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晓 玲
·地方党史研究·
试论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的“城市建党”工作
霍 晓 玲
从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到1953年间,开封的“城市建党”工作经历了从“暂停发展”到“初步建党”再到公开建党和“全党动员”建党的变化。在中共有关在工人中建党的指示下,工人党员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党员质量下降和党员教育滞后问题也日益凸显。运动化、程式化和指标化是开封“城市建党”的三个特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党组织大规模扩张背后的驱动力来自于巩固和建设新政权的需要,城市建党与此密切相关。
中共;“城市建党”;开封;新中国成立前后
1947年后,人民解放军牢固占领的城市越来越多。走进城市的中国共产党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还有前所未有的挑战:陌生的城市环境和繁重复杂的城市建设任务,而在大多数新解放城市,中共党组织的基础还极其薄弱。为建设、巩固城市政权,领导城市建设工作,中共在入城之初提出了“城市建党”的任务,即在城市的各个单位和各个领域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这其中尤以发展工人入党为先。本文拟以开封为例,考察中共入城以后“城市建党”的措施和成效,进一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城市建党”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政权建设逻辑。*相关成果有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1945—195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328—336页)、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0—166页)、张明楚:《解放初期上海城市建党的基本做法与经验》(《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5期)、程涛:“建国初期上海整党建党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2012年)等。上述论著对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城市建党”的措施和经验进行了考察,但对“城市建党”的社会历史背景观照不够,特别是对“城市建党”与这一时期中共的组织建设、中共城市建政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开封进行个案研究的同时,力图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有关党员发展的总体方针政策进行考察,同时从中共城市建政的角度理解、评判其“城市建党”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中共党组织在开封先后建立了中共冀鲁豫开封工委、中共晋冀鲁豫开封工委、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汴郑工委、中共水东地委开封支部和晋冀鲁豫社会部开封工作站。这些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建立组织,收集情报,分化瓦解敌军,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兵运、学运、工运等活动,配合推翻国民党政权。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后,上述组织宣告结束,其工作移交到中共开封特别市委。*《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开封市组织史资料(1988—1995)》,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页。
开封解放之初,仅有中共地下党员69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开封市组织史资料(1988—1995)》,第5页。。这种薄弱的组织状况不仅阻碍着中共领导作用的发挥,而且对政权的巩固也很不利。由于不了解城市社会情况,中共在入城以后并未立即提出“建党”问题,而是采取了“暂停发展”的谨慎态度,集中力量整理原地下党组织,加强现有党员教育*《开封市一个月来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形势与任务——刘杰同志11月30日在全市党员干部会上的报告》(1948年11月),《巨大的变革——开封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1991年,第19页。。直到1949年5月,随着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工会、妇联、青联等群众组织的发展,中共开封市委才开始准备建党建团工作*《开封市委四月份综合报告》(原件无日期,应为1949年5月初),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18。。其间,虽然也秘密吸收了一些党员,但数量极少。
在“暂停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外来干部成为解放初期中共开封党员的主体。据统计,到1948年底,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以及公安局、交通局、报社等11个部门中共有干部、职员1019名,内有党员206人,其中外来党员191人,占92.7%。在各机关的外来工作人员中,党员比例高达72%,而在本地和旧职员出身的工作人员中,党员仅占2%。就党员分布看,市委会、市政府、公安局、交通局、物资管理委员会、工作团的党员比例较高,均在50%以上,而文教局、卫生局、报社、银行、工商局等各专业部门中的党员比例较低。原因是在城市接管的过程中,后者较多地留用旧人员,吸收了开封本地人员。受“暂停发展”政策影响,中共开封市委和市直各机关的党员比例只有20.2%。*《开封市各机关状况》(1948年12月2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3。至1949年1月,中共党员比例稍有增加,也仅占全市干部的28%*中共开封市委:《组织工作报告》(1949年1月2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15。。
初进开封的中共党组织仍然保留了根据地时期的党员结构特点,即以农民阶级和学生为主。据1949年4月中旬统计,全市578名党员中有学生211人、中农107人、贫农102人、工人39人、自由职业者18人、商人14人、职员13人、地主10人、富农9人、雇农7人、贫民6人、其他32人*《开封市党员出身成分伍龄党龄文化程度统计表》(1949年4月2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8。,学生和中贫农成分者占党员总数的72.7%。
