等10个主要亲本家族的179份系谱信息完整的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这些大豆分布于I、II、III、IV和V等5个不同生态区,包括从1943年育成的丰地黄(生态区I)到2005年育成的GS郑交9525(生态区II)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根据系谱信息,计算不同品种间的亲本系数;选用161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PowerMarker Ver. 3.25软件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似性与特异性。结果:中国10个大豆育成品种重要家族的179个品种,在161个SSR位点上共检测到1697个等位变异,单位点变幅为5~24个,平均10.5个;多态信息含量在0.549~0.937间,平均0.819。聚类分析表明,179个品种可归为6大类11小类,同一家族的品种有聚为一类的趋势。品种间,亲本系数平均值为0.02,分布范围在0~0.75间,95%以上的亲本系数分布在0~0.13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均值为0.16,分布范围在0.03~0.80间,95%以上分布在0.07~0.22之间;品种间亲本系数和遗传相似系数显著相关(r=0.67);山东寿张县无名地方品种(A295)、即墨油豆(A133)、滑县大绿豆(A122)和铜山天鹅蛋(A231)4个家族亲本系数和相似系数均较小,遗传基础较宽广;矮脚早(A291)、上海六月白(A201)、奉贤穗稻黄(A084)和51-83(A002)4个家族亲本系数和相似系数较大,遗传基础较狭窄,这与选择育种品种较多有关;东北白眉(A019)家族与其他家族间的亲本系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均最小。家族间特异性分析表明,东北白眉(A019)家族和其他9个家族地理距离较远,存在较多互补、特有、特缺等位变异;而III区和II区地理位置较近,种质交流较多,两区家族间特有、特缺等位点数较少,其中A002、A231和A122三个家族无特有等位变异,A084、A201、A034和A231四个家族无特缺等位变异。结论:尽管179个品种来源于我国10个主要家族,但品种间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179个品种可归为6大类11小类,同一家族的品种有聚为一类的趋势。品种间亲本系数和遗传相似系数显著相关(r=0.67),其均值分别为0.02和0.16;A295、A133、A122和A231 4个家族遗传基础最宽广;A291、A201、A084和A002 4个家族遗传基础较狭窄。A019家族和其他9个家族地理距离较远,存在较多特有、特缺等位点,而III区和II区地理位置较近,种质交流较多。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4, 40(6):951-964
入选年份:2014
镉胁迫下籼稻和粳稻对镉的吸收、转移和分配研究
龙小林,向珣朝,徐艳芳,等
摘要:目的: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含有高水平镉的化肥不加控制的施用、污水灌溉和采矿污染等导致越来越多稻田受到污染,最终使镉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土壤中高浓度的镉抑制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产量。笔者选用籼稻和粳稻两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在2个对镉吸收的关键时期——分蘖期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对镉的吸收、积累和分配,并对籼、粳稻籽粒镉含量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了解籼稻和粳稻在镉胁迫下对镉的吸收、运转规律及分布特点,为低镉含量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以籼稻品种(CG132R)和粳稻品种(粳925)为研究材料。土壤风干后过筛,然后向土壤中加入CdCl2使土壤中镉含量分别为10、20、30、50、70 mg/kg,以不加镉处理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外设保护行。水稻种子经浸种催芽后均匀播于盆钵内,每盆播种20粒,出苗后每盆株数控制为4株。于分蘖期盛期和成熟期取水稻植株样品,将植株分为根、茎、叶、糙米和稻壳(成熟期)几个部分。样品110℃杀青后,70℃烘至恒重,测量各部分重量,然后粉碎、过100目筛,采用MARS5微波消解仪进行前处理后,由西南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用(PerkinElmer Instrument Co. USA)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镉含量测定。稻谷风干后按农业部部颁《米质测定方法》(NY147~88)出糙。结果:(1)对CG132R和粳925各器官镉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G132R和粳925的根、茎、叶、糙米镉含量与土壤镉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CG132R和粳925各器官镉含量依次为根>茎<叶<糙米<谷壳。加镉处理后,CG132R和粳925的糙米镉含量均超过了国标规定的糙米中镉限定标准值,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2)镉富集系数因生育期、土壤镉浓度和水稻品种而异。在低浓度镉处理下,CG132R和粳925各器官镉富集系数较高。根的镉富集能力远高于茎和叶,且富集系数大于1。CG132R和粳925各器官对镉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3)在分蘖期和成熟期,CG132R各器官镉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粳925,其中CG132R籽粒镉积累量大约是粳925的5倍。(4)在成熟期,镉在CG132R和粳925各器官的分配系数依次为根<茎叶<籽粒。CG132R根部镉分配系数小于粳925,而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分配比例高于粳925。(5)水稻各器官的转移系数因土壤镉浓度、生育期和品种而异。CG132R茎和糙米中的镉转移系数明显高于粳925。糙米中的镉转移系数与土壤镉处理浓度无显著相关性。