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桂娟
(松原日报社,吉林 松原 138000)
虚假新闻的危害及预防对策
□段桂娟
(松原日报社,吉林 松原 138000)
新闻,是报纸的生命,绝不允许任何人弄虚作假。新闻记者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真实”地去报道事件本身,还原事情真相,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这既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操守,也是职业道德。新闻报道中的每个事实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所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经过都应是准解无误,能禁得住推敲和经得起考验的。
是什么原因滋生了虚假新闻,它有哪些危害,防范的对策有哪些?
虚假新闻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制造失实的舆论与事件,以其达到自己个人的目的,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使广大读者对事件产生岐意就是虚假新闻。新闻从业者一定要把握好新闻核对关,杜绝虚假新闻。新时代下,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纸媒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各媒体之间竞争也愈演愈烈。在个别新闻从业者眼中,经济利益、轰动效应、吸睛效果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进而衍生出一些违心且失实的报道。事实上,如果媒体能够把好审核关,对所新闻报道进行核对,尤其是对一些从事新闻行业时间尚短的新人把好关,也是可以杜绝虚假新闻出现的。
利益趋使让人眼盲,虚假事物的产生皆因利益二字,虚假新闻也是因为利益趋使才有了滋生的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商家的竞争手段也是花样百出,有些商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制造轰动效应,吸引顾客眼球,与新闻从业者一起策划虚假新闻,肆意夸大,歪曲事实,欺骗顾客。同样,也有个别的记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在对事件报道时,添枝加叶,夸大事实,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有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迎合小数受众的心理和偏好,编造一些失实乃至虚假的新闻,以求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以达到轰动的效应。
虚假新闻是对社会公众知情权的损害,虚假新闻不仅挖了新闻生命的墙角,还损害了新闻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媒体的公信力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的,而新闻的真实性则是媒体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所在。虚假新闻虽然是个别现象、个人行为,但它损害的却是整个新闻行业的形象,不仅会导致公信力下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党报,是党的喉舌,是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一旦没有了公信力,不仅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媒体的信任,甚至于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夜之间被摧毁实在可惜。
由于虚假新闻的报道,让百姓错误地领会一些商家或是企业本身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愿,导致双方经济利益受损,甚至是损害到了名誉,这将会使媒体的公信力下降,惹来官司和经济纠纷,使媒体陷于被动的局面。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物质载体,社会舆论实际上是媒体参与、引导下的新闻舆论,所以,媒体和社会舆论关系十分密切,对社会舆论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能够针砭时弊,整合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公众行为。相反,虚假新闻本身就违背社会现实,甚至会误导公众的行为,某种程度上还会造成恐慌。
媒体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带动新闻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目前,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等将媒体推向市场化,媒体竞争力下降,新闻从业者的队伍也是良莠不齐。个别新闻从业者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职业之便,用虚假不实新闻骗取受众信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一定要把好人员的准入关。新形势下媒体需要的也是复合型人才,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媒体难免会对新闻从业者队伍的建设有所忽略,致使有一小部分人鱼目混珠、滥竽充数,影响了新闻队伍的纯洁性,让媒体受到质疑,也导致一些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停刊。只有严格控制新闻从业者的准入关,增强新闻从业者的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加强队伍建设,从而使新闻从业者深刻地领会到媒体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新闻的真实性和使命感,才能保持媒体的公信力,更好地为社会大家庭服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传统媒体更要建立严格的约束制度。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新闻媒体的审核制度,从而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接触新闻事件的第一人是记者,所以在媒体内部建立记者的信用体系不失为一种办法,对记者进行定期考察和培训,同时编辑在编辑稿件时也要与记者反复沟通,以核准事件的真实性,并以奖惩制度约束记者,使其能真实彻底地还原事件原貌、事情真相,在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同时建立社会公众监督网络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来监督新闻从业者,使广大新闻从业者主动提高遵纪守规的自觉性,真正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杜绝因报道不慎或失实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坚持正确导向,提高新闻报道力度,新闻从业者,对每篇新闻稿件的采写都要亲临现场,真正体会民声民意。不要听取个人的片面之言,一定要多方位了解事件本身,反复核实事件,以保障事件真实存在,且影响重大。避免空谈空想、闭门造车。把好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
(编辑: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