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原典中的維摩詰形象研究

2017-01-26 11:40杜維茜
国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善思菩提童子

據《維摩詰所説經》記載,維摩詰是居住於古代印度毗耶離大城的在家居士,有一位貌美的妻子和一雙兒女。他是釋迦牟尼佛同時代人物,爲了幫助佛宣揚大乘佛法,而示現於此娑婆世界。維摩詰形象是佛教當中的一位著名的在家居士形象,不僅對中國的佛教徒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有着深刻的影響。因此,在中國的傳統文學品種中如詩、詞、文、賦裏有對他的廣泛的歌頌,在中國的通俗文學品種中如變文、戲曲、小説裏也經常有他的形象存在。但是,截至目前爲止,學術界尚未有有專門探討此一形象在佛典當中的原型者。這對於我們考量盛唐王維以來的文人、士大夫對維摩詰的崇拜、模仿、歌頌無疑是不方便的,對研究關於維摩詰形象的文學作品的研究也是不徹底的。因此,本文嘗試從佛教原典中搜索盡可能詳備的維摩詰形象,並系統地梳理和總結其在佛教原典中的事蹟和地位,進而考察他之所以在中國文人、士大夫及傳統文學中産生重大影響的根本原因。

一般情况下,人們對維摩詰形象的認識,主要依據《維摩詰所説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載: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瞭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决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諮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注]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版。下引出處同此。

維摩詰,梵語名“Vimalakīrti”,音譯爲“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意譯其名爲“净名”“無垢稱”。關於“維摩詰”之義,宋人法雲在《翻譯名義集》中記載:“維摩羅詰,什曰:秦言‘净名’。《垂裕記》云,‘净’即‘真身’,‘名’即‘應身’。‘真’即‘所證之理’。‘應’即‘所現之身’。生曰:此云‘無垢稱’,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大經》云,‘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西域記》‘毗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净名’,然‘净’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者訛也。”[注]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卷一,《大正藏》第54册第2132部第1062頁。又,唐人道誠在《釋迦如來成道記注》卷一中解釋爲:“梵云維摩羅詰,華言‘净名’,或云‘無垢’,皆一義,蓋譯者巧拙也。”[注]道誠:《釋迦如來成道記注》,《大正藏》第75册第1509部第10頁。其實,佛經原典中,維摩詰以辯才無礙,神通廣大,善於應機化導衆生的形象著稱。除了《維摩詰所説經》之外,還有多部佛經都有較多的維摩詰形象出現。我們據此可以瞭解一個全面的更加立體的維摩詰,比如其與他方佛國度的因緣,與娑婆世界衆生前世和今世的因緣,以及今世在娑婆世界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種種因緣。

一、維摩詰的前世因緣

根據佛教“十法界”的觀念,將宇宙一切有情分爲“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六道衆生(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四聖”則爲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其中,“六凡”處於生死輪回,或昇或墜,不能出離六道,而“四聖”卻可以不再輪回生死。佛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佛、菩薩或者佛的在世間大弟子們奇特的輪回故事,因爲“四聖”雖然可以不再輪回生死,但按照大乘佛法的教導,證得四聖果報者在皈依佛法時無一不發過“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所以,他們能夠不懼生死輪回,自願往返生死於三界苦海之中廣度有情衆生,直至成佛之後也不休止。故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及諸佛,能以應化身、報身,分身百千億形身,於不同的世界示現五藴色身,以隨類而度衆生。佛典中的維摩詰大士也不例外,他也有着有趣的因果輪回故事。本文遍檢大藏經發現,維摩詰的前世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情况:可考的東方妙喜國菩薩和毗舍浮佛國中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的七弟弗沙毗離俗士形象;疑似的金粟如來和阿彌陀佛奉事弟子無垢稱形象。

首先,可考的佛典當中的維摩詰前世形象:東方妙喜國菩薩、毗舍浮佛時代的弗沙毗離俗士。

東方妙喜國的菩薩。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三載: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没,而來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55頁。

佛對舍利弗説,有一清净妙喜國,佛號爲無動佛,維摩詰即是從彼佛國滅度後,來到此娑婆世界的。佛的話令舍利弗感到驚異,認爲這個人能捨棄清净之東方妙喜世界,來到這充滿紛爭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很不可思議。於是,維摩詰問舍利弗:

“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即無衆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爲之除冥。”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净佛土,爲化衆生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55頁。

維摩詰以比喻的方法告訴舍利弗:菩薩的心願就像是太陽一樣,太陽之所以出現是爲了驅趕娑婆世界的黑暗,菩薩出現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也是爲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緣故。但是維摩詰告訴舍利弗,菩薩即使來到這個尚不清净的有佛教化的佛國度,但是卻不會與其他衆生一樣染上貪嗔癡所帶來的各種污濁的煩惱。就像太陽雖然來驅趕黑暗卻不會被黑暗融合一樣,菩薩能夠消除衆生的煩惱、業障,但不會被衆生的煩惱業障所污染。可見維摩詰這位妙喜國無動佛跟前的大菩薩,也是因爲廣度衆生大誓願纔來到娑婆世界示現五藴色身,幫助釋迦牟尼佛度化有情衆生。

以上鳩摩羅什所譯的《維摩詰所説經》,還有另一版本,即三國東吴月氏優婆塞支謙譯的《維摩詰經》:

佛告舍利弗:“是族姓子,本從阿閦佛阿維羅提世界來。”舍利弗言:“稀有!世尊!是族姓子乃從清净佛土而來,樂此多怒之處。”[注]按:《大正新修大藏經》中佛告舍利弗的話之後有“阿閦者漢言無怒,阿維羅提者,妙樂也”之語,此當是整理者把支謙或其他人的解説之辭混進了佛典原文。

據此,上文所説的“妙喜國”在佛典中的另外一個譯法是“阿維羅提世界”,而“無動佛”的另外一個譯法是“阿閦佛”。據上,維摩詰大士在來到娑婆世界之前,在阿閦佛國也即是無動佛國裏已獲證悟的大菩薩。

釋迦前世的七弟弗沙毗離俗士。據高齊人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注]按:《大集經》爲北涼曇無讖等譯,共三十卷。隋代在曇無讖譯三十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那連提耶舍等編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乘大集須彌藏經》,東漢安世高譯的《明度五十校計經》(即《十方菩薩品》),合成六十卷。卷四八《四本事品》記載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佉羅帝迦山爲大衆講法,魔王波旬見佛法無邊,心生恐懼,想要破壞法會,幾次借着擾亂阿修羅衆的修行去破壞佛的講法,但四阿修羅王都在佛的加持下堅持住了正信。這時佛對彌勒菩薩講了四阿修羅王前世的因緣:

於過去世第三十一劫,有佛出興,號“毗舍浮”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常爲四衆説法。爾時有一大婆羅門,名弗沙耶若,已於過去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深信具足,歸依三寶,受持五戒,離諸放逸。時弗沙耶若有弟八人:一名弗沙金剛,二名弗沙那毗,三名弗沙闍利,四名弗沙跋摩,五名弗沙車帝,六名弗沙樹,七名弗沙毗離,八名弗沙那提。時弗沙耶若婆羅門勸諸弟言:“汝等賢首,今可歸依佛法僧寶,受持五戒,離諸放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諸弟皆悉不肯歸依三寶,乃至不肯發菩提心。時弗沙耶若數勸諸弟經於多年,復問諸弟:“汝等何故皆悉不肯歸依三寶,乃至不肯發菩提心?竟有何意?何所願求?”時彼八弟即作是言:“兄能千年修二威儀,惟行惟住,不坐不卧,經七日夜限食一揣,修此難行足滿千年,然後我當歸依三寶,受持五戒,離諸放逸,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彌勒,時弗沙耶若聞是語已,一心喜悅,即爲八弟而立誓言:“汝等若能歸依三寶,乃至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轉者,我今必當千年之中,不坐不卧,七日七夜限食一揣,我立誓已,於千年中若晝若夜,乃至一剎那頃念於坐卧,乃至於七日夜過食一揣,永當使我違三世佛,違六波羅蜜,違十善業道,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注]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八,《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311頁。

