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晓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
□ 魏晓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从领导权实现的程度分析,可以分为争取领导权、争取和巩固领导权、巩固和完善领导权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关系。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程,学者们认为大概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如果从领导权实现的程度分析,我认为可以将六个阶段梳理为争取领导权、争取和巩固领导权、巩固和完善领导权三个阶段。这样归纳,可以使党领导统一战线的艰辛历程更加清晰。
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逻辑推理,首先是获得领导权,否则领导就无从谈起。要争取领导权,必然要先认识到应该争取领导,其次是如何争取领导,最终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一个初步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四大”基本达成共识。之后,毛泽东有个结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加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加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也较早地开始了争取领导权的实践。虽然,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因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懂得坚持党领导的重要性,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而最终破裂。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同国民党合作的同时,党就开始了争取领导权的努力,并且在局部也获得了一些领导权,使此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成为可能。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争取到了部分组织领导权。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选出的24名中央委员,中共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当选。在17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林伯渠、韩麟符、沈定一、于方舟7人当选。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多名共产党员担任领导职务。还有一些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武汉执行部的负责人。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时,选出的80名执监委员中,有共产党员25人。
为了通过对农民运动的领导而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经国民党执行委员会通过,1924年7月,在广州创办“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办了六届,农讲所的主任都是共产党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为了建立革命军队,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在广州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随后,又建立了国民革命军。有大批共产党人参加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创建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
其次,对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人的破坏活动展开反击,努力争取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建立是基于国民党的改组。改组后的国民党,其内部组成有左派、中派、右派,情况比较复杂。左派代表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中派代表的是知识分子、工商业家的利益;右派代表的是大商人、大地主、军人政客的利益。尽管左派和中派对共产党的态度也不一致,但总体上,能够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统一战线内的共产党比较友好,能够合作。右派则对共产党采取排斥态度,并不断发起对共产党人的排斥活动。共产党采取团结国民党左派和中派,反对国民党右派,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事业的行动。
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为争取党的领导,巩固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右派排斥共产党,破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不懈斗争。就实际效果而言,在统一战线中也取得了部分领导权,但仅仅是局部。主要原因,是由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实际所决定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党员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有很大局限。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以服从国民党党纲为条件。事实上,在合作中国共两党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一些具体问题方面,比如双方在领导机构中所占比例、职位配置等等,都没有约定。中共在合作中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国民党手里,中共党员发挥作用,只能根据任职情况灵活掌握。这种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还不够成熟,缺乏斗争的经验,面对国民党新右派一轮又一轮的猛烈排斥时,显得力不从心。
现在,我们回头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实现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历史,合作前期赢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而后期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争取同盟者领导权的可能性,以致革命失败。一个重要的启迪,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具备毛泽东所论述的“我们有充足的力量”的条件,这恐怕是造成党最后放弃领导权,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产党内缺乏思想的统一性。毛泽东在论述党领导统一战线的条件时,始终把党的思想统一,放在重要的位置强调。而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时,恰恰表现出的是思想的不统一,削弱了党争取领导权的力量。比如,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所谓国民政府后,面对局势的变化,如何继续进行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内意见出现分歧。第一种意见,主张讨伐蒋介石。周恩来、李立三、陈延年等人持这种意见。他们认为,蒋介石已经成为国民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的工具,如不讨伐,就必然导致整个革命的失败。第二种意见,主张向南攻打李济深。第三种意见,继续北伐,攻打张作霖。1927年4月28日到5月10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按设想本来是一次纠正党内右倾错误的会议。但陈独秀在大会上的报告,没有总结国民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并且为过去的右倾妥协退让政策辩护。认为党在“中山舰事件”上的退让,是不得已,“可以宽恕的”。毛泽东、恽代英、蔡和森等对陈独秀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他们列举党内大量右倾妥协的事实及实质,对资产阶级分裂统一战线的行为不敢斗争,一味妥协退让。瞿秋白《论中国革命中之三大问题》一文特别指出:“我们对于过去所谓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现在更要深入,以前所谓领导权仅仅指群众运动中的领导权,至于政权与军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以外的,现在这个无产阶级领导权初创的形式已经不够了,现在无产阶级应当参加革命的政权,应当指导革命中的武力,应使军队中的指挥成份继续由真正忠于革命的成份来代替和补充,使军队本身直接关顾劳动群众的利益。”*《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无产阶级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国民革命的领导权。这次大会作出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等,指出了土地革命、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装等重要性,表明对认识上的进步。遗憾的是,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没有真正认识到错误,大会也就无法摆脱右倾错误的影响。党内意见的分歧,导致在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斗争中党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第二,缺乏率领同盟者作坚决斗争的决心和魄力。毛泽东说,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一个条件是,率领同盟者斗争并取得胜利。但在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中,党的主要领导陈独秀,担心联合战线破裂,对蒋介石采取妥协政策,结果使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使蒋介石在政治军事上地位更加巩固。同样,在“党务整理案”中,党的主要领导人采取退让政策,认为“党务整理案”是国民党内部的事,其他党无权干涉。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武汉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主张对统一战线分裂者进行坚决斗争,以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只有斗争才能保存实力,才有办法和希望。蔡和森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做军事计划,以备万一。而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仍然坚持退让,认为我们的策略应该是防御,而不是进攻。此后,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起草和通过了《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其主要观点是,承认国民党处于国民革命的领导地位,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不含有联合政权的意义,工农武装应服从政府管理,等等。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右倾投降主义者,轻而易举放弃了统一战线领导权。