开封原地下党的群众基础本就薄弱。原有的69名地下党员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和机关职员,缺乏同普通民众的接触与联系。开封解放后,上述党员中又有42人参加工作或调走,更削弱了中共开封党组织与民众的联系,以致解放半年之久,“党还没有在群众中扎根”*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初步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1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随着南方解放地区的不断扩大,开封的党员干部不断南调,形势迫切要求适当地扩展中共在开封的组织基础。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开封民众对中共的信心,具备了建党的群众基础。中共进城后,成功地解决了工人失业和恢复发展生产问题,树立了威信。群众反映“共产党吃苦能干,真与国民党不同”、“共产党处处想办法为咱工人办事,是咱工人的党”*《关于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2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工人群众依靠中共的信心日渐坚定,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而仅有工会这样“一个阶级性的群众组织是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和群众要求”的。如普临电厂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工人,要求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当被告知年纪大不能参加时,很不高兴,后来知道还可以入党,生产更加积极*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初步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1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封市委从1949年7月底开始有计划、有领导地进行建党工作,建党重点放在职工学校和工会组织比较健全、干部力量较强的工人中。由于缺乏城市建党经验和群众对中共还不了解,中共开封市委采取“稳步建党方针”*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初步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1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方法是通过民主斗争、生产运动以及整顿工会组织等中心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扩大党的影响,发现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吸收”。中共开封市委号召“全党人人动手,各尽天职,完成这一发展党的政治任务”,要求“每个党员要认真团结三个至五个群众,并把这些团结对象固定起来”*《职工中建党工作的计划》(原件无日期,应为1949年10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作为发展党员的基础。
开封市的建党工作首先从普遍的宣传教育开始。由于之前中共在开封的影响较小,一般工人对共产党并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糊涂认识。一些人认为凡在毛泽东领导下的干部、战士或者凡从黄河北过来的人(或凡穿军装的)都是共产党;一些人认为参加了工会就是参加了共产党;也有一部分人知道中国有共产党,但不清楚开封是否有以及谁是共产党员。一般工人分不清共产党和国民党、新民主主义和三民主义、新青团和三青团的界限,有人甚至认为根本没什么区别。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在开封市建党初期尤为关键。中共开封市委以工人夜校和政治讲座等形式,先在建党重点单位进行广泛宣传。宣传内容包括中共的历史、宗旨、目标以及参加中共的条件和程序等,“让群众知道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它是怎样发展壮大的,什么人可以参加共产党,怎样作一个共产党员,党员的权利、义务和纪律”。同时,组织群众开展国共两党对比教育,发动工人结合解放前后的实际情况对比两党的不同政策给他们带来的不同生活,阐明二者的本质不同,消除糊涂认识。经过宣传解释,群众增加了对中共的认识,认为“参加党比参加工会更光荣”。*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初步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1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
具体到入党问题,工人的态度大致有三类:一是积极要求入党,“但这些人过去大都参加过社会政治活动或干过伪军队伪事情(指服务于日伪政权或国民党政权——引者注),还有个别是干过特务的”,中共开封市委认为他们是“为投机而入党的”;二是有一定觉悟,有入党要求,政治上基本纯洁可靠的,但自身素质不高,对中共宣传的遵守纪律、服从调动以及坚决为人民服务等条件心有顾虑,怕纪律太严和自身条件不够,如架子车工人反映,“我们想参加共产党,但是自己条件不够,共产党员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才行,可是我们每天拉架子车为自己的事,哪能为人民服务呢?”并表示以后要以给公家拉东西或拉军人干部不收钱来为人民服务,争取入党条件;三是“根本不愿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和党派,糊里糊涂,没有任何政治要求的”。在宣传发动的过程中,中共开封市委摸清了职工群众的基本情况,拟定了党员发展对象的五个条件:(1)在生活斗争、学习及会议发言上一贯表现积极负责的模范分子;(2)家庭出身和个人成分好,历史清白无政治问题,并且对形势有一定认识者;(3)和政府有联系,并向政府靠拢,能够反映问题者;(4)和广大工人有密切联系,能服务群众,而又为群众拥护者;(5)能坚决服从党的决议和调动及一切纪律者。按照上述标准,1949年8月从全市工人中发展了42人入党。*开封市委组织部:《开封市初步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1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
在发动机关干部入党时,留用人员表现复杂,顾虑较多。如市政府留用的过去主事的旧职员,在入党问题上表现小心,“唯恐人家说有问题,提起共产党即是怎样好,对参加党却没有要求和表示”;过去在旧政权工作的一般人员“碍于面子”不敢提出入党申请;还有一些人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比较起来,25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在入党问题上表现积极。开封市政府总支新发展的30余名党员主要是成分纯洁的进步青年。*《市府总支关于建党工作检讨总结》(1949年10月2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取得城市建党的初步经验后,在接下来的10月至12月里,中共在开封突击发展了300余名新党员,按照生产和行业单位建立了30多个支部,初步确立了党的支部领导关系和工作制度*《武部长在组织部整风小组会上的三次发言——关于工人中建党工作》(1950年9月2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29。。
