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后勤学术创新应克服的几种思维误区

2017-01-25 21:05王浩宇
职工法律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定势权威

王浩宇

(300010 武警后勤学院 天津)

军事后勤学术创新应克服的几种思维误区

王浩宇

(300010 武警后勤学院 天津)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是后勤学术向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术的创新的困难不仅与研究环境、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有关,还与研究者的思维密切相关,只有克服自身思维中的误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开放接纳的态度进行理论研究才能最终实现理论创新,在后勤理论创新过程中研究者的思维误区主要有五种。

后勤学术;创新;思维误区

后勤理论的创新是后勤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推动力。后勤理论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创新的困难程度,这种困难不仅存在于学科特点、研究条件和研究思路上,还存在于研究者的思维中,思维的误区往往导致自设创新瓶颈,画地为牢,忽视科学精神。分析来看,后勤理论研究人员在学术创新上应当克服五种思维误区。

一、盲目跟从“权威理论”

创新从根本上讲是对目前的否认、不满和超越,己所关注的是客观事物的相异性与特殊性,因此求异性就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特征,而实现求异性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大胆地破除各种盲从思想,努力为自己营造自由想象的头脑。

在后勤学术研究要破除盲从思维,最主要的是不要盲从所谓权威,即无条件相信权威人士的权威结论。世界之大,无处不权威,它是从古到今任何国度、任何社会都无法磨灭的现象。一般而言青年研究者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照专家、权威的意见办事可以得到预想中的成功,而且专家们的权威性结论,可以为研究和工作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比如,要想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发展并最终走向灭亡的,只要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就行了,而不必再从头研究起;要想了解中国古医学发展的历史、奥妙及其规律,就可以去读一读《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然而这种尊崇常常容易演化为盲从。这种盲从体现在人们的工作中,就成为了大多数人习惯于引证并拥护权威的立场,不假思索地以权威的是为是、非为非。只要发现千辛万苦的研究成果与权威背道而驰,就毋庸置疑的否定自己,而从未向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挑战。

科学史实证明,大量古今中外的创新往往是打破权威结论,抑或敢于提出推翻权威结论,这可谓即创新活动。列宁曾这样称颂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目前的一切存在,他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并加以认真研究,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正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于1978年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才否定了“两个凡是”的紧箍咒,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他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了pc应用,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后勤学术研究中要想有所标新立异,需要以超凡的勇气和莫大的自信,大胆冲破前人、名人和书本的桎梏,敢于质疑权威性的理论,敢于提出前辈们遗漏的观点,敢于涉足前人没有开垦过的禁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另一方面对所谓权威也应该有个正确的看法。首先权威只是就某个或某几个专门领域而言的,只能是在少数几个领域占据权威地位,离开了这些领域,就很可能成为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应特别注意防止把权威泛化的倾向,即把军事后勤各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其他领域,一旦成了名人,就似乎样样都成了专家和里手,产生“光环效应”。其次,一些大家的权威,一旦特立独行,往往又会阻碍科学发展的进度。如英国医生Ienna在过去的30年里勤勤恳恳研制出了可以拯救数千万生命的牛痘疫苗,然而,如此成功的研究成果,英国皇家学会起初却拒绝发表。又如,在世界的第一颗人造卫星,Richard爵士的那一年,英皇家天文学家,宣称所谓的太空旅行是“无稽之谈”。后来,由于他显赫的地位,成为英国政府太空探索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巧合的是此后英国再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太空计划。

二、主动摆脱惯性思维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研究者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而且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加,这种惯性就日益增长,以至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根据之前的活动而造成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活动的倾向性,定势的让我们应用已掌握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既是“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在于,当客观条件相对稳定时,我们用来处理常规决策和例行性工作,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其消极面是,当处理非常规决策和非例行性工作时,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时,常常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呆板性,妨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妨碍人们采取创新的方法,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想僵化”

当前,后勤学术研究中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理论观点上的惯性思维。这包括受传统机械化战争经验影响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我国的武装力量是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发展壮大起来的,在长期的战争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这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但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业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的今天,如果仍然墨守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传统经验,固守诸如集中兵力、靠前配置、逐级补充、梯队部署等一套方式和方法,势必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历史多次证明,传统的战争经验,尤其是胜利之师的战争经验,很容易成为创新的束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精心修筑的“马其诺防线”的惨败,早已成为这一历史经验的举世公认的佐证。我国自建国以来,实行了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大一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纵向的金字塔关系,致使难以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因而,伴随着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诸如小而全的保障观等在军队研究者头脑里根深蒂固,缺乏的宏观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创新观念和意识。这种状况的长期积淀,以至于在实行市场经济多年后的今天,一些人在研究和解决后勤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老的思路和办法。

其二,是写作形式上的思维定势,八股文就是这种思维定势的突出表现。由于后勤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地探索新情况、新问题,如不注意破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就很容易束缚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难以拿出有新意的成果。克服思维定势的主要方法,一是要提倡思维的灵活性,要善于多角度、换思路来思考问题,不能一条胡同走到底,。二是要多学点其他专业的知识,以采石攻玉,举一反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三、破除少数服从多数正确观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随声附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想别人之所想,说别人之所说,认定凡是众人都说对的自己决不做出头之鸟、露头之椽。思维科学的原理证明,一般人的思维活动都具有趋同性,很容易附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人云亦云。尤其是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又往往忽略甚至抹杀了人的个性的培养,致使从众心理更为明显。在这种从众心理支配下,研究者在学术探索中,往往不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明明对一些学术观点有不同看法,但由于怕惹是非,怕遭非议,也不愿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后勤学术研究因之产生闭塞,所在后勤学术研究中的突破和新见,建立在盘活死脑筋,不落旧俗,敢于力排众议,向规则挑战,大胆进行求异思维。

四、警惕过时思维潜在影响

所谓过时思维的潜在影响,是指人们在学习积累过程中,因为习惯于用自己头脑里观念、思想,没有及时审查思维中的过时指出,进而来修改新接收的外界信息,使理论研究出现桎梏的一种现象,即使头脑里原有的想法与输入的信息相互矛盾,仍会坚持原有的想法一条胡同走到底,心理学通常称其为“感情偏执”。古语“爱而忘其恶,憎而忘其善”,正是对这种思维障碍的生动写照。反映在后勤学术研究中,就是文人相轻,固守己见,抱残守缺,回避甚至排斥同自己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一切。即使在自己观点有明显纰漏的情况下,仍然“醉死不认半壶酒钱”,把后勤学术之争,变成了脸面之争。过时思维一般容易发生在有较高威望、学术成就突出的专家身上,但作为青年研究者也应防止这个问题,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思路,接受新观念。

五、杜绝形式主义伪创新

目前后期学术创新上还存在追求形式主义的伪创新思维,不顾后勤学术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原理,盲目应用所谓“新理论”、“新思路”,大玩数学游戏,盲目建模、拼凑数据,罗列公式,最后得出似是而非的某些结论,这些创新本质上是跳蚤穿华袍,撑不起来,作者利用种种烟雾迷障,以专业不对口、不懂数据分析等理由搪塞悠悠众口,追求的是所谓表面的“科学化”,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生搬硬套的机械思维,这类创新问题多发生在后勤理论应用研究中,伪创新不是创新,去伪存真之后往往毫无洞见,对真正的理论创新产生阻碍。

后勤理论作为军事理论的重要领域,需要研究者牢牢把握创新机理,有意识的对照反思,克服自身的思维误区,将创新的热情和理性的思维熔于一炉,最终取得真正的理论创新成果。

王浩宇,武警后勤学院救援医学系。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定势权威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