第三,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很特殊,它对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影响极其深广,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深深地打上了共产国际的烙印。从总体看,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既有功劳,也有失误。在中共创建初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积极的,功劳是主要方面,主要体现在:共产国际向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助推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介绍十月革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费支持。这些帮助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共产国际派代表给予指导。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周恩来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是得到共产国际的不少指导和帮助的。但是,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在革命的一些问题尤其是领导权问题上的失误,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形成很大干扰,是直接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共产国际之所以对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有巨大影响,源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共是共产国际一个支部,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共产国际的所有规定,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共产国际在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上的严重失误,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低估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到中国了解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其目的在于确定中国革命的领导者。马林到中国了解情况后,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充满了对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不信任。对工人运动表示“失望”,给中国共产党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这是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的看法。
其次,过高估计了中国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的力量,把领导革命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除了表达他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失望和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外,对于国民党的领导能力称赞有加,“整个罢工都由这个政治组织的领袖们所领导”。共产国际代表对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的态度,得到了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的认可。随后,就有了对中国革命领导权充满矛盾的错误观点。二·七大罢工后,共产国际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但只是开始强调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仍旧没有把统一战线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当作是核心问题,共产国际的代表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的错误仍然在继续。一直到五卅运动之后,共产国际还在肯定“广州政府乃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的先锋队,成了未来的国内革命民主建设的典范。”*《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这种认识,导致了共产国际对统一战线内资产阶级新右派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危险毫无防备。1926年,当“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发生后,共产国际代表采取妥协退让。即使到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前夕,共产国际仍然给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要做到的事情,其中一条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不退出国民党。尽管国民党领导大肆排除共产党人,仍要留在国民党内。”*《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页。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争取统一战线领导权起了严重障碍的作用。共产国际一味地妥协退让,不仅给统一战线内资产阶级新右派争夺领导权以机会,而且直接导致中共内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充其量只是共产国际一个支部,共产国际的任何决定,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要想否定共产国际的决定,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根本不可能。从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激烈争论中拍桌子“中国革命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的呐喊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受制于共产国际,缺乏独立自主地位,背后隐藏着说不尽的苦衷。
从内容看,争取巩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阶段,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三个阶段。之所以用“争取巩固”把这三个阶段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时的“争取”相区别,是因为这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局部的政权,有了自己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这些情况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历史观察,共产党所处的政治环境、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关键的是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这就为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领导的实现程度、领导的方式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时期,争取和巩固党领导的实践并存,经历了由争取到巩固的转变,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阶段,巩固领导权成为主要任务。我认为,用“争取和巩固”来概括这一时期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实现程度比较准确,巩固是这一时期党领导的主要特征。对争取和巩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的。理论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
一是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争取和巩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总结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经验及其惨痛的教训,中国共产党首先认识到在敌我力量强弱不平衡的条件下,要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要建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次是在理论上论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重要性。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必须更深刻地了解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领导权,单靠党的宣传鼓动是不能够的,必须使它的一切党员在实际行动中,在每日的斗争中,表现出他们是群众的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356页。周恩来在研究了大革命、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及其经验教训后,深入论述了敌人、队伍、司令官(即领导权)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以《论统一战线》为题的长篇重要发言,重点强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周恩来指出:“无产阶级比别的阶级先进,是应当领导别的阶级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司令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加强的台柱子。“所谓无产阶级领导,就是共产党领导。”*《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二是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争夺领导权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从党的先进性看,无产阶级有明显的优势,应当领导统一战线。“但无产阶级也不是天然的司令官,不是从农民一直到大资产阶级都公推你、公认你为司令官。”*《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如果认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天然的,不需要争取,肯定要犯错误吃大亏。正确的认识应该是,领导权必须要争,而且要用力量来争,因为和共产党争领导权的大有人在。“不但大资产阶级争,自由资产阶级也争,小资产阶级也争。他们总要照他们的思想来领导这个队伍。但是和我们争领导权最主要的力量,还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这个统治集团。所以在统一战线当中,互争领导权的主要是国共两党,大资产阶级就成为我们斗争的主要对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从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看,“在领导权的问题上,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小资产阶级,可以搞得很好,很亲密。对自由资产阶级,虽然他们闹独立性,但是还可以领导。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般地说,不能领导,只能在某个问题上、某个时期内领导。”*《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周恩来认为,在争取和巩固党的领导权问题上,我们党在历史上几个时期的成功,都是因为执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领导权问题的思想和路线。而“左”右倾都不懂得领导权,不懂得争取这个领导权的重要性,在领导权问题上栽跟头最厉害。右的是放弃领导权,‘左’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了‘无兵司令’、‘空军司令’。可以说右倾是把整个队伍送出去,‘左’倾是把整个队伍推出去。”*《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认识到统一战线内争夺领导权的必然性,就要坚决反对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及早做好准备,争取和巩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三是阐述了争取和巩固党领导的方式。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集中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争取和巩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一些思考。其分析之透彻、全面,至今仍发人深省。