镉由水稻根部向地上部转移能力表现为分蘖期<成熟期。结论:根是水稻吸收和积累镉的主要器官。在对镉的吸收、积累、转移和分配方面,籼稻CG132R与粳稻粳925存在显著差异。籼稻CG132R有更强的镉富集能力,能够吸收更多的镉积累于水稻植株中。籼稻CG132R植株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分配系数均高于粳稻粳925,即籼稻CG132R将更多的镉转移到了植株地上部。籼稻CG132R糙米镉转移系数高于粳稻粳925,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最终导致籼稻CG132R糙米镉含量高于粳稻粳925。镉向水稻糙米的转运能力由水稻基因型决定,受镉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在耐镉低积累型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除了考查水稻品种对镉的耐受性之外,应重点关注糙米镉转移系数。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2):177-184
入选年份:2014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在油料饼粕黄曲霉毒素B1检测中的应用
李静,李培武,张奇,等
摘要:目的:油料饼粕资源丰富,且富含蛋白质,是配混合饲料中的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之一。然而,油料作物在收获前或收获后被霉菌感染产生真菌毒素,或油料饼粕在生产、加工、储运过程中感染霉菌产生真菌毒素,都会影响油料饼粕的品质,从而影响饲料的质量。这些真菌毒素中尤其以黄曲霉毒素B1污染最常见,且毒性最强、危害最重。因此,本文在我们前期成功研制出黄曲霉毒素B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和配套检测仪的基础上,探析其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现代饲料产业发展中控制黄曲霉毒素B1污染找到一种新型的快速监测手段。方法:以无污染的花生饼粕、大豆饼粕、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葵花籽饼粕、芝麻饼粕为对象,分别添加2、5、10、20、40 μg/kg黄曲霉毒素B1,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与检测仪进行测定,用测定的回收率评价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用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评价该检测方法的精密度。以无污染的花生饼粕为对象,分别添加2、5、10、20、40 μg/kg黄曲霉毒素B1,采用不同批次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测定,用测定结果的批间变异系数评价方法结果的重复性。以花生饼粕、大豆饼粕、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葵花籽饼粕、芝麻饼粕的盲样为对象,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标准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方法进行测定,并比对两组测定结果的差异程度,用以评价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在方法准确度评价方面,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对6 种油料饼粕做5个浓度黄曲霉毒素B1添加回收率试验,花生饼粕回收率为77.0%~116.6%,大豆饼粕回收率为76.0%~111.8%,菜籽饼粕回收率为78.5%~116.4%,棉籽饼粕回收率76.5%~110.7%,葵花籽饼粕回收率78.0%~112.3%,芝麻饼粕回收率为77.0%~117.2%。在方法精密度评价方面,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测定结果的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在5.55%~14.63%之间。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与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方法比对检测方面,两种方法对20个油料饼粕盲样检测中,其中9个样品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另外11个样品两种方法均检测出了黄曲霉毒素B1,且表现出显著相关性(y=1.00783x-0.21482,R2=0.9837),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在8.38%~14.92%之间。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在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均能被控制在70%~120%范围内,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下,盲样检测结果与标准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等主要技术指标均满足了黄曲霉毒素B1快速定量检测的需求。该方法在应用中表现出测定快速、准确,技术稳定、可靠,且配套的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经济、小型,非常适合现场检测,适用于大批量油料饼粕样品的快速检测和风险评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4, 36(2):256-262
入选年份:2014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基因组特异位点及其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
袁园园,王庆专,崔法,等
