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中国梦视域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王凡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确立统治地位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形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事实与趋势。《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世界历史理论的成熟。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深刻剖析,对我国顺利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助于推进中国梦实现的进程。
《共产党宣言》;世界历史;中国梦;现实意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是继《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世界历史概念做出界定之后世界历史理论趋于成熟的标志。世界历史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做出了科学地分析与辩证地批判,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历史理论以其独有的精神魅力凸显出鲜明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范畴。近代以来的西方历史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分别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在18世纪确立了世界历史观念。黑格尔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受赫尔德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在对前人的世界历史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体系,他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中心内容从18世纪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的理性进一步移向人本身——人的自由。这是凸显其理论进步性的重要方面之一。黑格尔虽然和前人一样没有脱离唯心史观的束缚,且不自觉地刻画了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先进性”,但黑格尔的思想相比赫尔德要更加深刻和丰富。而后,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撑下,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科学批判中,以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渊源,提出了科学的世界历史范畴。
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阐释了自己的科学的世界历史概念。书中“普遍的”“世界历史性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等词被频繁地提到,进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从现实存在的历史事实而非纯粹思辨的角度出发,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在全球确立统治地位,“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2]。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世界历史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既是现实的历史运动,又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中,“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3]。因此,“‘世界历史’并非一般意义上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确立统治地位以来推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历史事实与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就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4]。
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及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马克思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即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并于1848年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并发表了《宣言》这部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同样包含在这部著作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也日臻成熟,完成了从思想到系统的理论体系的飞跃,成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本质特征最科学最精简的理论概括。
(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促使世界历史的形成
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市场的不断扩大,需求的不断增加,当工场手工业已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便开始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由此便有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主义在获得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由不断细化的分工和民族交往的扩大引起的生产方式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两者共同开拓了世界市场,促使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因此,在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历史已经成为一种经验性的事实,并在不断的物质实践中获得发展。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充当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生产力获得发展的条件下,民族间的普遍交往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市场才能被广泛地开拓,需求才会不断增加,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开拓、地域间的交往和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民族国家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单个民族的进步也因此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5]。总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自觉地为世界历史创造出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然而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否一致?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概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资本主义创造出了世界史性存在形式,然而只能为人的彻底解放创造出前提条件,而不会使人获得彻底解放。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其发展的几百年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革逐渐变得尖锐与突出。这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段历史同样“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6]。为了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在国内、在落后的美洲、非洲、东印度,开始了他们的资本原始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7]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其资本扩张的本性为世界上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与悲剧,资本主义建立的是一个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图景。而马克思在人的彻底解放,即共产主义历史时代的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范畴时,他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视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的时空规定性。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个人的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显然不符合要求,一定程度上来说,更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与出发点相悖。即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创造出了前提条件。
(三)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世界史性存在”的形式,只能给人的彻底解放创造出前提条件,而不会使人获得彻底解放,彻底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8]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才可能作为结果出现”[9]。世界历史就其本质来说是共产主义的,它的根本旨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历史的本质是反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10]。第一,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使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同时民族间交往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各国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些竞争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从根本上为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力量为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奠定了阶级基础。近代以来,与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迅速发展相伴的,是资本家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无情剥削,“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1],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为无产阶级争取基本生存条件的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随着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证正常统治,逐渐对国内的劳资关系、分配制度进行了局部调整,工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阶级的事实没有改变。因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未完成。为了解放自身进而解放全人类,必须使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而无产阶级就是实现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第三,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世界历史走向共产主义创造了外部条件。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始终无法克服的痼疾,生产力越发展,生产资料就越发地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与之相伴的则是资产阶级财富的不断积累,以及广大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以来,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其制度的内在优越性日益显现。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例,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反思,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西方所借鉴。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与世界历史的趋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也逐渐开始成为否定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这一切,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与高度的社会化的生产,将适合未来世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推动世界历史的快速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本质上是一致的”[12]。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对世界历史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把握与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一)理论意义
1.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世界历史理论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在同资本主义的联系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自觉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根据我国国情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形成,都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对我国的历史方位、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理念与方向的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现实准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世界历史推进过程中客观要求的积极回应。
