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与有效运用

2017-01-25 02:57刘红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党风廉政权力

刘红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上海 徐汇 200233)

从党的建设经验与教训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强调权力监督问题。革命时期毛泽东1945年在著名的“窑洞对”中就强调: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年邓小平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2]。进入21世纪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党大力强调“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3];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4]。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至今我国权力监督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监督乏力、监督滞后、监督难、一把手监督更难,防范权力滥用与权力腐败依然任重道远。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认识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也有技术条件与执政能力问题。从技术条件角度看,没有信息公开与政治透明、没有快捷高效的监督平台与监督手段,要想实现全面有效的权力监督,几乎难以做到。令人欣喜的是,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公开与政治透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加强权力监督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手段与平台,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权力监督意识与监督能力,大众网络舆论监督可谓是应运而生、应势而为。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与态势变化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简单说,就是指广大民众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来关注公共人物与公共权力,对公共权力不当运用或公共人物不当言行进行网络曝光与评论、揭发与检举,以引起广大民众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促进相关问题解决的网上政治参与行为。其中,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客体是公共权力与公共人物,其基本价值目标乃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监督与人们常说的网络监督既有一定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与网络舆论监督不同的是:网络监督的主体既可为政府也可为广大民众;网络监督的客体既可为政府也可为广大民众。但若只涉及民众的网络举报与网络反腐这种监督时,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监督又息息相关甚至可以混用。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历史发展与主要平台

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国内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所谓信息网络技术,简单说,就是人们对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信息处理与管理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自1983年互联网在美国建立以来,从Web 1.0到Web2.0、Web3.0直至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世界信息网络技术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我国,尽管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比美国等先发国家大约晚10年,1995年才开始向社会开放互联网,但这二十年来发展迅速,至今也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即Web1.0时代(1994—2001)、Web2.0时代(2001—2008)、Web3.0时代(2008—2014)以及正在到来的网络空间时代[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2000年以后网络舆论监督开始在国内兴起。时至今日,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把利器。若以建立主体为基本标准,国内网络舆论监督平台可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媒体网络平台、公共媒体网络平台、官方网络监督平台。其中,自媒体网络平台是指广大网民自主建立的网络平台,包括个人网站、博客、QQ、微信等多种方式,广大民众可藉此进行网络舆论监督与举报。这几种方式比较而言,个人网站、博客等具有开放性,影响面较广,QQ、微信等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公共媒体网络平台主要是指由各公共媒体建立的网络平台,包括网站、网络社区、网络公共论坛、博客、网上曝光台、移动APP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广大网民和媒体人士藉此可进行舆论监督与举报。如今各公共媒体基本都建立了自家网站、公共微信、移动APP客户端等,人民网、新华网等还推出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官方网络监督平台主要是指公共权力机关或公共职能部门如法院、检察院、纪检部门、信访部门等,所建立的举报与监督网站以及相应的移动APP等。

从国内三大类型的网络舆论监督平台的发展看,公共媒体网络平台发展最为迅速,自媒体网络平台紧随其后,官方网络监督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则相对滞后。就官方网络监督平台而言,各级检察院网络举报平台建立的比较早,如最高人民检察院2003年就建立了网络举报平台,广大民众点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举报中心”选择“我要举报”或“我要留言”,就可进行网上举报;中央纪委监察部2005年12月首次公布了举报中心网址,2009年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官方廉政建设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严整“四风”的氛围中,中纪委进一步加强了网络举报平台建设,于2013年9月2日正式开通官方网站,各地纪检监察部门也不甘落后,纷纷建立网站或对既有网站改版升级,呈现出全国纪检机关上下发力、共同打造监督执纪网络平台、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的新局面。为了加强对“四风”问题的监督举报,2015年6月18日中纪委还专门开设了“反四风”APP客户端,鼓励民众对身边“四风”问题抓拍,实行“一键举报”且无需实名,这无疑为严整“四风”提供了一个快捷高效有力的监督平台,彰显了中纪委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