由此因緣,我們可知釋迦牟尼佛曾經告知彌勒菩薩,過去世的第三十一劫的毗舍浮佛出現的時代,有一位大婆羅門叫弗沙耶若。因他想要勸誡八個弟弟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於是發出了艱難無比的宏大誓願,以感動他們。他應八個弟弟的要求發願,在千年裏,持久修行,不坐不卧。每七日乃用餐一次。因爲這個無上的大願,弗沙耶若獲得了毗舍浮佛的高度稱贊:

時毗舍浮佛,以弗沙耶若頭陀功德,故贊言:“善哉,善哉!大婆羅門!汝今以此苦行威儀,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故,於未來世第三十一大賢劫中,人壽百歲,於彼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聲震於世。汝當爾時,與此八弟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注]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八,《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311頁。

所以,此毗舍浮佛時代的弗沙耶若,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接着,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他還是弗沙耶若婆羅門時,圓滿地實現了當日的誓言,在千年之中,不坐不卧,經七日夜限食一揣。故以此功德,不僅令八位弟弟安住三歸、受持五戒,發無上菩提之心,還感化了其他的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等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皆於毗舍浮如來法中出家學道。這時,釋迦牟尼佛纔告訴彌勒菩薩他與這八個弟弟的今世因緣:

彌勒,彼弗沙耶若婆羅門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我身是也。我於爾時爲欲成熟彼八弟故,於千年中不坐不卧,但行但立,經七日夜,限食一揣,我爲成熟彼諸弟故,乃至於閑林中住第一義諦,經五萬年,成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天龍、夜叉、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畜生、餓鬼、毗舍遮、人、非人等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不退轉。爾時弗沙金剛者,今羅睺羅阿修羅王是。弗沙那毗者,今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是。弗沙闍利者,今波羅陀阿修羅王是。弗沙跋摩者,今婆稚毗盧遮那阿修羅王是。弗沙車帝者,今魔王波旬是。弗沙樹者,今汝彌勒是。以是因緣得無礙智,一生補處安住大乘。弗沙毗離者,今毗摩羅詰是也。弗沙難提者,今提婆達多是也。[注]那連提耶舍譯:《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八,《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312頁。

據此,我們知道,當時弗沙耶若婆羅門的第七位弟弟弗沙毗離,就是今世的毗摩羅詰。而毗摩羅詰即維摩詰,因此釋迦牟尼佛在前世和他曾經是兄弟關係。

其次,兩種疑似維摩詰的前世形象:金粟(栗)如來和佛弟子無垢稱。

佛經裏還有幾處疑似維摩詰的前世形象的記載,即已經成佛的金粟(栗)如來形象和阿彌陀佛的奉事弟子無垢稱形象。但由於相關內證的材料有所不足,故本文將其作爲疑似的部分介紹在這裏。

金粟(一説栗)如來。隋唐以來便有盛傳維摩居士之前身是過去古佛金粟(栗)如來一説。例如隋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卷一載:“有人言,文殊師利,本是龍種上尊佛。净名即是金栗如來。相傳云,金栗如來出《思惟三昧經》,今未見本。”[注]吉藏撰:《維摩經義疏》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1781部第915頁。隋吉藏造《净名玄論》卷二載:“如《首楞嚴》云:‘文殊爲龍種尊佛。’《發跡經》云:‘净名即金粟如來。’復有人釋云,净名文殊,皆往古如來,現爲菩薩。”[注]吉藏撰:《净名玄論》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1780部第866頁。唐道掖《净名經關中釋抄》卷下載:“文殊净名本是龍種金栗而跡居等覺。”[注]道掖:《净名經關中釋抄》卷下,《大正藏》第85册第2778部第525頁。隋唐文獻相傳的記載維摩詰前世是金粟(栗)如來的經文,主要是《思惟三昧經》與《發跡經》這兩部經文,本文在現藏大藏經中也没有發現。不過從此以後,歷代禪師語録、詩詞中不乏將金粟(栗)作爲維摩詰的前世者。如唐白居易《內道場永讙上人就郡見訪善説臨别請詩因以此贈》:“正傳金粟如來偈,何用錢塘太守詩?”[注]白居易著:《顧學頡校·白居易集》,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50頁。北宋佛弟子子文所編《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下載:“維摩大士不住金栗位,入酒肆婬坊作大解脱佛事。”[注](嗣法)子文編:《佛果圓悟真覺禪師心要》卷下,《大正藏》第69册第1357部第478頁。清人性深等編《蓮峰禪師語録卷之八》載:“何曾佛法離紅塵,塵裏拶開金栗身。莫謂相逢多不識,眉毛八字自尖新。”

阿彌陀佛奉事弟子無垢稱。佚名譯《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卷一記載:佛在瞻波大城伽伽靈池,向大比丘衆五百人演説西方安樂世界。有佛名爲阿彌陀佛説,如果衆生能受持這個佛的名號,憑藉此功德,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將會與大衆去往此人的住所,讓他能見到佛而心生歡喜,增加大功德。那時,十方無數無邊的諸佛都共同贊嘆此安樂佛國,贊歎其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示現種種方便法門不可思議:

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注]佚名譯:《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卷一,《大正藏》第12册第370部第352頁。

阿彌陀佛應正遍知,其國號叫作清泰。阿彌陀佛所住之處,其城十分廣闊,有許許多多的剎利王族。阿彌陀佛應正遍知,父親叫月上轉輪王,母親名叫殊勝妙顏,兒子叫明月,奉事弟子叫無垢稱,智慧弟子叫賢光,精勤弟子叫作大化。因爲在佛經裏,同名同姓的不同形象還有很多,而在此出現的阿彌陀佛的奉事弟子“無垢稱”於經文中只出現了一處,因此這裏的“無垢稱”是否就是維摩詰就很難考證,維摩詰前世是否曾是阿彌陀佛的奉事弟子目前筆者也就難以下判斷。

據上,在現存的大藏經中,已確定的維摩詰前世形象有兩種:毗舍浮佛佛國中一位大婆羅門的七弟和東方妙喜國的菩薩。疑似的維摩詰前世形象有金粟如來和阿彌陀佛奉事弟子無垢稱形象。在佛教的基礎觀念裏,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因果觀念非常重要,著名的維摩詰居士自然也和其他經典的菩薩、佛弟子形象一樣,所以維摩詰居士具有複雜精彩的前世形象也是非常自然的。

二、維摩詰的今世因緣

根據佛教原典,今世的維摩詰形象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作爲釋迦佛同一時代的人物,在佛陀所在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維摩詰主要幫助佛陀宣揚佛法、度化衆生;第二種是同一時空裏面的他方世界裏,他是無量佛國五功德佛跟前的一位叫日密的菩薩,以化身的形象來娑婆世界助釋迦牟尼佛化度衆生。

