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仑
“一带一路”战略的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及张掖市的作用*
尹 仑
建设“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国际战略部署,而要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建立与沿线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区域的合作机制。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和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气候公约的谈判中既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又都是新兴经济体,同时也是排放大国,有着共同和接近的利益与立场。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本文认为中国应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的沟通和理解,率先建立“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和减排行动联盟。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张掖,应该发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探索向国家申请建立“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合作论坛和相关合作组织,把张掖这座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要塞,发展成为今天辐射“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中心,这也对张掖等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名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抓住契机、实现再次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张掖;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区域合作机制
历史上,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是影响古丝绸之路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诸如楼兰、尼雅等当年古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王国,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气候条件的变迁,如今都被掩盖在大漠之下。今天,生态环境危机与气候变化风险依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甚至是潜在的威胁因素。因此,生态文明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了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应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注重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议题,与沿线国家相关国家建立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因此,本文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对现有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进行回顾和述评,分析现有合作机制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建立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和新型合作机制。气候变化、“一带一路”都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和思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气候公约》,英文缩写UNFCCC),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上通过,192个国家批准了该条约。《气候公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CBDR),并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 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首次为39个发达国家规定了2012 年前减排目标。[1]《气候公约》和《议定书》成为了当前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国际政策框架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2]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公约》的谈判过程中持以下立场:首先,中国认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公约》缔约方国家应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率先采取减排措施,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较低,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中国呼吁发达国家按《气候公约》规定,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承诺,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第三,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国认为应该加强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同时建立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第四,中国认为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3]
中国认为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区域合作,任何区域性合作都应是对《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中国将本着这种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近年来,中国积极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南南合作,在清洁能源、农业抗旱技术、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森林可持续管理、粮食种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水土保持、气象信息服务等领域实施对外援助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2005年至2010年,中国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对亚洲、非洲、拉美、南太等地区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共115个,总投资约11.7亿元人民币。[4]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价值630亿美元的发展援助,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国家间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因此,中国已经通过提供多样式的解决方案和大规模投资来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可持续性的新型增长和合作模式。
当前,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逐渐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并产生了基于各自利益的重大分歧。中国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国际气候公约的谈判中既同属发展中国家阵营,又都是新兴经济体,同时也是排放大国,有着共同和接近的利益与立场。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以及如何在2020 年后形成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中国和“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相互加强在国际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的沟通和理解,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维护彼此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利益。
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内的印度已经在“基础四国”框架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同时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也在“中国与77国集团”框架下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规划,应该以上述合作框架为基础,逐步构建和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的合作机制。
2.1 中国与印度在“基础四国”框架下的合作机制
在《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印度制定了《印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印度强调将在《气候公约》的框架下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和前瞻性的姿态开展多边谈判,印度的目的是在《气候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与差异的能力”原则下,构建有效、合作和平等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印度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认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责任,并履行对公约的承诺。同时,无论是在减缓还是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发达国家都应该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支持,以及气候友好型的技术。[5]印度向《气候公约》提交了《印度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印度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资金、技术和能力的多种需求,因此需要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协助发展中国家。这一系列行动包括:1)资金援助,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推广新能源技术以减缓气候变化,而如果新能源技术的高成本成为了这一努力的障碍,那么工业化国家应该资助发展中国家在推广这些技术过程中所产生的增量成本;2)技术推广,在工业化国家尽快推广新能源技术;3)合作技术发展,即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合作开展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使用;4)知识共享,当前一些非经济因素阻碍着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因此应该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政策、方法和经验的分享,以克服这些阻碍;5)能力建设,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创新能力建设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与有效使用新能源技术以适应气候变化。[6]
2009年11月,面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议题,中国、印度、巴西与南非四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合作的机制,以协调和统一彼此在这次气候大会谈判中的基本立场,“基础四国”合作机制正式开始。①2009 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基础四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框架下进行,并就“单轨”与“双轨”等原则重申立场,随后“基础四国”联合迫使不正常的“丹麦文本”撤出了谈判程序,再次让发达国家看到了发展中国家“抱团反击”的中坚力量。在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基础四国”支持成立新的气候基金,以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短期承诺。2011年12月,“基础四国”进一步在德班气候大会期间共同发布一篇题为《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报告。
中国和印度在“基础四国”框架下的合作表明了在不同的全球议题上,不同国家会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重新“分化重组”成为新的国际利益集团。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合作可以为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间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的合作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2.2 中国与区域其他国家在“77国集团+中国”框架下的合作
