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 淦
两件小事引发两种不同结果
文 沈 淦
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结果迥然不同的两件“小事”——
吴国边境上有座小城卑梁,与楚国边境小城钟离相邻。每年春天,两国采桑女在郊外相遇,边采桑边说笑。哪知有一天上午,嬉闹之际,吴国的采桑女某甲一时失手,误使楚国的采桑女某乙摔下树跌伤了。某乙的父兄约了一大群楚人,抬着某乙到某甲家质问。某甲不服,争辩了几句。楚人一怒之下,杀掉某甲而归。某甲的父兄哪里咽得下这口气,邀集了更多的吴人,冲入钟离境内,将某乙全家男女老幼杀得一个不剩。钟离县令闻报,勃然大怒道:“吴人欺人太甚,怎敢进攻我国城邑!”发兵反攻卑梁,大肆屠杀一番,来不及逃跑的老弱病残都成了刀下鬼。吴王夷昧闻讯,又惊又怒,发兵大举进攻楚国,攻下楚邑钟离、居巢后,杀光了城内居民。楚人飞报楚平王,平王暴跳如雷,调动大军攻吴。夷昧当然不买账,命侄儿公子光率领吴军主力,与楚人决战于鸡父(今安徽凤台),大败楚军,擒获其统帅潘子臣、小帷子等人,乘胜直逼楚国郢都。楚平王惊恐异常,一面再调军队应战,一面命令加固郢都城防。一仗打下来,楚军又败,连平王的夫人也成了吴军的俘虏。公子光这才得意洋洋地率军而归。历史上称之为“卑梁之隙”。
战国时,魏国大夫宋就担任边境某县县令,与楚境相邻。两国都在边境种了不少瓜。魏国人辛勤劳作,天天挑水浇灌,因此,瓜儿长得又肥又大,鲜美可口。而楚国人却无心管理,很少挑水浇灌,瓜儿干瘪瘦小,酸涩异常。楚国的县令巡察边境,见到这明显的对比,对其下属亭长怒加训斥。亭长既羞愧又妒嫉,经常半夜带人偷偷摸入魏境,将其瓜抓挠、搔掐一番后,又偷偷回到楚境。此后,魏国的瓜也逐渐焦黄、枯萎了。
魏国人稍一观察,便弄清了真相。魏国亭长连忙报告了县尉,打算也带人到楚国瓜田去报复。县尉不敢做主向宋就请示。宋就叹道:“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只能加深双方的怨隙啊。人家为恶,我们也就为恶,心胸为什么如此狭隘呢?你们如听从我的劝导,就每天半夜派人去替楚国瓜田浇灌,不要让楚人知道。他们的瓜长好了,自然不会来糟蹋我们的瓜了。”魏国亭长依言而行,每夜派人到楚国瓜田中挑水浇灌,尽心培管。楚国亭长早晨巡视瓜田,见田边湿漉漉,似乎刚刚浇过水,开始也未在意。以后天天如此,那瓜也日见肥美,翠绿可爱。亭长心中疑惑,半夜暗伏瓜田观察,才弄清了事情真相,不由得既惭愧又感激,当即禀报了县令。县令非常高兴,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奏了楚王。楚王也是既惭愧又感激,对县令道:“你赶快回去查核一下,究竟是哪些人曾糟蹋过魏国瓜田,再查查他们有没有犯其他对不起魏国的罪行,要重加惩处!”随后,楚王又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送给魏王,主动要求结好于魏国。魏王欣然应允。
由于宋就以德报怨,妥善处理了两国之间的一件小事,楚、魏两国终于成了友好盟邦。
同样一桩小事,如果处理方式不同,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以古为鉴,或许今人能从中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