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广武,马廷法,王晓艺
(1.章丘市畜牧兽医局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3.烟台市牟平区畜牧局山东烟台264114)
肉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混合感染
董广武1,马廷法2,王晓艺3
(1.章丘市畜牧兽医局山东济南250200;2.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3.烟台市牟平区畜牧局山东烟台264114)
在肉兔生产过程中,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混合感染虽不属于常见病,但是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且难以准确判断,容易带来较大损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该病的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其诊断要点,提出了防治措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肉兔;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士杆菌;防治
我国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养兔国之一,2005年兔肉年产量已达到51.06万吨,约占世界兔肉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在国内消费的带动下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养兔致富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农民的主要致富途径,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兔病的发生也在制约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呈现出混合感染的趋势,更是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下面本文就谈一下肉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混合感染。
肉兔群突然出现食欲降低,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等症状,部分病肉兔完全拒食,呼吸不畅,还有的出现神经系统障碍,头部偏向一侧。在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即会死亡。
1)淋巴结病死,兔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2)胸腔病死,兔的胸腔存留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发生胸膜炎。
3)呼吸道病死,兔的鼻腔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并存留大量的脓性分泌物,肺部充血,有的肺部散布脓包,大的如花生米。
4)消化道病死,兔的小肠黏膜充血。
5)实质脏器病死,兔的心内、外膜散布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病死兔的肝脏散布数量不等、黄豆粒大的脓包,有的已经坏死;病死兔的脾脏肿大、出血。
根据主诉、现场调查和病兔临床表现,可以认为,肉兔群可能存在两种病菌混合感染的问题。
1)分离培养,采集病死兔的心、肝、肺和脾等部位组织,分别接种于5%绵羊血琼脂平板上,37℃下培养4 h后,可看到两种形态菌落,一种呈黏稠圆形,不溶血,另一种呈β溶血。
2)染色镜检,上述两种菌落分别挑取部分制作图片,使用革兰氏法染色,均呈阴性,前者性状为卵圆形,后者为多形态的小杆菌。
3)生化反应,不同菌落,各具特点:①不溶血菌落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单奶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鼠李糖和肌醇;不液化明胶;甲基红试验阳性、硫化氢产生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尿素酶和β-半乳糖苷酶试验均呈阴性。②溶血菌落不分解多种糖、醇类;甲基红试验阴性、硫化氢产生试验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V-P试验阳性、尿素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根据上述结果,不溶血菌落初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菌落初定为波氏杆菌。结合肉兔群以呼吸困难、厌食、神经症状和突然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疫情,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混合感染症[1]。
将分离到的两种不同病菌,按常规纸片法分别做药敏试验,发现两种细菌对新生霉素、青霉素G、新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均不敏感,切勿选用,因无疗效[2]。
1)多杀性巴氏杆菌,优选顺序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
2)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优选顺序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
1)针对传染源必须抓好以下两点:①病死兔尸体要深埋或烧掉,严防病菌进一步扩大。
②将有明显病状的病兔集中起来,并进行严格隔离,切不可马虎处理,专人饲养管理,加强护理,并及时治疗。
2)针对传播途径必须抓住下述两点:①预防为主,要经常打扫兔舍、笼具等,并及时清除各种废弃物和污物,对各个角落使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1次/d,水槽和料槽洗刷1次/d。②临时消毒,严格控制饲养人员进出兔场,兔所使用圈舍器物以及其粪、尿,均应立即严格消毒,以切断传染途径,阻断流行链,控制疫情进一步扩散。
3)针对易感兔群必须立即进行强化免疫,可选用兔用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二联菌苗免疫,每只成年兔皮下注射2 mL,幼龄兔1 mL。
管理不当,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防疫知识,舍内外没有消毒设施,均易导致疫情发生。
为肉兔创造一个安静、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不要频繁更换人员或者饲料,减少猫狗等动物的突然闯入,不要随便捉拿或摔打,控制各种应激的发生。
肉兔饲养过程中如出现疾病,应该严格控制抗生素类药物或者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量,更不能将其用于疾病的预防。如有病症应有针对性的用药,切记要严格遵守标准,切忌胡乱用药,一方面耽误了疾病的及时诊治,同时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 段会勇.肉兔巴氏杆菌与波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J].中国养兔.2004(04):10-12.
[2] 张尤嘉,刘光远.兔波氏杆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08):73-74.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