2.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加信心,开辟道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即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加信心、开辟道路。世界历史理论正确预见了历史向世界历史不断转变这一历史事实,为我们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理性判断世界发展形势、预见我国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挑战提供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使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新时期的发展特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新国家安全观等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进而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才能在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主动避免威胁国家安全的任何因素阻碍中国发展的进程,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开辟道路,为共产主义时代世界历史的到来设好安全屏障。总之,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理论支撑,在21世纪体现了其独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二)现实意义
在现实层面,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凸显了其重要意义,对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1.有助于科学地分析并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梦的实现,内在地要求我国必须与各国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马克思所阐述的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也作为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依据并不断推进其发展进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民族间交往的普遍进行,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广泛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站稳脚跟,就必须积极参与进来,闭关自守没有出路。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近代以来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与宝贵经验。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认识到,当今的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中国对全球化进程的深度参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发展自己,在科学分析全球化的前提下,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所处的位置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根据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模式。同时也应积极应对挑战,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仍存在着许多对广大欠发达国家不公平的现象,如部分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借助国际话语权优势挑起事端,打击中国国际贸易,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我们应积极运用相关国际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大力发展经济,在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上提升综合国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争取与自身经济贡献相当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话语权,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促进全球化向更具公平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能沉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我国应明确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中国国情“三个没有变”。同时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着力提升综合国力,使我国在深度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具备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给市场更多的权利与空间,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经济活力,增加经济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致力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学习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参加全球化的“中国方式”,助力中国梦。
2.有助于以世界眼光发展经济,推动生产力大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是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梦的进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国家间的普遍交往,是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密切,世界各国均有不用按部就班遵循自身历史轨迹获得发展而直接利用先进国家现有生产力的条件与机遇。因此,为了获得自身的发展,就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今时代,既要求世界各国在抓住机遇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要明确本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与责任,并真正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步入“大调整”“大过渡”时期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即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同时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新常态发展机遇,积极创新调控方式,破解阶段经济难题,适度扩大总需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引领经济新常态,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中国也正积极地以世界眼光发展经济,向世界人民释放“中国红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旨在促进亚洲区域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与运行,加强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并从国家顶层战略的高度对其进行规划。“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独奏,而是沿线国家合唱;“一带一路”不是私家小路,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取得发展机遇的康庄大道。这些举措充分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积极做出贡献、促进世界生产力大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也是中国坚持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表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取得发展,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循着这条康庄大道的方向,各国共同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将会大大缩短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我们也应始终明确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积极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3.有助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证意识形态安全。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使我们学习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西方意识形态输出提供了可乘之机,某些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不仅没有改变,反而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愈演愈烈,它们将显性文化交流与隐性意识形态渗透相结合,企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在国际交往中,西方国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和手段越发隐蔽,渗透力度也越来越强,并以青年为主要输出对象,企图通过侵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进而达到颠覆整个国家的目的。而青年担负着中国梦实现进程中的“青春责任”,是即将要接力中国梦的一代。我们必须巩固青年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信仰体系中主导作用的弱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凸显,都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难题。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和中国梦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保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一是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巨大力量与感召力,积极对社会成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警惕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性、弥散性,反对文化优越论和文化霸权主义”[13]。二是着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坚守文化基因,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使我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及时研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课题,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包括青年一代在内的我国公民能够辩证分析、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实现注入自己的能量。
4.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民主体地位。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西方世界向全球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资本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成了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动力,马克思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4]这个过程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与殖民地劳动人民的双重灾难,处于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中国也不例外。通过对世界历史在个体解放程度上的本质——使人获得彻底解放的剖析,可以发现资本扩张活动与世界历史的本质要求是不符合的,甚至可以说是相悖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5]。人民群众是促成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自身事业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近代以来的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革命进程中,逐渐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一个个具有世界眼光与人民情怀的革命领袖为中国设计了独立、富强的宏伟蓝图,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民生主义的提出到群众路线的贯彻,都展示了独有的中国式智慧、理念和方式。从对资本弊端的深刻认识到对人民群众地位的科学规定,这一历史过程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要求达成了现实中的契合。当前条件下,我们应继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促进历史向世
界历史转变。新的形势下,为了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我党积极在全党范围内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对象从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全体党员,逐步推进,并不断巩固教育成果。这些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体现出我党重视党的建设和注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呼声,关心人民疾苦,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取得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使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早日到来的有效举措。
[1][2][5][8][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86,108,87,11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4]杨学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全球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今天的全球化讨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1.
[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60-861.
[9]赵士发.从实践观的思维方式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0]袁雨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12]张爱武,刘勇.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02,(4).
[13]杜书瀛.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A811
A
1671-6701(2017)02-0103-06
2016-12-11
王 凡(1994— ),女,甘肃庆阳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