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逻辑理路

2017-01-25 09:52陶利江
治理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民众价值观

□陶利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逻辑理路

□陶利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推动力,才能彰显其价值和意义。从理论逻辑上看,日常生活是人以及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原点和根基、构建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从现实逻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帮助个体树立科学价值观和培育理性思维的关键举措以及推动日常生活向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实践逻辑上看,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可以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传播路径、采用契合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方式以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等三个层面着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根本、最崇高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列宁也曾说过,“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做已达到的成就”。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5页。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深入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论逻辑

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存在深刻的内在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日常生活而又高于日常生活,构建美好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一)日常生活是人以及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日常生活解决的是个体生存和再生产问题,包括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以及日常观念活动等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杂谈闲聊、日常思维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地位,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作了阐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日常生活领域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历史领域。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以往历史观把日常生活排除在理论的视域之外,揭示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他们指出:“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第二,日常生活是全部人类历史以及实现人自身解放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吃喝住穿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述凸显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第三,日常生活是社会结构和国家产生的基础。社会结构和国家指的是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属于非日常生活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第四,日常生活是科学、艺术、政治等建构的基础。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总结和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时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赫勒以及列斐伏尔等从不同视角或对传统、或对现代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但是他们并没有否定日常生活,相反,他们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本质是对日常生活基础地位的凸显和强调。卢卡奇指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是第一性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⑥(匈)格奥尔格·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赫勒把日常生活定义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⑦(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同时指出,“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生产,而没有自我再生产,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⑧(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恒常存在,并充满价值、礼仪习俗和传说”,⑨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他还指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改造,“让生活变成一件艺术品”。⑩陈学明,吴松,远东:《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都高度肯定了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

(二)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原点和根基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价值关系以及价值标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表达的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意义、是非、好坏以及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本身,不能离开实践活动去理解社会存在。因此,对价值观形成根源的理解应该上升到实践层面,“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一个人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归根结底要看经历着怎样的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是个体生存的基本实践场域,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意义,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根基。诚然,个体价值观的塑造还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非日常生活因素的影响,但是日常生活的根基地位不容否定。丰富多元、层次不一的个体价值观与面向全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有一定差距,需要精神领域的工作者们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古今中外诸多价值观念的精华,是凝聚全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丰富多元的个体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原点和根基,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日常生活而又高于日常生活。

(三)构建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

日常生活是人类社会变革的落脚点和归宿,追求美好幸福的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广大工人阶级生活在极端贫困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工人阶级日常生活惨景进行了深刻揭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写道:“他们不仅呼吸街上的污浊空气,还被成打地塞在一间屋子里,他们在夜间呼吸的那种空气完全可以使人窒息。给他们住的是潮湿的房屋,不是下面冒水的地下室,就是上面漏雨的阁楼。为他们建造的房子不能使恶浊的空气流通出去。给他们穿的衣服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的。给他们吃的食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411页。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也引用了大量权威资料对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惨景进行了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日常生活惨状是由于资产阶级无情剥削、压迫和奴役造成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在追求日常生活需要的劳动过程中,其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方式,而是扭曲自我人性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异化正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鲜明体现。对于如何克服异化,马克思认为克服异化的现实途径是消灭私有制,在于组织共产主义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并对未来社会美好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设想。应该说,摆脱贫困和压迫,使广大无产阶级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常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以价值形态表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承诺,所倡导的是日常生活的理想图景,所回答的是日常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求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其价值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反映了民众对国家发展的期待,国家的强盛必将推动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以及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民众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诉求,这样的发展环境也是日常生活中民众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现实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这些价值目标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道德依据和行为准则,人们的普遍践行将有利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现实诉求。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帮助个体树立科学价值观和培育理性思维以及推动日常生活现代转型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和关照。

(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滥觞之地,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和分化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渗透愈演愈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文化的交汇、碰撞和冲突日益扩大和激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对我国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哲学等非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外,其意识形态渗透的触角也深入到我国的日常生活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将其意识形态嵌入到输华的文化产品中,如书刊、杂志、影视作品以及营销广告等,使我国民众在日常消费、日常休闲中不自觉地接受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另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力量,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电子邮件等载体对我国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宣扬西方的政治制度,如“西式民主”、“三权分立”等,并且任意扩散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观点和社会思潮,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日常生活领域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众已有认知和价值判断,导致人们信仰迷失和价值观混乱。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去意识形态”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过时论”盛行。日常生活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仍然占有较大市场,在一些人看来,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不适用于当今中国实际,难以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已经过时,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其二,“洗脑说教论”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人的消费欲望膨胀,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完全被物质欲望所占据,意识形态完全消解在他们的物质私欲中,他们认为党和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仅仅是洗脑说教的工具,对社会发展毫无价值和意义,提出社会发展应该摆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繁荣和昌盛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帮助民众认清西方价值观念的实质,廓清民众在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坚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

