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流变
——评《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

2017-01-26 18:16高晋南
中国出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传世诸子竹简

□文│高晋南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全志先生所著《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中华书局2016年9月出版),总体上概括了先秦诸子之学,是先秦史、中国思想史和传统文化史上的重大研究课题,而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则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汉代刘向、班固就曾以王官之学作为诸子之学的来源。

不同于思想史家的哲学阐释,刘全志先生从总体上关注春秋中后期到秦统一前活跃的士人阶层的政治、生活空间、教育状况和知识体系等。这一时期士人从何处获得何种思想和知识,以何种方式诉诸笔端研究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是这部著作富有启发性、创新性的特点。

刘先生论述了孔子、老子思想知识的来源及儒、道后学对两家经典文献形成和定型所起的作用。将墨家、兵家、法家思想归为实用观念,分别论述三家经典文献的形成。又着重阐述了秦统一六国背景下,荀子、韩非对儒、法两家学术的集成发展,及《吕氏春秋》对诸子学术的博采和整合。

郭沫若、刘蔚华、苗润田、胡家聪、刘毓璜诸先生认为战国士人“百家言黄帝”是源自田齐对黄帝的崇拜和稷下诸子的推崇。但刘先生发现,鲁国展禽尊黄帝为“成命百物、明民共财”的圣王,秦灵公曾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传为魏国史书的《竹书纪年》起自黄帝,传为赵人所作的《世本·作篇》将诸多发明归于黄帝君臣,推崇黄帝是六国的普遍现象,因此,“百家言黄帝”其实是由于《左传》《国语》保存的自古相传,并普遍为士人所知。另外,由春秋时期《左传》《国语》炎帝与黄帝的对立,转变为战国初年《逸周书》蚩尤与黄帝的对立,再到战国《大戴礼记》、上博简《武王践阼》都将姜姓的太公望描述为传授黄帝丹书的使者,反映了这一时期姬、姜二姓的融合,士人心中姬姜两姓意识淡化的社会环境对文本的深刻影响。

除了刘先生书中提到的社会环境、政治诉求和士人的知识来源对先秦诸子文献形成的影响,还有学派内部的分化导致不同流派的思想和文献产生,甚至影响和孕育了新的学派。

《韩非子·显学》中的子思儒、孟氏儒和乐正氏儒都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源于子游,传于曾子、子思、孟轲及其弟子乐正克,是影响后世深远的儒家派别,形成很多重要的儒家经典《礼运》《大学》《中庸》《孟子》等。《淮南子·要略》有“墨子受孔子之术”的说法,《荀子·非十二子》将宋钘、墨翟并称,《墨子》中有多篇名家思辨性文章,可见墨翟的思想和《墨子》的文本受到子张之儒和宋钘道家的双重思想影响。而名家惠施、公孙龙的思想本身也是由宋、尹发展而来。《庄子》多篇有孔子和颜回的对话,并由颜回传达了庄子道家的思想;也多次提到儒家礼乐经典文献,所以说颜氏之儒“一箪食,一瓢饮”的旷达飘逸对《庄子》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

子夏所传《易传》《诗大序》《丧服》等篇,其后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孔门文学科的代表。但其门人李悝、吴起则是早期法家的代表,分别在魏、楚变法,李悝弟子商鞅在秦国变法,不能不说早期法家思想的大部分是子夏氏之儒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孙氏之儒的代表荀卿援法入儒,以法家思想武装儒家思想,形成了秦汉儒家“隆礼重法”的主要面貌。其弟子韩非进一步将子夏氏儒、荀卿之礼法、慎到之道和申不害之术糅合成战国法家思想。

由此可见,儒道两大思想源头的分化互动交融形成了先秦诸子各家的思想,促成了诸子文献的形成。

近年来战国竹简层出不穷,许多传世文献找到了战国的竹简写本,以竹简本去匡正传世文本或以传世本改变竹简本是不恰当的。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不仅是思想传承的过程,还是诉诸笔段技术层面的过程。不论是传世本还是竹简本,都是当时流传的诸子思想的写本,没有所谓原本、副本、抄本之分。这些写本由不同的先秦士人所写,因书写者的记忆、理解不同,方言、用字的差异及笔误,形成不同的文本面貌。随着战国竹简不断出土,更多传世诸子文献被发现和释读,会有从文本、技术层面揭示先秦诸子文献形成的研究成果出现。

猜你喜欢
传世诸子竹简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豆腐是怎么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先秦诸子谈大小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竹简倒水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