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姿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浅析我国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 姿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入手,总结出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从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环境和残疾人自身能力的提升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为残疾人实现就业提供可行建议。
残疾人就业;就业环境;福利措施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残疾人总数约占全国总人数的6%,基于我国现有国情而言,残疾人只有通过就业才能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残疾人就业难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帮助残疾人摆脱就业难的现实困境,是我国当前急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逐步改善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残疾人就业问题就比较重视,在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中尤为明显,为保障残疾人就业的基本权利,国家把残疾人就业问题纳入“十一五”的发展规划中。2008年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更是为残疾人就业中的各项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013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规定了个人和单位在不履行残疾人就业义务时的问责条例,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保障残疾人的人格与权利、为残疾人进一步融入社会与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二)残疾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从残疾人就业率看,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结果可知:目前我国残疾人在15岁以上的就业比例仅为31%,达到就业年龄并且具有就业能力却没有工作的残疾人多达858万左右。与健全人72%的在业比率相比,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残疾人就业结构来看,我国残疾人之所以在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上与健全人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健全人在就业结构上的区别。我国残疾人的就业选择较窄,能在政府部门、专业性强的技术型岗位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少之又少,其就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等就业层次相对降低的普通行业,约占残疾人就业人数的八成左右,较低的结业结构层次无法使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一)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已全面覆盖省市两级,县级覆盖率也超过70%,服务人员多达6万人,但由于资金的缺乏与服务人员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造成服务机构对市场就业信息了解不到位,致使针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缺乏实效性和科学性,影响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
(二)残疾人就业福利措施得不到落实
为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但由于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缺乏监督,致使许多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激励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不仅导致残疾人享受不到相应的福利政策,更被许多企业和个人利用伪造的残疾人工作人员名册来骗取税费减免、技术援助等激励政策所带来的好处。
(三)残疾人自身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一方面,我国残疾人本身受教育程度偏低,在市场竞争机制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过硬的职业技能,则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容易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少数残疾人存在对家人和社会的依赖心理,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积极性,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立足之地。
(一)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
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建设,首先要建立有益于各地区共享信息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对残疾人就业机构管理人员的针对性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政府也应加大对机构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有的作用,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
(二)充分重视残疾人就业环境建设
要营造有利于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首先,应积极运用各种媒体网络平台,提高人民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意识,充分认识到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次,引导企业积极承担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优化残疾人就业结构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残疾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应有的物质保障。
(三)注重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提升
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的最佳途径,一是根据残疾人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给残疾人提供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二是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教育,帮其树立“自立”、“自强”和“自爱”的品质意识,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从而最终摆脱残疾人就业难的现实困境。
[1]廖娟.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J].理论讨论,2014(4).
[2]周云,荣茹静.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策略研究——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7).
D
A
2095-4379-(2017)20-0261-01
张姿(199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