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

2017-01-25 01:04雷云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雷云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杭州310025)

改革开放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

雷云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杭州310025)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它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若干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从特征和实质来概括,第一个阶段是开启历史的转折,第二个阶段是推动历史的进程,第三个阶段是深化历史的使命,第四个阶段是决胜历史的未来。从中可以看到,党的历史命运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也就是党的历史命运。回顾和梳理新时期的历史,我们有百倍的信心认为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改革开放、党的自身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的胜利。

改革开放;党的领导和自我净化;在曲折中前行;决胜未来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前进,也是党的发展和前进;改革开放的曲折和艰辛,也是党的曲折和艰辛;改革开放的远景和决胜,也是党的远景和决胜。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就是党的历史命运。党的历史命运同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始终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大体上说,新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十二大,第二个阶段是从十二大以后到1992年十四大,第三个阶段是从十四大以后到2012年十八大,第四个阶段是从十八大以后到今天。其中每个阶段都有若干标志性事件,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概括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一、开启历史的转折

在新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针对思想僵化和个人崇拜狂热,阐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路线问题和政治问题;针对“文革”中民主集中制备受践踏和无政府主义泛滥,强调大大发扬民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以及强化党规党法;鉴于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缺乏生机和活力,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事业就会被葬送;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格局,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大政策。这个讲话是“文革”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汲取邓小平讲话精神,尤其是在公报中明确提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而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历史转折,显示着一个崭新历史时期的到来。

3.1979年3月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主要针对新冒出来的一股右倾思潮,宣布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这四项基本原则同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联系起来看,已奠定了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基础。

4.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的最大亮点是在肯定毛泽东功绩是第一位的前提下,系统批评他在晚年的严重错误,彻底否定“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路线,在一系列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问题上澄清混乱,明辨是非,为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决议》的突出贡献是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并根据“文革”的深刻教训和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把适合中国情况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内容概括为十个“主要点”,实质上是为后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了一个最初框架。《决议》标志着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在思想上坚决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初步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开始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扩大;果断地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坚决清除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正确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我国经济度过最困难时期,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与此同时,教科文卫工作也正在走上正轨并得到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初步的繁荣景象;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工、农、知识分子三支社会基本力量之间的团结状况也比较良好。

在这个阶段,党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过程中,力求符合客观实际,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及时而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两条战线思想斗争。经过十年内乱,积重难返,应兴应革的事项头绪纷繁,新的工作又难免遇到新的问题。党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有秩序地逐步解决各种问题,尤其是改革的难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工作上,首先抓住农业这一环,着重克服过去指导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逐步实行各种形式联产计酬责任制,随后又解决了多种经营的方针问题,使农业面貌很快改观,由原来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随着农业状况的改善,调整了工业结构,着重解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还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压缩了过大的基建规模。

这是一个在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开启改革开放并初见成效的阶段。党自身也经受洗礼和不断净化。粉碎“四人帮”后人民对党寄以厚望,他们要求拨乱反正,要求安定团结,要求集中力量搞建设。党正是集中人民的意志,适应历史的潮流,制定正确的政策,才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回归到康庄大道。

二、推动历史的进程

在新时期的第二个阶段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1.在1982年9月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后来他又多次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发展战略。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总思路、总方向、总目标,“中国式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改革开放”,亦即“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框架渐趋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党始终高扬的旗帜。大会听取了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还通过了纠正“左”倾错误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新党章有许多新内容新特点,尤其是首次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极其重要的原则。大会闭幕后,在一中全会上产生了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2.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确认党的领导地位,指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它对我国各项基本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尤为瞩目的是确认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的合法性和市场调节在国家计划中的辅助作用。这部宪法是对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文革”年代制定的宪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改革的精神,从法律上彻底否决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1983年10月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党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还来不及针对党在思想、作风、组织上的严重不纯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整顿,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目前党内仍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同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这就是整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在。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最后要郑重地进行党员登记。这是新时期第一个关于从严治党的文件。邓小平在全会上的讲话指出,整党不能走过场。要通过整党,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4.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决定是新时期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文件,邓小平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好就好在它“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1]83,91

