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如何“牵手”互动

2017-01-25 01:07刘文静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8期
关键词:牵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

■文/刘文静

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如何“牵手”互动

■文/刘文静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扶贫成就的显现和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开发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要求,原有扶贫开发模式的效果下降。

首先,剩下的贫困人口在减贫工作中属于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部分;其次,贫困问题不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足,而是群体性贫困;再次,致贫的原因多元化,除了具体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原因外,还和社会分配与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密切相关;最后是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贫困地区主要劳动力处于流动状态,留守人口多为老幼病残,扶贫项目实施地和扶贫对象工作、生活地的空间脱节越来越严重。

我国原有的扶贫开发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大水漫灌”式的普惠政策。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基础教育、提供基础医疗与卫生服务等方式,加速贫困地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为因区域性经济发展不足所形成的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创造了基础性的条件。“精准扶贫”则是要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和农户,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确识别、帮扶、管理的治贫方式,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重要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精准扶贫的完善和延伸。精准扶贫“牵手”社会保障,建立互动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扶贫效果,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补充与兜底的作用。当前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通常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国家和省公布的农村扶贫标准和具备劳动能力。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纳入贫困扶助对象范围,这可能导致此类人群的边缘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解决他们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二是成果巩固作用。通过扶贫开发而脱贫的家庭仍有因疾病和事故等返贫的可能性,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可以起到托底保障的作用,巩固扶贫成果。

另外,精准扶贫也能够减轻社保基金压力。在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之后,还需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提高具有劳动能力的受救助对象的劳动技能,培育其生存发展能力,将这些获得劳动技能的人从低保对象中剥离出来,有助于遏制福利依赖思想,提高扶贫效果,减轻社保基金压力。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建立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互动机制的突破口在于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适应性和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社保体系的管理呈条块分割、城乡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社会化管理程度低,导致流动人口参保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参保率,从而难以形成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的互动机制。要想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制度对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适应性,就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关系的跨区域转移和接续。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覆盖是建立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互动机制的核心内容。

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由于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需要更大力度的补贴和转移支付,这必然会加大社保资金的压力。为保证和提高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做好两点。一是建立科学精准的贫困家庭认定和退出机制。判定扶贫对象的标准是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线,但目前我国在农户层面上的收入统计不太准确,这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贫困户的认定上存在主观性和任意性,难以做到公平有效,另一方面是退出机制的不明确,往往导致社保资金的浪费。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也给该项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社保资金筹措、保值与增值。国家要加大投入,提高社保支出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通过划拨国有资产和提高国有企业分工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强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拓宽资本市场投资渠道,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化和多元化投资运营管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科技局

猜你喜欢
牵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