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马
值得钦敬的平民市长孙明
啸马
孙明,原名孙同预、孙顺民,1921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金汇桥镇(现属上海市)。2014年1月在福州逝世。在94年的人生旅程中,他经历了战争烽火的洗礼磨炼、新闻生涯的敬业奉献、福州从政的平民情怀。他的一生,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心胸坦荡、与人为善、大度宽容、品格高尚的一生。他的精神受到了同志们的赞誉,为后辈所钦敬。
在孙明出生的金汇桥镇,孙氏是当地著名的宗族。孙明的父亲孙炳章,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却只找到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孙明少年时代,就受到艰苦生活的磨炼,不满10岁便到父亲任教的上海梅溪小学上学。他从金汇桥出发,步行六华里到黄浦江边的闸港,坐轮船到南市,再步行到学校,不论刮风下雨,两头共要赶十几里路,每星期都如此。虽然很累,但锻炼了他走路的本领,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孙明在上海当学生和练习生时,接触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感慨万千。在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外国人横行霸道,时常欺侮中国人,连道路边站岗的巡捕,也都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人。外滩公园门口的牌子公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更加触目惊心的是日寇妄图灭亡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东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又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这些事变使孙明难以平静,总是担心中国人有成为亡国奴的危险。另一方面,孙明又看到劳动人民的贫穷苦难。在上海,经常看到面黄肌瘦的童工,露宿马路的乞丐,街头卖笑的妓女,冻死路上的穷人。在农村,有种粮食却饿肚子的贫农。这些社会现象使孙明深思:为什么中国贫穷落后,受外国人欺侮?中国人的出路在哪里?他曾经到处寻找救国之路,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听取社会上救亡的舆论。“医药救国论”“工业救国论”“军事救国论”等。孙明虽感到这些似乎都有道理,但总觉得这些办法都难以救国。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怎样才能救中国,一直是孙明寻思的问题,但没有找到答案。
1937年全民抗战开始后,孙明在上海一家公司当练习生,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到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学习,通过地下党同志的关系阅读了一些当时被禁止的进步书籍,头脑豁然开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孙明开始懂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到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理论和政策,懂得中国人民的迫切任务是驱逐日本鬼子出中国。只有国家独立,才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下定决心,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1941年2月,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革命青年,通过地下党关系,到苏南抗日根据地工作,在寻找理想的道路上跨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到抗日根据地不久,就遇到日寇的“清乡”。这时,孙明在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七连当战士,这个连队就是现代京剧《沙家滨》里那支部队的原型。虽然只当了一年三个月时间的兵,但经历多次战斗,不但同日军、伪军作战,还同国民党反动军队“忠义救国军”作战。在战争中孙明和战友们奋勇杀敌,经受了考验。新四军六师的活动范围很广,开始在苏南常熟、江阴、丹阳一带活动,后来北渡长江到江都、泰州、泰兴等地,也到过盐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步行,有时一天要走十几个小时的路,有时一口气走一百多里。
孙明最早参加的战斗是在江南,和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作战,这支反动军队不抗日只反共。一天,新四军六师在江阴祝塘镇活动,刚要吃早饭,“忠义救国军”就来进攻,孙明所在的部队立即撤退,连续赶了十几小时的路,到晚上十时许才到达宿营地,饿了一天才吃上饭。后来,渡过长江到泰州一带活动,接到命令,两天两夜急行军,渡过长江到丹(阳)北。刚住下,“忠义救国军”又来进攻,我军先撤退,后反攻,终于取得胜利。当时天气已冷,孙明还没有棉被,就在这次战斗中从敌人手里缴获了一条线毯,晚上和另一战友合盖御寒,这也算是一件战利品。
同日寇初次作战是在江都县的长江边。日军的一艘小炮艇停靠在扬中县江边。七连急行军到长江边,在堤上架起几挺机枪,向日寇炮艇扫射,打死了几个日本鬼子。在日军炮艇关闭舱门开动船机、一面行驶一面用机枪扫射时,我军已迅速从江堤上撤退,打了一场胜仗。
对伪军的作战比较顺利。先摸清伪军驻地的底细,晚上突然奔袭,直扑伪军的营房,把十几个伪军一网打尽。
新四军战士大多是农民,文盲、半文盲。孙明是中学生。中学生当兵,这在当时的抗日革命队伍中算是稀罕事了。因为有文化,又爱好写作,1942年10月组织上就调孙明到前哨报社工作,从此离开了部队,随后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副主任、华中分社社长等职;1949年5月南下,先后任新华社福建分社主任,厦门日报社总编辑、社长,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福建人民出版社社长、省文化局副局长、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等。1975年7月,福建省委安排他到福州市工作,从此告别新闻战线。
