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学科化刍议

2017-01-25 09:52郑吉峰
治理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学化从严治党学科

□郑吉峰

党建学科化刍议

□郑吉峰

全党已经踏上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党的建设研究服务于党的建设,党建学科化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党建学科化的实现面临着学科建设要素、学科建设实践、学科建设外部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党建学科化的实现,应遵循基本的学科建设规律,实现党建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的科学化、中国化与世界化的有机统一。

党建学科;党的建设;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关乎国家未来。党建学科作为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的一门学问,它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以服务于执政党建设为基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采取管党治党的新举措,党的建设逐步踏上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前进,铸就了党的建设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党的建设研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也必将有助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党建学科以党的建设研究为核心,党建学作为以执政党为研究对象、服务于执政党建设的学科,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党建学的学科建设,实现党建学科化。

当前学界对于党建学科化的研究,从研究数量上来看,截止2017年1月,以“党建学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作模糊检索,从1986年到2016年,年均发文量不足三篇。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党建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的发展对党的建设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我们避免方向上的偏差和建设中的失误。①韩强:《关于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也有学者指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党建学科化,党建学科化有助于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②齐卫平:《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建学科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2)党建学科的学科定位。有学者就认为党建学科是党校教育研究的主业主课③郑乐干:《党建学科的优势和主课地位》,《唯实》,1994年第11期。。也有学者认为党建学科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党建学科就是指研究政党产生、发展、运作规律的科学;狭义的党建学科就是指研究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运行规律的科学。④赖宏:《关于党建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3期(3)党建学科的学科划分。有学者就认为,在学科门类的划分上,不应再将党建置于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之下,而应当成立专门的党建学科。①赖宏:《关于党建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3期。要赋予中共党建以独立的学科地位。②韩强:《关于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目前党建学科的学科划分与党建研究的作用地位极不相称,也妨碍了党建学科的创新发展。③徐仲韬:《努力提高党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4)从实践上来看,党建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不足;交叉学科的研究不够,尤其与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人员与研究经费的保障力度不够;研究内容僵化,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④徐仲韬:《努力提高党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江汉论坛》,2010年第7期。总的来看,当前学界对于党建学科建设本身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而基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与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不断加强对于党建学科自身发展的探索,不断加强党建学科化的探索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党建学科化的使命责任:助力于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逐步认识到了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早在1933年,李维汉便在当时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设了党的建设课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中央党校设立了党建教研室。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建设教育逐步开始恢复,当时确立的学科名称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1982年中央党校开设了党的建设理论班,并开始招收党的建设学科的研究生。⑤周逸:《关于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党建研究》,1992年第5期。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了首次学科专业目录的制定,在此次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名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名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随后在学科设置上,一直采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这一学科名称,并且从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自“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建立之后,各级党校、社科院和高校逐步开设了党的建设相关课程,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培养等方面逐步走上正轨。总的来看,自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党的建设研究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党史党建学科得以创立,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党史党建的学科体系。关于党建学科化的问题,学界早有探讨。韩强认为“党建学科的发展对党的建设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应赋予中共党建以独立的学科地位。”⑥韩强:《关于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齐卫平认为:“党建学科化有助于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虽然党的建设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但长期以来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党的建设研究具有自身的关注对象、学术范畴、研究框架、基本方法和理论基础,设立党建学科具有必要性。”⑦齐卫平:《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建学科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将党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设置已然成为学界的一种重要呼声、一种重要共识。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学科的设立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争论集中在党建学在学科名称设置上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核心观点就是学科目录中应将党史与党建分开,即将“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改变为“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两个专业,即党史学科与党建学科。时至今天,党建学科作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运行、建设规律的学科,其已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党的建设研究愈加重要,党的建设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实现党建学科化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时代命题。自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提出之后,党的建设科学化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学术界由此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总的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临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如何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自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国家实际与党的自身状况一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诸多方面的新要求。如何在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此来应对复杂的局面,已经成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通过党的自身建设,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与制度建设统一起来,“五位一体”服务于党的建设。三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党的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以此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水平。四是通过世界上不同执政党的比较研究,借鉴不同的先进经验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当前,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依然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依然存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执政党面对“四大考验”、消除“四大危险”的现实需要。党的执政是由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是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选择不等于现在选择,现在选择不等于永远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自身发展所需,更是时代所需,是巩固党的执政安全,实现长期执政所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秉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党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一是深刻认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提高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二是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二者同等发力,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刚柔相济,形成合力。三是将从严治党上升到党要管党的战略高度,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四是将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做到从严从实。以从严治党为核心的党的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逐步踏上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从党的建设科学化到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和扩展。

