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产党人幸福观的精髓与实现路径
——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视角

2017-01-25 01:36罗军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幸福观共产党人马克思

罗军伟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300)

新时期共产党人幸福观的精髓与实现路径
——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视角

罗军伟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300)

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超越性,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反思与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历史使命,其内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精髓却始终只有一点,即让人民幸福。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须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标尺,把辛勤劳动作为幸福的源泉,把道德境界的提升作为追求幸福的前提,把学习作为实现幸福的助推力,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幸福的最高价值追求。

共产党人;马克思;幸福观;精髓;实现路径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诠释着幸福的内涵与本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在我国加速推进改革进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进程中,国人的幸福观呈现出多元化甚至是极端化的倾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幸福观的形成与实现,无疑具有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坚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共产党人幸福观的要义,努力探讨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实现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内涵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于幸福观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误倾向:一是割裂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导致了两种极端错误的幸福观:禁欲主义、享乐主义。禁欲主义打着宗教神学的旗号,对人们正当的物质需求予以压抑和禁止;享乐主义则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使幸福自天国降至尘世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感官的满足却忽视甚至排斥人们健康的精神追求。如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经把快乐作为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二是无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错误地把二者割裂开来。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西方的宗教幸福观等都把追求个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实际上中国古代民众对“小康社会”“大同”的向往以及西方人们对“理想国”“乌托邦”“和谐制度”的追求等已饱含着集体幸福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的幸福观则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和实践活动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找到了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有效路径。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科学性和超越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它拥有严整的内在逻辑和深厚的价值意蕴。

1.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首先强调人类的幸福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他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然而,物质生活资料的富足以及物质欲望的实现仅仅是人类获取幸福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更加强调精神生活的幸福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道理异常简单,我们不仅应当看到人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要明确只有社会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动物和人都能从物质资料的满足中寻得快感,但精神的幸福永远都只能是人类的专利。物质的幸福只能是初级的、短暂的,而精神的幸福则是深刻的、持久的。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为此,他把对知识的渴求、对交往和真情的需要、对科学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发展的不懈追求等都列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2.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不但强调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享受,更加倡导人们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对物质资料和精神文明的创造”[2]。毋庸置疑,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了人类社会,它更是人类幸福的源泉。马克思曾经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3]“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当然,人们正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和外现,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可悲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却发生了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经全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其一,劳动者与他们生产的劳动产品之间所产生的异化。即工人们所生产的对象同他们所能占有的对象之间形成了反比例关系。其二,工人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之中,工人们所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是对其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其三,人同自身类本质的异化。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活动被贬低成为仅仅能够维系他们动物般生存的一种手段。其四,前三个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由此可知,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一部劳动发展史,而且更应当是一部人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去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历史。

3.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雄辩地告诉我们,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个人幸福是对社会幸福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一生无疑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性的完美诠释。早在青少年时期,马克思就立下了自己的幸福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把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由此不难看出,每个人都必须把为他人和社会创造幸福当作是自身幸福的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期共产党人幸福观的精髓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幸福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历史使命,其内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但其精髓却始终只有一点:让人民幸福就是共产党人的真正幸福。

1.让人民幸福是党的宗旨的价值意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多次强调,共产党人不允许存在同无产阶级整体利益不同的私人利益。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作为我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1944年10月,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毛泽东谈道,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后,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又特别强调,要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的个人幸福其实就在人民群众的幸福之中。也只有让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幸福,中国共产党人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这是一条被无数历史事实和社会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2.让人民幸福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无疑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广大的知识分子在促进生产力进步、创造物质财富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同时,人民也是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和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者,则更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3.让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历史”[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集团而取得革命的胜利,之所以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应当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新时期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当始终将马克思的幸福观作为标尺,把辛勤劳动作为幸福的源泉,把道德境界的提升作为追求幸福的前提,把学习作为实现幸福的助推力,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幸福的最高价值追求。

1.把辛勤劳动作为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最根本的内涵。其实,辛勤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赵州桥、都江堰等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语重心长地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人们的诚实劳动才能够逐步实现;发展中凸显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人们的诚实劳动才能够逐一破解;生命里所拥有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人们的诚实劳动才能够不断铸就。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由此翻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然而,要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就必须让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必须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必须让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得到提升、创造潜能得到释放。

2.把道德境界的提升作为追求幸福的前提。做人须讲道德,为官更须讲官德。道德力量无疑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必须始终铭记德乃官本的信条,要树立正确的官德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曾经多次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遵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按共产主义原则办事。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同时,他向各级领导干部还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严守党纪国法,常修立身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道德境界的提高中升华幸福感。

3.把学习作为实现幸福的助推力。始终重视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工作,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之一。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强化学习,把学习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的助推力。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无疑是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典范。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并指出如果能活10年,就学习3649天。事实的确如此,毛泽东在1976年9月辞世前的7个小时,只要稍稍清醒就立即看书籍、阅文件,种类计11种,时间为2小时50分钟。当下,我们也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化、成分转代的关键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因此,全体党员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强化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水平,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避免发生“本领恐慌”的问题。1939年,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历史和现实反复告诉我们,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共产党员应不停地读书,持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需求,让学习成为实现幸福的助推力。

4.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幸福的最高价值追求。

幸福的要义在奉献。马克思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在一起,强调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毛泽东始终倡导和践行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常委记者见面会上谈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奉献社会是人生幸福的最高价值追求。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事业中,我们国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雷锋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坚持做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王进喜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孔繁森最喜爱的名言是,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总之,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党的事业和个人的幸福将无从谈起。作为共产党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民谋福,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与民同乐。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刘兆奇.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0.

[5]宁晓菊.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幸福之历史轨迹与现实担当[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6]储峰.中国共产党的幸福观与官德观述论[J].干部工作,2014,(4).

D261

A

1671-6701(2017)02-0018-04

2017-02-25

罗军伟(1977— ),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平顶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幸福观共产党人马克思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像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