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美国“退群”损人不利己
□汪燕
当地时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停止落实不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正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是特朗普政府继退出TPP之后,宣布废除的又一项前任政绩。对此,全世界一片哗然,从联合国秘书长,到欧盟各国领导人、知名企业领袖都对此表示“十分失望”。
不过,这一决定可以说并不意外,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一直宣称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并威胁就任后将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不顾全世界的挽留,一意孤行退出巴黎协定,是有其原因的:一是竞选诺言的兑现。特朗普是在高碳州和高碳产业的支持下当选的,退出《巴黎协定》是其气候变化立场的一贯表现。而且这也不是共和党第一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翻烧饼”,早在16年前,同为共和党的小布什一上台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历史只是再次重演了。二是美国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特朗普政府以“美国第一”为施政纲领,其特点更多的是“眼睛向内”而忽视全球利益,特朗普批评巴黎协定损害美国经济,对美国极不公平,与美国利益至上的原则不符。三是为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目标扫清障碍,特朗普政府实现目标的主要手段是振兴制造业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获取更低的能源成本和更宽松的环境管制,客观上需要打破节能减排的“紧箍咒”。
随着气候变暖的形势越来越急迫,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已非2001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时可比,美国的退出至少目前为止尚未引发多米诺骨牌现象。而特朗普政府这一逆潮流的行为,可谓是损人不利己。
对全球而言,美国的退出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不完整。全球气候治理是在一个统一框架下的集体行动,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其退出不影响协定的法律效力,但无疑使协定的约束力和含金量失色不少。尽管目前其他签约国都表示会继续履行巴黎协定,但毕竟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球的15%,其退出无疑将压缩其他国家的排放空间,增加其他国家的减排负担。由于《巴黎协定》没有规定强制性减排责任,主要依托各国自主减排贡献,即便不达标也没有惩罚措施,因此美国扮演的“坏示范”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执行协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加全球控温的难度和成本,影响全球温控2℃目标的实现。有专家预测,美国的这一决定,可能会使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多增加0.3摄氏度。
对美国而言,特朗普政府出于对选票的追求,短期内这么做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一是为煤炭、矿业等传统产业振兴提供机遇,为实体经济复苏创造一些积极因素;二是不用承担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技术和资金援助义务,减少了巨额援助费用的支出。但这种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利益的做法,对美国而言终将得不偿失。首先,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趋势下,美国回归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错失在低碳、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良机。其次,对美国信誉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美国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长期看会削弱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甚至引起其他方面的连锁反应,比如引发因碳税而产生的国际贸易摩擦等。
当然,也有乐观派的学者表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不一定是件坏事。由于《巴黎协定》规定所有决定都需全票通过才能生效,没有了美国的指手画脚,其他国家在达成协定实施细则时反而少了一大障碍。
美国的退出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真空,谁会在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中充当“旗手”?全球舆论认为欧盟和中国最有可能成为新的气候变化引领者。但是欧盟近年来自身面临着经济复苏、脱欧、难民潮等问题,要继续扛起全球气候治理大旗难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第一碳排放国,与美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看成是挑战不同,认为机遇大于挑战,对外坚持履行减排承诺,对内坚持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积极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发挥作用。随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上一些舆论纷纷倒向中国,认为中国应该成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领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客观评价利益得失。尽管中国已经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是自己必须做的事情,要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减排义务。但是,“旗手”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义务,这要充分考虑我国还是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客观评估我国所处发展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经济》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