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新征程,第一,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系统性。全面从严治党涉及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从严治党也关涉到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全面从严治党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长期性。全面从严治党不是一阵风、不是一阵子,而是四季风、一项长期的行动,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第三,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面性,不仅要管党员干部,更要管住党员的身边人,要求没有天窗、没有暗门、没有灯下黑、没有遗漏点。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需要在理论层面对于党的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理论解答,需要从理论层面对党的建设进行指引,更需要将管党治党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将其转化为党的建设的宝贵财富。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中,管党治党更加从严,就意味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现,本身就意味着党建学科化,将党建作为一门学科来认识、看待和建设。党建学科化的意义在于,将党的建设作为一门专业独立的学科来建设,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教材安排等方面进行专门设置,必将推动党建研究更上一层楼。一是提高党建研究的理论性。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提高党建的理论性。通过理论研究,适时地对党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二是提高党建研究的前瞻性。党的建设研究服务于党的建设本身,党建学科化建设有必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增强党建研究的前瞻性。三是提高党建研究的针对性。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干部管理、党员教育等等,问题多而复杂,必须提高党建研究的针对性,为具体的制度设计、党内治理提供政策建议。党建学科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逻辑关系在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进一步推动和实现要求加强党建研究和党建人才的培养,实现党建学科化,而党建学科化将助力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二、党建学科化面临的挑战:研究与实践中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科建设要素的层面,二学科建设实践的层面,三学科建设的外部条件层面。党建学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党建学科化的实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学科建设要素的层面来看,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学科自身定位不够清晰。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党史党建是归并到一起的,统称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属于法学门类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一方面,对于当前党史党建学科的划分尚且存在争论,其基本观点有:将中共党史作为历史学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将党的建设作为政治学的一级学科,或者说是将党史党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①丁俊萍:《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之断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6期。另一方面,党史与党建始终是划分在一起的,统称为党史党建,党建学科没有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2)学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政党研究,早已走向科学化、实证化,而中国的党建研究基本上采用的仍旧是传统的演绎归纳法、经验研究法等等。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是固步自封,缺少开拓创新,缺乏对于党建论题的动态分析。(3)学科研究视域比较狭窄。党建工作纷繁复杂,党建研究不仅仅涉及到执政党自身,还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党建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共产党,但是绝不能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当前,党建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都是“自说自话”,跨学科研究不够。(4)研究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是万事开展的基础。当前,党建研究的人员很多,许多党委部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都有着大量的从事党建工作和党建工作研究的人,研究成果不少,发表文章的也不少。但是,党建研究的专业化人才不多,科班出身的更少。从事党建研究的主要是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专业的学生,并且人数很少。(5)理论与实践之间匹配不够。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则起到了检验理论的作用。党建研究的理论应用不够,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热衷于开展“又红又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联系不够密切;第二种是热衷于开展“实用化”的实践研究,过多地关注于应用领域,重经验总结、好提解决对策,缺乏理论性。两种倾向的存在,导致现实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两分化、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6)体制情结比较严重。所谓体制,严格意义上来看,应当是个中性词,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党建研究的性质,决定了研究本身是为执政党服务的。在研究话语与研究内容上,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缺乏跳出原有窠臼的勇气和能力,主动或被动的强烈体制情结,局限了研究工作的成效,使得研究工作本身,跟着党的文件、报告走。许多研究局限于对党的理论、政策、举措,党的报告、文件进行解读式、宣传式、口号式、论证式的研究,美其名曰学术研究,实际上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更难以深入研究党的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有效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现实问题。(7)研究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多,党建研究的门槛较低,导致党建研究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都可以研究,谁都能来说上两句,每年在各类报纸、杂志、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党建工作的应景式的、宣传性的文章不少,重复性劳动亦不少。许多研究聚焦在应然层面,热衷于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学术性不强、理论性不强,学科贡献学术贡献不大。第二,学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不足。(1)学科意识与办学理念陈旧。学科意识和办学理念对于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从党建专业的教学来看,学科意识不强,办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然采取的是学文件、学讲话的层面,以培养各级党务工作者或政府公务员为基本定位。对于学科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不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2)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清晰。党建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是向实践型的方向发展,培养专门的党务工作者。二是向理论层次发展,培养专业的党建研究人才。但是,当前除党校与一些高校设有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硕士点,可以培养硕士人才之外,党史党建的硕士点很少。党建专业的博士点则只有中央党校拥有。在人才培养上依然是“严进宽出”,重外延式发展,对内涵式发展重视不够。(3)课程和教材设置不够合理。专门的党建教材不多,主要有范平主编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教程》、吴美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在教材上主要是采用了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有大量的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材单一,课程单一,特色不鲜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缺乏。第三,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1)学科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高素质的教师是学科建设的必备条件,党建学科队伍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当前,党建学科的专业教师,除了最新的极少数老师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专业对口之外,大部分老师均是从马克思主义专业转过去的,甚至有少部分人是学习中文,外语专业的。复杂的学科背景,缺乏深厚的学科功底,影响了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2)学科队伍的结构有待完善。良好的学科队伍结构,是学科发展的后续动力。从当前的党建研究队伍来看,老一辈的学科带头人多,青年老师多,但是居于中间梯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却偏少,由此造成学术梯队的断层和青黄不接。并且从总体水平来看,学术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所占比重依然偏低。(3)学术团队的建设有待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依托。学术研究中“单兵作战”的多,“协同作战”的少,依然停留在个人小作坊式的学术生产之上。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没有形成学术团体和学术合力,制约了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从学科建设实践的层面来看,主要是学科建设中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比较突出。少数学科点大量地招收各类学生,但是学生的培养却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申请项目,不断获取新的硕士点、博士点,获取资金,学科上的硕士点越来越多,学术荣誉越来越多,办公场地越来越大,办公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实际上,在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却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青年老师的生活亟待改善。在学科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老师的激励不够,处于一个典型的摊大饼式的学科发展状态。