(一)娑婆世界的維摩詰居士。根據隋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記載:“爾時,世尊於晨朝時,着衣持鉢,將此化衆前後圍遶,入毗耶離大城之中次第乞食,漸漸行至毗摩羅詰離車之家。”[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08頁。這裏的“毗摩羅詰”就是維摩詰另外一個音譯,“離車”是指維摩詰家族的姓氏。根據《維摩詰所説經》的記載,維摩詰是生活在毗耶離城中的一位富有的長者: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净律行。雖處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爲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毁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維摩詰雖然是居士身份,但卻嚴格地遵守着戒律。雖然是在家身份,但卻不執着於俗世生活。雖然有妻小,但是經常修行清净。雖説有親人家屬,但是遠離塵世的牽絆。雖然身着華麗的服飾,但更吸引人的是他莊嚴的相貌和氣質。雖然和普通人一樣需要飲食,但卻更愛好禪定時身心輕安的禪悦之食。雖然常至賭場戲院,但也是通過這種善巧方便的方式去度化衆生。雖然涉獵外道,但卻堅持着佛道。雖然通讀了很多世間典籍,卻喜愛着佛法。正因爲如此,維摩詰居士所做的一切均被衆生所尊敬,故在衆生中得到最高規格的供養。不難看出,此部經典中的維摩詰是一位積極行善、修道的在家居士形象,是在家人學佛的典範,正因如此,後世的在家佛弟子對他推崇備至。

娑婆世界的維摩詰居士,其家人的情况也是大體可考的。在隋闍那崛多譯《佛説月上女經》卷一中記載:

爾時彼城有離車,名毗摩羅詰。其家巨富,資財無量,倉庫豐盈,不可稱數,四足、二足諸畜生等,悉皆充溢。其人有妻,名曰無垢,可憙端正,形貌姝美,女相具足。然彼婦人,於時懷妊滿足九月,便生一女姿容端正,身體圓足,觀者無厭,其女生時有大光明。[注]闍那崛多譯:《佛説月上女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80部第615頁。

維摩詰家境富足,貌美的妻子名叫無垢。無垢懷胎九月的時候,便生下一名美麗的女兒叫月上姑娘。這位月上姑娘出生的時候伴隨着許多奇異的現象。比如天空出現吉祥的光明,大地發生吉祥的震動,屋外樹木溢出濃香的酥油,城內所有的樂鼓不鼓自鳴,天空散花如雨。並且,這位月上姑娘出生之後,能遍道自己的前世因緣。長到八歲之時,已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吸引了城內所有童男的愛慕和追求。月上女爲了教化這些愛慕她的男孩們,以此因緣特地展開了一場招親活動,借機度化諸位童子發菩提心,進入佛道。後月上姑娘還與佛的大弟子舍利弗等辯論,並因其優秀的辯纔得到了世尊的稱贊。她當場借助世尊法力的加持,現十朵蓮花於其右手,並將這十朵蓮花獻與世尊。更爲奇特的是這十朵蓮花瞬間變成了十頂華帳,發出多種奇異光明,照耀無量的佛國度。這時,“從佛對聞,與已授記。聞已歡喜,踴躍無量,飛騰虚空,去地高至七多羅樹。既住於彼七多羅已,其女於即轉彼女身,變爲男子。即時大地,皆悉震動,出大音聲,雨天華雨,出大光明,遍照世界。”[注]闍那崛多譯:《佛説月上女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80部第623頁。

後來佛當面爲月上女授記,預言她終將成佛,佛號即爲月上。月上女歡喜無比,當即騰躍虚空當中做種種神變,立即轉女身爲男身。這個時候,大地又出現吉祥的震動,虚空中出現吉祥的大音樂聲,並散天花如雨,釋放吉祥的能夠遍照無量世界的大光明。這就是著名的維摩詰女兒月上姑娘轉女身爲男子出家成佛的故事。

維摩詰的兒子善思童子在佛經裏也有同樣精彩的故事。據隋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一天,釋迦牟尼佛到毗耶離城中乞食,在快要到維摩詰家的時候,還在繈褓中的善思童子從自家高樓投身向佛,將手中所拿着的蓮花獻給佛,並發願誓將證得菩提心:

有一童子,名曰善思。是時,善思在於自家重閣之上,嬭母抱持。時彼童子手中秉執一莖蓮華,翫弄嬉戲。而彼童子以其宿植衆善所熏,又佛世尊神通力故,令此童子忽然以偈,白其嬭母,作如是言:

今有響微妙,翳諸音樂聲。願嬭放我身,舍置於樓上。而此光明照,决是大丈夫。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微妙令意喜,諸鳥鳴唤聲。我耳未曾聞,諸鳥如是唱。决定是調禦,爲利益世間。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如服諸瓔珞,遍體震鳴聲。其響妙鏗鏘,聞者皆歡喜。决定千輪足,威神莊嚴身。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猶彼大地震,亦如打銅鍾。諸如是等聲,無有不聞者。决定彼人日,大聖之身光。

欲入此大城,令衆生無畏。如諸林樹木,種種華莊嚴。各聞微妙音,衆生隨所樂。决定善安住,與願大龍王。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如虚空光照,大地普皆明。日彩曀不彰,此世尊金色。决定喜觀察,大威放焰光。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阿嬭今觀此,天衆在虚空。歡喜歌嘯聲,弄諸衣服等。决定利益世,最勝諸衆生。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今此大城內,相向起慈心。各各共喜歡,如父母愛子。决定大福聚,衆德莊嚴身。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又男夫婦女,將種種香花。滿掬四面飄,心生大歡喜。决定大自在,福德華莊嚴。

右足跨於閫,欲入此城門。天人華所散,悉遍滿虚空。處處雨衆香,微妙甚可憙。决定世善逝,大福慧入城。爲利益衆生,所以今來到。[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05頁。

善思童子由於釋迦牟尼佛神通力的加持,自己過去世所修行的福德因緣得到了激發,他的眼神通和語神通顯現了出來。他能夠開口以詩偈的形式向他媽媽描述了,由於釋迦牟尼佛的到來,娑婆世界世俗人肉眼凡胎所看不到、聽不到的景象:無量的飛鳥唱起了他前所未聞的動聽悅耳的音樂;大地發出吉祥的震動引起的令所有衆生愉悦的仿佛是鐘鼓奏鳴之聲;虚空之中仿佛有人佩戴瓔珞跳舞産生的美妙之聲;樹木仿佛被風吹動出的悅耳之聲;佛身散發出即使是太陽的光輝也無法覆蓋的無量的令人舒適愉悦的金色光明;許許多多的男女天人,手捧着天花,遍散在虚空之中;一切能感受到釋迦牟尼佛威德光明的衆生都自然而然地生起那種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那種慈悲憐愛之心。忽然聽到繈褓之中的善思童子説出如上的令人不可思議的話語,善思的母親第一反應是心生恐怖、身毛悉竪,以至於四肢顫抖,幾乎不能讓身體平衡。她照着善思童子的要求把善思童子安放在閣樓上,一邊忐忑不安地胡亂猜測着:“此子何也?爲天?爲龍?爲是夜叉?爲是羅剎?爲鳩槃茶?爲毗舍遮?爲緊陀羅?或復爲是摩睺羅伽?如此之言,非是世間嬰孩所説。”[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06頁。

善思童子的母親雖然滿心的猜測,因爲恐懼和敬畏,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裏,也不敢大聲説點什麽,她默默地細微地喘着氣,低着頭,一邊觀察,一邊聆聽。這時,世尊行進到了善思童子家門,並駐立在那裏。善思童子遠遠地看到了世尊便從高樓上撲向世尊的懷抱。憑藉着佛的神通力,善思童子佇立在虚空中,再以偈贊頌佛:

世尊住智中,最勝者住此。利諸衆生故,願受我蓮花。[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06頁。

