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兜底职能 创新助推脱贫攻坚
——四川乐山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实例分析

2017-01-25 09:22:46郑大桥
中国民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贫困人口居家

◎ 郑大桥

充分发挥兜底职能 创新助推脱贫攻坚
——四川乐山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实例分析

◎ 郑大桥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等特殊群体,不仅大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还拖累其他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是制约家庭脱贫的“瓶颈”,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短板”。为破解“瓶颈”、补齐“短板”,四川省乐山市于2016年9月启动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工作,以投亲靠友、邻里互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救助帮扶或送到社会福利机构实施集中救助帮扶,政府给予生活费和护理费补贴的救助帮扶工作机制,使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能解脱出来创收脱贫。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3127名特殊群体全部纳入了救助帮扶范围(其中:实施居家救助帮扶2797 名、集中救助帮扶330名)。据初步统计,近千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劳动力的家庭成员得益于这一惠民政策,正通过务工或发展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初步取得了“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成效。

五大精准破“瓶颈”,补“短板”

(一)精准认定救助帮扶对象:界定范围条件,规范审批程序。一是明确救助帮扶对象。明确了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急需政府和社会提供救助帮扶的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事实孤儿、失独人员等特殊群体。二是严格把好“五道关口”。认真执行坚持进村入户、把好调查关,开展民主评议、把好公平关,规范工作环节、把好程序关,推行公开公示、把好监管关,严格审核审批、把好认定关,切实规范操作流程。三是建立甄别核对机制。充分利用民政部门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扶贫部门的“六有”数据大平台对申请对象进行甄别核对,精准认定救助帮扶对象,使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帮扶的特殊群体身上。

(二)精准实施救助帮扶措施:分类救助帮扶,明确帮扶标准。一是科学分类施救。救助帮扶按照“居家为主、集中为辅”的原则,科学确定救助方式,确保特殊群体得到全面有效救助帮扶。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福利设施实施集中救助帮扶;对不愿接受集中救助帮扶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生活能自理的受助对象,采取协调落实承接家庭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实施居家救助帮扶。二是提高生活补助。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对象的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按照目前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的供养标准每人每月340元、400元执行。三是建立护理补贴。对承接失能、半失能、生活能自理受助对象实施居家救助帮扶的家庭和社会组织,分别按照承接每人每月300元、200元、100元的标准给予护理费补助。

(三)精准落实救助帮扶权责:完善帮扶协议,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全域布局搭建平台。积极协调乡镇、村组为居家救助帮扶对象落实承接家庭。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及闲置国有资产,整合建成“幸福脱贫村”和“幸福大家庭”等救助帮扶机构(点)26个,床位达400余张,为集中救助帮扶工作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二是签订四方协议。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承接居家救助帮扶对象家庭(社会组织、集中救助帮扶机构)、救助帮扶对象及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签订四方救助帮扶协议,细化救助帮扶内容和各方职责权利,切实落实救助帮扶责任和法定义务。三是规范管理服务。明确了居家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的生活费用由承接家庭与受助对象共同协商,完善了集中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生活、医疗、护理和日常管理等制度,确保了管理服务质量。

(四)精准救助帮扶监督管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进退有序。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台账。民政部门建立了救助帮扶对象管理台帐,及时了解掌握救助帮扶对象家庭、法定义务人信息和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情况,做到了对象精准、信息完整、更新及时。二是切实加强动态监管。在采取受助对象本人主动申报、群众监督举报、基层干部反映等方式加强监管的同时,民政部门还定期对受助对象家庭情况、生活来源、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能力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动态监测评估。对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及赡养抚养扶养能力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救助帮扶条件的对象及时终止其救助帮扶资格,切实做到应救尽救、应退则退,确保救助帮扶工作公平公正。三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基层老年自治组织作用,加大敬老爱老和涉老法规宣传引导力度,为此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探索成立老年维权法庭,对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进行裁定惩戒,防止了养懒汉、遗弃老人及其他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发生。

(五)精准救助帮扶保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财政、扶贫移民、人社、残联、住建、司法、卫计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工作协调机制,实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了工作整体合力。二是构建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将集中救助帮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承接家庭护理费、受助对象生活费和医疗费等经费全额纳入了财政预算,今年以来已投入资金近1400万元,确保了相关政策落实落地。三是构建综合救助帮扶机制。充分整合各类救助帮扶资源,运用民政救助、扶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保障、教育救助、高龄津贴、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综合开展救助帮扶,提升了救助帮扶对象的生活质量。

助推脱贫攻坚 提高生活质量

(一)助力了脱贫攻坚。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特殊群体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剥离了家庭负担,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能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发展生产、自主创业或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同时,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彰显了制度的温情,释放出政策的暖意,受助对象及家庭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加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勇气,激发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二)提升了幸福指数。特殊困难群体长期拖累家庭,多种原因使他们得不到全面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实施救助帮扶后,其日常生活有了可靠保障,并增进了与亲朋邻里的情感交流,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特殊群体家庭剥离家庭负担后,适龄子女可以安安心心在校就学,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可以放放心心务工创业,消除了“背着父母上大学”、“守着病、老、残过苦日子”等现象。

(三)弘扬了文明新风。亲情关爱、邻里互助、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行居家救助帮扶正是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的生动实践。受助对象及家庭成员在深切感受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的同时,既深怀感恩之心,又力所能及关心帮助他人,奉献服务社会,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同时,集中救助帮扶机构(点)将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履行法定义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纳入了受助对象的日常生活,并潜移默化影响其家庭成员,对于全社会形成遵规守纪、孝亲敬老、诚信友善的社会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民政局)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贫困人口居家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07-26 00:50:48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隐形贫困人口
领导文萃(2019年5期)2019-03-19 12:01:10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0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