(二)国内网络舆论监督的态势变化与网络反腐格局变迁

总结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着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组织、从支流到主流的发展转变过程。如最初的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举报往往是先在自媒体与公共网络媒体“网络曝光”,以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支持,形成强大舆论,进而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关注、介入与处理。到党的十八大尤其2013年以后,随着相关权力部门对网络举报态度的转变、应对能力的提高以及监督渠道的畅通,国内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的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首先,随着国内网络舆论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形势发展,相关权力部门对网络举报的态度实现了从消极忽视向积极肯定、积极应对、及时处理的重大转变。之所以如此说,一方面是因为,国内2004年以前鲜有网络举报的成功案例,2004到2007年间网络举报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2008年以后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才开始逐年增长,2012年以后迅速攀升。《京华时报》记者对2008—2012年39个网络反腐典型案例的数字分析表明:2008年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有2例、2009年3例、2010年7例、2011年8例、2012年19例[6]。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厚爱,也越来越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广大民众网络举报热情的不断攀升,相关权力部门对网络举报的反应越来越快,处理周期越来越短。如2008年12月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从网络曝光到当事人被免职历时12天,再到立案审查总共历时95天;2009年郑州“逯军雷人语录事件”,从网络曝光到当事人被停职,前后历时5天;2012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从网络曝光到当事人被免职,前后只有63小时;2012年11月山东“单增德离婚承诺书事件”,从网络曝光到其被开除公职、移送司法机关,前后只有3天。上述网络监督经典案例表明:尽管网络舆论监督案件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相关部门的处理速度有所差异,但总的说来,相关权力部门对网络举报的反应是越来越积极、越来越重视,处理的时间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究其原因,这无疑与相关权力部门、相关领导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态度转变、应对能力提升密切相关。在网络舆论监督初期,相关权力部门及其成员为传统监督思维所限,习惯于实名举报、证据确凿才受理,习惯于接受上访、人民来信、电话举报等,对网络匿名举报将信将疑甚至不以为然;但随着广大民众网络参与热情的提高、网络监督的增多、网络舆论压力的增大,相关权力部门应对网络监督的态度与能力也大为改变。

其次,随着官方对网络舆论监督态度的转变与应对能力的提高以及官方网络监督平台的建立完善,2013年以后,国内开始实现从自发的、民间的、零散的网络监督格局,向自觉的、组织化的、官方主导的网络监督格局转变。在官方对网络监督的态度转变之前,“在非正式的民间网络反腐参与方式的具体选择上,绝大部分的公民倾向于选择网络、论坛发帖、博客以及微博爆料等方式,微博在其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7];2013年人民网反腐倡廉调查结果也表明:最愿意以网络曝光方式参与监督与反腐的网民数量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8%[8]。如党的十八大以后落马的刘铁男、李春城、单增德等人,均是先由私人微博披露而形成舆论压力,然后才受到官方关注与查处。究其原因,这与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自主性与便捷性有关,也与网民的自我参与意识、自我实现感有关,还与有的网民对官方不够信任有关。广大网民通过自主网络曝光,可以引起网民关注、产生轰动效应、形成网络舆论压力,进而促使官方正视与重视有关问题。在此意义上看,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非正式的民间网络曝光都将是公民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但随着官方对网络监督态度的转变与应对能力的提高以及官方网络监督平台的建立完善,广大民众开始越来越多地通过官方平台进行网络举报。2013年3月10日新华社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已达3万多件,中纪委网上举报中心开通半年即受理举报32500件;相关信息也表明,2014年我国网络反腐出现“断崖式降温”,民间网络举报的腐败案件全年仅51件,不及过去鼎盛时期一个季度的数量,党风廉政建设的许多热点问题开始由中纪委网站“首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13年以后官方网络举报平台开始成为民众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的主渠道,中纪委网站已经成为人们观察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窗口”;我国网络监督已从过去的“网络爆料-纪委介入”的被动模式转向“纪委公布-舆论热议”的积极模式,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开始走向官方主导新格局。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比较优势、实践成效与突出问题