(二)帮助个体树立科学价值观和培育理性思维的关键举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既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同时也契合民众自身需要,现实日常生活个体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尤其是个体科学价值观塑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一,日常生活领域“三俗”泛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加快。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但是,伴随着世俗化进程产生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三俗”,即低俗、庸俗和媚俗。低俗是指低级恶俗、毫无优点甚至是不健康;庸俗指平庸鄙俗、琐碎乏味;媚俗指随波逐流、迁就迎合。“三俗”之风在日常生活中泛滥,主要表现为:恶意诋毁、谩骂党和政府及领导人、扩大或编造群体性事件、恶意传播他人隐私、宣扬血腥暴力、恶搞及丑化英雄人物、炫富追富、宣扬骄奢淫逸、戏说历史事件以及无原则改变传统经典文化等。日常生活领域“三俗”之风泛滥导致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盛行,这严重影响民众科学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正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真正体现了群众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一致性。日常生活领域民众科学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了帮助民众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融入。其二,个体理性思维培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格尼斯·赫勒对日常生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即:“实用主义”、①(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可能性”、②(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模仿”、③(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类比”、④(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过分一般化”、⑤(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88页。“单一性实例的粗略处理”,⑥(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在这里,赫勒主要是针对传统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描述。我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图式异常强大和顽固。当下,我国民众日常生活仍受到传统日常生活活动图式的影响,日常思维呈现出明显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民众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表现出偏重感性,其理性思维缺乏。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正确研判都需要理性思维,具体理性的思维即辩证的思维,是从对立统一以及运动变化中来思考事物的。仅仅依据感性或者直观,而没有对客观事物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和把握,是不可能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理性思辨能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法治是有着重要区别的,在中西对比中能够清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鲜明的理性思维和理性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能够为个体理性思维培育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三)推动日常生活向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

现如今,我国民众日常生活正处于由传统日常生活向现代日常生活转型的历史阶段。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往往把视线和注意力放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非日常生活领域,对日常生活的变革缺乏足够的关注。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日常生活的现代转型,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入。第一,塑造现代主体的需要。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需要塑造现代主体,现代主体即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指的是人自身的文明化,就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根本意义,诚如著名现代化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说,“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⑦(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融入能够帮助个体树立现代意识、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有效提升个体素质,不断推进人自身的现代化,从而为日常生活现代转型提供有效支撑。第二,应对转型挑战的需要。日常生活转型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异化现象的制约,如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媒介异化等,同时,日常生活转型过程中个体急剧嬗变,如个体的生存境遇、精神状况、权力和义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可以为有效应对日常生活转型挑战提供思想支撑,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对日常生活转型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以及个体急剧嬗变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

日常生活是人之生存的最基本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根本要义在于实现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生活的目的。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无产阶级先锋队必须不断向民众灌输科学理论,以此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理论,使其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必须加强灌输教育。由于日常生活的重复性、情境性、经验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宣传和教育必须不断优化传播路径。首先,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培养一支包括教育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党员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在内的专业化的宣传队伍。其次,注重层次化宣传。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倒退倾向》一文中,列宁主张应根据俄国工人不同层次的政治觉悟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宣传。日常生活领域民众文化水平不一,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应该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如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可以借助学理性较强的理论读本,通过系统性、完整性的理论增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可以借助通俗的读物进行宣传,通过形象化的介绍增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再次,加强隐性传播。文化产品是价值观的承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大众文化产品,如图书报刊、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使人们在满足日常生活精神需求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新媒体传播高效快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传播应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渗透力。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管理,克服消极观点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扩大主流声音,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力。

(二)采用契合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式

采用契合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关键举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种基本形态,即: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以及实践形态。契合日常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形态、制度形态以及实践形态都要与日常生活建立直接联系。从理论形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作为一种价值理论,其理论形态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和生活性的统一,理论阐释和发展要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不断从日常生活汲取丰富营养;从制度形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形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形态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逐步完善日常生活领域各项制度建设,为民众日常生活健康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就实践形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原则和制度原则的现实化和具体展开。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日常生活中民众最关注的是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以及特殊困难群体帮扶等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形态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要求密切关注民众日常生活利益需求,通过理论原则和制度原则的具体实施,不断推进民生建设,逐步满足民众利益需求以及推动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状况的改善和提高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最直接体现,民众通过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切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现实力量。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

意识形态的解释力是一个动态范畴,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要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做出变革和调整,中国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变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传统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形态无力回应西方的挑战,最终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为了救国救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理论支持,但是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论难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俄国,俄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取得的。受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马克思主义最终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诚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理论之所以能够经受现实的检验是因为理论对现实作出了正确合理的解释,这也正是理论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力,科学回答和解决日常生活领域的突出问题,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领域强有力的影响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的真正嵌入。伴随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多元化,日常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日常消费网络化、日常交往虚拟化、日常观念多元化等。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注日常生活及其变化,承担起对日常生活的阐释功能,以其基本立场和价值导向对日常生活中民众的利益关切做出客观、准确的说明,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问题的解释以及应对能够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和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日常生活解释力的增强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思想武器,要鼓励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功能和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严国萍)

G41

A

1007-9092(2017)05-0042-007

2017-05-31

陶利江,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政党意识形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自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研究”(17YJC710080)

猜你喜欢
马克思民众价值观
马克思像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的价值观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