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兢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探析
周 兢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加强。但是传统文化在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出现了断层,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偏少。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本身语言比较深奥,有些内容不合时宜以及西方现代思想观念和语言文化的冲击。这些问题导致一些群众精神出现迷失,文化传播出现混乱,影响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感。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运用,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重塑民族文化的灵魂;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发展;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已大为改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本文拟对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以探讨新时代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的途径。
传统文化是以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总称。自西汉以来,儒家文化便是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纽带。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规范和家庭生活的风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各阶层苦苦探索解救中国的策略。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一时难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难以解救国家的危困和人民的苦难,在人们看来,儒教已不适宜于现代生活,中国需要新的思想文化的指导,才能摆脱贫穷落后和受欺压的局面,传统文化难以担当中国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地位。因此,一些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另一方面把苦难的根源对准了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作为思想革命的重点。他们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扛出“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抱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割裂的态度,对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持简单否定的态度。陈独秀给钱玄同的信中说:“全部十三经,不容于民主国家者盖十之九九,此物不遭焚禁,孔庙不毁,共和招牌,当然挂不长久,今之左袒孔教者,罔不心怀复辟。”在陈独秀的启发下,钱玄同以更为激进的姿态抨击孔子,认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他提出了一个激进、绝对的口号:“打倒古文!打倒汉字!打倒国粹!”[1]自此,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主流地位开始动摇,反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运动逐渐展开,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国民党执政时,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宣扬程朱理学,提倡忠孝礼义廉耻,就是要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都合乎民族的固有道德——礼义廉耻,目的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整治人心,使广大人民的一言一行服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2]。蒋介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自居,自诩以服膺和承继中国固有道统为己任,大力宣扬传统文化,同时宣扬只有传统文化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攻击共产主义不切于中国的国计民生,违反了中国固有文化的精神,希望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三民主义”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共产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思想阵地,巩固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以及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在祖国大陆占主导地位。为了肃清人们思想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建国初期,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行了利用、改造和批判的政策和措施。1955年3月1日毛泽东在《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总路线,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达到消灭城乡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没有这个思想战线上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将受到阻碍。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的批判。如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及其著作《〈红楼梦〉研究》以及对胡适思想、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这些批判对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1955年的文字改革更是使新成长的年轻人因文字简化而与旧有繁体字传统文化隔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把传统文化当作革命的对象,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均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历史文物被毁。“破四旧”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场浩劫;林彪事件之后,又提出“批林批孔”,对封建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但是,也正是对孔子的批判,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普及了一次传统文化知识。虽然传统文化受到批判,但是它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社会,并不断传播。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加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4]党的十四大发出了对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批判继承”,而且要重在“发扬”的明确信息,标志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所持的态度完成了由“破”到“立”的根本性转变[5]。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该《意见》表明,中国传统节日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传统节日成为法定的节假日,这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显现。如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国学院,招收国学研究生。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在世界各个地方建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汉赋、唐诗、宋词等文艺作品和孔孟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等等进入了大中小学教材,大量的文化典籍被重新出版。唐服、汉服流行于市场上。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比较喜欢引用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来表达思想。《习近平用典》的出版就是党的领导干部运用传统文化表达施政思想的例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传统文化正以各种形式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走进千家万户,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目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差较大,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一些中小学教师不仅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而且缺乏传授的热情;一些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愿接受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课外也很少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浓。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时过境迁,对当今社会已不再有任何价值,传统文化已成为落后和过时的代名词。
第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出现了断层。许多中国人没有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尤其是文字改革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籍都是用繁体字撰写的,繁体化为简体,使人们对古代甚至近代的文化典籍不愿意接近。“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虽然使广大人民在批判中学习了一些零星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远远不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已经被打断,传统文化的教育者和继承者都已经出现了断层。据有的研究者抽样问卷调查可知,63%的教师无法正确回答出“四书五经”的具体名称,74%的教师没有完整读过《论语》等等。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积累不够,是造成许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深入甚至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7]。据有的研究者不完全统计,全国传统文化教师的缺口至少在200万。
第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偏少。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语文中有一些经典文章,但是篇幅不多,而且很多都是节选。传统文化只是在中学历史、语文中占一定篇幅。目前通行的几种中学历史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过于简略。如,人民版教材关于“孔子与早期儒学”一节只有500余字,很难使学生对于先秦儒家的思想学说形成深刻印象。对于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丰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太少,要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底子显然是不够的。在对全国各地近500所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有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约为13%,而有专职传统文化教师的学校不到2%,其中兼职传统文化教师中语文教师所占比例为93%。但是由于现阶段语文教学任务较重,语文教师很难抽出足够的精力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7]。
第一,一些政府机构和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建国六十多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多于赞颂,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作用还没有引起一些党政部门和社会大多数人的足够重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只看到它的封建糟粕。