广播、电视与报刊等传统媒介具有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等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比较封闭,容易被政府主导与掌控。比较而言,信息网络则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廉价性等特点,可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化、平等化、大众化、全球化、多样化,移动互联网的运用则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总之,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介,比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多,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媒介的速度局限、地域限制与受众局限;而且能够促进政治透明、激发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因此,在信息网络广泛运用的同时,网络舆论监督应运而生,倍受广大网民宠爱。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特点与实践成效

网络舆论监督之所以受到广大网民的宠爱,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监督比传统舆论监督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概括说来,这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监督主体多元化、大众化。比较而言,传统的上访、人民来信、电话举报等举报主体非常有限,基本局限在利益相关人特别是受害人一方,局外人难以知情、难以举报。但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则具有多元化、大众化特征,既可以是利益相关人、受害者,也可以是局外人与旁观者,这无疑能够激发广大民众反腐倡廉的热情与能力。(2)监督全天候、全方位。一般而言,上访、人民来信、电话举报等受时间、精力、地域等严格的条件限制,只有在特点时间、特定地点才能实现监督举报。比较而言,网络舆论监督“全天候”,广大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方式进行;而且网络舆论监督“全方位”,广大网民可以对任何地方、任何单位、任何层级的不正之风、腐败行为乃至不当言行进行曝光与检举。(3)监督快捷高效。传统的“人力监督”一般耗费时间长、精力大、财力多,如一封举报信往往需要层层转递,一个信访案件往往需要层层办理。网络舆论监督则具有即时、及时、高效、快捷等优势,举报者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可发布相关信息;而且能够迅速形成舆论场和强大舆论压力,迫使相关权力部门不得不及时回应。否则,就会降低公信力。(4)监督安全而廉价。一般而言,上访、信件与电话举报等传统监督方式,容易暴露举报者的个人信息甚至招致打击报复。但网络舆论监督者的身份具有匿名性、不确定,比较安全,可有效规避打击报复与举报压力;而且网络举报几乎无什么成本,这也是网络举报广受民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会降低网络举报的积极性,即使利益相关人也会权衡利弊得失。毫无疑问,网络舆论监督的上述特点与优势,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近十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在激发广大民众监督热情、提高其监督能力的同时,客观上也为破解权力监督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概括说来,以下三个方面成效显著。

首先,网络舆论监督促进了相关部门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办,增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2013年3月新华社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网上举报案件数量年均已达3万多件,80%的职务犯罪是通过举报发现的,网络举报已成为举报人向纪检机关提供线索的主要途径。据我们对网络反腐典型案例的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6月到2013年12月,国内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的成功典型案例大约近百起。其中,2004年以“山东省济宁市李信丑行录”为典型案例;2006年以“两头通吃的湖南省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为典型案例;2007年以株洲市“江南商城正被肆意侵吞国有资产案”为典型案例;2008年有以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为代表的6起典型案例;2009年有以郑州“逯军雷人语录事件”为代表的8起典型案例;2010年有以广西来宾市“韩峰局长日记案”为代表的6起典型案例;2011年有以江苏溧阳“谢志强微博开房事件”为代表的22起典型案例;2012年有以陕西“表哥杨达才一笑毁前程事件”为代表的31起典型案例;2013年有以神木县“房姐事件”为代表的24起典型案例。上述不完全统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11、2012、2013这三年是我国网络反腐的高峰期、鼎盛期;尽管2014年国内网络反腐呈现“断崖式降温”,但也无损“网络监督促进反腐倡廉”这一基本判断。

