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如今,网络进入生活之后,也泛滥起许多新式词语,特别有两个词非常受人喜欢,一个是“点赞”,另一个是“拍砖”。
“点赞”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网络词语,表示“赞同”“喜爱”的意思。该网络语来源于网络社区的“赞”功能。送出和收获的“赞”的多少、“赞”的给予偏好等,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人以及处于何种状态。
人们热情点赞的背后往往反映了一种心理认同。比如“这条信息说得真好,有道理,内容是关于修身养性方面,也有正能量,我点个赞”;“雪域高原、蓝天白云、山峰高耸,这照片令人心旷神怡,大家共享,转发个微信,赞”;“动画有意思,设计得很幽默,很放松,赞”等等。看到丰富多彩的微信,尽管嘴上没说,网友脑子里也会出现类似上述的想法,进而免不了产生支持、赞同、偏爱等态度或出现欣赏、放松等主观情绪感受。出于心理上的认同,点个赞就成了人们处理微信最主要、最基本的模式。
“点赞”虽然表示了对于某种事物或事情的态度或认知倾向。不过,点赞与赞同还是不能完全画等号。赞同是对微信内容或微信形式等做出明确的支持态度,赞同作为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所谓的稳定性、指向性、评判性等,需要更多时间、更多分析后的内化,具有本质上的意义。相对赞同,点赞作为一种回应方式,除了与心理认同有关外,是否点赞还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点赞一按即可,不费心思,操作简单,随便就能给个赞;熟悉的人彼此支持一下,借此沟通感情,来个赞;点赞之后可以收获“赞”,被点赞后表示感谢也给别人来个赞;点赞表明“朕已阅”,等等。
当然“点赞”既作为当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确实反映了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潮流。“点赞人物”恰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点赞是对他人的关心,是一种肯定与欣赏。被点者得到赞许,感到温暖而信心倍增;点赞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与网络流行语“点赞”一词相对的,也就是说“点赞”的反义词当属网络流行语“拍砖”了。“拍砖”起初主要是用在论坛里,在BBS(电子公告板)上发表批评他人的文章。论坛中当某人发起一个话题,即发一个“主帖”,其他人的回复就叫作“跟帖”。回帖越来越多,就像盖起一座楼一样越来越高,所以把“主帖”的发布者叫作“楼主”,其余人的跟帖行为称作“盖楼”。众所周知,实际生活中的“楼”一般是用“砖头”盖起来的。砖头既可盖楼,也可砸人。在跟帖中持反对、批评意见,就像是用砖头砸人,故称为“拍砖”。
说起“拍砖”这个词,其实它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北魏永安年间(528—530),庄帝的母舅,太傅李延实被任命为长安刺史,临行前向庄帝辞行。庄帝对他说:“长安地方有‘怀砖的风俗,世人号称难治。舅舅此去可要小心从事,别辜负了朝廷的委托。当时,黄门侍郎杨宽站在庄帝旁边,不明白“怀砖”是什么意思,下来后私下里向舍人温子升请教。温子升说:“我听人讲,庄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长安刺史时,曾询问当地风俗,有位从长安来的宾客说:‘秦地的百姓风俗浅薄,喜欢高谈阔论,追逐名利钱财。凡新太守初次上任,他们都怀揣砖头,俯首叩头,以表示赞美欢迎之意;一旦被人接替离任归京,便用砖头砸他。这是说长安人拥护和反对一个人的态度,就像翻转手掌一样变化快速。怀砖一词的意义就是由此产生的。”如今“拍砖”的风气,源出于彼,是陕西人的专利。今人创造词汇的想象力,其实古已有之。其具体操作,不过是将原来揣在怀里的砖头,拿到网络上来乱砸一通罢了。
“拍砖”这个词与“点赞”一样,现在也是相当火、相当流行。如2015年3月7日《甘肃日报》上的一篇题为《为公务员给人免费擦鞋拍砖》更是表现了“拍砖”一词的独有魅力。
其实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词汇现象,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可以说,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还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够涌现出这么多的流行语,那么集中、大量地丰富汉语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