善思童子請求智慧利導衆生的釋迦牟尼佛接受他供養的蓮花。這時候世尊開始以偈語來與善思童子相互對答,以“我所住實際,非衆生境界。彼際無所有,是際如實相”這樣的智慧和境界來開示他。數番往來之後,善思童子再次虔誠地全心合掌祈請釋迦牟尼佛:“惟願世尊慈湣我故,受此蓮華。”於是釋迦牟尼佛因爲憐憫慈悲善思童子的緣故,接受了他的蓮花供養。善思童子於是歡喜踴躍,發出廣大願言:“藉此善根,我於來世若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如今世尊,爲於一切衆生説法。然其法中,諸凡夫法及阿羅漢,一切聖法,皆不可得。”善思童子希望自己將來成就佛道以後,也能夠如今天的釋迦牟尼佛那樣,如此善巧地爲一切衆生説法。不管是爲凡夫説法,還是爲阿羅漢説法,均能夠如今天的釋迦牟尼佛那樣,能令一切衆生證得空性,不執着於任何色相和概念之法。此後,善思童子先後接受了長老舍利弗、長老富婁那彌多羅尼子、世尊、長老阿難比丘等的質疑和辯難,並以智慧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認同和贊歎。於是,在佛的引導下,善思童子確定自己達到了不畏、不恐、不怖將近菩提的定忍境界。世尊對善思童子説:

善思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等,若欲速疾安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應須念常相、樂相、我相、净相,及衆生相、壽命養育福伽羅相,此相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正直路。善思童子,我於往昔發心行於菩薩行時,常念此路。以是義故,我乘此路,得至菩提。然其此路,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此即是我無上菩提。[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08頁。

佛對善思童子説了真正的平直的菩提大路上,其實並無任何一個哪怕是概念一樣的修法存在,所以無須執着任何一個色相(包括實相也包括法相)。當修行人已經不在執着於任何一個色相的存在,其實就是菩提智慧心開悟,瞬間證悟到空性的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接着對善思童子宣説了這樣的不驚、不怖、不畏之法,童子通達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心。世尊復告善思童子,世間諸法,本來無有什麽優劣之分,一切諸法其實都是平等的。菩薩如果了知這個道理,自然心中就能夠不畏、不怖、不驚。世尊勉勵善思童子,修行菩薩道者,應當無虚妄行、行哀湣行、無患行、無有相行、真實能離一切欲相、行一切衆生平等心行、行大慈悲行、行大佈施行、行不虚誑行、行無惱忍行、行發誓願行、行是三昧行、行是智慧行、行是無畏行、行無礙行、行增益行、行觀十方行。世尊又告訴善思童子説:若有菩薩摩訶薩等能善説如是甚深經典,且聽聞的人能不驚、不怖、不悔、不没的話,這些人都能夠安住在菩提道場最終能夠進入諸佛境界,證得無礙無爲的解脱法門,不僅能觀察一切十方衆生,還能夠令他們同樣證得大慈大悲的諸佛十八不共法,得無上最大灌頂。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善思童子,若有能信行此法門者,他應該做這種人的老師並允許這種人隨他出家。善思童子聞此,立即便便證得無生順忍之法,遠離一切世間憂喜,得大歡樂。隨即更能飛騰直上虚空中,離地能高達七多羅樹。於是世尊微笑,面門出種種雜色光輝,亦即所謂青、黄、赤、白、紅縹、緑紺、頗梨之光,遍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乃至有頂大梵天宫。照已,還回至於佛所,圍繞三匝。遶已,復從於佛頂而入。此刻,大地具足六種十八相震動。上界虚空之中,天雨灑下種種細栴檀末、沈水末香及天花如雨。種種微妙音聲,自然作響。娑婆世界所在的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刹那間如此的清净莊嚴,猶如北方的欝單越國一樣。長老阿難比丘合掌問佛爲何微笑,放此祥瑞之光?世尊即以偈語告訴他:“此童子善思,宿植善根厚。當於未來世,成佛兩足尊。”[注]闍那崛多譯:《善思童子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79部第613頁。

世尊在此預言此善思童子未來必定成佛。世尊對阿難説這位善思童子,未來世中將繼續供養、恭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諸佛如來,承奉不違彼諸佛教。又復供養彼諸世尊衣服、湯藥、房舍、卧具等。彼諸如來滅度之後,又復供養他們的舍利,並爲之以種種寶而作塔,香、華、音聲校飾、供養。於最後身,而得作佛,名爲净月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以上即是維摩詰一雙兒女的故事,月上女和善思童子都在十分幼小的年紀顯現出甚深的佛緣,並且佛經中也非常詳實地描述了月上女和善思童子在與佛的諸位大弟子、菩薩對答時,顯示出了與其父維摩詰一樣的辯才。雖然關於維摩詰妻子的描述僅現於《佛説月上女經》中的一句“其人有妻名曰無垢,可憙端正,形貌姝美,女相具足”,[注]闍那崛多譯:《佛説月上女經》卷二,《大正藏》第14册第480部第623頁。但也可以看出妻子無垢是一位美貌淑慧的女子。維摩詰作爲毗耶離城中的長者,有着崇高的威德,他有美麗的妻子,一雙聰慧的兒女,過着富足的世俗生活,但是維摩詰和他的家人卻不沉迷於世俗生活,憑借宿世善根,走在了菩提之路上。

維摩詰示現在娑婆世界的家人形象大體如此,但他們超乎我們凡俗的人所能夠理解的地方還不止於此。比如在《維摩詰所説經》中記載了著名的維摩詰在方丈之室裏接待文殊師利菩薩一行人的故事,其時維摩詰展示了諸多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其中使得他的家人和一切均刹那間消失的故事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爲酬對。深達實相,善説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衆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於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説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衆生,愛之若子;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癒,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4頁。

雖然,即使是從佛理上,我們也無法用世俗人的智慧去理解維摩詰這樣的神通,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維摩詰的來歷非同凡響,顯然是屬於佛教所講的諸佛菩薩乘願再來、度化衆生的這一類,而他的家人和身邊的侍從童僕等應該也不是一般的六道衆生轉化而來的。所以在這部經的後半部分,當普現色身菩薩忍不住再次追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維摩詰再次以偈語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弟子衆塵勞,隨意之所轉,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諸度法等侣,四攝爲伎女,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净妙華,解脱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净華,浴此無垢人。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爲車,調禦以一心,游於八正路。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爲華鬘。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説修行,回向爲大利。四禪爲床座,從於净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甘露法之食,解脱味爲漿,净心以澡浴,戒品爲塗香。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别想。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衆魔事,而示隨其行,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衆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衆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世間衆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劫中有飢饉,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飢渴,卻以法語人。劫中有刀兵,爲之起慈心,化彼諸衆生,令住無諍地。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輒往到於彼,勉濟其苦惱。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現生於彼,爲之作利益。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或現作婬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或爲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衆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爲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或現離婬欲,爲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見須供事者,現爲作僮僕,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於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脱無數衆。假令一切佛,於無量億劫,贊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注]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9~550頁。

維摩詰這段偈語,比較明確地承認了之前他身邊的那些所謂的妻子、兒女、童僕、侍從、財富、家園等等,其實都是他以及其他無量無邊的已經證悟了的具備大神通的大菩薩們的遊戲變化所成。他們均是爲了配合維摩詰教化衆生,令衆生了知世事無常、萬緣皆空的道理而化現的。維摩詰和他的家人在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時代出世,其因緣大概如此。

三、維摩詰今世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因緣

維摩詰既然是乘願再來的他方世界的菩薩,那麽在適當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當然會爲當時的衆生揭示他更多的非凡來歷:比如他一方面是此娑婆世界的維摩詰居士形象,另一方面又是遥遠的東方五功德佛的無量佛國裏的一位名叫日密的大菩薩的化身;一方面他示現爲釋迦牟尼佛座下的虔誠弟子,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又示現爲釋迦牟尼佛助手,不斷以各種善巧方便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出家弟子、普通衆生甚至是魔王弟子等。兹在此一一舉例説明:

維摩詰既然以娑婆世界在家居士的形象示現,當然和諸多大菩薩、大弟子、和其他衆生一樣,經常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和傳法。如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記載,王舍城中的長者智光及其眷屬前往耆闍崛山聽聞釋迦牟尼佛宣講大乘報恩之法,問法完畢之後,聽法衆生皆得忍辱三昧,皆發菩提心。這時,智光長者從座而起,頂禮佛足恭敬合十對佛説:

佛大慈悲,於一時中,在毗舍離城,爲無垢稱説甚深法:“汝無垢稱,以清净心爲善業根,以不善心爲惡業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衆寶瓔珞,無不充足。男女眷屬,安隱快樂。成就正見,不謗三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起大慈悲,給施孤獨。乃至螻蟻,尚不加害。忍辱爲衣,慈悲爲室。尊敬有德,心無憍慢。憐湣一切,猶如赤子。不貪財利,常修喜舍。供養三寶,心無厭足。爲法捨身,而無悋惜。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汝於來世,萬行圓滿,超過三界,證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門,亦婆羅門。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則名爲在家出家。”[注]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大正藏》第3册第159部306頁。

根據智光長者的這段追叙,則可看出釋迦牟尼佛曾經在“毗舍離”城,專爲“無垢稱”也就是維摩詰,説“在家出家”的居士成佛法門。除此之外,當釋迦牟尼佛在説法時,維摩詰也常常與會聽法。例如在唐實叉難陀《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卷一中記載佛在摩竭提國一名爲阿攝波的菩提樹下,修成正等覺。“如來於此,端嚴而坐。大衆環繞,如星中月。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爲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衆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注]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卷一,《大正藏》第10册第301部第909頁。維摩詰“而爲上首”之一的大菩薩也出席了那莊嚴聖神的一刻。還有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注]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卷一,《大正藏》第3册第159部第291頁。、《佛説八大菩薩經》[注]法賢譯:《佛説八大菩薩經》,《大正藏》第14册第490部第751頁。、《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注]天息災譯:《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大正藏》第20册第1191部第838頁。這些經文裏,均記載了維摩詰與會聽法。

維摩詰雖然名義上示現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他的地位非常重要。據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卷一記載,世尊告訴金剛菩薩説,凡是佛弟子要畫佛像,需要選擇良辰吉日,並且打掃清潔焚香之後纔可:

於中先畫釋迦牟尼佛,坐七寶蓮華座作説法勢。佛右邊,畫文殊師利童子像,身佩瓔珞頸挂胭珠,種種妙服莊嚴其身。童子色相,如欝金色,胡跪合掌,瞻仰如來,作請法勢。次畫觀音像。觀音右邊,畫普賢菩薩。次普賢右邊,畫虚空藏菩薩。次虚空藏右邊,畫無盡意菩薩。又釋迦牟尼佛左邊,畫彌勒菩薩。彌勒左邊,畫無垢稱菩薩。無垢稱左邊,畫除一切障菩薩。次除一切障左邊,畫月光童子。次月光左邊,畫金剛菩薩(已上十菩薩兩邊各五位侍佛側)各處其位坐七寶蓮華上。皆畫本形乃至手執並依本法。[注]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卷一,《大正藏》第20册第1185部第201頁。

可見學佛人欲將釋迦牟尼佛作爲觀想對象時,其身邊陪侍的十大菩薩之一的無垢稱菩薩即是維摩詰。可見,維摩詰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地位是比較重要的。

據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記載,維摩詰很早就深入佛門,弘揚大乘佛法。言行嚴謹,威儀莊嚴,爲諸佛贊歎,被佛弟子、帝釋、梵天,人間君主崇敬。爲了度化衆生的緣故,以善巧方便,居住在毗耶離城中。“久於佛道,心已純淑,决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諮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維摩詰在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時代,他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化衆生,包括諸大菩薩、佛的大弟子們、其他普通衆生甚至魔弟子們。

維摩詰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諸大菩薩。比如在《維摩詰所説經》“菩薩品第四”中,他曾經教導過釋迦牟尼佛身邊的彌勒菩薩: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説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説:“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别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着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説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2頁。

此段記載了彌勒菩薩接受維摩詰教化的一段故事:有一天,彌勒菩薩用神通爲兜率天的天王及其眷屬,説“不退轉地”的修行法門。所謂“不退轉”,實爲梵文Arinivarta-niya或Avaivartika的意譯,通常被音譯爲“阿毗跋致”“阿惟越致”或略稱爲“不退”,意思是佛弟子所修的功德善根已經穩固,不再退失。就在這個時候,維摩詰也來到這個法場,對彌勒菩薩講了一番“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的道理,以破除彌勒菩薩講的“得不退轉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的“得”。因爲正真的“畢竟寂滅”是徹底的空,是了無所得的,就如《心經》所説“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意思即是,徹底的空性是每一個人都自己具備的圓滿智慧和福德光明,它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功德即可以實現。因此,此前爲了達到這種徹悟所積累的外來的功德,此刻在人們徹悟的那一瞬間都顯得多餘而毫無用處。彌勒菩薩口中的“得”顯然不屬於這種徹底的證悟空性的狀態,還處於對空性之外的“功德”的執着上,所以維摩詰要用無比的微妙的真正空性的菩提境界來破其迷誤。

維摩詰還通過與文殊師利菩薩反復詰難,教化在一旁聽法的諸大菩薩。比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大菩薩前往維摩詰家中看望維摩詰,文殊師利菩薩關心地問道維摩詰的病情:“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4頁。維摩詰很巧妙地回答道:“菩薩爲衆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衆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4頁。維摩詰的意思是,菩薩爲了幫助衆生了脱生死苦海,會根據自己昔日的發願,不斷地往返於六道輪回之中,在六道輪回的過程中他也不得不接受六道當中的因果規律的束縛,有生、老、病、死之痛。什麽時候菩薩圓滿完成了當初誓願要度的衆生這個目標的時候,什麽時候菩薩纔能不需要往返於六道輪回當中,承受六道衆生的生、老、病、死之痛。緊接着文殊師利菩薩又以爲什麽維摩詰居士的房間空無一物的這樣的問題爲起點,圍繞着“空”開始了精彩的問難,而維摩詰也借着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回答了“空”“菩薩行”等大乘義理,宣揚了大乘菩薩“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的大悲精神。其中關於維摩詰與文殊師利菩薩一通教化諸位菩薩最爲精彩的是關於“不二法門”這一大乘佛法的闡述。維摩詰問諸位菩薩,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説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净爲二。見垢實性,則無净相,順於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50頁。

與會的菩薩還有如善宿菩薩、善眼菩薩、妙臂菩薩、弗沙菩薩、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净解菩薩、那羅延菩薩、善意菩薩、現見菩薩、普守菩薩、電天菩薩、喜見菩薩、明相菩薩、妙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深慧菩薩、寂根菩薩、心無礙菩薩、上善菩薩、福田菩薩、華嚴菩薩、德藏菩薩、月上菩薩、寶印手菩薩、珠頂王菩薩、樂實菩薩都分别闡述了自己對“不二法門”看法。大家説完之後,便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説已,仁者當説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説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51頁。

各位菩薩對“不二法門”的表述顯示出了入“不二法門”的不同層次,像法自在菩薩消除“生”與“滅”的分别見,德守菩薩消除“我”與“我所”的分别見,不眴菩薩消除“受”與“不受”的分别見,德頂菩薩主張消除“垢”與“净”的分别見等等,諸位菩薩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但是唯有文殊“無言無説”、净名默然杜口纔是實達到了超越相對之差别、而入絶對平等之境界的“不二法門”,藉此,維摩詰和文殊師利菩薩教化了諸位菩薩。

