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旋君
改革与管理实践
湖南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
● 魏旋君
近年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即一个创新创业工程、一个放权让利工程、一个管住管好工程、一个服务服优工程、一个民生民心工程,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引领,放权放利、管住管好、服务服优作为关键环节,民生民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不断释放发展新空间,激发转型新活力。
湖南省委省政府着眼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共识,“放管服”改革工作列入了省政府绩效评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核的重要内容,省委深改组建立台账,定期组织“回头看”、专项督查、第三方评估,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有效破解了少数部门单位或担心相关法规政策未修改“不敢放”,或留恋部门利益“不愿放”,或思想认识滞后“不肯放”等问题。大力实施创新引领战略,对国务院确定的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放管服”改革举措,及时跟进,逐一落实,特别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投资项目投标事项、企业投资物流项目核准等一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促进了投资创业。省本级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审批核准环节简化为四个环节,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在全省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有效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成本。目前,湖南省已初步构建起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从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1244.7亿元,排名全国第九位,同比增长7.9%;引进“双创”企业5103家;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注册资本分别增长35.3%和51.9%。“放管服”改革释放的红利显现,创业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始终坚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一是亮权晒责。通过公布行政许可清单、权责清单,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明自身的责。行政许可事项,省本级仅保留了304项,是全国保留数量较少的省份之一;市级平均保留130项,精简了46%;县级平均保留185项,精简了26%。各级政府部门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取消。省市县三级权责清单比上级规定时限提前一年公布;省本级行政权力精简38%;市级行政权力平均精简32%。二是减负降压。制定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行政审批前置收费目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推进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脱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省本级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53项,一批原由中介机构编制资料调整为审批部门办理的事项,如水电项目竣工验收、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等,企业不再支付任何费用;凡是可以由申请人选择自行编制或委托中介机构编制相关资料的事项,企业可选择是否支付费用。此举可为全省企业减负近2亿元。三是赋权强基。通过编制赋权目录、推进撤乡并村,强基层、促发展。省政府先后向长沙和其他13个市州分别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72项、47项,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60项,赋予13个省直管县试点县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406项;市州政府向所属县市区和工业园区平均赋权60余项;县政府向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镇平均赋权100余项;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共撤并乡镇524个、建制村17442个,减幅分别为25%和42%,拓展和优化了基层发展空间。
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一是着力推进综合执法。加快推进以市场监管领域为重点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县级实现了食药监、工商、质监部门及执法机构“三合一”,相关市场监管立法工作已经启动。邵阳市、吉首市、耒阳市3个国家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市实现了“多帽合一、联合监管”,精简20%的人员力量都下沉到基层执法一线。二是大力完善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推动部门实行智能和精细化监管。据统计,工商部门随机抽查了27835户企业的年报信息,11906户非融资性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资信息。出台《湖南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暂行办法》,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目前,已归集34个部门所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800887条,公示行政处罚信息50092条,经营异常名录信息713933条,司法冻结信息39727条。
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群众的能力和效果。一是做好便民提效文章。全面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清理并取消涉及群众办事的各种“循环证明”和“奇葩证明”。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政策宣介、法律咨询、场地和融资、用工与社保等领域提供便民服务。推行办理时限承诺制,所有审批事项原则上在法定权限内提速1/3以上,现场办结事项比率逐年上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事项缩减70%,企业登记由法定的15日普遍缩短到3至5个工作日,其中,名称登记、备案登记、股权出质登记均实现了当场受理、当场登记。二是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在株洲等市(州)探索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点,全面精简项目审批、设计审批、工程验收三个阶段的审批事项,大力推行“一门受理”、“容缺办理”、“并联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全程代办”、“一站办结”等审批服务新模式,审批时间从200天以上缩短到70个工作日,企业报建成本压缩20%。在攸县开展行政审批“一费制”试点,杜绝“收费任性”,做到“阳光下运行”。在芙蓉区启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在长沙等市(州)开展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多规合一”,实行“集群注册”,开辟“绿色通道”,着力破解园区企业办事难、办事慢、办事贵等问题。三是运用科技服务手段。在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健全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平台的基础上,完善湖南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一网通”,线上线下的改革联动和有机融合,确保群众少跑腿快办事、不跑腿办好事。利用科技手段,实施“千里眼掌控”,对超过法定办结和承诺办结时限的发放“红牌”和“黄牌”。
始终把人民福祉作为改革航标,确保发展有温度、幸福有质感。一是聚焦热点难点。大力推动“开门改革、群众点菜”,系统梳理经济建设和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审批事项,重点瞄准与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坚决依法砍掉一批企业与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审批中介服务等事项。二是聚焦便民利民。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编制完成政务服务“一表一图一指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简洁实用的办事指引。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民生服务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试点构建“政企社共建”模式,大部分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由公司免费为群众代办。三是聚焦督查督办。全面实行改革项目化管理,把督查落实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企业群众得实惠。相关问卷调查中,企业和群众给予“满意”和“基本满意”评价的占90%以上。
(作者系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省编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