自成立伊始,中共党纲就明确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2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吸收工人入党放在突出位置*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员入党时,须有党员一人介绍于地方执行委员会,经地方执行委员会之许可,由地方执行委员会,报告区执行委员会,由区执行委员会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区及中央执行委员会次第审查通过,始得为正式党员;但工人只须地方执行委员会承认报告区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即为党员。”《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4页。。1925年中共四大更明确提出:“大产业工人,本是天然的共产党员,只要他有阶级觉悟及忠于革命,便可加入,不必更有其他条件。”*《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8卷,第67页。此后,由于强调工人成分的重要性,工人党员比重迅速增加。到1927年五大前后,在全国57967名党员中,工人占50.8%,农民占18.7%*《史诗般的辉煌巨变——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光明日报》2011年7月5日。。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农民成为中共党员的主体。据1948年统计,在1070480个地方党员中,农民成分占86%弱,工人成分仅占4%;据1949年下半年统计,在3265337个地方党员中,农民成分占83%,工人成分占5.87%*吕澄、张竹梧等编:《党的建设七十年纪事(1919—1991)》,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263页。。随着中共工作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吸收工人入党,在工人中建立党组织,便成为中共党组织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共对自身阶级基础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工人中建党,并重点吸收产业工人入党,成为中共城市建党的明确方针。为改变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在党内占绝大多数的状况,中共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工人(产业工人)在党内的比例。1950年5月,中共中央向各级党委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要求今后发展党员的重点应放在城市,首先要发展工人阶级,在三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接收1/3的工人入党。为保证无产阶级成分在党内有一定比例,今后对农民党员的发展应加以限制。老区今后的任务是如何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的问题;在新区农村中,暂不发展党的组织。在今后三到五年内,农民党员以不超过人口的1%为标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43—244页。1951年3月28日至4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刘少奇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在城市和新区以及其他许多没有党的组织的地方发展党的组织,是目前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并强调“现在应该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和发展党员”*《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63页。。鉴于党的组织发展和党员分布很不平衡的状况,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要求,除老区以整党为重点外,在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新区农村和工厂、矿山、企业、机关和专科以上学校中,必须有领导有计划地采取慎重方针来发展党员,“目前首先应该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这是党在城市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13页。。1951年5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并下发了会议决议和刘少奇的报告,要求各地党组织立即传达并组织贯彻执行。“三反”运动后期,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工厂、矿山、企业中的“三反”“五反”运动大大提高了工人、店员的觉悟程度,“目前首先应该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吸收新党员与建立党的组织”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应争取在一年之内随着工矿企业中的民主改革,生产改革以及增产节约,生产竞赛等运动,有领导、有计划地分批接收工人,店员中的优秀分子四十万人入党。具体要求:在全国三百六十万产业职工中接收百分之十;一百五十万店员中接收百分之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第120页。。可见,与这一时期在农村中限制发展党员不同,城市建党的任务异常紧迫,建党的中心是吸收工人党员,重点是发展产业工人入党。
入城以来,随着对自身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认识的深化,各地方党组织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以工人为发展党员的重点群体。1949年4月,中共开封市委在传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时就提出,要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并首先吸收技术工人入党*《市委传达中原局关于二中全会决议的传达报告》(1949年4月23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18。。5月,邓子恢在开封扩大干部会议上批评开封工人共产党员只有19人,是一种关门现象,指示中共开封党组织要大量发展工人入党,大量培养工人干部,其次是知识分子*邓子恢:《在开封市委扩大干部会上的讲话》(1949年5月31日),《巨大的变革——开封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第40页。。7月,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提出“在工人中建党是全党的任务”,并就此作出具体安排,即采取秘密发展、个别吸收的建党方式(此时中共开封党组织尚未公开——引者注),但委派负责组织发展的中共党员干部可以公开党员身份,以便工作*《八月份建党工作计划》(原件无日期,应为1949年7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建党的重点是产业工人,具体为开封市普临电厂、益丰面粉厂、新豫印刷厂、益中烟厂、电信局等,同时注重在南关架子车工人、浴池业工人中建党。开封市工会党总支要求每个到工厂做实际工作的党员培养两个积极分子,发展一个党员(不做硬性要求),在坚持重点建党方针下,由点及面,向外扩展*《工会总支九月份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0月22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
入城之初,中共作为一种外来力量,要在其理论上的阶级基础——工人中“扎根”,成为工人的组织,还要正确处理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共必须以各种方式显示与工人阶级利益的一致性,但这并非易事。以普临电厂建党为例,1949年7月,开封市政府组建工作组,进驻该厂协助建党建团工作,但一进厂即遭遇难题。白天上班时间,机器响声震耳,工人们在紧张生产,晚上下班工人又回家了,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机会与工人接触、交流。工人对工作组也比较排斥,几个工人在一起说话,看见工作人员就停止谈话,甚而一哄而散。工作人员“横竖找不到与工人交谈的机会”,“感到工厂工作不好搞,呆在屋子里,发了死愁”。后来,工作组深刻检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工作人员没有融入工人的生活工作,没有与工人建立感情,并且“不懂得工人的习惯特点,开言就是增加生产,闭口就是为人民服务,引起工人讨厌”。找出症结后,工作人员放下架子,主动与工人联络感情,深入锅炉房、机器房两个重点部门了解情况。他们上班与工人一起劳动,下班帮助工人学习识字,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随着接触的深入,工作人员发现工人工作和工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从解决问题入手拉近同工人的距离。
