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强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的当代价值
蓝 强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范畴;满足生态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需要;需要;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时,表达了生态需要的意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这表明在人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而实现的物质变换使人和自然相互作用成为“人-自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一切需要都离不开自然界。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界的一切需要的总和。这也就是说,生态需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生态需要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需要如对空气、水、阳光等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类向自然排放废物的需要。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满足并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才能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体系是丰富全面且不断发展的体系。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需要体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关于需要体系和劳动体系这些问题应当放在什么地方讨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知道。”[2]他还提道:“是发展各种劳动即各种生产的一个不断扩大和日益广泛的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的不断扩大和日益丰富的体系。”[3]在这里,马克思表达了这样一种重要思想,人的需要体系是与生产劳动同步发展的开放体系。他认为,“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量联结成一个自然体系”。[4]从以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是丰富全面并且随着生产实践不断发展的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中,体现了他们的生态需要的思想。人的生态需要具有生存需要属性、享受需要属性和发展需要属性的层次性特征。生态需要的生存需要是指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生态需要的享受需要是指自然使人的身心愉悦;生态需要的发展需要是指自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因此,生态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高级需要集合的统一体。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人们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需要不断提高,即生态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应把生态需要纳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中。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体系不断完善发展”思想。
综上所述,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体系是不断丰富全面发展的体系,因此,必须把生态需要纳入到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生态需要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是指人类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要,也包含人与自然关系,并且满足生态需要,在客观上要求生态文明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5]保证生态需要满足的制度安排,包含了各种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
生态需要的满足最终通过对生态产品的消费得到实现,而生态文明是一种满足社会对生态产品需要的能力,因此,生态需要的满足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程度的提升。
要保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协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体现了生态需要的思想,尤其是在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明确提到“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6]这实际上提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综上所述,生态需要从内容上、制度上、满足程度上和满足路径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因此,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范畴。
只有把生态需要作为推动生态文明的动力,只有把生态文明纳入到整个社会主义文明系统中,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
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有层次的。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将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沙尘暴、雾霾、泥石流等灾害多发,除了自然条件本身发生变化之外,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也是原因之一。灾害的发生是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忽视了自身的生态需要,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大量破坏自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离开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陷入困境甚至难以为继。这样,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时候不能超过自然的承载能力,同时向自然排放废料的时候不能超过自然的自净能力,这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满足生态需要与建设生态文明是相互推进的过程。人类越渴望得到生态需要的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就越全面,人类就越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越全面,人类的生态需要就越能得到满足。因此,满足生态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动力。这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就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把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三个原动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完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矛盾解决的状态。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同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8]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需要的满足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9]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推动人的生产的全面性,从而推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类首先是依赖自然而生活的,同时又要受限于自然。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出满足自身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生态产品。人的需要是多种要素的统一,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三是生态需要。在过去,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缺乏,所以人们只重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只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要生产出符合人类本性的多样化的生态产品来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需要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说,生态需要是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范畴。从实践上来说,满足生态需要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这启示我们,应大力建设关系到民生福祉的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步。
[1][7][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189.1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0.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5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2.
[5][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0.
[10]新华社.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1).
(责任编辑 胡爱敏)
蓝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校聘副教授,博士(邮政编码 510053)
A811
A
1672-6359(2017)04-0028-03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2017年度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XYYB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