从学科建设的外部条件来看,主要挑战包括:第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已然进入大数据时代。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发展的先机。快速变化的世情国情,使得不同的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走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总的来看,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求执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要求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研究。第二,党的建设实践带来的新要求。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行动,只能越来越严。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思路新举措,全面从严治党踏上新征程,这就对党的建设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方面必须能够对党的政策、制度进行理论回答和现实阐释,另一方面则必须尽力走到党的建设的前列,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避免“慢半拍”的窘境。第三,其它学科发展带来的挑战。党的建设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依然处在一个粗放型的发展研究阶段,各类研究人员、研究机构众多,研究成果层次水平参差不齐。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开始逐步涉及到党建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早已走入了精细化的研究阶段,由此也就对党的建设研究带来了极大挑战,要求党的建设研究能够上档次、上质量、提水平。

三、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实现:科学化中国化世界化的统一

党建学科化的实现,应遵循基本的学科建设规律,一方面要跳出“老党建”研究的窠臼,改变传统的学领导人讲话、学文件、诠释党的政策的研究模式,使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等走向科学化。另一方面要跳出“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化思维,着力开展学科对话,借鉴其它学科、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要实现“跳出中国看中国”,从世界范围看待中国的党建研究,从宏观角度探索中国党建学研究的世界意义,实现党建学科化建设中的科学化、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统一。