維摩詰度佛的大弟子們。如被佛稱贊爲“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有一次在禪定中就得到了維摩詰的教誨。維摩詰爲了破除舍利弗關於“禪定”的狹隘見解,告訴舍利弗,真正的禪定不是拘泥於形式上的静坐。真正的禪定是無論是在行、住、坐、卧當中都能心無挂礙。因此如果遵循這樣的禪定之法,即使是日常生活的任何瑣事當中也能體會真正的禪定: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爲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爲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注]按:這裏所謂的修行三十七品,就是佛教中常説的四念住(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修行次第和等級。在這三十七種修行等級中,修行者按照佛所教導的方法,可以對治那種每個人都容易有的執身爲净、執受爲樂、執心爲常、執法爲我的“四顛倒見”,可以如實地觀察當下自身的身、受、心、法的規律,而不是用意念去干涉或預設它。只有這樣,修行者就能夠使得自己了知惡因果的真相,使得未生的惡因果令不生,已生的惡因果以懺悔之道永遠令其消滅,未生的善因果令其生出,已生的善因果精心的培植令其持續增長。那麽,從此以後修行者就能夠如願滿足其所希慕之法,就能夠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記憶不忘、正確思考,在篤信正道及幫助篤信正道的路上,生出徹底的無漏的禪定解脱之道。這個時候,修行者對佛教正法的理解和修行方式就會達到無間無雜、記憶不忘、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於諸法觀照明了、慧根增長、破諸疑惑、破懈怠心、破諸邪念、破諸亂想、發諸禪定、遮止三界見思之惑、辨别諸法之真僞及適宜與否、勇猛精勤、契悟真法、心得歡喜、身得輕安、銘記不忘、攝心不散而入定境、舍一切法而平心坦懷,最後以正確的見知和思維來對待宇宙間的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四諦),並尊重、遵循這個真理,以不説任何非真理的正語和不造任何非真理的正業,來以正當的職業和方式生活,用精進修習趨向涅槃之道,用正念走上無邪念的正道,用真智入於清净無漏的禪定。,是爲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這裏,維摩詰也是用徹底的空性了悟的境界來開導舍利弗,如果一個人已經證悟了空性,那麽他的法身遍佈於整個宇宙世界,其智慧也就了知整個宇宙世界。所以,無論他在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任何迷妄、生滅、變化、流轉的苦海中的顯現任何狀態、顯示任何形跡,他的智慧都能夠準確地觀察、了知佛所告知的這個世界的無常痛苦,從而讓自己獲得解脱。又如維摩詰度號稱佛身邊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大目犍連。維摩詰告訴大目犍連怎樣正確地爲衆生説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説法。”[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0頁。維摩詰的意思是,説法應不執着於具體的教理,而是應該了知衆生的根器有利有鈍,善於根據衆生的根器來善巧方便地指導他們學習佛法,令他們無論處於任何利根或鈍根的狀態,都能了知佛法無有障礙,都能夠昇起大慈大悲之心,都能對大乘佛法度己度人的真理心生贊歎,都能夠真正的感恩佛的教誨並真正的報答佛的教誨,使得佛、法、僧這三種珍寶永遠駐世。維摩詰告訴大目犍連這樣的説法纔是真正的按照佛的教誨説法。再如維摩詰度佛身邊“説法第一”的大弟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時,也同樣告訴他要在瞭解衆生智慧和因緣的根基的基礎上説法:“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説法。”[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0頁。他建議富樓那,度人之前應該以禪定的狀態先考察這個人前世今生所積累的因緣和智慧,然後有所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再如維摩詰化度佛身邊“苦行第一”的大弟子大迦葉時,告訴大迦葉,乞食是慈悲之心的體現,應該平等地没有分别地去富裕和貧窮的家庭乞食:“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40頁。大迦葉爲了化度因前世福德不夠而導致今世貧窮的人們,在日中乞食時會有意地跳過那些富裕人家,更多地去那些貧窮人家乞食,以增加他們的福報。但是維摩詰認爲這不是完全的慈悲心和平等心的體現,完全的慈悲心和平等心是貧富等同的無分别心,因爲今世的富人容易滋生傲慢與偏見,也容易因爲富貴而喪失修行的善根,故他們也需要平等化度。凡此種種維摩詰化度釋迦牟尼佛大弟子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在同一部的《維摩詰所説經》中還記載了他在不同的情况下對須菩提、摩訶迦丹延、阿那律、阿難等佛的大弟子也分别進行了教育。

維摩詰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還同時協助化度其他的六道衆生。《維摩詰所説經》卷一述其功德時説他: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説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可見,維摩詰示現在娑婆世界的時候,能以最正確的佛法的直見加持一切的衆生,不管他是年長或是年幼;不管他是學校的兒童還是妓院的妓女;不管他是酒店的酒徒還是大街上的普通民衆,他自己表面上示現金銀家産,能夠獲得豐厚的世俗利潤,但是他從來不以此感到沉迷的喜悅;當他出門的時候他一切的行爲,都是對衆生的行善,他回家的時候他一切的修行都是用佛法救護衆生;他出入任何講法論道之處,都是在向人們述説大乘佛法之道。他在長者之中講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長者,爲長者們説最殊勝的修行之法。他在居士中説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居士,爲居士們説怎麽樣斷除貪婪執着的法門。他在刹帝利種説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刹帝利,他教刹帝利以忍辱之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婆羅門,教婆羅門們斷除自我傲慢之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大臣,以教導大臣們的正真之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王子,以教導王子們以忠孝之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宫女,以度化宫女,成就正道;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庶民,以教導庶民新修福報;他示現爲最尊貴的梵天,以教誨大梵天王們最殊勝的智慧;他示現爲最尊貴的帝釋天,以教導帝釋天門無常之法;他示現爲最尊貴的護國四大天王,以教導天王們怎樣保護六道衆生。因此,在佛介紹給衆生諸多大菩薩中,維摩詰也是一位普度六道衆生的菩薩之一,而且在具體行動中,他更多地以教化世俗衆生的形象出現。如《維摩詰所説經》卷一載,維摩詰現身有疾,假借身體的疾病教化那些來探望他病情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諸王子並余官屬等無數千人,告訴他們肉身是無常的,像聚沫、泡、焰火、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地、火、風、水、空、草木瓦礫等等這些不是永恒的實體,是五藴十八界共同組合而成的假像,明智的人都不會去依持它,應該去追求佛身: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佈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脱、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净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維摩詰循循善導,告訴大衆,我們當下的這個肉身,是要遵循苦、集、滅、道的定律,無休止的陷入生死輪回之中,造無窮業,受無窮苦。因此,不值得留戀。相反,應該從無常的覺悟當中,厭棄這樣的肉身,追求永恒、智慧、光明、慈悲、不生不滅的佛身,徹底地解脱生死輪回之苦。他告訴大衆,佛身從圓滿的功德智慧中産生,從戒定慧三學中産生,從解脱智慧中産生,從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産生,從佈施、持戒等方便法門中産生,從諸多善法中産生。最後,維摩詰告訴大衆要想修得佛身,首先要發無上智慧之心。

除了普通大衆,維摩詰也教化六道中的魔弟子。有一天,魔王波旬化作帝釋的模樣帶着萬二千的天女,來到持世菩薩的處所,爲了擾亂持世菩薩的道心,壞心眼地想將天女們送給持世菩薩做侍女,這個時候維摩詰就出現了,讓魔王波旬將萬二千的天女給他。魔王不願將衆天女給維摩詰,並想借機逃跑,可是維摩詰的神通之下魔王無處遁逃,最終將衆天女給了維摩詰。維摩詰借此機會讓她們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且隨所應爲她們説法:

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娱,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衆,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衆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衆魔,樂斷諸煩惱,樂净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脱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净,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爲菩薩法樂。”[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維摩詰告訴衆天女,不應再耽於五欲之樂,而應追求法樂,並且告訴她們什麽是法樂。魔王向維摩詰要回衆天女,在衆天女離開之前,維摩詰向天女們傳授了“無盡燈”法門: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説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宫,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爲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注]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説經》卷一,《大正藏》第14册第475部第539頁。

維摩詰教導這些重返魔宫的衆天女,即使身處魔宫,也能隨機教化其他衆生,引導衆生走上菩提之路。這就好比燃燈的道理:無邊的黑暗中,哪怕只有一盞燈的光明,也能點燃無數盞燈,這點點燈光最終就能讓無邊的黑暗盡顯光明。所以,那些身處魔宫環境的天女們,只要有一人堅持菩薩的度己度人之心,只要一人也能逐漸點燃無數天子天女們的菩薩之心,令她們都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徹底的覺悟之心,這也是維摩詰引導魔女們報答佛恩的善巧方便法門。

通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維摩詰對娑婆世界衆生的教導,不限於某一類,他總是能夠隨機教化,利導衆生。總之,維摩詰雖然以在家居士的形象示現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但他教導利益六道衆生的方便法門和善巧方便,是和其他所有的大菩薩一樣,功德無量,善巧無邊的。

據上,維摩詰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是唯一的以在家居士的形象化度衆生的大菩薩。他的角色很特殊,他其實是釋迦牟尼佛教育衆生的一個善巧法門之一:即使是我們凡俗衆生,不具備出家修行的福報和功德,同樣的也能夠通過正確的方式獲得無上的成佛智慧,同樣的能夠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化度無量的有情衆生。

結 語

綜上,和佛經原典當中的其他大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繁多的大菩薩一樣,甚至也與釋迦牟尼佛本人一樣,著名的維摩詰居士也有前世、今世乃至包含未來世的三世因緣。佛教原典當中介紹的其前世,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情况:可考的東方妙喜國菩薩和毗舍浮佛國中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的七弟弗沙毗離俗士形象;疑似的金粟如來和阿彌陀佛奉事弟子無垢稱形象。而今世的維摩詰形象可以分成兩種:作爲釋迦佛住世時代的維摩詰居士形象、同一時空裏面的他方無量佛國五功德佛跟前的日密菩薩形象。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他以日密菩薩的化身形象示現,助釋迦牟尼佛化度衆生。他表面上示現有所謂的妻子、兒女、童僕、侍從、財富、家園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他以及其他大菩薩們的遊戲神通變化所成,均是爲了令衆生了知無常、空性的道理而化現的。因此他其實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具有非常多的非凡來歷。他一方面示現爲釋迦牟尼佛座下的虔誠弟子,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又示現爲釋迦牟尼佛助手,不斷以各種善巧方便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出家弟子、普通衆生、甚至是魔王弟子等。他的角色很特殊,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唯一的以在家居士身份出現的大菩薩形象。在北涼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三一《四方菩薩集品》第二中,釋迦牟尼佛借五功德佛之口,又爲我們揭秘了維摩詰的又一更爲神奇因緣:他不僅是能從東方清净妙喜國無動佛(阿閦佛)那裏示現滅度而來娑婆世界,以維摩詰形象示現;他其實同時還是遥遠的東方五功德佛的無量佛國裏的一位名叫日密的大菩薩的化身。這位日密菩薩的神通更爲不可思議,他一方面還在五功德佛面前示現菩薩身,與五功德佛對話。另一方面,他同時已經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以維摩詰居士的身份化度衆生:

東方有國名曰無量,彼中有佛,名五功德,常説妙法,教化衆生。有一菩薩名曰日密,至心聽法,仰瞻虚空,見有無量無邊菩薩從東方來,趣向西方,即白佛言:“世尊,我見東方無量菩薩趣向西方,以何因緣舍净妙國,趣向穢土?”“善男子,西方過此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五滓具足。弊惡衆生,充滿其土。釋迦如來於中宣説三乘之法,爲欲增長佛正法故,爲不斷絶三寶種故,爲破魔界竪法幢故,爲法久住不滅盡故,彼佛世界有無量佛、無量菩薩,宣説《寶髻陀羅尼法》。既説法已,釋迦如來復説三乘四無礙智四種梵行及四攝法。無量衆生,聞是法時,心無疲厭。樂甘露故,以彼如來本願力故,四方無量諸佛菩薩,悉集其土。佛説法時,諸菩薩衆悉入禪定。既入定已,身放光明,如一燈炬,至億日光。[注]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三一,《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216頁。

據此,我們知道在遥遠的東方,有一無量佛國,其中有五功德佛正在説法。五功德佛跟前有一位叫日密的菩薩,於佛法中能夠虔誠用心,故親見無量菩薩從清净的東方世界前往穢濁的西方娑婆世界,便對五功德佛發問:“是什麽因緣使得這些菩薩捨棄清净的世界而奔赴污濁的娑婆世界?”五功德佛肯定了日密菩薩的問題,對他説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確實是往赴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五功德佛告訴日密菩薩,那裏雖然五濁具備,但勇敢無畏慈悲的釋迦牟尼佛卻正在爲衆生宣説三乘之法,所以四面八方無數的佛、菩薩都聚集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國聽法。這時候五功德佛又對日密菩薩説:

善男子,若欲護法,可從定起,詣娑婆世界。善男子,彼佛世界,所有衆生,煩惱堅牢,系縛深重。其形醜穢,多起憍慢,惡口兩舌,遠離實語。其實愚癡,現智慧相。多起慳貪,現舍離相。多有諂曲,現質直相。心多濁亂,現清净相。多有嫉妬,現柔軟相。樂離别人,現和合相。多起邪見,現正見相。彼國衆人,隨女人語,以隨語故,斷絶善根,增三惡道。善男子,汝今頗能爲我作使至彼國不?我欲與欲,令彼如來,善説法要。所言欲者,謂真陀羅尼。是陀羅尼,成就具足,無量功德。能斷欲貪,色無色貪,憍慢我慢,一切取貪,一切五蓋,一切我見斷見,戒取見,取見常見衆生見,士夫見,作者見,受者見,人見,天見,色見,聲見,香見,味見,觸見,四大見,出見,生見,滅見,住見,是名隨如真忍。是陀羅尼,能真實知色,乃至識眼,乃至意陰,入界諸入,解脱法界,無上妙樂。善男子,彼界衆生,如生聾、生盲、生啞,貪欲狂醉。是故與欲,隨如真實陀羅尼法,一切法藏不可思議諸法之門,能壞一切諸魔伴黨及魔境界。善男子,是陀羅尼亦能調伏一切魔衆,能怖一切諸惡毒龍,能使惡鬼生知足想,能化一切阿修羅衆,能調一切大金翅鳥怖緊那羅,令諸羅剎、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生於敬信。能壞一切貪女身者,令多聞者生愛樂心,習禪之人心得寂静,善療一切諸惡重病,能除一切國土惡相:所謂惡賊、惡鳥、惡獸、惡風、惡雨、惡寒、惡熱。善男子,若有人能誦如是陀羅尼者,則能得見無量諸佛。善男子,汝持是咒至彼國土,向彼四衆具足宣説,爾時世尊即説是陀羅尼。

五功德佛向日密菩薩講述了娑婆世界的衆生煩惱、業障深重,希望日密菩薩能帶着《真陀羅尼》去娑婆世界教化衆生,並且詳細介紹了陀羅尼的無量的神威和福德。這時,日密菩薩對五功德佛説:

世尊,我能向彼宣説是咒,但於彼土生怖畏想,何以故?如來向者爲我宣説彼土衆生多諸弊惡,猶如生聾、生盲、生啞、隨女人意。世尊,若有隨順女人意者,當知是人永斷善根。佛言:“善男子,汝今不爲現利後利,當爲饒益一切衆生,但往宣説,勿生疑慮。善男子,汝非彼土維摩詰耶,何故生怖?”日密菩薩默然不對。“善男子,何故默然?”日密言:“世尊,彼維摩詰即我身也。世尊,我於彼土現白衣像,爲諸衆生宣説法要,或時示現婆羅門像,或剎利像,或毗舍像,或首陀像,自在天像,或帝釋像,或梵天像,或龍王像,阿修羅王像,迦樓羅王像,緊那羅王像,辟支佛像,聲聞像,長者像,女人像,童男像,童女像,畜生像,餓鬼像,地獄像,爲調衆生故。”[注]按:此處本文原文有“是時衆中有諸菩薩其數八萬,同一三昧出入共俱,複有無量無邊菩薩,其心掉動,至心繫念,欲得親近、親見、禮拜釋迦如來及諸大衆,並欲聽受微妙大典。如是大衆皆共同心欲往彼界,我爲是輩欲説大事。何以故?是等大衆其心未定,若往彼界或生顛倒近惡知識。”但若按此,則文意不通,應爲古文獻錯衍,現放於此。[注]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三一,《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217頁。

日密菩薩對五功德佛説,他可以去娑婆世界宣説陀羅尼咒,但是卻對那個佛國無法心生信心,因爲五濁惡世的衆生有着很多的弊病:如有的人一出生就有耳聾、眼盲、口啞的缺陷,有的人一輩子順隨福德淺薄的女人們的意願。尤其是隨順女人們的意願這一條,從因果法則上講,此人會受永斷善根的果報,因此令人恐怖。此時,五功德佛還是繼續鼓勵日密菩薩,積極趕赴娑婆世界,使一切衆生獲佛的智慧利益。五功德佛明知故問地反問日密菩薩説:“難道你不是那個佛國的維摩詰嗎?”行文至此,我們恍然大悟,其實五功德佛早就知道日密菩薩已經化身爲娑婆世界的維摩詰了。至此日密菩薩也承認了,自己正在示現爲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身邊的維摩詰居士,並在娑婆世界裏示現各種形象以教化衆生:

爾時,彼佛告日密言:“善男子,汝今不應生怖畏想。何以故?我爲是輩欲説大事。何以故?是等大衆,其心未定,若往彼界,或生顛倒,近惡知識。我今當施汝等菩薩,不共法行、無想行、調伏行、解脱行、分别生死行、不斷三寶行、大慈大悲行、一切智解脱行、破壞四魔惡邪論行、盡智無生智行、畢竟入涅槃行。是名《蓮華陀羅尼》,令諸菩薩不樂三界,證無相解脱門,入無行解脱門。善男子,若有信者,能至心聽是蓮華持,是人能薄一切貪欲,一切煩惱,捨身七世常得,生天識知宿命。雖處欲界,不爲欲污,常樂出家。一切人天,樂與供養。善男子,若有人能於心七日及聽是持者,終不墮墜三惡道中。善男子,若有人、天聽是持者,遠離欲法修集禪定。若有人能於王、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耳中,宣説是陀羅尼,聞者尋發出家之心。若有女人,能至心聽是陀羅尼,受持讀誦,即轉女身,得男子身,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乃至證得大般涅槃,終不更受女人之身,除自發願。善男子,若有人以是總持咒餘藥草,持塗鼓貝,若打若吹,若有聞者,邪見蠱道諸弊惡病,無能加之。善男子,是陀羅尼成就如是無量福德。”[注]曇無讖等譯:《大方等大集經》卷三一,《大正藏》第13册,第397部第217頁。

之後,五功德佛向日密菩薩傳授了蓮花陀羅尼咒,並講述了這個陀羅尼咒具有不被娑婆世界的惡魔侵害等的諸多神威。於是,日密菩薩就帶着這個陀羅尼咒和瞻婆花鬘,與八萬菩薩一起前來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

我們由此獲悉,維摩詰居士確實是有着非凡的前世和今身的,也有着不可思議的神通和智慧。按照我們普通的世人的智慧來理解他的神通遊戲的本領,幾乎是不可能的:緣何他既能在妙喜國不動佛那裏做菩薩,又能夠在無量佛國五功德佛跟前做菩薩?緣何他既能示現爲妙喜國的滅度菩薩,又能示現爲無量佛國的分身菩薩?我們只能説,這正如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中所揭示的:諸佛菩薩的智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唯有佛與佛纔能徹底瞭知這樣的智慧。

釋迦牟尼佛對其巍巍功德也是一再的介紹和稱許。如據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卷一記載,在舍衛國須達多精舍祇陀林中,佛問諸位菩薩,誰能在後惡世時,受持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能護法、教化一切衆生?列會的菩薩們向世尊述説,他們能夠以自己的願力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加持衆生。列會的維摩詰菩薩也説“世尊,我能壞彼衆生疑心。”[注]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卷一,《大正藏》第30册,第1582部第960頁。維摩詰菩薩憑藉自己的願力,能夠讓衆生在惡世時堅持正信。又據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記載,佛在净居天宫爲大衆宣説陀羅尼無量妙法,並且宣説了包括維摩詰菩薩陀羅尼在內的十八種陀羅尼。釋迦牟尼佛還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説: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念誦此十八大陀羅尼者,七日七夜。彼人所有過去及現在世三業等罪,乃至一切諸障,悉皆消滅身心清净。所有世間風、痰、冷、熱諸餘病等,悉得除瘥。一切鬼神,布單那鬼、癲狂鬼、藥叉、羅剎、執富那鬼、毗舍闍者鬼、茶枳儞鬼,並吸人精氣,諸餘一切鬼神,常去此人十二由旬,及饑荒、疫病、閃電、霹靂之患不相損害。[注]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卷一,《大正藏》第20册第1185B部第799頁。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弟子念誦包括維摩詰菩薩陀羅尼在內的十八種陀羅尼,便能得到這十八位佛菩薩的神威加持,不受業障侵襲。另據宋天息災譯《佛説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卷一中記載,在佛弟子誦經完畢之後,觀想無垢稱菩薩在內的諸佛菩薩,能夠産生不可思議的效果,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不久之後便會成就正覺。“如是聖衆一一觀想已,復想人間天上殊妙香花珍寶供具,以用供養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並諸眷屬一切菩薩。作此觀已,是人不久當成正覺。”[注]天息災譯《:佛説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卷一,《大正藏》第8册第259部第854頁。也就是説,無論佛弟子是對維摩詰陀羅尼咒的持念,還是對其畫像的觀想,都是維摩詰爲了度化衆生的方便法門,都能得到維摩詰念力的加持。

維摩詰這個居士化身的形象,不僅在佛典當中顯示了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期的五濁惡世、剛强難化的衆生的化度的重大意義,而且對佛教傳入中國後,中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化有着深遠而重大的影響。筆者將在另文中專門考察這一形象對中世紀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們的特殊而重大的影響;考察他對中世紀以來的中國古代文學史長廊裏的文學家們和文學作品的重大影響。

猜你喜欢
善思菩提童子
善思篇之瓷艺·琉璃彩作品
善思与研学齐驱,智慧和灵动共舞
艺苑
熊童子
《菩提心》创作随想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勤学善思避电学陷阱
山童子和一串红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
善思,学习进步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