“一带一路”区域诸如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伊朗、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属于“77国集团”。②在《气候公约》谈判中,这些国家从各自的国情与发展状况出发,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巴基斯坦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在真正的和有意义的先进技术转移、金融资源和实施能力建设等方面依然进展缓慢,如果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希望达到《气候公约》的目标,那么就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7]坦桑尼亚在《气候公约》谈判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种论坛,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中,坦桑尼亚曾经代表“77国集团+中国”的发言,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最终导致了议定书的签定。坦桑尼亚在积极履行《气候公约》国际义务的同时,希望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技术领域所受的限制及其需要,在教育、能力建设和公众意识提高方面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8]伊朗一直以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气候公约》的多边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任“77国集团+中国”组织主席期间,伊朗曾经努力促使各方在《气候公约》的正式国际谈判中达成共识。伊朗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着两方面的不利影响,首先是气候变化在降水与温度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高、水资源、农业与粮食安全、干旱、人类健康等领域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其次是发达国家采取减少碳排放量的应对措施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间接不利影响。尽管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没有减排承诺,但是工业发达国家仍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政策与措施以保持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潜在的影响。发展中国家需要进一步获取有效的清洁能源技术以降低能源消耗的强度,发达国家需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合作。[9]印度尼西亚认为应该加强《气候公约》多边国际谈判中的南南合作,特别是东南亚的区域性合作。这一合作的目标是在发展中国家间交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的信息,并评估现有的技术标准。南南合作将包括国际论坛和77国集团主要国家间的共同努力,以达到的经济和发展的目标,以及各自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发展中国家应该继续在气候变化科学、经济和政策等领域开展研究和发展的合作,通过南南合作开展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0]斯里兰卡在《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提出资金支持和技术转换的需求,希望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支持。[11]
在《气候公约》谈判开展的起始阶段,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成立了“77国集团+中国”的合作机制,其宗旨是在气候谈判中实现“多样性中谋求统一”。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中,“77国集团+中国”坚决反对丹麦提出的协议草案,认为这将对会议取得成功构成严重威胁。2013年11月,“77国集团和中国”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提出建立“损失和损害”国际机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灾难,这也是快速资金援助的一种建议,这个机制包括如何评估受灾国家面临的风险,提供应对更极端灾害的技术手段,重建环境和社区等等。
当前,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碳排放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为了继续巩固和加强中国与77国集团的共同的立场和利益,进一步在《气候公约》国际谈判中开展有效合作,中国应当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相关论坛和组织。
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印度、巴西、非洲国家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就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存在着分歧和争议,形成了对立的立场。但是,当前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背景下,为了打破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的僵局,各方政治势力正在洗牌和重组,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和联盟,并开展合纵连横的政治博弈,这给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机遇。
目前,应该考虑选择张掖等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发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举办“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逐步与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展开交流合作,并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介绍和宣传中国和沿线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的努力与成绩。
3.1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的基础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南依祁连山脉与青海相连,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和内蒙古接壤,黑河穿境而过,是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绿洲古城。今天,张掖发展成为了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城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一直以来,张掖十分重视当地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2009 年,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建设生态张掖”专题调研,形成了《建设生态张掖,推动科学发展》报告;2010 年12 月29 日,张掖市委、市政府颁布施行《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的意见》;2011 年9 月,张掖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林业局《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委托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甘肃省张掖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提出了张掖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建设的目标;2012 年4 月1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林业局发出通知,将张掖市整体列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2012年,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将张掖生态建设上升和融入了国家战略;2014年,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成;2016 年9月,张掖连续三届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
由于张掖位于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地区,贯穿境内的黑河源自于祁连山冰川与雪峰的融雪,因此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当前以及未来会对张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将起到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张掖在包括湿地治理、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也是应对地方气候变化、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的有效举措。因此,张掖应该积极仿效“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向国家申请建立举办“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逐步与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展开交流合作,并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张掖等城市和地区为案例,介绍和宣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的努力与成绩。
在上述背景下,张掖应该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规划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紧密结合起来,面向沿线国家,把张掖建设辐射“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中心。
3.2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的建立
在当前国际气候公约的谈判和博弈过程中,正在出现打破传统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界限的趋势,例如基础四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产生的“哥本哈根协议”,欧盟、小岛屿国家联盟和哥斯达黎加共同提出的“LCA”(长期合作行动)提案,都体现出了在气候议题谈判中部分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结盟和利益重组的策略。在这一趋势下,小岛国联盟、拉丁美洲、欧洲、东南亚和非洲等29个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会议之中组成了“CATAGENA”(卡他戛纳)非正式对话组,这一对话组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的在于促成气候变化公约谈判进程,并最终能够签署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公约。“CATAGENA”(卡他戛纳)非正式对话组的成立和运作最为值得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借鉴。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参与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将共同面临着两个领域的挑战:首先,中国、印度等一带一路国家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特别是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因此有必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环保产业,积极减排,以解决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和履约过程中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印度等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过压低资源、环境成本和价格取得的传统产业优势,而按照含碳量计算纳税后的产品将不再具备价格低廉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在上述趋势和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必要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磋商,并建立合作平台。具体而言,中国应当发起和举办“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为初步形成区域合作平台打下基础,最终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问题对话与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要就共同面对的气候变化挑战和问题展开有效和积极的讨论,采取减缓与适应的措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带来的风险与威胁。
3.3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的愿景
