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主义研究·
列宁对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的理性思考
——兼谈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与评价
熊燕华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基于对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对抗的尖锐化、俄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与判断,列宁坚信除了社会主义革命,别无他途能挽救俄国,从而领导和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列宁对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的理性思考,有助于我们今天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与评价,既关系到如何认识列宁主义,也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
列宁;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理性思考;认识与评价
十月革命爆发距今已整整100年了。对于十月革命的争议,从其发生到现在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些争议中常常出现一些非常主观的、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甚至有着特定政治动机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仅没有认清客观事实,而且偏离了真理、脱离了实际。例如,有人认为十月革命违背常规,是历史的“早产儿”,是20世纪俄国悲剧性的历史错误[1];也有人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说成是一小撮以暴力的方式将自己的政权和主张的社会主义强加在国家头上的篡权者[2];更有甚者,说十月革命使俄国误入历史的歧途,进行这次革命的人民应当悔过,应当为自己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罪而忏悔[3]。针对这些看法,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十月革命这一历史现象则显得日益重要。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对十月革命的认识与评价,既关系到如何认识列宁主义,也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列宁在这场革命前后的一系列理性思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列宁在充分思考这些客观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实际情况,果断采取革命措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列宁对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的理性思考包括对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对抗的尖锐化、资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与判断。
(一)列宁对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对抗尖锐化的分析与判断
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一场革命,而任何革命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矛盾根源,十月革命就是俄国社会矛盾长期积聚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总爆发的结果。对此,列宁有着深刻的认识。
二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各种矛盾于一身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民族矛盾方面,沙皇政府对外奉行扩张主义政策,恣意把俄国人民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内强制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对非俄罗斯民族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唆使民族之间挑起战争。正如列宁所说,沙俄“专制制度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掠夺各地方、各区域、各民族的土地的历史”[4],它“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5]。在阶级矛盾方面,沙皇政府实行残酷的剥削与镇压,造成大批农民破产,大量工人失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以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和地主、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列宁对这种社会状况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指出当时的俄国是“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6]。
面对沙皇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的状况,列宁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口号,在此影响下,人民群众爆发了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封建专制政权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代表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和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在苏维埃政权中处于优势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从机会主义立场出发,奉行投降主义路线,支持临时政府,因而使革命果实落入了临时政府手中。列宁看到,掌权的临时政府尽管许诺民众召开立宪会议,但一直不向民众兑现。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临时政府不仅不予以解决,还派兵残酷镇压夺取地主土地的农民。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和平,临时政府却继续奉行沙皇对外侵略的战争政策,声称俄国将继续把世界大战进行到“胜利结束”。饱受战争和饥饿之苦的人们在二月革命中提出的需求与愿望:和平、土地、面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也没有给予满足和实现,反而企图进一步消灭苏维埃政权,建立反革命军事独裁。列宁意识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不仅不能解决二月革命中人民群众提出的需求和愿望以及其他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再次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要求日益被提上议程。此刻,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危机成熟了,俄国革命的整个前途已处在决定关头”[7]。
(二)列宁对俄国资产阶级政党历史局限性的分析与判断
二月革命后,俄国旧的腐朽势力轰然倒塌,各种新的力量迅速分化与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团体,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级利益的政治团体则展开了激烈的政治角逐。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党有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工党。由于重大原则上的分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大派。
窃取了革命果实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由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把持。列宁认为这两个党代表着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地主的利益,具有反革命性。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政期间所有的政策都是以维护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利益为目的的[8]。列宁坦言,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绝对赞成战争,因为它给资本家带来空前多的利润,并且能靠离间工人,唆使工人自相残杀来巩固资本家的统治”[9]。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则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列宁认为,“小资产阶级过的生活是业主式的,不是无产阶级式的(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而言),所以它在生活上依赖资产阶级,在思想方式上也跟着资产阶级走”[10]。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两个党从一开始就轻信和支持临时政府,后来则直接参与临时政府的执政,充当了资产阶级欺骗和镇压人民的工具。列宁严厉批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口头上是革命民主派,实际上却把人民的命运交给了反革命资产阶级,从革命退到了继续进行战争,从民主退到了向立宪民主党人“让步”[11]。列宁特别指出:“以普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党人,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不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变和修正。”[12]列宁意识到由资产阶级政党所把持的临时政府不仅根本无力改变俄国的现状,而且还使各种社会危机加重。事实也证明,在临时政府执政期间,它“既没有能力制止全国性的农民骚动,又不能在制定土地法方面有所作为;既不能阻止地方苏维埃夺取本地区的控制权,阻止工人接管工厂,也不能阻止少数民族宣布自治或独立;更糟的是,它提不出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来为俄国赢得和平”[13]。
正是基于对俄国资产阶级政党历史局限性的正确分析,列宁坚信改变俄国濒临崩溃状况的任务历史性地已落在了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身上。他说道:“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俄国无产阶级在某一时期,可能是很短暂的时期内成为全世界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14]在列宁看来,布尔什维克党有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经过多次革命洗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组织性、革命性强,又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战略和决策,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只有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担负起改变俄国现状的历史重任。
(三)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分析与判断
列宁深知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最关心的是“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因而在制定革命的政策和路线时始终围绕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他在《土地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明确提出,“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只应属于全体人民”,“地主和私人的所有土地,以及皇族和教会等等的土地,都应该立即无偿地交给人民”[15]。他在《给全俄农民代表的公开信》中严厉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号召人民起来反抗侵略战争。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孟什维克党、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下,公然继续执行沙皇统治时期的对外侵略政策,拒绝给人民“和平、土地和面包”,并力图掌握全部政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激起人民的反抗,对此,列宁指出:“战争的残酷教训,因古契科夫、李沃夫、米留可夫这伙人坚决地进行战争而显得愈残酷的教训,必然会把这批群众(指广大无产者以及一部分小农群众)推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迫使他们跟着无产阶级走。”[16]事实证明,列宁对人民群众革命立场的转向判断是对的。在1917年的六月危机中,孟什维克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原指望把群众示威转变为支持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行动,但示威群众没有跟他们走,而是高喊“打倒战争!”“打倒十个资本家总长!”[17]这次群众示威在列宁看来是革命力量的大检阅,充分显示了临时政府的无能与残暴,以及“俄国革命和平发展的一切希望都彻底破灭了”[18]。于是,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积极谋划着无产阶级革命,希冀在俄国建立一个新社会。俄历十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高喊“和平、土地和面包”的口号下,工人、农民和士兵纷纷站出来响应,进而一起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很快取得胜利。一位十月革命的目击者曾感慨地说,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看到了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趋势。“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19]。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和运用的分析与判断