摘要:目的:从DNA水平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位点在衍生品种(系)中的传递特点,为揭示骨干亲本形成的遗传基础及其对衍生品种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及其衍生品种(系)76份为材料,其中子一代14份,子二代35份,子三代20份,子四代7份;碧蚂4号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另外3个亲本分别是早洋麦、尤皮2号和苏联早熟1号。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239个SSR、EST-SSR和STS标记对碧蚂4号子一代衍生品种(系)的4个亲本进行标记筛选,筛选出的特异标记可用于76份碧蚂4号衍生材料的分析。按照SDS-酚法提取植株幼嫩叶片的DNA。结果:(1)从1239个标记中共筛选出33个碧蚂4号特异标记,包括22个单位点标记和11个多位点标记。33个标记中有28个能被定位在7个部分同源群上,其中,第2部分同源群上的特异标记最多,有7个;第1、第3和第7部分同源群(如7A染色体上的STS标记Xmag4044和Xmag2999)上分别有6个;第4、第5和第6部分同源群分别只有1个。(2)在子一代和子二代材料中,除标记Xgwm577外的32个标记均能扩增出碧蚂4号特异带,且分别有8个和10个标记位点的传递频率大于50%,有6个标记位点Xgwm498、Xgwm261、Xedm80、BARC22、SWES222和CFE223在子一代和子二代中都保持传递频率大于50%,其中Xgwm261的传递频率最高,为92.6%。(3)在子三代和子四代材料中能扩增出碧蚂4号特异带的标记分别有29个和20个,传递频率大于50%的标记位点分别有8个和4个。在20份子三代材料中,多位点标记SWES98和7A染色体上的3个标记Xmag4044、Xmag3284和Xmag3283均没有扩增出碧蚂4号特异带。有趣的是SWES222在子三代和子四代中的传递频率均最高,分别为85.0%和85.7%。(4)Xgwm261、Xedm80、SWES222和CFE223在4个世代中的传递频率都保持在50%以上。标记Xmag2999在碧蚂4号及其部分衍生后代材料中的扩增结果。(5)在碧蚂4号衍生品种(系)中,遗传贡献率大于25%的碧蚂4号特异位点共18个,其中有6个位点的遗传贡献率大于50%,它们分别是Xpsp2999、Xgwm498、Xgwm261、Xedm80、SWES222和CFE223,有8个SSR标记与重要农艺性 状相关,如BARC83与QTgw.ucw-1A(千粒重)、QGlui.ucw-1A(麸质指数)和QSew.ucw-1A(沉降值)等QTL紧密连锁;BARC13与QYr.sgi-2B.1(条锈病成株抗性)、QEet.inra-2B(抗枯萎病)等QTL紧密连锁;Xgwm261与QGy.ccsu-2D(籽粒产量)、QHi.ccsu-2D.2(收获指数)、QSl.ccsu-2D.2(穗粒数)等QTL紧密连锁。推测这些基因组位点及其附近的染色体区域可能是被育种家强烈选择的部分,碧蚂4号含有一些特殊的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区段,可能是其成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结论:检测出碧蚂4号的33个特异基因组位点并明确了它们在衍生后代品种(系)中的传递特点和对衍生后代品种(系)的遗传贡献率。碧蚂4号特异位点Xgwm261、Xedm80、SWES222、CFE223和Xpsp2999不仅能稳定地传递至子四代,且遗传贡献率都在50%以上,可用于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标记/性状关联分析,以追踪与这些位点紧密连锁的重要染色体区段。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1):9-16
入选年份:2015
水稻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osles的生理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
毛节景,赵晨晨,黄福灯,等
摘要:目的:叶片衰老是作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是一种细胞死亡的过程,也是营养物质从衰老部位被重新调运到种子和成熟组织等贮藏器官的过程。然而,功能叶片的过早衰老将直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分析作物叶片早衰分子机理,将有利于培育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物新种质。本文利用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osles,探讨叶片早衰的分子生理机理。方法:利用60 Co辐射诱变籼稻品种自选1号,获得隐性突变的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osles。首先,调查突变体osles的全生育期的叶片表型并统计分析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叶片衰老相关的主要生理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和POD、MDA、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利用含100 mmol L-1NaCl的Yoshida营养液处理生长7 d的幼苗一周,而后再恢复生长5 d,分析处理前后及恢复生长后NaCl对幼苗株高、根长及整株干重的影响。利用突变体osles分别与原始亲本自选1号,以及粳稻02428杂交获得F1代并自交获得F2群体,基于F1代植株和F2群体的表型确定调控osles叶片衰老的分子规律,同时利用突变体osles与粳稻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的隐性叶片衰老群体,借助分子标记对衰老突变基因进行基因定位。结果:从田间表型可以看出,突变体osles最明显农艺差异包括:其一该突变体从分蘖期开始叶片就出现早衰,表现为叶尖和叶边缘变黄,伴有红褐色斑点;其二由于叶片早衰导致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显著低于对照。生理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除倒一叶外,倒二叶和倒三叶在分蘖期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降低,而POD活性则在倒一叶、倒二叶和倒三叶中依次显著升高;突变体3片叶片的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15%左右;除倒一叶外,突变体的SOD活性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突变体和野生型3片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依次下降,但突变体的倒一和倒二叶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而倒三叶则相反。