5.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实即三位一体;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性质方向和根本任务。它还首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称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并阐明了它与党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辩证关系。这是新时期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

6.1986年底和1987年初,许多城市发生了学生闹事事件,即所谓“学潮”,矛头直指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就此发表多次谈话,提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的。他指出学生闹事根本上反映了我们领导上的软弱,对自由化思潮反对不力。在上述背景下,1987年1月16日中央作重大人事调整,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不过邓小平指出:“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1]229

7.1987年10月的十三大报告,以《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题,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出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报告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并把这些观点概括为十二条,指出它们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报告据此系统阐述了生产力标准理论,指出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报告还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大会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

8.1989年6月初发生了“6·4”事件,但被迅速平定了。邓小平说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由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决定的。这次事件的性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四个坚持的对立。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都坚持得不够。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

9.1989年6月24日,十三届四中全会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开始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6月16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指出当前不能搞比如对市场、计划等理论问题的讨论,而要干几件使人民高兴的实事,第一,经济不能滑坡,第二,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和抓紧惩治腐败。这样就更能获得人心。他还强调:“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314为落实邓小平谈话精神,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这是直接针对前不久发生国内政治风波严重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而制定的新时期第二个关于从严治党的文件。它从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七个方面举措,号召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以划清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10.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过后不久,1991年国际上发生了“苏东事件”。党内外一些人要求把反和平演变作为中心任务的呼声强烈,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关于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震撼人心的南方谈话,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肯定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作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还提出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反对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警告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个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总起来看,这个阶段中遇到的“麻烦”和干扰比较多,曲折和艰辛尤为明显。但由于党采取了及时而正确的举措,改革开放还是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最突出的是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得益。因而人民拥护改革开放及其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最主要的是腐败之风继续蔓延和贫富悬殊现象不断加剧。

这个阶段党在理论概括上成果显著。如果说十三大报告的有关阐述意味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具雏形,那么邓小平南方谈话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这一理论已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形态。这是在“第二次结合”中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战胜曲折、扭转危局的行动指南。

三、深化历史的使命

在新时期的第三个阶段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1.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有两个最大亮点:一是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2.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八个方面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案,提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这一体制的目标要求。这是新时期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文件。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必须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认识、加强和提高自己,并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为突出的环节。这是新时期关于从严治党的第三个文件。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阐发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内容和举措,并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这是新时期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二个指导性文件。

3.在1997年9月的十五大上,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理论就是党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既是比较完备、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报告分别阐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还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论述党建问题时,指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这一工程的总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作了部分修改后,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为贯彻从严治党精神,1998年11月中央决定在今明两年内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即“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4.2000年2月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2001年“七一”讲话对它作了系统阐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世纪之交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创造性地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001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此为指导,针对党风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这是新时期关于从严治党的第四个文件。

5.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题,核心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报告在讲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提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在讲到文化建设时,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这次大会还正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入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经过部分修改后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一中全会上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6.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新时期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个文件。它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指出也存在不少问题,首次有针对性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后经胡锦涛多次阐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作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重大论断,直面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从五个方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新时期关于从严治党的第五个文件。2004年11月,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并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内容作了全面部署。决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规定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它的基本内容。

7.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保持1982年宪法的基本框架,但根据形势发展先后作了四次修正,使之更能体现改革开放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从法律上肯定了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中党取得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也就是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经验,从“三个基本”发展为“四个基本”,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首次把“和谐”纳入“道路”的内容,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系统阐述,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社会建设也包括进去,从而使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大会还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08年9月,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为具体目标要求。