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列宁和其他进步人士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器。
在革命条件上,俄国当时存在着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预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不一致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20],也就是说过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在一国内单独取得社会主义的成功,即使将来有可能在一些国家率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也至少发生在像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些文明发达国家联合革命的基础上。因而,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能否越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严峻课题,成为了当时列宁和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之间激烈争辩的议题,今日的学术界对此依然持有异议。然而,列宁没有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力排众议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1915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写道:“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21]
固守教条主义,囿于马克思个别词句的普列汉诺夫攻击列宁发动十月革命是冒险主义,是搞布朗基主义,“会使整个俄国遭到不可估量的灾难”[22]。列宁对此予以反驳:“他们都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23]列宁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原则”,客观分析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一是俄国当时所处的特殊国际国内环境决定它可以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十月革命并不意味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首先要完成的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然后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三是考虑在革命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先夺取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再利用制度上的优势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一开始并未得到很多人甚至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内部有些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但经过列宁不断地宣传和教育,加上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革命,别无他途能挽救俄国。由此,越来越多的人站到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一边,支持和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了胜利。
从列宁对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的理性思考得知,十月革命既不是历史的“早产儿”、不是一场少数人的阴谋政变、不是苏联解体的“原罪”,也不是历史的悲剧,而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十月革命不仅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十月革命不是历史的“早产儿”
应该说,十月革命不仅没有搞早了,而且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革命一样,它的发生不早也不晚。历史上从来不存在预设的革命所要发生的时间表和次序。十月革命是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它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归宿,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也有着独特的意义。从列宁对十月革命前提条件的理性思考可以看出,各种社会矛盾对抗的尖锐化、资产阶级政党的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应用等构成了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条件与必然性,它们对十月革命的爆发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前提条件、俄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分析与把握以及列宁自身的领导艺术与决策能力等构成了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观条件和偶然性,这些并不是这场无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因素,它们只是改变了这场革命所发生的具体情况。恩格斯曾说:“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24]把十月革命看成是历史的“早产儿”,无疑是没有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只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并错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
(二)十月革命不是一场少数人的阴谋政变
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少数人的阴谋政变的人,不同程度地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学说做了教条主义的理解,认为俄国当时不具备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物质基础。这些教条主义者恰恰忘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最核心的东西——辩证法,因而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处理不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恩格斯曾多次告诫无产阶级革命者,“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5],即强调不能盲目地把马克思主义里的个别词句照搬照抄地运用到自己的国家。与教条主义者相反,列宁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神圣化、教条化,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领导和发动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再次总结之前的革命经验,说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6]持这种教条主义观点的人还认为,既然十月革命不符合历史条件和发展规律,那反而推之就是人为结果,是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不代表大多数人意愿的结果。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看到革命与叛乱、革命与阴谋的根本不同在于:革命不是臆想出来的,它是社会矛盾对抗性的产物,是解决这些矛盾并向新的、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方式。革命的参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革命的主导力量。因而,认为十月革命只代表少数人意愿的人,只看到在历史舞台前面的英雄人物的作用,而没有看到英雄人物背后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三)十月革命不是苏联解体的“原罪”
苏联解体后,国际上一些人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咎于十月革命,说它犯了“原罪”,以致为后来苏联的垮台埋下了祸根,还有人进一步引出共产主义破产或终结的观点。事实上,持这些观点的人是在毫无根据地进行因果联系的。苏联的解体是由于当时的苏联国内外诸多原因造成的,而非十月革命所致。苏联在起初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所显示的强大优越性足以反驳这种谬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出现过一些严重失误,但最终能从斯大林模式走出来,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事实也充分驳斥了十月革命犯了“原罪”和共产主义破产或终结的错误论调。
(四)十月革命不是历史的悲剧,而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十月革命不是历史的悲剧,它是列宁领导的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十月革命不仅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通过十月革命而建立起来的苏联逐步实践着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想,并为苏联后来实现现代化和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相应的制度基础。十月革命第一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充分展现了工人、农民积极参与革命,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迈激情和首创精神,为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民族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来,是全人类发展的共同的光明大道。”[27]世界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正是一直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而不断前行的。
[1][2][3]刘淑春等.“十月”的选择:90年代国外学者论十月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39,314.
[4]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9.
[5]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6.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1.
[7]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5.
[8][9][10][14[16]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0-199,193,155,90,20.
[11]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4.
[12]顾玉兰.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3.
[13]蒲国良.布尔什维克与十月革命[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4):21.
[15][17]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6,333.
[18]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7.
[19][美]约翰·里德.震憾世界的十天[M].郭圣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93.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2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9.
[22][俄]格瓦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M].王荫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248.
[23][2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1,370.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27]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7-11-07(01).
[责任编辑 陈 静]
K512.51
A
1671-6701(2017)04-0005-05
2017-06-10
熊燕华(1982— ),女,湖北大悟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