从盐胁迫处理结果看,突变体对盐更敏感,导致突变体叶片卷曲枯萎、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显著降低。遗传分析表明,osles突变性状受一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精细定位于第6染色体长臂的IN6-005769-11/12和RM20547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10 kb,期间横跨两个BACs,包含30个预测基因。结论:osles是一个新的叶片早衰及盐敏感突变体。因此,本文调查突变体osles的主要农艺特性及其对盐的敏感性,通过分析叶片衰老相关的主要生理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影响突变体osles叶片衰老的生理机理。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衰老突变基因OsLES精细定位在第6染色体长臂的IN6-005769-11/12和RM20547两个标记的210 kb区间,对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进行细致分析,可以进一步判定衰老候选基因。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4, 40(5):769-778
入选年份:2014
转PvP5CS1基因拟南芥植株对干旱和盐胁迫的反应
陈吉宝,赵丽英,毛新国,等
摘要:目的: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可以通过积累脯氨酸减轻逆境对细胞的伤害。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P5CS)是高等植物体内脯氨酸合成中谷氨酸途径的限速酶,控制脯氨酸积累速度。本研究通过在拟南芥体内过量表达普通菜豆(Phaseolus vulgarisL.)脯氨酸合成酶基因P5CS1,探索P5CS基因在改善植物耐渗透胁迫的作用。方法:将P5CS1融合到带有CaMV35S启动子的pCHF3表达载体中,并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vP5CS1基因转入拟南芥。以野生型和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为材料,分别在种子萌发期、7 d和14 d龄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所有的渗透胁迫试验均在25℃温室中进行,光照为16/8暗/白,空气湿度为60%。种子萌发期的渗透胁迫试验是分别将种子培养在含150 mmol L-1甘露醇和150 mmol·L-1NaCl的1×MS固体培养基中,第7天检测种子发芽率。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的计算以1×MS固体培养基上不添加渗透胁迫物质的培养为对照。7 d苗龄渗透胁迫试验是分别将幼苗培养在添加不同浓度甘露醇(150、250 mmol·L-1)和NaCl(150 mmol·L-1)的1×MS固体培养基中,模拟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第8天检测幼苗的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相对根长。14 d苗龄渗透胁迫试验是在营养钵内的营养土上正常培养拟南芥至14 d苗龄,浇灌300 mmol·L-1NaCl水溶液,继续培养15 d,模拟盐胁迫;或者对14 d苗龄植株停止浇水,培养25 d后复水,然后培养5 d,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统计两种胁迫下幼苗的死亡率。结果:通过对转化幼苗进行抗生素(Kan)筛选和目标基因的基因组PCR验证,共获得6个转基因株系(Tp1、Tp2、Tp3、Tp4、Tp5和Tp6);应用RT-PCR方法检测到PvP5CS1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种子萌发试验表明,在150 mmol·L-1NaCl和150 mmol·L-1甘露醇条件下渗透胁迫处理10 d,6个转基因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高于野生型(P<0.001),分别是野生型的1.60倍和1.62倍。因为转基因株系Tp6收获的种子少,所以后续的渗透胁迫试验用5个转基因株系。转基因株系的7 d龄幼苗在150、250 mmol·L-1甘露醇和150 mmol·L-1NaCl处理下8 d,结果显示,5个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幼苗脯氨酸含量、4个转基因株系的相对电导率、3个转基因株系的相对根长都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P<0.05),1个转基因株系的电导率外和2个转基因株系的根长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在150、250 mmol·L-1甘露醇和150 mmol·L-1NaCl处理下,5的转基因株系的脯氨酸含量平均值分别是野生型的2.68倍、1.30倍和1.30倍;5转基因株系的平均电导率分别是野生型植株的85%、77%和85%;5个转基因株系平均根长分别是野生型植株的1.2倍、1.3倍和1.2倍。14 d龄幼苗在300 mmol·L-1NaCl处理下至第7天,幼苗叶片开始变黄,其中野生型叶片黄化程度比转基因植株严重;处理至第15天,转基因植株的平均死亡率为42%,显著低于野生型(90%)(P<0.05)。14 d龄幼苗干旱胁迫处理至第25 d,所有植株均呈现枯死状;复水后培养5 d,部分植株复活,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的死亡率分别为45%、60%、61%、53%和61%,平均死亡率为56%,显著低于野生型70%(P<0.05)。结论:在拟南芥中过表达PvP5CS1基因,可以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脯氨酸含量,减轻渗透胁迫对细胞的伤害,改善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和耐盐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1):147-153
入选年份:2015
张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