第一,共产党要以自己的言论与行动,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共产党要坚决反对统一战线内一切动摇,妥协,投降与叛变的倾向,必须向人民群众表明反对任何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以自己的诚实态度赢得人们的信任,团结与组织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时,特别强调,对反日统一战线中的广大民众,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利益的要求。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这些合理要求,才能动员广大的群众走进抗日统一战线中去,才能做到持久抗日,才能够最后取得抗日的胜利。也只有如此,才能取得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第二,提出三个“不够”以告诫共产党员。首先,宣传党的主张,对于争取党的领导固然非常重要,但共产党要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领导权,单靠党的宣传鼓动是不够的,必须使每个党员在实际行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表现出他们是群众的领导者。其次,只知道如何在下层群众中间进行工作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如何同别的党派和下层群众有关系的上层领袖进行协商沟通,互相妥协让步,争取这些上层领袖中可能继续合作的分子。再次,党的领导权的取得,在工人阶级中的活动虽然很要紧,但单靠在工人阶级中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共产党员必须在农村中,兵士中,贫民中,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中,以至一切革命同盟者中,进行自己的活动,为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使他们相信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在反对“左”倾关门主义的同时,丝毫也不要放松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右倾机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压制群众为切身利益,牺牲农民夺取土地,工人兵士贫民改良待遇的要求,去适合一些同盟者的部分利益。如果不坚决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大革命时期主动放弃党的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在新的反抗日本侵略的大革命中,在部分的党部与党员中的复活,是可能的。毫无疑义,党应该向着这种右倾机会主义,作坚决的斗争。
第四,必须大量培养干部。要完成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各项任务,党需要成千上万有觉悟、有能力、群众拥护的干部,深入到抗日的最前线。党需要的干部,不是先把领导的才能都教好了才让他们去工作,而是让这些干部深入到艰苦的抗日斗争中去,让他们在斗争中去学习成长。党要团结全党,领导最广大群众走上民族革命的战争,没有很多的与很好的干部作纽带,是不能成功的。
以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巩固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探索。在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更加艰辛,贡献更加突出。
第一,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现代化程度高,综合实力远超中国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靠全国人民的团结,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达此目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着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一开始就指出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不到四年,差不多半壁山河,已经被日寇占领和侵袭了。告诫国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强烈呼吁,无论各党派间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瓦窑堡会议决议和毛泽东的报告,标志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帮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大大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1937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重申了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17日,中共派周恩来等同国民党谈判两党合作问题,表示愿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实现两党团结,共赴国难。9月22日,国民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反对分裂,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在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过程中,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一次非常值得关注的会议。其主要原因在于,此次会议成为抗战期间国民党对中共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国民党政府转向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就有了以后的三次反共高潮。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只是没有公开化而已。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使国共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会议一方面说,要联共抗日,一方面又决定实施“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国民党不愿意一个可以与国民党平行的共产党存在。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全面地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与中共争取下层民众的工作,防止中共势力的渗透并进行对民众的控制。国民党还严格控制中共的下层活动。先后出台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等文件。国民党加强了军委会对中共军队的控制。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争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烈,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击退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无论国民党怎样变着法子搞摩擦,无论国共两党的争斗如何激烈,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在共产党的斗争和坚持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数次处于险境,但终归没有破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胜利。
第三,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夺取领导权方面,不仅同国民党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且还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主张,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抗战期间,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但是,当时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仍然和大革命时期一样,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抗战的前途寄托在国民党身上。抗战期间,苏联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和人力援助,没有给中国共产党的八年抗战应有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内,共产国际相信的是王明。193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王明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共产党过去过分强调独立自主,没有采取“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工作方法是错误的。对抗日领导权,他认为不应该提谁领导谁,而是“共同负责、共同领导”。王明右倾错误,对党的实际工作造成了严重危害,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严重地妨碍了当时长江流域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