随后,工作组组织积极分子带领全体工人讨论“公司为什么赔本”“我们做工为了谁”“到底谁是历史的主人”“‘五一’生产竞赛对不对”“工厂赔本对工人是有利还是有害”“怎样才能提高与保证我们的生活”“要想翻身必须怎么办”等问题。工作组引导工人回忆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寻找改变生活的办法和出路。经过十几天的讨论,工人们认识到工厂是自己的,工厂搞不好要失业,并找出了赔本的原因。该厂的行政、工会和各部门加强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制订改进工作计划,工厂管理趋于规范,工人生产热情提高。结合着提高生产、办好工厂的讨论活动,工作组决定对原来的工人组织进行整顿,先后帮助整顿了工会、合作社与俱乐部,组建了工人篮球队、图书馆,设立了电厂通讯组、壁报等,组织工人学习政治和文化技术。这些措施有效地打破了电厂原来的沉寂气氛,活跃了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技工何光海看到工人地位提高,工作和生活得到改善,感叹道:“工人真是当了家,不仅生活上有了保障,同时除了生产以外,还能识字学歌,打球娱乐有书报,真是从来未有的痛快啊!”与此同时,工作组有针对性地向工人介绍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历史,不失时机地向工人摆明入党、入团的条件。多数工人特别是中老年工人的入党要求进一步提高,如工人刘永泉找到工作组要求入党,说:“人家好青年都纷纷入团,我是壮年不能参加,还不让我入党吗?过去国民党资本家用各种各样的毒辣手段压迫剥削工人。共产党来解救了我们,经过学习使我更加知道了共产党就是工人的家,我是工人,还不让我进家吗?”*《开封普临建党建团工作总结报告》(1949年9月2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由于工作组认真细致的工作,中共在工人中逐渐树立起威信,建党工作顺利推进。很多工人入党后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如工人王占平就说:“入了党办事要慎重,要发挥带头作用,不然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仰就不高了!”在此基础上,普临电厂决定12月份发展工人总数的20%至25%入党。*《普临电灯公司十至十一月建党概况、十二月建党计划》(1949年12月5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
普临建党的经验表明,只有真正了解并解决工人的切身需求,共产党才能得到工人的拥护爱戴,从而将入党变为自觉的政治追求。由于工人利益与工厂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关心推动生产、提高工厂效益是党与工人利益相结合的关节点。这实际上涉及党与工厂行政、工会组织的联系配合问题。在工厂建党之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对党支部工作的挤压和支部的弱势地位,表现为支部与群、团、行政的关系不明确,有的以行政代替党的领导,“强调厂方,将党的会议与行政会议混为一谈,一开支委会,吸收些非党的股长参加,支委会变成为行政会议”,有的群、团各搞一套,不配合支部工作*《建党后的支部工作情况及对今后支部工作的意见》(原件标注的时间仅为12月2日,判断应为1952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中共党组织以及工会、青年团等群团组织的切入,改变了单纯的工人—行政或劳方—资方关系,出现了党政工团等多重关系。要实现中共的领导作用,工厂中的党组织就必须可以协调统一和领导群团组织,同时又要与工厂行政密切配合。这是工厂建党后中共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从开封新党员的成分看,工人一直占绝对多数。在开封解放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吸收的110名新党员中,工人50人(占45%)、学生31人、贫农12人、中农5人、其他12人*《开封解放后新发展党员统计表(1948年11月—1949年9月)》(1949年9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8。。在1949年10月以后的初步建党中,工人更成为发展的重点对象,仅11月就在工人中吸收了86名新党员*《十一月建党工作报告》(原件无日期,应为1949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0。。在1949年冬发展的340余名新党员中,工人成分占85%*《半年来工作总结与今后工作(草稿)》(1950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28。。1950年3月中旬,为指导工厂企业的党务工作,开封市成立企业党委会,包括手工业、店员、搬运、街道等支部。至1950年7月,开封市共建立17个工厂企业支部、7个手工业支部、3个搬运业支部。*《开封市半年建党工作总结》(1950年7月26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中共开封市委通过大力吸收工人入党,逐渐改变党员结构中农民占多数的状况,工人中的党员比例逐渐高于其他社会阶层。据1950年7月统计,在开封市部分工厂的6232名工人、职工中,有党员224人,党员仅占3.6%*《开封市半年建党工作总结》(1950年7月26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而到1953年3月,在部分工厂的7120名工人、职工中,党员有726名,占10.2%*《开封市委五三年上半年建党工作计划(草案)》(1953年3月26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
在产业工人中建党是由中共的政治理念所决定的,即与其他阶级相比,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工人阶级内部也有政治等级之分。产业工人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集中程度高、觉悟高,其先进性要高于店员和手工业工人。中共在革命时期着意发动产业工人,在革命成功后重点吸收产业工人入党,是同一政治理念在不同环境中的体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无论是在国统区还是在根据地,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身份大都处于秘密状态*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地区日益扩大,中共党组织及党员的秘密性质不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党员中也存在不愿意接近群众的倾向。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在1948年2月要求“除尚未巩固的新区以外,一切党的支部,均应公开”*《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2页。。随后,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相继开展了公开党组织的工作。