科学化是实现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基本使命。一是学科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方法论的成熟是学科研究成熟的基本标志。党建研究科学化,首先是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强化党建学科的学科方法训练,充分吸收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国家在政党研究领域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党建研究的方法创新,将定量研究、案例研究法等等运用到党建研究之中。重点提倡和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定量研究方法,着重推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二是学科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实现,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队伍作为依托。要采取校外引进加自身培养的方式,合理地培养学术接班人。充分发挥老一辈“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学术骨干和学术新人。积极改善和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研究待遇与生活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畅通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上升渠道,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引导学术骨干开展对外交流,培养学科人才。三是学科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前提。学科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对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厘定。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得不到统一,那将极大地降低党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程度。党建学科是着重研究党的建设规律的学科,是以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学科体系建设,党建学科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学术范畴、基本方法,必须予以明确和完善。四是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学科人才培养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基本标志,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当前在党建人才培养上依然采用的是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硕士培养阶段专门开设党建专业的很少,主要集中于各级党校和少数高校;而专门的党建博士的培养,只有中央党校一家,除此“别无分店”。因此,需要适当增加党建专业博士点。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编写等方面着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五是学科基地建设的科学化。学科基地是学科发展的平台和依托。党建学科的学科基地,主要是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学科成立的政党研究中心、比较政治研究中心等学科基地,以及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相关学科基地。真正的党建学科的学科基地太少,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提高学科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升研究的层次,产出有影响力的学科成果,打造知名的学科品牌。

中国化是实现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基本立场。党建学科的基本定位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党建学科建设的基本属性、基本范畴、基本研究内容等等必须立足于中国。当前,正处于世界发展大潮流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发展的中国,正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机遇。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亟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立足于中国、着眼于中国、服务于中国,是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基本立场。一是立足于中国。党建研究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因此,党建学科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一方面主要是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中国学科建设的基本实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学科建设的经验,而要独立自主地探索属于自已的学科建设之路。另一方面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调学术研究的学术性,又强调学术研究的应用性,避免“自说自话”“绝对正确的政治话”的产生。同时,应当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科学总结,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二是着眼于中国。在研究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围绕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执政活动来开展,着力于解决党的建设与执政活动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从理论层面,对党的建设、党的执政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监督、执政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从实际层面,对党员教育、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等党的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三是服务于中国。党建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党建学科化建设的中国化,服务于中国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学术研究有着自身的现实指向和现实土壤,服务于中国就是要扎根于中国土壤,在中国广阔的社会发展、政治发展中去发现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做直面中国现实的研究,做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研究。

世界化是实现党建学科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党的建设研究是中国的,但是党建学科化的实现需要有世界思维。一是在学科发展上要有世界眼光。吸收借鉴不同学科,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政治学、经济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着重强化方法训练,重点将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党的建设研究中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高校在相关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经验。通过聘请国外学者,安排访问学者,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将国外学者吸引到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去。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学生交换项目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在学科定位上要有世界情怀。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①高全喜、姚中秋等:《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开放时代》,2013年2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思想领域的影响力却不如经济领域的成绩。中国的学术研究,不能够局限于中国,而应当有世界情怀,着力做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发展成就与中国模式被认为具有世界意义,即提供了不同于美国道路的另外一种发展道路、制度的选择。在中国“党建国家”“以党建国”的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发展背景之下,党的建设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另一种制度选择的开辟意义重大。党的建设研究,不能局限于服务于党的建设、服务于中国自身,而应当有“为世界提供新的制度选择”的情怀和抱负。三是学术研究上要有世界视野。党的建设学术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同时也要走出中国,不局限于中国,要具备世界视野。一方面,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政治发展,看待党的建设,认识党建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中国看世界,充分认识世界上其它国家执政党建设上的经验,吸取世界上其它国家在执政党建设中的教训。对于西方国家在执政党建设中的新思路、新经验、新举措、新方法、新模式要虚心学习,充分借鉴,指导党的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中国党的建设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应当积极向世界推介,勇于走出去,形成影响。□

(责任编辑:石洪斌)

D261

A

1007-9092(2017)05-0063-007

2017-02-23

郑吉峰,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研究”(编号:10AZZ0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化从严治党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以党建调度为抓手 提升国企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园林工程植物科学化养护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