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深度阅读,媒体人的知与行
□张 勇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是为了重塑另一半生命,从而遇见最好的自己。
书籍发挥何作用?其一,塑造人;其二,为社会传承文化。
“要给别人一滴水,自己需准备一桶水。”由此足见,阅读对于奋战于文字第一线的媒体人而言,书籍是内容输出的资本,亦是发声前的底气。
阅读具有接收信息、工作之需和滋养心灵的作用。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在深度融合,人们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从经典阅读转向消遣阅读,等等。大众的阅读兴趣、方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化,近期“关于媒体人应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的讨论成热议。
当下,全民阅读存在“痛点”,这就是随着媒体传播生态巨变、知识介质改变与价值取舍多元化,我国的全民阅读量、阅读率均偏低,同时呈现出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快阅读、跳跃读、视觉读等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是热词,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中外记者会上,不仅分享了自己个人的读书感受,还提议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政府层面,对阅读如此重视,这是往年所未见的。李克强总理表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他直言,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众静下心看书读报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减压的快餐式阅读或针对性更强的功利性阅读,其方式、媒介与时间也随之发生了巨变。
媒体人是时代的瞭望者、预警者和见证者,需要时刻处于时代前沿。受众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媒体人就在哪里。这是一份对执业需求、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因此,媒体人只有在全民阅读中认认真真知与行,才能更好地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媒体人面临工作任务重、工作节奏快、知识更新快等多重压力,而新闻工作又是亟待经常打知识“补丁”。据笔者多年在知与行的过程中,阅读注重方法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批注笔记法,就是在阅读时将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见解、质疑和心得体会等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其形式有三种:一种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二种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话的旁边;三种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话或整篇文章之后。批注的内容主要有三:一种是注释。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和不懂的概念,立刻查字典、翻资料将其弄清楚,并且注释在旁边。这既能帮助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同时也为下次阅读扫清障碍;二种是批语。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感想、见解、疑问等写在书的空白处;三种是警语。对于文本中十分重要或再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标注上“注意”“重要”等字样,为今后阅读提供帮助。批注笔记法的作用:其一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够提高阅读效果;其二能够使人从书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其三能够提高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其四可以培养和提高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是符号标记法,即使用各种符号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做标记,以便于应用时查阅和再阅读时注意的一种阅读方法。其要点是:其一是在重要的句子下划横线。其二是在重要的段落旁划竖线。其三是将关键性的词或短语圈出来。其四是在有疑惑处划问号。其五是在有感悟的地方划感叹号。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便于应用时查找,有利于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便于利用很少的时间对重点内容的再阅读。
三是探究阅读法,书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过文字的解读就能获得的,而必须通过深入而细致地钻研与思考。探究式阅读的特点就是将思维的触觉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对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使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阅读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需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对书籍的判断与识别能力。阅读优质书刊,不仅能使人长智慧、长才干、长精神、长思想,使人品尝到人生的乐趣,感受到求知的快乐,而且能够使人走向事业的辉煌。
据笔者的实践体会,认为曾担任过《羊城晚报》副总编辑的当代著名作家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的读书法,颇值得借鉴学习。秦牧先生生前每天均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博地积累知识,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备受受众喜爱。“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消化吸收、灵活运用。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铜仁日报社为了浓墨重彩报道这个重大主题,组织参与的采编人员认真研读《西行漫记》《长征: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神灵之手》《苦难辉煌》等书籍,同时认真阅读了中央、省、市和区县的党史及多部地方志,并追寻当年红二、六军团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足迹,把红军在这里的烽火岁月放在时代背景下加以审视,先后推出“红旗漫卷黔东”“踏访黔东革命根据地”“追寻红军足迹、走好新长征路”等多组系列报道,及时把阅读成果转化为新闻作品,获得了读者点赞。
2016年,贵州(铜仁)首届饮用水博览会举办之际,铜仁日报社组织精兵强将,围绕水之源、水之城、水之魂三大版块开展了大型采访活动。笔者负责带领其中一个采访小分队,赴乌江沿岸的石阡、思南、印江三个县采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好在笔者平时注重阅读关于乌江的书刊,大量阅读过有关三个县的地方史料,我们深入现场采访获取新闻素材后,迅速保质保量采写了36篇文稿,获得了受众认可和领导肯定。
蚕吃下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蚕丝,这个现象同样给我们阅读带来的启示多多。笔者注重阅读,通过阅读经典、优秀报刊、优质文稿等等,不断扩大视野,拓展思维,聚焦目光,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知识架构。同时,既要认真研读经典书籍、专业书刊,又要实时补充“杂物”,尽量使之相得益彰,使之大多转化为工作的“养分”,从而避免一叶障目、井底之蛙的局限,工作起来就顺手多了。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写作,也是为了更好的阅读。两者互为依托,相互融合,最后相得益彰!”实践证明,阅读对于媒体人而言需要坚持不懈,贵在有恒,贵在突破,贵在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体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媒体人坚持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常读书,聚精会神读懂“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从中吸收“养分”,并转为“动能”。媒体人都应像蜜蜂采蜜一样努力工作,成为全民阅读的优秀带头人,既要发挥个体的示范作用,又要立足工作岗位为大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争做“全民阅读”知行合一的践行者、推动者与见证者,为建设“书香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