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2017-01-25 02:32王雪凌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

王雪凌

(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处,北京 100080)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王雪凌

(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处,北京 100080)

新形势下,要做好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把握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把握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始终坚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把握好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外大学经验的关系,确保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思想;改革创新;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地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摆在每一位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把握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关系

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决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及网络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相互碰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不断增强,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实践中,我们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先必须把握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样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没有一元化,多样化就失去了主导,而没有多样化,一元化就会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不能因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排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更不能因为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而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受思想理论领域中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噪音、杂音的影响,少数高校师生认为我国当前是思想观念多样化社会,没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了,也因此认为,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根本任务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笔者认为,以思想观念多样化来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根本错误的,以此来否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很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而只有真正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说到底就是影响人、培养人的问题”〔3〕。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我们不仅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而且要使信仰教育的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帮助党员群众正确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且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非其他思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是各种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必须积极主动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多元化思想观念中辨别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

其次,要切实加强思想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就必须切实加强思想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以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当前,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成为舆论传播的主阵地。高校既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又要坚持阵地意识,敢抓敢管,依法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决不能给错误的、不健康的社会思潮提供传播渠道,以守牢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新形势下,高校一方面要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管理权,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积极参与“舆论斗争”,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再次,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批判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社会思潮通常是指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包含着对整个社会现象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较为深刻和系统的理性认识”〔4〕。笔者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可能在这样或那样的具体问题上有其合理、可取之处,但从整体上来看,在本质上却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指出其合理成分的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本质,并从本质上阐明各种错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所在,从而使人们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主要社会思潮的了解和把握总体上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课外渠道多于课内渠道,感性直观的方式多于理性方式,信息化、碎片化的了解多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把握,知晓度和受影响度高于认同度”〔5〕。实践中,高校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不被错误思潮所迷惑,并能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把握好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与关系,明确提出了正确把握这两项工作的实践要求,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正确把握高校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培养人才是我国高校的最核心任务。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6〕其中,人才培养被排在高校重要使命的第一位,充分显示了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功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都是由人才培养延展而来,必须与人才培养互利,从而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7〕。因此,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职能和使命,其他职能和使命都是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的。培养人才是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最大区别所在。离开人才培养这一任务,高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可见,人才培养是我国高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其中德处于第一位。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的人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6〕。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凝聚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我们强调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其中后者是更为重要的内容。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可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以树德为先,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是说,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而如果离开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中心工作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正如王炳林、褚素丽教授所指出的:“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高校的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或者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工作。”〔8〕高校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首先,高校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中心工作中去。当前,一些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等问题,把意识形态工作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高校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在实处,不仅要强化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去,而且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渗透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切实解决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等问题。

其次,高校要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如果偏离中心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高校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时,要以学生为本,一要把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而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参与机会,而且要引导他们在努力提升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三、把握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新时代,把握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一向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牢牢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创新,坚持科学管理、把好关把好度等。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继承这些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继承这些优秀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改革创新。相反,抛弃这些优秀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改革创新注定就会失败。然而,有些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因过分强调改革创新而完全抛弃继承优秀传统,结果往往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流于形式。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改革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话、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可见,我们要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首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形式,相对于其他形式来讲,更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要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创新,就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引导教师真懂真信。高校教师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做到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要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教师不仅要深入学生、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多采用他们喜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其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讲授,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三是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引导他们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其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创新。当前,伴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为此,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创新。一是要积极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认定机制,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强的网络名师。二是要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积极推进高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三是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有效防范、安全可靠的管控机制,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以期为大学生上网接受正确思想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再次,要加强隐性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显性教育,也要注重隐性教育,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各类社会实践等活动。一是要创建文明校园。高校不仅要切实强化校训校史校歌的育人功能,以传承大学精神,而且要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资源,使之有机融入相关活动和校园环境中,以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注重第二课堂建设。高校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学生下乡支教、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并在亲身参与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四、把握好坚持中国特色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经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事实证明,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坚持中国特色,而且要借鉴国外大学好的经验。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是世界主权国家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因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及意识形态色彩,而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他国的中国特色。

首先,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取得新成绩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其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党委的第一责任。高校党委是否想抓、敢抓、会抓,不仅影响着高校各个部门对待意识形态工作的看法和做法,而且影响着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校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重要特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不仅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意识、主体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切实肩负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而且要强化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坚持用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到办学理校和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9〕。

其次,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强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这是由我国高校的性质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任何时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都应自觉坚持这一特色。一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

再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式,这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把隐性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方式而言的,也是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高校将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渗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传播主体、学生为传播客体,不仅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现。事实充分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方式,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说:“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0〕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11〕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2〕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交往交流越来越频繁,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任何排斥和拒绝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做法都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高校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先进经验。

首先,要注重实践教育环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3〕55“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3〕56。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综观世界各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注重实践教育往往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如“《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要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融入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等公民教育内容,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道德感和服务意识”〔14〕;加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奉行‘在做中学会做’的核心理念,使受教育者在自我体验中接受知识”;英国的“许多高校要求在校的研究生到孤儿院担任家教,对学生们进行义务补课”〔15〕。与之相比,我国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较为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教育环节往往较为薄弱。这就要求高校要将“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阔视野,在亲身实践中体会、认识并接受课堂教学灌输的思想理论,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隐蔽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对教育者来说,则是有意识的,因此有人也称之为渗透式教育。重视隐性教育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突出特征。美国高校不仅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等有关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或专题,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而且在理科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每一门主修专业课都要了解其所涉及的历史和传统、社会和经济问题及要面对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把自然科学的讲授与道德培养有效结合起来〔16〕。隐性教育在实践中常常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我国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有效方法。高校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渗透于无声的教育环境中;要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道作用”,把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把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思想理论通过实物、资料展现出来,最终引导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要重视德育理论研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其中有很多独特的理论和学派,诸如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理论以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等,可谓蔚为大观,反观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则相对而言比较少,也缺乏创新。笔者认为,重视德育理论研究,为西方一些国家的德育研究奠定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研究,主动寻求相关学科的支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总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在把握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外大学经验等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刘建武.正确认识和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0-08-01(07).

〔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8-9.

〔5〕王 易.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4-4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7〕胡海岩.推进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3):15-17.

〔8〕王炳林,褚素丽.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十〔J〕.前线,2013(10):21-23.

〔9〕本报评论员.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N〕.光明日报,2015-01-20(01).

〔10〕毛泽东文集: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

〔11〕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1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131-134.

〔15〕张江波.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研究〔J〕.社科纵横,2009(6):28-29.

〔16〕雷东海.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J〕.现代情报,2003(2):167-168.

责任编辑 芳 晔

G641

A

1009-1203(2017)06-0030-06

2017-1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5YZD02);教育部社科中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13)。

王雪凌(1977-),女,河南沈丘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综合处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