第二,传统文化本身语言比较深奥,有些内容不合时宜。虽然传统文化中很多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和行为准则,但是,仍然有一些词语比较艰深难懂,一些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与现在已经是大相径庭。而且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如“三纲五常”等等,已经不合时宜,不能为年轻人所接受。
第三,西方现代思想观念和语言文化的冲击。有些传统文化内容强调上下等级,规范较多,束缚自由,不易为年轻一代所接受。许多人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目前中小学过分强调外语的学习,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考试课程,大中小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英语,缺乏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时间、兴趣和动机。
第一,人民群众精神出现迷失。建国后,传统文化长期受到批判和忽视,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政府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较少,许多人对传统文化比较陌生,传统文化中许多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很好地向年轻一代传播,而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反而得以留存,这使得人民群众出现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迷失。
第二,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出现真空地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分层加剧,贫富分化严重,利益藩篱越来越凝固,思想的分离和隔阂越来越大,干群和党群信任度低。普通群众宗教信徒越来越多,宗教信仰程度加深,甚至出现了宗教极端化,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减弱。一些人不是虔诚的宗教徒,却是寺庙的常客,凡事要烧香拜佛,询问鬼神,迷信思想严重。很多群众受一些传教人士的说教,改信宗教。很多农村群众的思想阵地已经被宗教和迷信思想占领,在一些民族地区甚至已经让位给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思想。近些年来,党和政府虽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现实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思想上的地位不高,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不大。
第三,文化传播出现混乱,影响年轻一代的民族认同感。目前,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对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娱乐方式等十分认同。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模式,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愿意过西方的情人节,不愿意接受中国的七夕节,他们追捧美国的大片和美国的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兴趣不浓、缺乏认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西化严重。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发展,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不断乘虚而入,年轻一代文化选择的方向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混乱,西方文化正蚕食我们的民族文化。
第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中哪些可以用,哪些应该改造,要重新审视,要进行创新。解决当代的实际问题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研究,使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形式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认同,使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为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和国家的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增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形成中国文化的主战场,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用中国文化武装我们的青少年,使他们自觉地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第三,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实行文化反渗透。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推进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近几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加大。国家开展“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等。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好处。第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与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在上学时好好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一,在大中小学设立专门的国学课程。应加大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立专门的国学课程。不仅仅是经典文献的学习,还有书法、国画等等也需要向年轻一代传授,让他们打好古文基础,吸收古典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精髓。在大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加大考试的比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加强社会普通群众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寓教于乐,使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引导、示范以致规范作用。第三,加强对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引导,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异彩纷呈。
沉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人们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加强对人民群众优秀文化教育是时代所需,也是中国长治久安的需要。第一,研究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自儒家文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以来,中国对周边的影响不断加强。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磨合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使之统一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之内。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忠孝礼义廉耻等思想,除去一些封建糟粕,正是目前我国社会所缺失的,这些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必需的。如今人们思想纷呈,多元的思想和价值观使社会呈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单纯利用法律制度是难以规范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它的传播和发展对人民群众具有很强的思想统一、行为规范、道德约束作用,对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和道德约束功能,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减少社会法治成本。第二,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功能。中国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思想填补群众思想的空白,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佳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政府有必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第三,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只有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阵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更好地生根发芽;传统文化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才能茁壮成长。我们有责任把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使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并能够信奉和认同。
[1] 张家康.陈独秀与钱玄同: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和猛将[J].党史博采,2012(10):47-50.
[2] 秦英君.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J].史学月刊,1999(3):54-59.
[3] 张书林.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原因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3-15.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9.
[5] 李先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65-68.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4.
[7] 顾青,吴魏.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与思考[J].语文建设,2015(1):4-5.
ProblemsofTraditionalCultureDevelopment
ZHOU Jing
(DepartmentofPoliticalWork,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gone through some twists and turns sinc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After opening up,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culture.Due to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abstruse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self, outdated content,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and languag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including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 disrupted inheritance education, few school hour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resulting in spiritual confusion, vacuum in ideological frontlin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haos and no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Efforts must be made to strengthen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intensify the edu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masses, reshape the soul of national culture; study and populariz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problems
2017-09-20
2017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执政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目标体系建构研究”(HB17DD010)
周兢(1966— ),男,湖南常德人,教授。
G122
A
1008-2077(2017)11-0034-05
(责任编辑李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