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京唐港办事处 李瑞法 范光辉 张学勤 柳之光
质量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
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京唐港办事处 李瑞法 范光辉 张学勤 柳之光
纵观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高速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及质量文化的水平、内涵也不断更新提高。而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文化作为一种反推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长期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质量文化体现着社会质量实践活动的发展水平,是人们在长期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质量文化内涵,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质量文化的定义。
质量文化是指特定群体和整个社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涉及质量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制度准则、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物质表征[1,2]。
具体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质量文化的参与者包括涉及质量实践活动的所有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质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质量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发展并随着社会质量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3)质量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部分内容,涉及物质、行为、制度、价值取向等多个层面。(4)质量文化是长期质量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质量实践活动,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推动因素。
(二)质量文化的构成。
总的说来,质量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部分内容,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质量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3],即物质、行为、制度、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价值取向,即质量理念。
质量文化的物质层是质量文化的基石,作为质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含了与质量实践活动有关的所有设施,包括企业、检测机构及相应个人等,是质量实践活动进行及发展的具体承担者和参与者。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体现为群体使用物质层面的因素进行质量实践活动的惯用行为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行为模式常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同样的物质层面之上,不同的行为模式将导致截然不同的质量文化呈现。质量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制度化、规范化了的行为模式,是塑造行为层面的主要机制。制度层面通常包括标准化与规范体系、奖励制度和法律体系三方面的内容[4]。在日常质量实践活动中,这一层面通常起到规范、引导质量文化良性发展的作用。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层面,即质量理念,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也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3]。质量理念是所有参与质量实践活动的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直接体现了质量文化的发展层次与水平。
如前所述,质量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更新、变化的。同其他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相同,质量文化也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不断发展进步,始终朝着先进质量文化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但是,质量文化并不会自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是需要质量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上述四个层面多方努力,积极探索,努力建设先进质量文化体系,营造先进质量文化与质量实践活动互动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目标。
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应该本着创造一种与质量实践活动良性互动、具有自我丰富完善能力的文化发展新机制的建设目标,实现质量实践活动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运行、多方位监督、全面性参与、预防性自纠。
(二)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内容及措施。
质量实践活动中,质量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最初的物质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了特定的制度和价值取向。因而,一般来说,经济中不同发展层次的物质性因素往往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质量文化水平。但这并不是说物质层面因素决定了质量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反,与质量文化的其他层面相比,物质层面对质量文化发展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一系列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质量文化的其他层面,可以极大地促进质量文化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其到达更高的物质层面[5]。
因此,在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沿着与质量文化形成过程截然相反的途径,即首先进行价值取向层面的建设,进而带动相关制度建设,规范约束行为方式,从而对物质层面进行深刻变革,完成质量实践活动的系统改变和先进质量文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应该依次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正确的全民质量理念,营造先进质量文化发展的氛围。
一种文化的产生发展,必然需要一片适合其发展的土壤,需要一种氛围。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5]。将这一论断中的产品概念扩大到服务、检测等质量实践活动中的其他相关概念,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适用性是质量的精髓所在。这种适用性理念不光应该在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中得到贯彻,更应该在顾客中得到普及。通过增强消费者的相关维权意识及对适用性的鉴别评判能力,努力营造质量提升自觉性和监督促进并重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先进质量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借鉴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制定科学严格的制度规范。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及由此带来的质量实践活动的自我规范,更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约束。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引导、奖惩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将质量实践活动纳入科学、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在这一方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3],相关制度的建设不仅完备科学,执法的公正性、及时性优势也十分明显,相关法律制度不光起到了很好的惩戒作用,更是有着良好的前瞻性,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因此,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先进群体等的成熟制度建设经验,结合本国、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制定科学严格的制度规范,无疑是先进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确保质量行为有章可循。
众所周知,高质量不是检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面对职能部门的监管,质量实践活动主体往往有着一定的被动性[6]。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固然重要,但是良性的引导与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如果说制度的作用是一种鞭策的话,那么职能部门的引导教育则更像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需要制度的规范与惩戒,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一面镜子,让质量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认清自己的形象、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健康的质量理念。
(一)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中国有着悠久的质量文化发展历史,从朴素的“童叟无欺”“物美价廉”“货真价实”到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引入、提出“质量就是生命”“追求卓越的企业质量文化”,无不记录着质量文化发展的点滴进程。不管是简单的买卖公平、物有所值、经营者的诚信为本,薄利多销,还是中间检测评定机构的科学严谨、不偏不倚,都正是诚信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而当前社会在质量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某些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行为正是因为质量文化建设的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良好质量理念的形成,对构建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三鹿毒奶粉”到“双汇瘦肉精”,再到“染色馒头”“地沟油”,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不仅折射出了中国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更一次次地拷问着这个社会的良知与道德底线。邓小平同志说过:“质量问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7]。这一论断深刻地阐明,质量文化建设的缺失,不仅仅是质量实践活动、经济活动水平低下的表现,更事关一个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事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开展。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在经济层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对于道德滑坡现象及亟待解决的制度缺失问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 促进科技进步,提升管理水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科技力量常常是先导。依靠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社会从蛮荒走向文明,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先进质量文化的建设,从质量理念入手,改变着公众对质量的认知与理解,必然会导致相应制度层面及行动层面的改变。而不管是知识的丰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还是制度建设及实施的严谨高效,都离不开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在国际贸易中屡屡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提高其对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就是最好的佐证。因此,先进质量文化的发展,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对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都具有相当的推动作用,也合乎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
(四)进一步拓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正如前面所述,质量发展的精髓在于适用性的提高,而适用性的提高,正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先进质量文化的发展必定是以人为本的,不仅发展目的为了人、考虑人的需要,发展过程也要依靠人、尊重人、培养人和激励人[7]。而先进质量文化的建立,不仅会使整个社会质量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更能创造一种浓厚和谐的先进质量文化发展氛围,树立一种普遍的质量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为质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群众基础。对进一步拓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先进质量文化内涵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其建设任重道远,意义特殊。尤其对在当代中国营造公平诚信、文明法治的社会氛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需要相关各方高度重视,集思广益,为先进质量文化体系的建设不懈努力。
[1]许川,康鹏程. 浅谈质量文化建设[J]. 核动力工程,2008,29(4):105-107.
[2]宋卫东. 质量文化建设贵在管理[J]. 中国石油石化,2012(5):28.
[3]郑立伟,徐仁冬. 质量文化发展趋势研究[J]. 质量与可靠性,2007(4):52-55.
[4]陈晓红. 质量文化建设与服务用户初探[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09(8):15.
[5]梁工谦. 质量管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梁建开,陈建. 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有效途径[J]. 冶金企业文化,2012(1):54-55.
[7]王素芳. 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质量文化[J]. 煤,2009,18(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