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开辟了党风廉政建设新渠道,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的形成。比较而言,传统年代的反腐倡廉基本上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具有自上而下推动等显著特点。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网络监督不仅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也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动力之一。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级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动性,使相关权力机关越来越重视网络反腐、尽快建立官方网络反腐平台,不断提高网络反腐能力和水平,使我国的网络反腐较快实现了从“网络爆料-纪委介入”的被动模式向“纪委公布-舆论热议”的主动模式转变;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廉政建设的封闭性与神秘色彩,增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透明性与公开化,使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呈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驱动的新局面、新格局,这无疑有助于建立党群互动、官民互动、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良好政治局面。

再次,网络舆论监督增强了公职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面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全天候、全方位,面对信息公开、权力公开、政治透明的推进,任何一名公职人员都难以无动于衷,必然会感受到网络监督的强大压力,从而自觉选择谨言慎行、谨慎用权。2015年初我们的相关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在被调查的党员干部中,高达97.7%认为“信息网络化给党员干部的言行带来很大压力”,其中23.8%选择了“谨言慎微”,21.9%选择了“行为检点”,18.1%选择了“秉公用权”,17.3%选择了“言行一致”,14.2%选择了“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且职级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此项。

(二)网络舆论监督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网络舆论监督对于反腐倡廉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到目前为止,网络舆论监督在国内只有十余年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网络监督的匿名性与不确定性、网络文化的非理性与盲目性等密切相关。概括说来,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匿名性是把“双刃剑”,既可使网络监督比较安全,也存在捕风捉影、不实举报等可能,甚至也难以避免有人别有用心,利用网络进行恶意诽谤、诬告陷害,或者发布虚假的、杜撰的故事来博人眼球,以提高个人知名度或网站点击率。面对不实网络举报信息,一般网民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会盲目跟帖与盲目批判,这就会对相关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如2012年11月广州所谓的“房婶”事件就属于典型的不实举报。

另一方面,网络监督所具有的匿名性特点,容易诱发非理性、盲目性乃至极端性的网络言论。若让这些非理性的言论占据了网络空间,则会助长人云亦云之风,也会形成有害舆论场与舆论压力,不利于广大民众及相关人员明辨是非、以正曲直,甚至会误导办案人员的视线与判断。进一步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中常被采用的“人肉搜索”,容易侵犯相关人的隐私,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甚至会导致“网上多数人的暴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起作用的公众舆论是没有的”[9],盲目的、非理性的网络舆论监督,不但无益反而相当有害。

再一方面,网络舆论具有轰动效应和放大效应,容易夸大反腐倡廉形势的严峻性。如广大网民容易受猎奇心理乃至“仇官仇富”心理影响,相关监督举报一旦在网上曝光,就很容易引起网上围观、热评与大量转帖,就容易很快形成强大舆论场;反观一些正面案例,即使在网上公布了,也难以引起一些人的转帖与好评。如此以来,在网络世界就容易形成负面信息与正面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大量的负面信息必然会放大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总之,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曝光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等值得检验,也值得广大网民理性思考,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只看现象、忽视本质,更不能只管转帖、不问事实。对于网络舆论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那些蛊惑人心、博人眼球的虚假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督与规制势在必行。

三、科学规制并有效运用网络监督助推党风廉政建设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与基本遵循;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这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发出的时代强音。新时期,要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10]。这要求我们,既要增强权力监督意识、进一步健全党内外权力监督体系、大力加强党内监督,也要有针对性地补齐监督短板、发掘监督动力、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批评。”[11]这无疑对充分运用信息网络与网络舆论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全党及所有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增强监督意识。不受监督与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权力腐败,这已成为人类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定律。对我们党而言,无论是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还是各级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任何组织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这是我们党的性质使然,也是我们党庄严的政治承诺。总之,无论是人类权力运行规律还是我们党的性质,都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监督。然而,要使党员干部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仅仅从“防范权力滥用与权力腐败”这一角度来认识权力监督还不够,还必须深刻认识到权力监督具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方面,权力监督是人民权利的基本体现与基本运用,因为任何公共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都必须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另一方面,权力监督是对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保障,也是对广大干部的一种爱护,这正如习近平所言,“各级党组织必须明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放弃了这方面责任,就是对党和人民、对干部的极大不负责任”[4]。只有将上述三个方面统一起来,而非偏执一方,方能全面把握权力监督的深刻意蕴,方能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权力监督意识,牢固树立起“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的新理念[4]。