开封公开党组织的问题是在建党过程中提出的。开封解放后,原来的地下党组织取消了,外来干部成为中共党员的主体,他们大部分已经在工作中公开了党员身份。1949年底首批发展300余名党员后,中共开封党组织有了一定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正式公开党的组织和党员身份很有必要。1950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组织工作会议指示各地市进行公开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根据中共开封市委副书记的指示,公开党组织要达到“党群团结、党内团结、上下团结”的目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民主作风,清除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残余,密切党和非党群众的团结合作;(2)加强党内团结,提高和改造党员,取得群众对党的批判和监督,克服缺点,改正错误;(3)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健全组织生活,正确地执行党的政策;(4)加强对群众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和对党认识的教育,提高群众觉悟,吸收优秀的觉悟分子入党,扩大党的队伍*开封市法院:《法院党支部对于公开党的党群大会上群众所提意见的检讨和解答》(1950年5月3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2-11。。由此可见,公开党组织的工作不仅仅是公开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身份,它实际上是中共及其党员与群众的一个互动提高的过程,是中共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改善思想、作风以及组织领导水平的一种方式,是借以加强党群联系、党内外团结、扩大党员队伍的一种手段。
在公开党组织时,开封采取了先重点试验再普遍推广的作法。公开党组织的方法有三种。其一,先在党内动员,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出支部工作总结,同时向群众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待党内外条件成熟后,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宣布党支部组织和党员名单,党员开展自我检讨,群众提出批评建议。最后再由党支部召开党群大会,解决其中暴露的问题,并作出支部工作计划。其二,先公开支部组织和党员名单,报告支部工作,然后开展党内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三,先在团内公开,接着在群众中公开,并开展党内外批评。*《开封市委组织部一至四月份组织工作报告》(1950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在公开党组织的过程中,一般党员都能认真检查自己,群众亦能大胆向党支部、党员提出意见,如市法院群众向党支部提出30多条建议和意见,所提问题涉及党与党支部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领导方式、党群关系、行政以及具体党员的思想行为等,有些问题还很尖锐、敏感*开封市法院:《非党群众向党提出的批评和意见》(1950年5月)、开封市南关公安分局:《关于在公开党中几个问题的检讨》(1950年)、开封市合作社:《非党群众的意见及支部的答复》(1950年7月)、开封市工商局:《支部工作检讨》《关于刘明远、张萍等同志解答群众的意见》(1950年7月15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2-11。。当然,公开党组织过程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群众纠缠于某个党员的生活细节和鸡毛蒜皮小事,甚至采取有意打击的态度;有些党支部对公开党组织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把公开党组织的工作交给少数支部委员去做;有些党支部的动员酝酿不够,使部分党员不敢大胆地自我检查,也有一些群众怕报复,不敢大胆地向党支部和党员提意见*《开封市委组织部一至四月份组织工作报告》(1950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党组织公开的质量和进展。但总体来看,公开党组织的工作还比较顺利。至1950年7月,开封市基本完成了党组织的公开工作。
党员及党支部公开后,建党方法随之发生改变。1950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以“公开建党”代替“自报、公议、党批准”*“自报、公议、党批准”是中共党组织公开以后发展党员的主要方式。“自报”是指群众经过党的教育,自愿在大会或小组会上报名,或找党员谈话要求入党;“公议”是指群众在有觉悟、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按照党员标准对要求入党者的历史、思想、表现等进行公开评议;“党批准”是指支部根据群众对发展对象评议情况进行研究,确定那些入党条件成熟的人,有计划地分配党员找其谈话或正式通知本人找入党介绍人介绍其入党。参见《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哈尔滨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的建党方法,“所谓公开建党,是指党在劳动人民中间应公开地进行关于党纲和党章的宣传教育,普遍提高他们的觉悟;在考察一切要求入党的人时,不仅听取介绍人的报告、本人的意见及党内的反映,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征求群众的意见,使党的领导与群众的意见相结合,才能对被考察者有较全面的认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244页。。公开建党有助于防止不重视群众意见(或形式地征求群众意见)和放弃党的领导这两种偏向的发生,有助于中共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密切党群关系。
公开建党以后,中共开封党组织并未迅速扩大。1950年前十个月,建党工作进展缓慢,工人党员在上半年仅发展了20多个*《武部长在组织部整风小组会上的三次发言——关于工人中建党工作》(1950年9月20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29。,出现停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1950年前发展的党员有的“扎根不正”(意指阶级成分不纯——引者注),有的条件不成熟而硬性发展,年后问题暴露,加上春荒淡月而导致的部分党员失业、不辞而别,党组织领导颇感被动。因此认为只有把现有组织整理清楚,才能再图发展。二是受农村土改完成后大量发展党员的经验影响,认为城市也应该先把工会与生产搞好,“把事情给工人办好,在工人思想体验中,真正把党当作是自己唯一的靠山,能忠心拥护的时候,再发展入党才是牢固的,否则今天失业明天转业,生活威胁不能解决时,他们是会与党离心的”。三是对中央有关政策理解有偏差而影响发展。1950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在三年到五年内,要从产业工人中吸收三分之一入党”。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又重申“在三五年内在产业工人中吸收三分之一有充分觉悟的工人到党内来”。中共开封党内对“有充分觉悟”的标准认识不一,增加了对发展新党员的顾虑,所以思想上抱着“宁肯少些,要好些”*武延龄:《企业党委会一年来工人中建党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的态度去发展党员,以致数月间停止了建党工作。
