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01)
以文化力来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之思考
陈 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军工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01)
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军工文化力对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化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进程中是一种力量。军工文化力是国防军事工业活动过程中以军工文化人为主体, 以科技研发与经营管理为载体, 所蕴含和激发的军工精神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和创新文化力的综合能力,是推动军工企业和整个国防军事工业发展创新的生产力资源。军工文化人是自身内聚并充分释放军工文化力能量的军工人,承担着建设军工文化、开发军工文化力与推动军工生产力的双重任务。军工核心竞争力作为国防军事工业持续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本质在于军工行业特有的文化力。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必须注入动力即整合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提供能源即激发军工创新文化与创造活力,必须不断开发军工文化力,精心培育军工文化人。
军工文化力;军工文化人;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使知识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重要的资本,文化则是推动经济、政治与军事发展的深层动力。开发军工文化力,培育军工文化人,其目的在于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军工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又给予军工文化力的开发和军工文化人的培育过程以深刻影响。建设军工文化必须揭示军工文化力、军工文化人和军工核心竞争力这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运作、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谋求军工文化和军工事业的发展创新。只有全心开发军工文化力,精心培育军工文化人,才能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提升与发展军工文化和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活剧。
(一)文化力:文化价值成为新的生产力资源
生产力概念内涵的传统认识,主要侧重于物质的、有形的、外在的要素,反映了现实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有机构成所展示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及其运动过程。如果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挖掘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力量,则势必看到有思想、有心灵、有追求、有创造力的人,是一定文化体系的承载者和生成者。从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可以定义为由特定群体成员共同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共识。所谓文化力,是指文化在经济、政治、军事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与文化力一体化的交互运作。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的推进需要文化力作支撑。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要素形成的文化力是适应经济、政治、军事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交互作用的深层次需要,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这样的文化力构成一种特定的态势并以一定的规律不断向外展现与向前发展。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作用被人类历史证明是无比巨大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孙子兵法》开篇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在于“道”。何谓“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1]“道”即是上下共同认同的奋斗目标。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是举足轻重的因素。”文化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化导向力。其表现为运用一种“文化定势”,对人的价值追求、心理状态、行为取向和对社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起导向作用。二是文化凝聚力。其表现为运用共同价值理念和共同目标把全体成员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形成强大的合力。三是文化激励力。其表现为通过强调“以人文为本”,注重精神因素的作用并满足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调动起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文化调适力。其表现为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强调从“以文教化”“以情感人”的角度来教育和感染全体成员,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五是文化辐射力。其表现为通过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发散和辐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载体形象等各种文化信息,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二)军工文化人:驱动军工文化力的主导力量
军工文化力,是指在国防军事工业活动过程中,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紧密结合,并在一体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以军工文化人为主体, 以科技研发与经营管理为载体, 所蕴含和激发的军工精神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和创新文化力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以军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力量;以军事科技教育与军工人才开发为基础的智力因素;以军事信息技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军工文化网络;以各种形式融入军工管理的军工制度与军工行为等文化因素。优秀的军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其表现形态虽然是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情感态度、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产品,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对国防军事工业的物质财富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即军工文化力可转换为经济力、政治力和军事力。军工文化力具有无形性、整合性、战略性和扩展性等特征。它是隐藏在军工研发与军工生产经营活动背后的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是推动军工企业和整个国防军事工业发展创新的生产力资源[2]。其中,军工精神文化力是构成军工文化力和转化为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内核,是军工研发与生产运营的指导意识,也是军工制度文化力与军工创新文化力的终极根源。它鲜明地揭示了人民军工的本质特征、经营宗旨和发展方向,反映了军工文化力和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其中,军工制度文化力是军工文化力转化为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军工制度文化与军工文化力所规范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以严格的制度来实现“军工报国”的价值理念,是军工制度文化的突出特色。军工创新文化力是转化为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全球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始终处于剧烈的变化之中,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劳永逸,军工文化必须具有持续的创新文化力和学习力。军工创新文化力的意义在于打破军工企业既有的竞争模式和思维定式,军工文化只有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竞争优势,才能维持和提升军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所谓军工文化人,是指自身充分内聚着军工文化力,并能从容释放军工文化力能量的高度“人文化”的军工人。他们借助凝聚于自身的军工文化要素的激发作用,承担着建设军工文化、开发军工文化力与推动军工生产力的双重任务。军工文化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表现如下:其一,军工文化人是自身的主导。他们具备军工人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科研工作技能和“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生价值观,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工事业而相互结合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世界,他们始终坚持“自己主宰自身的命运”的人生信条,发奋图强、坚韧不拔、忘我拼搏、奋斗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二,军工文化人是军工文化的主导。他们是被军工文化所“教化”了的军工人。军工文化是一种卓越的行业管理文化。军工文化人则是被军工文化“化成”了军工人的新角色。军工文化人源于军工人,又强于军工人,高于军工人。他们是自身充分内聚着军工文化力,并能从容释放出军工文化能量的军工人。其三,军工文化人是军工生产力的主导。他们比原先军工人的角色,具有更新的价值观念、更诚的理想信念、更美的道德情操、更严的行为作风、更高的科技智慧、更广的文化视野、更牢的精诚团结。通过军工文化人的“精神力、智慧力、组织力”,将军工生产力诸要素巧妙地整合起来,构成现实的军工生产力,从而更能适应和制胜当代科技革命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3]。军工文化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其如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以“军工”为根本。军工人诞生于硝烟战火之中,植根于军工事业的沃土,服务于“强军富国”的宗旨,带有浓厚的军工情节。二是以“奉献”为核心。军工文化一经出现,就与“拼搏奉献”紧密相联,奉献是军工文化人的本质特征。三是以“创新”为灵魂。军工文化的每一次整合与发展,都以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基础,创新使军工文化人充分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军工精神,永葆旺盛的军工文化活力。
(一)核心竞争力本质:组织内部特有的知识与文化