“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未来的愿景就是可以形成沿线国家的减排行动联盟。当前,世界各国在谈判会议上都做出了减排的承诺和国家减排行动的方案,但是由于在减排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利益冲突,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展缓慢,二氧化碳总减排量与应当减少的总量之间差距日益加大,这将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增高。
在这一威胁下,参加“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的沿线国家应当探讨自愿组成减排行动的区域联盟,以《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条约为依据,建立减排行动区域联盟,制定共同行动的纲领和准则,以集体的立场参与相关国际谈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督促发达国家尽快积极兑现其关于技术转移和资金转让的承诺,以在国际层面成立快速启动资金,并建立长期和可持续的气候履约基金。同时,沿线国家需要在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进行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
过去十几年来,“一带一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计划,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框架下提交了国家信息通报,针对各自国内的产业发展,制定了减排计划,颁布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同时,各国都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谈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不断的努力。未来,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张掖应该通过“一带一路”气候变化论坛,率先探索建立中国与沿线国家气候变化问题的交流平台,为形成“一带一路”国家减排行动的区域联盟奠定基础。这一联盟的形成,将促使“一带一路”各国通过对话和合作机制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形成共同的立场和政策,在相关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进行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在此基础上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和解决做出有效的贡献。
建立“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张掖论坛及其相关合作机制有着以下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中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具备侵略性和排他性,而是促进区域各国间的合作与发展,而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公约》的多边谈判作为全球和区域性的热点问题。“‘一带一路’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问题张掖合作组织”及其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成为中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2015年11月于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印度和南非更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但是,由于当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在国际谈判中往往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首要关注目标依然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发展所带来的包括气候在内的环境问题,以及日益加剧的生态脆弱性挑战和威胁,都迫使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不断重新反思和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问题。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方面,应当大力加强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协调和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第三,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间构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型区域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中国积极推进和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当以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对话和合作机制为契机和突破口,积极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共同构建“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国与国之间关系,扩大共同利益,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上的互信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合作机制,在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立场,从而相互维护彼此国家利益。
第四,对张掖等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名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再次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国际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张掖等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名城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与“生态文明”这两大发展契机,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宗教文化等领域的沟通和理解,传播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开展文化公共外交,积极构建文化交流的合作内容与机制,把张掖这座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要塞,发展成为今天辐射“一带一路”的生态文明中心。
注释:
①“基础四国”具体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国。其称呼来源于各国英文的首字母缩写,巴西(Brazil)、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中国(China)四国首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单词:BASIC(基础),也喻指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
② 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1963年在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问题时,75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当时称为"75国集团"。后来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自此称为77国集团,1979年成员国已增加到120个,但仍沿用了77国集团的名称。
[1]张渊媛,薛达元.气候公约的背景、履约进展、分歧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1-5.
[2]United Nations.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New York,9 May 1992.
[3]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Z].2007-06.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87.
[5]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India:India's 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Z].2008-06.
[6]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India:India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Z].2012-04.
[7]巴基斯坦环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Government of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Pakistan’s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Z].2003-11.
[8]坦桑尼亚副总统办公室.Vice President’s Office,the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Tanzania,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2003-03.
[9]伊朗环境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Government of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Iran’s Initial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Z].2003-03.
[10]印度尼西亚环境部.State Minister for the Environment,Republic of Indonesia:Indonesia Second National Communication on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Z].2010-11.
[11]斯里兰卡环境部.Minister of Environment,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Sri Lanka 2011 to 2016[Z].2010-11.
责任编辑:王凌宇
“One belt one road”is a maj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China,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trategy,China shoul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in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Belt and Road,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vention negotiations,China and lot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re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are both emerging economies,but also large emitters,with common and close interests and positions.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s among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the Belt and Road.To promote the China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take the lea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One belt one road”climate change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At the same time,Zhangye city should play its role a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Silk Road,take the lea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One belt one road”climate change(Zhangye) cooperation forum and the new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o develop Zhangye as the cent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new silk road.
one belt one road;Zhangye;climate change;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C912
:A
1674-4144(2017)-05-04(6)
尹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博士。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阶段成果(编号:2015HB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