为扭转建党工作的停滞局面,中共开封市委在纠正认识偏差后,提出“全党动员”建党的口号,计划1951年11月以后突击发展200余名新党员*《市委关于目前几项工作的安排》(原件无日期,应为1950年11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1-28。。但这一工作刚刚开始,中共中央就发动了“三反”运动。随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建党工作再次停滞。1952年7月,开封已解放三年多,但中共开封党组织在城市的覆盖面仍然有限,发展亦不平衡。全市80余家私营工厂仅有一个党支部,55所中小学中只建有2个党支部,郊区13个乡一个党支部也没有。因而,在各企业和单位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的任务仍然迫切。“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中共开封市委将建党工作作为“严重的政治任务”*《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重新提上日程。为此,中共开封市委要求全党动员,必须“认识建党工作的重要性,批判对发展新党员采取漠不关心和怕负责任的态度,或空喊准备而消极等待的思想”*《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
“三反”运动后期,中共中央针对建党工作指出,“三反”运动使各机关中原有的非党积极分子受到了锻炼,涌现出大批新的积极分子,党对这些积极分子的思想情况与历史情况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因此应在各级机关中积极地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和接收新党员的工作,要求今后一年内(1952年6月至1953年6月)在机关60万青年团员及其他优秀分子中,按接收新党员的手续,吸收20%的人入党;同时,“三反”“五反”运动大大提高了工人、店员的觉悟程度,应争取在一年内吸收工人、店员中的优秀分子40万人入党*《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第119—120页。。中共开封市委随之制定建党计划,准备在一年时间内(1952年7月至1953年7月)结合各种工作发展1500名新党员,要在各个领域、行业中建立党支部,“使党在群众中生根”,以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1500名党员的发展任务计划分四批完成,第一批1952年10月底完成,计划发展600名,结果仅9月和10月就发展了791名,超过第一批计划数31.8%*《开封市七、八、九、十,四个月建党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2。。
195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关于整党和建党工作的报告。安子文根据各地10月份之前的整党、建党情况在报告中提出,“不能只从完成数目字的大小来看建党的成绩,而忽视了所接收的新党员的质量”,“急于求成的单纯任务观念,是目前建党工作中的主要危险”,提醒各级党委“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与力量来进行建党工作,原来计划如不够切合实际,可修订原计划,但绝不可为追求数字而乱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第142—143页。。由于中央建党指导思想的变化,开封的建党工作再次出现反复。1953年上半年执行了“边发展,边巩固”的建党方针,至1953年7月份,共发展了899名新党员(包括前述791名党员),并未完成发展1500名新党员的计划。1953年下半年又执行了“一般的暂停发展新党员(工厂、学校的空白点,可有条件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生产,通过中心工作,全力进行支部的教育巩固工作”的方针。*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一九五三年建党工作基本总结》(1954年1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保证质量”“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的建党精神指导下,开封基本上停止了突击发展党员的作法,全年共发展新党员270名。至1953年底,全市党员总数约为2029名*《开封市委关于七月至十一月份的建党工作情况及今后(十二月至三月份)建党工作意见》(原件仅标注为12月21日,判断应为1952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中共开封市委组织部:《一九五三年建党工作基本总结》(1954年1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为解放初期的十倍。
从开封解放到1953年底的五年多时间里,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如中共党组织的基础薄弱、不熟悉城市情况、群众条件不成熟以及对城市建党的认识不一等,开封的城市建党工作表现出突击与停滞交错发展的状态。1953年后,随着中共政权基础的稳固,城市建党工作趋于稳定,常态化的兼顾巩固与发展的建党方针代替了突击性、运动式的发展党员的作法。
大体来讲,开封市的建党工作吸收了各行业涌现的积极分子,新发展党员在各种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政府工作的进行,在群众中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如在1950年春季推行公债的活动中,电讯局、益丰、普临等党支部的大部分党员省吃俭用,积极购买公债;搬运支部有人把猪卖掉买公债,有的一人买不起便几人合买;理发行业支部轮流购买。在党员的示范作用下,普临电厂有八个工人献出价值300万元的材料,以维持工厂生产;火柴厂党支部有的党员主动降低薪金待遇,积极帮助行政或资方。此外,在协助公安部门逮捕特务、缉拿毒贩和保护公共财产等方面,党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往潢川运粮时,党员带头守夜看粮,打退抢粮人员,积极帮助群众,赢得了群众赞同。*武延龄:《企业党委会一年来工人中建党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在提高工人阶级觉悟、推动生产方面,党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天同纱厂的工人在建党过程中普遍受到教育,南北方工人长期的不团结问题得到解决。在党员的带头作用下,工厂效率显著提高,原来预计24小时的工作仅4个小时就完成了。*《开封市委关于七月至十一月份的建党工作情况及今后(十二月至三月份)建党工作意见》(1952年12月2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
党组织和党员人数的急速增长,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增强和便利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以及政府工作的开展。但由于过于注重组织扩张,相对放宽了入党标准,忽视了党员教育和支部建设等相关工作,党群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建党初期,一般工人的思想素质尚未提高,工人党员不被群众理解,甚至引起反感。如普临电厂在“五一”生产节约运动中,党员宣传说,厂是我们的,要节约等等。有的工人就说:“节约,什么叫节约,多么难听,我们不接药(在开封方言中,“节约”与“接药”同音——引者注),我们要接白糖哩!”党员被选为工会干部后,因开会多而耽误生产,引起群众不满,“甚至有把他们看成和过去资本家的狗腿一样,以致党员不敢太积极”。*《普临电灯公司十至十一月建党概况、十二月建党计划》(1949年12月5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治运动中,党员的特殊身份以及某些党员的群众关系较差的现象也扩大了党员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如民主改革运动后,中共开封市委检查普临、河南省农业机械厂、开封火柴厂及私营大同纺纱厂的民主团结工作,发现四个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党员、团员脱离群众的现象,工人反映“党、团员报告情况只说坏的,不说好的,把玩话当真话汇报”,“群众对党员又怕又讨厌”;火柴厂群众反映党员“吃得开”,结果是“领导对谁好,群众对谁不好”*河南省委:《开封市四个厂民主团结情况检查》(1951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2-45。。