“文化大革命”后十年,孙明先后任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福州市委党校校长,直到1985年6月离休。
十年的地方工作,孙明体会很深。他自己回顾总结:
当干部,思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自己的影响十分深远。由于个人崇拜思想的影响,过去有过盲目服从上级领导的习惯,所以对中央和上级下达的指示,无论理解不理解,都要执行。有时明知不对,也不敢违抗。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才进一步明确: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大发展、文化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干部日常工作事务较多,会议较多,出差也较多,如果不注意安排时间深入群众,很容易脱离群众。容易产生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倾向。干部只能当人民的勤务员,不能做官当老爷;只能廉洁奉公,不能营私舞弊,脱离群众。
当干部,还应当有实干精神,要说到做到,负责到底。遇到问题,必须亲自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分清是非,切实解决。决不能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也不能高高在上,任意发号施令,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只有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才是人民的好干部。
可以举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孙明是怎样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孙明曾经帮助过一个小学教员,他下放农村工作了20多年,母亲、妻子、儿女都住在福州城区,无法照顾,要求调回城区老家,无人帮助,就是调不成。孙明和他素不相识。他向孙明求助。孙明认为根据他的情况,理应给予帮助,于是帮他向县、区领导干部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区教育局又让他试教,感到满意,同意接收。但阻力还是不少,孙明为他来回奔波,做说服工作,历时两年多,终于帮他调回市区小学工作。后来孙明还亲自到这位小学教师家里访问,看到他一家三代五口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木房里,父母睡房中床上,老祖母带着一孙女和一孙子睡在福州人放什物的阁楼板上,上下都要爬竹梯,实在困难,就是这样的房子还是他岳母借给他住的。岳母则在走廊上用木板和塑料布隔了不足10米的空间住下。这种情况令孙明吃惊,实在困难。当时正好学区有7套房子分配给住房困难的小学教员,但第一榜公布分配名单,没有他的名字。孙明认为他的住房最困难,应当首先照顾。于是向区领导提意见。第二榜公布名单,终于有了他的名字。他分配到一套二室一厅的住房。这位老师高兴,孙明也高兴,从此两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里,还可以插叙一个小故事。“文革”末期的一个春节,那时孙明的爱人下放劳动,子女们也都上山下乡不在身边。家里只有两个由孙明夫妻长期赡养的老人,一个是孙明的姑妈,一个是林子东的嗣母。福州城里还有两位受他们资助的孤寡老人亲戚,孙明知道一家人不能团聚过年,这在老人心中是道很难迈过的坎。他必须让她们过得好些。他备好饭菜,把住在外面的两位老人也接到家里,他一个人陪四位老太太有说有笑地吃了一顿年夜饭,让她们得到亲人的温暖。孙明在单位,是平易近人的领导;在家里,是敬老爱幼的善人,孙明的家庭,洋溢着温馨和睦的氛围。这就是孙明的人品和人情味。
孙明离休后担任过许多社会工作,干得比较多的是福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福州市委领导对关工委的工作很重视,确定给市关工委配备5名专职干部、一部面包车、100万元基金,并以市委、市府名义表彰关工委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为市关工委创造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市、县(区)、乡(街)、村(居)四级关工委组织全面开展了工作。
孙明还是市老体协副主席,曾到青岛参加全国老体协年会。省老体协举行春节象棋赛,前三届孙明都得前几名。孙明还爱好打乒乓球和太极拳,曾分获市直老体协乒乓赛冠军和全省老年运动会太极拳比赛第三名。
进入耄耋之年,孙明身体健康,能走、能吃、能睡。有人问他有什么经验?孙明说主要是二个字:动、乐。动能保持生理健康,乐能促进心理健康。几十年来,每天早上都要运动一小时。孙明很乐观,从来不发脾气。遇事既认真负责,又处之泰然,心平气和,高高兴兴,欢度晚年。
孙明是一位智者。他在晚年所写的《心声足印》一书里,用格言的方式,浓缩了人生感悟。这些话,彰显了孙明立身处世的精神境界。
学增智 勤补拙
实免过 众除怯
学不止 脑不空
查有据 心有数
无骄无馁无烦恼
有是有非有信心
行成于勤 学精于恒
处世以理 待人以诚
先人后已为群众 先苦后甜能成才
先公后私多奉献 先思后行有作为
登高送月迎朝阳 太极挥拳身心畅
日行万步未间断 延年益寿余热长
幼苗需栽培 茁壮见成材
老树仍开花 青春总常在
户户花数种 岁岁见枯荣
顺逆莫趋势 动静察风云
理想宽胸襟 爱民得人心
创造真乐趣 虚怀最聪明
党寿八秩我同龄 征程六十随党行
回首正道路崎岖 抬头光明喜在心
正如孙明自己所说:“曲曲弯弯始终前进,欢欢喜喜度过一生。”这就是孙明历坎坷而心胸豁达、始终奋进的襟怀。
2014年1月18日,孙明逝世,享年94岁。生前立下遗嘱:不举行追悼会,不收花圈,骨灰撒入闽江,如医院需要,遗体可解剖供科研使用。福州市各媒体第一时间作了报导,称孙明是福州市首个市级老干部捐献遗体。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所作的最后的也是很可贵的奉献。孙明的夫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玄孙女林子东告诉记者:“人这一辈子,能有这样最后一点用处,挺好,挺圆满。”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70多个网站也纷纷传播,有的网民在网上设立灵堂,献上小白花,对这位平民市长表示追思和敬意。广大网民还通过网络投票,评选孙明为2013年度“福州好人”(共评11人,孙明列榜首)。他生前为自己拟好碑文:“老老实实做公仆,诚诚恳恳为众人”,这也是孙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写照。
(作者:《炎黄纵横》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