其次,要尊重与保障民众舆论监督权并有效汲取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从人民民主角度看,广大民众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既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与基本社会责任,也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大而持久的根本动力。对此,习近平不仅在全面从严治党“八项要求”中明确强调要发挥人民监督作用,而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总结大会上明确指出,“实践证明,集中教育活动必须打开大门、依靠群众,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才能做到不虚不空不偏”[12]。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习近平则明确指出,“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13]。总书记的相关讲话无疑对各级党组织与广大网民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方面,对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而言,要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汲取反腐倡廉的智慧与力量。这正如习近平所言,“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13]。另一方面,对广大网民而言,既要提高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增强网络责任意识、理性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等,尽可能地克服与避免网络舆论监督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增强网络舆论监督的严肃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共同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这也正如习近平所言:“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13]。

第三,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党务公开、权力公开与政治透明,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切实可行的必要条件。从根本上看,有效的权力监督是以信息公开、政治透明、广大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为基本前提的,若没有这三个基本条件,即使构建了健全的权力监督体系与机制,也难以有效实施。如在“密室政治”盛行的封建时代,政治不公开不透明、民众“臣民”思想严重,官员的所作所为难为百姓知晓,权力监督自然难行;在信息不够公开、政治不够透明的“朦胧政治时代”,即使强调权力监督与政治民主,人们也会有心乏力,权力监督难以有效展开。因此,列宁在强调权力监督的同时特别强调公开,认为公开性可以“对于党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作普遍的(真正普遍的)监督,就可以造成一种生物学上所谓‘适者生存’的作用的自动机制”[14]。因此,新时期要落实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大力推进权力公开与政治透明,这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言,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5]。然而,无论是实行党务公开还是政务公开,都不是一厢情愿之事,都需要高效便捷的信息媒介做技术与平台支撑。客观地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难以为信息公开、政治透明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平台与技术支持;时至今日,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则为全面推行权力公开与政治透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与便利条件,各级党组织与各公共权力机关理应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大力推进权力公开与政治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督平台建设,既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有效规制,也要充分运用网络舆论与网络监督平台来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瑕不掩瑜,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把利器,网络监督平台已经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阵地,其利远大于弊;而且,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基本趋势,大势难违,对此我们所要采取的积极态度只能是顺应潮流、趋利避害。这一方面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适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与规制,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规范网络舆论监督言行,如实行网上注册实名制、加强相关网络立法、建立科学的网络监督制度与机制等,以有效规范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行为,严惩网络造谣与网络诽谤等违法行为。毕竟网络空间不是真空地带,也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舆论监督只有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的时代要求,既要大力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意识以及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甄别与处理能力,更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官方网络监督平台,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间呼应的网络监督与网络反腐大格局,形成党群互信、官民互信、共同反腐、共同纠偏的良好网络监督大格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信息网络发展为权力公开、政治透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既有效解决了监督难的技术瓶颈,又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与能力,网络舆论监督与网络反腐业已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把利器,但从根本上看,网络舆论监督只是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环节,要进一步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还必须把网络舆论监督放到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进行系统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监督,有效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与官员有关事项公开,为加强网络监督乃至整个权力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更要进一步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尽快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制,推动权力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全天候、全方位,从而使党内监督、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等配套衔接,使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协同作用,使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如影随形的同级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相辅相成,有效实现对权力运作的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以形成对权力监督的强大合力与有效执行力,从根本上解决好监督责任缺位、监督乏力、监督难问题,把强化权力监督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乃至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把利器。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党风廉政权力
煤矿党支部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煤矿企业保卫系统中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淮委召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权力的网络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