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2017-01-25 07:34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

宋 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宋 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企业数量少、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足。“十三五”时期,虽然一系列有利因素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战略性机遇,但是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形势下,河南省应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创新、高端项目布局及传统产业升级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形势;对策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旧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又是新的增长点,对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尽管近年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亟待发展壮大,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力加速转换,解决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等突出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刻不容缓。当前,河南省需要认清形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推动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

河南省于2012年出台的《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在规划的指引及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引领未来发展的作用逐步体现,但整体规模还较小、企业数量较少、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区域发展还不平衡[1]。

1.初步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河南省各地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以创新为驱动、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发展特色,诸多领域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如郑州、洛阳等地的信息技术,郑州、新乡等地的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乡的血液制品,洛阳、鹤壁、三门峡等地的新型合金材料,许昌的智能电网装备,南阳的生物能源等。河南省依托郑州、洛阳、安阳、新乡、南阳、商丘等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多晶硅、太阳能光伏产品、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生物能源和超硬材料生产基地,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然而,河南省的新兴产业规模仍相对较小。以近年来增长较为迅速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经初步核算,2016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5.4%,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及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增速,但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4.0%,这一比重不仅与国内发达地区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差较大,而且与中西部地区如湖北、重庆、四川、湖南等地也有一定差距。

2.大企业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显现。河南省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省内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加紧布局新兴产业项目,如郑州的富士康、宇通客车、河南华晶,新乡的华兰生物,洛阳的中信重工、中硅高科,许昌的许继电气、森源电气、黄河集团,南阳的宛西制药、天冠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如尚德、协鑫光伏、保绿新能源、广济药业等也纷纷落户河南省,这些大企业与龙头企业,因具备技术、人才、资源、管理等优势,深刻影响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并成为带动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富士康落户郑州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全省智能手机产量破亿[2],郑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同时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漯河、鹤壁为两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带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尽管如此,规模以上企业总体数量仍然较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是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一大“短板”。2016年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按照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标准进行测算,河南2015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2408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1%。

3.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产业集聚作为河南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载体,各地高新区、产业集聚区通过积极扶持、大力引进、加强建设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当前,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于各地高新区及产业集聚区内,如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于洛阳工业产业聚集区、洛阳市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洛阳工业产业集聚区、中原电气谷核心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长垣县产业集聚区、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等地;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乡市新东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阳光电产业集聚区等地。尽管全省各地集聚发展态势显现,但在布局上却存在明显的趋同性。以装备制造业为例,省级产业集聚区中有一半以上将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重复投资、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同样,在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亦存在重复建设、低质同构现象,导致相关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难以实现,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4.新兴产业区域布局不均衡。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日益显现。在全省18个地市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分布于郑州、洛阳、许昌等地,《2015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这三个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计949家,占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的39.4%。尤其是郑州、许昌,集聚了大量的新兴产业资源,两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6.9%、15.3%,居全省前两位,占有全省52.2%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其次,新乡,安阳、南阳、平顶山、焦作等地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也集聚了一批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商丘、三门峡、驻马店、鹤壁、漯河、济源、濮阳、信阳等地则起步较晚,目前集中了小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而周口、开封相关企业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较为滞后。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较大突破,“十二五”末期,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已超过传统高耗能产业,引领了郑州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的格局。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形势更加紧迫,各项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就河南省而言,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日益凸显。第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形势更明朗。从当前形势来看,多因素导致工业内部各行业运行在未来一个时期仍将延续“分化”态势。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产业在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增速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纺织、电子、轻工等出口导向型产业竞争力也将不断弱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仍然能够维持较高速度增长,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新动力的作用愈加凸显,一些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或有望获得重大技术突破、有利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国务院于2016年12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同时,着眼于未来5到10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调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提出要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根据这一规划,“十三五”时期还将出台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具体措施。第二,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发展环境更优化。在2016年初正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中,河南省明确提出未来10年全省制造业将聚焦于四大领域12个重点产业(其中9个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规划了河南省制造业前景:2020年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大省,迈入全国制造强省行列。向制造业强省迈进,不仅在于制造业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在于政府的强力推进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河南省谋划成立制造强省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绿皮书、研究制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发布了《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3]。此外,在实践中还将围绕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实施技改提升工程、加快集群引进和培育、推进智能制造、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深化企业服务等工作重点,制定出台更加详细的行动方案和政策举措,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随着政策体系的进一步细化落地,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将更加完善,发展环境将更为优化,产业发展有望进入全面深入推进期。第三,延续快速发展态势,发展路线更清晰。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关键技术的突破,战略新兴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重要内容,明确“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将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先进机器人、储能和动力电池等千亿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物联网、基因检测、智能微电网、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页岩气等先导性产业领域。2017年伊始,《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将重点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六大领域,着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等六大工程。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确定既契合国家层面相应规划的精神,又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及目前产业发展趋势,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适时调整,体现了地方特色;有助于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及时明确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深化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与动向的研究,进一步明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第四,全方位开放格局展现,发展条件更有利。近年来,河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快速发展、郑州综合保税区和一批功能性口岸的建成和投入使用、郑欧班列运营水平的领先以及大通关机制的不断完善等推动着河南对外开放高地的崛起。伴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全省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区位及交通枢纽的优势、物流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扭转了河南省区域边缘、内陆落后的发展局面,为省内外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下一步,河南省还将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和领军企业,进一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十三五”时期,随着郑州逐步成为国内重点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河南省以郑州市为中心的高铁交通圈、高速公路交通圈以及航空交通圈不断完善,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与空间将更加广阔。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第一,技术创新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技术引进,企业的关注点主要在如何才能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企业的创新能力滞后[4]。在河南省,作为创新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也制约了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仅为14.42%(安徽省35.29%、湖南省17.7%),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数量仅为24家(湖北省45家、山东省56家),全省缺乏大型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技术进步和自主研发方面的弱势进一步导致某些产业领域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一些产业尚集中于产业链的制造端,关键零部件也因不掌握工艺技术仍依赖进口,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低端环节的产能优势上。第二,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由于短期内新兴产业发展前景的不明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和生源,甚至一些学科和专业还处于缺失状态。同时,河南省的职业教育也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新兴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大量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高精尖端的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等更是严重不足,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仅84人,占全国的1.75%。又由于东南沿海省份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起步早、投资力度大,优惠政策多,河南省不仅面临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甚至存在引进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也面临流失的风险。第三,资本供给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格外突出。新兴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多具有轻资产、风险高等特点,由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难以抵押担保,企业又缺乏获得贷款的抵押品,金融机构对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普遍存在限制性放贷。此外,河南省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各类科技性金融机构多为空白,资本市场发育滞后,与国内很多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财政投入看,2015年河南省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投入为435亿元,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3.1%,投资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投资同样有限。第四,政策保障不足。“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各级政府部门始终积极参与并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政策并未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一些政策举措缺乏系统性思考,导致具体实践与方向、目标的呼应程度不够[5]。尤其是近几年,各级政府为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了名目繁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但这些补贴和优惠往往并没有真正用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支持的仍然是传统的制造环节,结果既没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环节的高端化,更没有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却造成了制造环节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三、新形势下加快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孕育和发展在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地位以及引领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河南省应立足眼前谋长远,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采取相关政策及措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

