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 评
用“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处理好矿产开发的得与失
——写在第48个世界地球日
■ 刊 评
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但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取得矿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两大负面影响:一方面造成了可耗竭性资源的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损害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一得两失”,人类必须做出理智的选择,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对此,《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高效、环境友好、矿地和谐”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在纪念第48个世界地球日之际,我们倡导和利用这个“模式”来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其意义更为深远。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当今社会92%的一次能源、70%农业的生产资料、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都取自矿物原料,30%的工业生产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也取自于地下水存储。矿产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保证作用,又有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辐射作用,特别是其就业效应十分突出,往往随着矿业城市的兴起,带来一片繁荣。但是也必须看到,矿产资源毕竟是耗竭性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管存储多少矿产资源,总是用一点就少一点,相对无限的需求,它总是短缺的。同时,开发矿产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也是十分严重。这种损害主要表现在大气、水、土的污染,采空区的地表塌陷、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侵占和破坏土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岩溶塌陷、矿震、尾矿库溃坝、水均衡遭受破坏、海水入侵等,其对人类自身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特别应当指出,矿产资源开发的这些得与失,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人们感官上,常常是不对应的。一般来说:得是短期效应,容易引起急功近利,而损害则是长期的,容易被人们忽视;得是点上,一个矿区、一个城镇受益感直接,而失、损是面上的,一大片,容易分散注意力;得是透明的、公开的,而失是潜伏的,不易被人们感觉到。这些特点,要求矿业主管部门,必须从外部、从规则上加大力度,来全面平衡得与失的关系;必须将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手段并用,来驱动这种平衡。尤其要结合我国矿业的特点来进行综合整治:目前我国小型及以下矿山占比88.4%,但产能占比不足40%;矿产开发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利用效率低,部分矿山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积累的矿山环境问题突出,采矿累计占用损毁土地已超过375万公顷。这些情况给我们的压力很大,我们要把压力变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应对。首先要强化《规则》落地,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活力的现代矿业市场体系,促进矿业行业及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次要优化矿产开发布局,划定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禁止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严格准入管理,强化环境保护。通过划定267个国家规划矿区和28个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推进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和有效保护。第三要全面推进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领跑标准,典型示范引领,多方共同推进,加大政策合力,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和矿业发展方式。第四要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确保“十三五”规划期末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15%以上,并完成50万公顷面积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所有这些,都将有效推进绿色矿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