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2017-01-25 15:24:15魏念军
中国动物保健 2017年6期
关键词:痘病毒脓疱水疱

魏念军

(淄博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东淄博255000)

羊传染性脓疱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

魏念军

(淄博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东淄博255000)

传染性脓疱是一种在养羊中发生的传染性人畜共患病,如今随着国内羊群的频繁流动而有扩大的趋势。本文对该病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此增加人们对本病的了解,降低其危害。

传染性脓疱;诊断;治疗

传染性脓疱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此病对成年羊的影响相对较小,对幼龄羊群的伤害比较大,病羊在口唇部位出现大量的水疱或者溃疡,并形成较厚的结痂,因此又被老百姓称之为“羊口疮”[1]。传染性脓胞主要侵害幼羊和羔羊,其特征是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庞状的厚痂。本病过去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现在称之为羊传染性脓疱,在养羊的地区都有发生,其分布广泛,许多国家均有相关的报道。

1 病原

传染性脓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含有双股DNA核芯和脂类复合物组成的囊膜,其大小为(200~250)nm×(125~175)nm。病毒粒子的表面结构为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线团样编织,排列规则。

1.1 病毒的培养

病毒可在山羊胚肾和羔羊的睾丸细胞上生长,在上皮样细胞的细胞浆内繁殖。我国从各地分离毒株,做交叉保护试验,证明所有毒株均属于同一个血清型。

1.2 抗原性

本病毒与痘苗病毒、羊痘病毒、兔痘病毒等都具有抗原交叉性,抗山羊痘病毒的血清能中和本病毒,而抗传染性脓疮病毒的血清不能中和山羊痘病毒。抗兔痘病毒血清可部分中和传染性脓疱病毒,抗传染性脓疱病毒的血清不能中和兔痘病毒。

1.3 抵抗力

本病毒抵抗力较强,其干痂于夏季日光暴晒30~60 d才能使其失去传染性。野外放牧过的场地经过几个月后仍然对羊具有传染性。干燥的病料在冰箱保存三年仍有传染能力。其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能保存一年。加热640 min内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绵羊、山羊最为易感,尤其是羔羊和3~6月龄的幼羊,接触病羊的人也可被感染。在实验动物中,猫、犬、犊牛、家兔可进行人工感染,其他动物则不易感染。

2.2 传染来源

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病羊的唾液和脱落的痂皮含有大量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饮水、饲料、圈舍和牧场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2.3 传播途径

此病毒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的擦伤而传染。其传染方式为间接传染。病羊用过的圈舍和被污染的牧场常常有本病毒,在皮肤和黏膜有损伤的情况下,易造成本病的流行。

2.4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秋季,成年羊易感性差,发病较少,无性别和品种的差别。常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

3 致病机理

病毒可经羊口腔、足端、外阴及皮肤新膜的损伤处进入全身组织。其在上皮样细胞中繁殖,引起上皮样细胞区域性的骤然增生、坏死和液化,并形成水疱,继而白血球增多而变成脓疱,在上皮样细胞质中可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在组织黏膜和足端的脓疱上皮脱落后形成烂斑。因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和巴氏杆菌的存在而造成深层组织的坏死和化脓。

4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4.1 主要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2~7 d,自然感染为4~7 d。在临床上分为三型,多为分别发生,但有时也可联合发生。

1)唇型。该型病例较为常见,轻型病例在口角、鼻镜上产生散在的小红斑点,在红斑中出现黄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的小结节,逐渐由小结变成水疱,继而形成脓疱,不久脓疱破裂,破损处被一种微棕色至微黑色且附着牢固的龟裂厚痂所覆盖。这种痂块逐渐扩大,口角形成增生性桑堪状的痂垢,不断的干燥,其结痂于患病的10~14 d脱落,皮肤尚需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重型病例主要表现唇部肿胀,由于丘疹不断的产生,水疱、脓疱、结痂形成复合物,并扩散至病羊整个脸部,甚至到达耳廓等部位,造成大面积的龟裂,该部可见出血和不洁的痂皮。皮下有肉芽组织增生,下颌部发生水肿,影响正常采食。此期若继发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巴氏杆菌等病菌,可使病情加重,后期由于继发性肺炎导致机体衰竭而死。