中共中央对于王明打着“国际路线”的旗号推行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斗争。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积极分子会上所作的报告说:“为了坚持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为了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必须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任何破裂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的主张是不许可的。‘左’倾关门主义仍然要防止。但是在同时,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斗争还在继续。为了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批评和制止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争取和巩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统一战线中有联合有斗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提法是错误的,不适合中国国情,要坚持党的独立性。经过六届六中全会,党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为实现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第四,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首先,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于1945年8月开始全面反攻。从8月11日到9月2日,收复县以上城市150座。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再次,延安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数不多也不是执政党,军队也很少,党中央地处偏远贫困的陕北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党不能成为抗日战争的领导者。由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能够以模范行为成为抗日民主运动的先锋军。虽然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全国政权,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能够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事实上履行了领导的职责,延安因此成为抗日民主革命的圣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抗战胜利后,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全国老百姓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就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历时22年;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时期,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阶段的统一战线;更是一个中国共产党迅速成长的时期,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共从幼年走上成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同各种错误倾向斗争并深刻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多方面展开达到成熟并不断发展。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理论逐渐成熟,实现党领导的条件、方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成为争取和巩固领导权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巩固和完善党领导的探索阶段,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现在。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特征非常突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重大转变,给党的领导理念、领导方式和方法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反映在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方面,主要是巩固和完善党的领导,重点是完善党的领导。在长达60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共完善对统一战线领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二是制度建设。
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统一战线工作。1950年3月21日,李维汉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作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讲话。他首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都进到统一战线中来了,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也过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及其所产生的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最集中并最完备地表现了统一战线的这种历史性的变化。现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开始转到一个新的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要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他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一部分,它贯彻到党所领导的工作的各个方面,统一战线所担负的重任表明,必须全党上下一致努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
自1950年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一直到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历次统战工作会议、党的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对党内存在的关门、迁就、敷衍等各种错误认识,进行了严肃批评。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
二是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这也是自1950年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到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一直特别强调的方面。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规定,把统一战线政策及其正确执行的原则,在党内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克服关门主义、迁就主义和敷衍主义倾向,使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思想从上而下切实贯彻到全党组织特别是全党干部中去。第二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规定,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有统战部的地方可以建立经常的统战工作汇报会,邀请各部委的党组参加。由统战委员会负责领导,统战部部长和副部长列席或参加党委会议和政府党组,统战干部参加协商委员会的工作。此后的历次统战工作会议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到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强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委领导而不是部门领导、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领导。
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做统战工作。建国以来,历届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坚持多次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机关。党中央、国务院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多次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广泛征求和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这为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统战工作树立了典范,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二是重视制度建设。1950年3月到2015年5月,中央先后召开了21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对各个时期的统战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丰富发展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有力指导了统一战线实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主要有《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等。这些文献,对党领导统一战线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都有了一套制度的规定,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逐步制度化。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避免了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政策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不断丰富。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深刻历史启示。首先,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特殊复杂国情决定的,国情的复杂导致了统一战线的复杂多变。要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和把握统一战线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要走向成熟,正确领导统一战线,也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党领导统一战线的一个主要启示。其次,要坚持反对左右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经历了由领导局部到领导全国的转变,由争取领导到巩固和完善领导的转变,两个转变真实地反映出党领导统一战线的艰辛。而最大的考验,就是不断遇到来自党内左右倾错误的干扰和破坏。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在反对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逐步实现的。再次,要不断巩固工农联盟。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工农联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工农联盟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发展离不开工农联盟的支持。最后,要有大思维。统一战线是解决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的问题,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实践证明,领导大统战需要有大的战略思维,包括统一战线大局观、大胸怀、大智慧,只有集中全党的智慧才能够领导好统一战线。□
(责任编辑:石洪斌)
2016-11-25
魏晓东,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编号:14AZZ004)。
D251
A
1007-9092(2017)01-009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