还有一些党员素质低,对党的认识差,入党后又未及时接受教育,一度作出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损害了党的形象。如搬运业一个党员殴打非党员,甚至还说:“我是党员,我有打你的权力。”*《开封市半年建党工作总结》(1950年7月26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普临电厂某党员为过生日甚至要求群众拿钱给他买东西吃,某党员威胁群众说:“不入党累死也不行!”*河南省委:《开封市四个厂民主团结情况检查》(1951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2-45。另外,党的组织工作严重滞后,一些党员入党后处于自流状态,如益中烟厂在1949年8月和9月共发展了四名党员,一直到11月只开了三次会议,党员反映:“进来许多监委也走了,工作同志没人来,我们好像没人管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开会与怎么发展党员。”*《总工会总支十一月份建党工作报告》(1949年12月),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
在“三反”运动后的大规模建党工作中,仍然暴露出很多积极分子对共产党的认识不足。他们大多从一些具体事例中得出非常朴素的感性认识,如“共产党比国民党好”。谈到入党动机,则说:“共产党是咱们工人阶级的政党,我为什么不入呢?”“共产党对我好,所以我要参加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党靠近了领导”,“参加了共产党为了学习进步快”,“不参加共产党即落后”,“大家都参加所以我也参加”,等等。*《开封市七、八、九、十,四个月建党工作总结报告》(1952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2。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党的认识仅限于中共执政中表现出的公平、公正以及为群众谋利益等方面,甚至与入党带来的个人利益有关。因此,开展党员教育,促使其成长为真正的共产党员仍是重要工作。
鉴于部分新发展党员的思想作风极为不纯以及一些老党员、老干部亦存在骄傲自满和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1950年5月和1951年2月,中共中央分别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党、全军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以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共开封市委除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外,还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健全支部组织,加强党员管理和教育,成为党的组织扩展任务基本完成后的重要工作。对此,中共开封市委多次强调建立支部组织和支部工作的重要性,并详细规定了建立支部的条件和支部工作的具体内容等。*参见《开封市半年建党工作总结》(1950年7月26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开封市委关于七月至十一月份的建党工作情况及今后(十二月至三月份)建党工作意见》(1952年12月21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110。此外,中共开封市委还不定期开办新党员训练班,既支援建党工作,又教育党员。1950年2月、4月,为加强党员基本知识教育、培养支部委员小组长和在工厂中建立支部等,开封市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共计训练90余名工人新党员*《开封市委组织部一至四月份组织工作报告》(1950年),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47。。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封的城市建党工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建党方式运动化,主要体现在“全党动员”建党的作法上。自1949年7月中共在开封提出建党的口号后,中共开封党组织的每一个党员都担负着联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的任务,发展党员被作为全党的政治任务,每个党员都被要求认真团结三到五个群众,以作为发展党员的基础。每个在工厂工作的党员也需要培养两个积极分子,发展一个党员。夜校、座谈会、培训班等作为党组织宣传动员的主要形式被运用到建党工作中。这实际上是将建党作为一个运动来运作,只不过运动动员的对象是党员、党组织而不是全体民众。
第二,建党理念程式化,这主要体现于在工人中建党以及着重发展产业工人入党的建党方针的实施上。开封市落实中央有关在工人中建党的指示,是在与现实的张力中实现的。开封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在有限的工厂企业中,中小型工厂又占多数,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这种情况造成在开封工人阶级的整体构成中,产业工人的比例远远小于手工业工人和店员。据统计,解放初期,开封的工人阶级总数约为26270人,其中皮革、纺织、鞋帽、洗染坊、油坊、缝衣、浴业、理发、茶馆、人力车、木、泥、石、竹等行业的手艺工人、苦力佣工和店员等共计21000人,占总数的79.94%;其余为公营企业(包括铁路、邮政、电讯、印刷、铁工厂、纺织等行业,共13个单位)职工4000人,私营企业职工约1270人,二者共计占总数的20.06%,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半手工的作坊工人*中共开封市委:《关于开封市工人情况及最近工作的报告》(1949年1月11日),《巨大的变革——开封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第27页。。在这样的工人阶级基础上,重点发展产业工人入党的建党方针,无疑将使产业工人中的党员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阶级阶层。
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的城市经济结构仍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工业企业数量少,生产也相对落后。相应地,工人阶级在市民中的比例较低,产业工人数量更少。据统计,1949年底开封市区计有281648人*《开封市志》第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页。,按照开封的工人阶级总数约为26270人,其中工厂企业职工约为5270人计算,工人阶级占全市人口的9.3%,而产业工人仅占1.9%。但是,为落实中央在工人中建党的有关指示,中共开封党组织硬性规定工人党员的发展数量和比例,造成工人尤其是产业工人中的党员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阶级阶层。以“三反”后的建党工作为例,中共开封市委强调“在产业工人中建党,仍是建党的重点”,计划在1952年7月至1953年7月发展1500名党员,其中计划在全市4825名产业工人中发展550名新党员,在22000名店员、手工业、搬运、建筑工人中发展400名新党员,在1490名中小学教职员中发展50名新党员*《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即使不计工人、教员、店员及手工业工人中的原有党员人数,按照上述计划,开封产业工人中的党员比例也将达到11.4%,店员、手工业、建筑工人中的党员比例为1.8%,教员中的党员比例为3.4%。上述计划虽未完成,但其趋势可见一斑。当然这种建党结果与中央的指示有密切关系。