2)蹄型。只侵害绵羊,多单独发生,一般情况仅一足发生,在蹄叉、蹄冠等肢蹄部分以及周边的皮肤组织处出现水疱,破裂后在原处覆盖一层脓状物,逐渐变硬变干,在继发感染时能够引起皮肤组织的坏死,并损害该区域神经组织。病羊表现为跛行,喜卧不能站立。

3)外阴型。这一类型不常见,母羊在其阴户周边出现部分水疱,还有的从阴门内流出一些黏性较大的脓状分泌物,阴唇可见有肿大,阴门周边水疱破裂后一样形成结痂,并造成部分皮肤出现溃疡。同时乳头周边有时也会出现水疱、溃疡、结痂、化脓等情况。此型对公羊的作用部位同样是在生殖器官,公羊阴茎周边产生较细较小但数量较多的丛状水疱,后逐渐破裂感染。这一类型极少会引起死亡,但传染性不容忽视。

4.2 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大致分为三期。

1)丘疹水疱期。表皮复层上皮样细胞变性坏死,为圆形,核皱缩,核色质致密,细胞浆内出现大小和形状不一的空泡。在表皮与其下的透明层之间出现水疱,并集聚有多形核白细胞,在靠近水疱周围的真皮处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

2)水疱脓疱期。表皮细胞继续增生,空泡区逐渐扩大,细胞核裂解为小而浓染的颗粒,逐渐变为脓疱。

3)痂皮期。由于脓疱逐渐增大,透明层破裂,尚存的细胞残渣、纤维素以及透明层的残留物一起形成痂皮。

接种本病毒3 d后,在上皮样细胞的胞浆内可观察到圆形或卵圆形的包涵体,直径为4~8μm。病程稍长的病例,病理剖检可见肺脏、肝脏、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病羊多因衰竭或败血症而死亡。

5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羊在目角有无增生性桑葚状痂垢等进行判断,一般易于诊断。若鉴别诊断有怀疑时,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或对病料进行复染直接进行电镜观察。

5.1 病毒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和变态反应等方法。

5.2 鉴别诊断

1)羊痘。病羊出现全身性的丘疹,且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丘疹节结为扁平圆形,凸出表面,且其界线明显,后呈脐状。

2)溃疡性皮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仅皮肤发生溃疡性炎症,以皮肤溃烂和组织被破坏为其特征。而传染性脓疱病的损伤是增生性的,仅在痂下有坏死溃疡。

3)蓝舌病。主要病变出现于口角部,有时可延伸到口腔黏膜,有严重的全身反应,病死率高。本病由库蠓传播,病的发生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6 防治措施

6.1 预防

注意加强日常防护,减少羊出现伤口的几率,尤其是幼龄羊饲料中的尖锐物体,一定要剔除干净。发病地区的羊尽量不要购买,如需购买种羊时应隔离检疫2~3周,进行详细检查,彻底清洗蹄部,进行躯体消毒。

发病时,应对全群羊只进行检疫,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治疗,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l0%石灰乳对圈舍和用具彻底消毒。

6.2 治疗

对唇型和外阴部的病变,首先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创面,再涂2%的龙胆紫、碘甘油和抗生素软膏,1~2次/d。对蹄性病羊,可将病蹄泡在5%的福尔马林液体中1 min,必要时每周重复一次,连续3次。或每隔2~3 d用3%的龙胆紫、1%的苦味酸或1%的硫酸锌酒精重复涂擦。对严重的病例可注射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口腔也可用清水、食醋冲洗,糜烂面上可涂以1%~2%的明矾或碘甘油也可用冰硼散,蹄部可用3%的克辽林或来苏水溶液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膏或青霉素软膏,用绷带包扎。乳房可用肥皂水或2%~3%的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2]。

用病愈羊全血或血清,羔羊的治疗量为1.5~2 mL/kg·bw。应用免疫血清作紧急预防和治疗羔羊也有较好的疗效。每只大羊皮下注射10~20 mL,小羊为5~10 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一次。为了防止继发性感染可配合应用抗生素,青霉素20万~60万IU/ kg·bw,链霉素0.02~0.06 mg/kg·bw,肌内注射,2次/d,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1] 任翠花,俞天锦.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 2016,(14):77-77.

[2] 武迎红,张久华,王俊杰,等.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和治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06):673-674.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6.018

猜你喜欢
痘病毒脓疱水疱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爱你(2019年21期)2019-06-21 02:31:38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特别健康(2017年9期)2017-03-14 03:25:43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6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9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