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西方战略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4]。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明显的竞争优势,二是拓展应用的潜力,三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这一能力,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道多项核心流程[5]。其中,强调“技能和知识的结合”主要基于技术、技能即创造力与分析推断力和专有知识即专有数据与信息。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为组织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的总和。核心竞争力不仅只是一种静态的组织机构力,还是一种动态的构建力与成长力,其表现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各分力、合力与载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与系统建构的关系。在整个核心竞争能力系统中,产品、工艺、制造与营销等能力构成技术性能力分系统;决策、协调、控制、反馈等构成管理性能力分系统;激励与约束、协商与谈判、组织文化等构成治理性能力分系统。其中,技术性能力是系统的硬件;管理性能力与治理性能力是系统的软件。软件与硬件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系统整体性、价值性和独特性的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这种特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和经营管理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竞争成功不再被认为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和运用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在于组织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能力的体现。一个组织的长期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取得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技术管理难题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结构:军工文化力是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
军工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肩负着促进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任。军工核心竞争力作为国防军事工业通过对其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有机集合,有效获取、协调和配置各种资源、技术、知识和文化一体化,不断开拓和占据国内外市场,并以此获得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能力。军工核心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即奠定基础的产品技术层,体现为产品与技术在国外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层面即支撑平台的管理制度层,体现为资源配置力与结构转换力;第三层面即作为核心的治理整合层,体现为全球化战略的发展目标、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军工特色、创新发展力和军工文化力。军工文化力是军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反馈、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军工行业全体军工人的整体素质,为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和发展方向。军工文化力是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其运行机制就是建立“核心整合力——管理制度——产品技术”的竞争力,使军工行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培育和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就要发掘和整合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军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军工精神为灵魂,以军工道德为准则,以军工创新文化为动力,以激发全体军工人积极性为目的。并由此形成强大的军工文化力,不断激发军工行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活力,更好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一) 注入动力:整合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军工人对本行业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以及反映军工研发与生产活动中的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和是非标准。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军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军工精神为灵魂,以军工道德为准则,以军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军工创新文化为动力,以激发全体军工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目的的独特的军工文化系统。军工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来自军工行业组织所拥有的积累性学识即知识与文化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正如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所指出的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而恰恰是军工行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为全体军工人深刻认同与遵循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不可模仿的军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整合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充分认识军工文化人运用军工文化力对军工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对原有的军工文化系统从内容、方法、体制、机制、测评等诸方面不断地进行充实与完善。对以“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为核心的军工精神文化,“爱党爱国、服务国防;团结协作、服从大局;无私奉献、忠诚敬业;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崇尚科学、敬业求精”为内容的伦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技术文化、产品文化、视觉文化等子系统进行战略性的文化重组。为此,一是要把握军工文化人价值理念与理想信念的导向力,点燃军工文化人的理想之火、信念之光,激发军工文化人的敬业之心、攻坚之力,使广大军工人为了实现“强军富国”的远大目标始终顽强拼搏、奋斗终生;二是打造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团队精神的凝聚力,把全体军工人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营造军工文化人同心同德、心系军工、力献军工、共谋军工发展的共同愿景;三是培育军工文化人的主人翁精神的奉献力,通过“以人为本、以文为根”的文化管理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运用文化指导、思想疏导、政策示导、法规指导、榜样引导等方式方法,使军工文化人最大限度地焕发出立足国防、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尽忠职守、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高度主人翁精神。为了国家安全、海洋利益、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在研发中国航母的过程中,无数军工文化人怀着深深的航母情结,铸就了“忠诚使命、报国强军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这五种精神融为一体的“中国航母”精神,用热血付出,用生命约定,实现了百年航母的“中国梦”。
(二) 提供能源:激发军工创新文化与创造活力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在生产系统中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利用新材料、运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式等。创新文化是现代军工生存与发展战略的灵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更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充满创造活力的主要能源。军工创新文化不单纯是产品与技术上的创新,而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制度创新为前提、技术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为灵魂、产品创新为载体、管理创新为保障、市场创新为归宿的各种创新机制有机组合的全面创新体系。我国国防军事工业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要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互相转移的良好格局”[6],从而为军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此,一是要开发军工文化人创新思维的开拓力,站在时代的高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实践于军工建设,为军工创新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增强军工文化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三是提高军工组织的管理创新能力,注重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创新,建立健全一个能够不断实现军工管理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四是培育军工创新文化的学习力,创新文化力与学习力是军工组织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其意义在于打破组织既有的竞争模式和思维定式。只有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竞争优势,才能维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军工组织永葆核心竞争力的做法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正如中国商场法则中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军工文化人——军工文化力——军工核心竞争力,三者同驱共动。中国军工文化人上天入海,探微寻秘,“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用创新文化的力量打开一个个未知之门,创造了彰显中国军工特色的“精度、高度、广度”,写下了国防军工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用部分领域的世界水准不断引领着中国军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29.
[2] 林国建.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理论探讨,2005,(5):174.
[3] 夏有恒.新角色——企业文化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85.
[4] [美]C·K·普拉哈拉德,加里·哈默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68(3):79-91.
[5] 林坚.企业文化修炼[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8.
[6]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6-01-10(2).
〔责任编辑:张 毫〕
2017-02-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智库立项项目 “军工文化的传承、弘扬及其现实价值研究” (GK2220260104)
陈坤(1961-),女,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F426
A
1000-8284(2017)04-0082-04
国家安全研究 陈坤.以文化力来提升军工核心竞争力之思考[J].知与行,2017,(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