第三,党员发展指标化。为尽快“使党在群众中生根”*《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中央和地方都对每一时期的党员发展数量作出具体规定。也正是由于这种指标化的运作方式,建党工作过于关注党的组织与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忽视了党员质量和党员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很快建立起以中共为核心的政权体系。除了地域上的扩张,共产党的组织网络还以空前的速度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据统计,1949年一年即发展新党员140万左右,全国党员总数达到450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242页。。到1953年,党员数量达到636.9万,比1949年前新增党员320余万;工矿企业的工人党员从1950年的32万余人增加到1953年的66.6万余人,增幅达108%*《史诗般的辉煌巨变——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光明日报》2011年7月5日。。解读这一时期中共党组织大规模扩张的原因不能脱离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背景,即建设和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城市建党亦与此密切相关。
以中共的领导为核心是当代中国进行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造的最基本规定,这一规定的最大特点就是:“党不仅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领导力量,而且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组织基础。国家制度的建设与运行、国家事务的管理,与党的组织、党的领导相连接、相适应。社会的改造与重构直接以党的组织力量和组织网络为资源,从而建构起以党的组织为网络的新的社会组织体系。”*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因此,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网络,不仅是中共党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国家政权建设的必要前提,是中共实现有效领导的组织支撑,从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正如刘少奇在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在没有党的组织的地方发展我们党的组织是目前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吕澄、张竹梧等编:《党的建设七十年纪事(1919—1991)》,第271页。。
一个一体化的全国政治制度“需要国家以以前政权从未尝试过的方式向社会渗透,而这种渗透转过来需要谨慎地发展组织才能和认真地进行群众动员,以促使社会各阶层摆脱他们的狭隘观点”*〔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一个城市政权的建立也同样如此。对一个新解放的城市来说,中共虽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代表,但要真正进入城市社会及各类组织还需要坚韧和长期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依靠政权的力量对社会权威、社会结构、社会意识乃至社会角色等进行了分配和整合,中共的组织网络是整合的基础和保障,组织扩张也是政党的本性以及扩大政党自身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中共组织网络在各个领域的铺展,是国家向社会渗透的表现,反过来又为这种渗透提供了组织支撑。不论是导致社会重构的整合,还是基于社会控制的渗透,都必须以党的组织网络建设为前提。因此,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背景看,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党组织急速发展的深层驱动,来自中共实现和巩固其领导地位的内在需要。中共开封市委曾明确指出:“如果不能及时的建立与发展党的组织,将不能实现党的领导。”*《开封市委今后一年(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整党建党计划(草案)》(1952年7月17日),开封市档案馆藏,档案号2-1-97。这种认识蕴含的观点是明确的,即在理论上将党的领导等同于党的实际指导,在实践中等同于党员或支部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对党政分开尚未有明确认识,党政一体化方兴未艾,中共党内存在这种认识和作法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不能苛求。从政治体制的发展来看,中共营建的这种全面而深入的组织网络,为计划经济的实施和“党管一切”的执政模式提供了现成的组织基础,加速了毛泽东时代政治体系的建构进程。
(本文作者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 开封 475001)
(责任编辑 吴志军)
On the Work of “Urban Party Building” in Kaifeng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Huo Xiaoling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Kaifeng from October 1948 to 1953, “Urban Party Building” in Kaifeng underwent a change from a “suspension of development” to the “building of an initial Party” to the open building of the Party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entire Party.” Based on the CPC’s instructions on Party building among workers, th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increased rapidly, but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declined and the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was stalled. Mobilization, sty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Kaifeng’s “Urban Party Build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C,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CPC organizations was derived from the need to consolidate and construct the new regime, which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rban Party Building.”
D232;K271
A
1003-3815(2017)-03-0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