1.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快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提升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的科学性,鼓励相关智库立足全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科学进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未来预测。要立足长远,做好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十三五”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协调配合,以及区域整体规划与产业、行业等具体规划的衔接,在战略思想统一、重大方针一致、重点方向互补的条件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重视跟踪产业发展,适时调整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监管体制,尤其在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背景下,对那些滞后的、可能对新兴产业运营模式创新带来阻力的制度、规定等进行适当的清理。要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打造一批高端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创建一批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支撑新兴产业需求的政府采购制度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政策等。

2.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进一步整合、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要素,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6]。基于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效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发,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创新财政支持基础研发的方式,分别制定符合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特点的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尝试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基金”,支持在城市新区和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内创建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业园)。同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引导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在省内建设培训基地。尽快打造“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三位一体的金融支撑体系,政府引导多渠道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机构信贷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社会中介方面则重点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机制,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改革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重点围绕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新增一批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3.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为目标布局高端新兴产业项目。要综合考虑产业基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加快谋划布局一批重大高端产业项目。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以《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尽快谋划启动一批真正符合区域比较优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和重大高端项目进行培育,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对省内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给予超常规支持,力争在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重大产业突破,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带动行业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认定工作,大力推进省级新项目储备库建设,通过对各地工业新领域进行摸底排查,掌握一批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工业新型项目及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项目、新兴技术项目,上升到省级技术储备的高度,组建项目库,跟踪具体项目进展,从战略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以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抓好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对各地重点引进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国500强大型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在河南省设立国际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区域性总部,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上下功夫。

4.以推进新型制造模式引领传统制造业全面改造升级。要深刻把握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积极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加快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全面推进制造方式的互联网化,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推进企业做好互联网化发展的技术准备、组织管理准备等,实现关键管控软件一体化规划设计及全覆盖应用;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推进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加快推动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智能化系统的推广与普及。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重点支持省内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向研发和品牌等高端环节延伸,由单纯卖产品以及简单的附加服务转变为以产品为载体覆盖售前、售中、售后全生命周期的整套解决方案的提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迈进。

[1]宋歌.优化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4).

[2]侯梦菲.去年河南超百亿级工业企业达到43家[N].河南日报,2016-05-27(02).

[3]陈辉.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N].河南日报,2016-11-30(06).

[4]张于喆等.我国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走向[J].证券导刊,2016,(27).

[5]郭旭红,李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人民日报,2015-12-31(07).

[6]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3).

F127

A

1671-6701(2017)05-0084-05

2017-06-16

201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BJJ032)、2017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经费项目(编号:17E06)阶段性成果

宋 歌(1980— ),女,河南南阳人,硕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游玉华]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