9.2008年12月,中央举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胡锦涛在讲话中全面回顾3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十七大上总结的“十个结合”分别作了系统展开,指出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十七大指出的三个基本问题,而其总前提是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还强调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了党内存在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六个方面主要表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决定》提出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党的建设总目标作了新的表述: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此外,《决定》还首次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这是新时期关于从严治党的第六个文件。

11.在2011年7月1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首次提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大范畴。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讲话还强调指出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重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12.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定了它的战略地位。《决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重大命题,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其基本精神与前两个关于精神文明的决议一脉相承,实质上是新时期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三个文件。它为我国在新条件下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目标、方向和途径。

概括起来说,这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取得许多重大突破,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影响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民主法制、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都有新的成就。党的自身状况也有所改善,尤其是党中央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特别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越刮越猛,成为党内党外发生日益严重的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和信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阶段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取得重大成果,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基本”,到再加上基本经验的“四个基本”,形成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都是这样那样地对它的背离和违反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论上日益成熟的党,它有信心也有能力运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逐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夺取决定性的胜利。

四、决胜历史的未来

新时期第四个阶段还只有四年时间,但已经有几个值得大书一笔的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是:

1.在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它正式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刻阐述,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道路”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把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进而拓展为“五位一体”;强调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牢牢把握以“八个必须坚持”为内容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其中强调必须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对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继承和发挥,从而由“四个基本”发展为“五个基本”。关于小康社会,从十六大和十七大的“建设”到十八大的“建成”,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党的历史使命的重大变化。十八大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内容和举措作了部署,表达了决胜的信心。在文化建设上,整合各方面意见概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建方面,最后还特别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大会经过修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一中全会上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

2.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甫一履新就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并指出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形象化表述,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使之感受到“中国梦”也是“我的梦”,使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一致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2013年5月中央决定,从下半年起用一年半时间,自上而下分两批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狠刹“四风”,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次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习近平在2014年10月的总结大会上,系统概括了它的五大成果,其中之一是“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次大会宣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

4.十八大后以解决作风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习近平在历次中纪委全会上讲话的核心,就是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他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之勇气举起反腐利剑,形成强大震慑。几年来,揪出了一大批“老虎”,光是副部级以上高官就有一百余人,其中包括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国级和副国级人物。至于“苍蝇”,更是不计其数。反腐败斗争出现新的重大转折,开始形成了势不可当的汹涌浪潮和不可逆转的大气候。

5.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在“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它在理论上有两个突出亮点:一是提出了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十四大以来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新定位的一个重大突破。

6.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宣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确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至高无上地位,制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出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就使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转折中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

7.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四个全面”并提。2015年2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依法治国研讨班上,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既是重大战略布局,又体现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实践上成为当前和今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总纲。

8.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作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准绳。其中创新是第一动力,共享是最终归宿。五大发展理念归结到一点,就是科学发展的理念。它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和进一步贯彻落实。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2]343而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2]334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根本的理论基础”。[2]341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的部分。

9.2016年3月4日,习近平在会见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指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重申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两个毫不动摇”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它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这些话实质是对当年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使“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3]229科学论断的继承,也是对毛泽东曾在1956年提出的“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4]170的回归,更是对邓小平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重要论述[1]372的发挥,对于当下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准备实施“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其意义非同寻常,故而也应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10.2016 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显示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胜勇气和铁的手腕。全会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这个阶段虽然为时不长,但在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各个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各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速,仍在国际上领先,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有明显进步。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党在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态度坚决,出手不凡,铁腕治理,成效斐然,政治生态明显改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党风政风大为改观,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功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在党的自身状况方面,一些“老虎”“苍蝇”隐藏很深,有的还拒不收手,继续作奸犯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中央和省级巡视组反馈情况看,已出现“四风”反弹现象,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现根本好转还任重道远。

这个阶段党在理论概括上又作出重大创新,集中体现在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主要文献中,体现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这些文献和讲话在新形势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为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结语

在迎接十九大召开之际,对新时期的历史作分阶段、粗线条的梳理,从历次党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文献,特别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文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的三个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两个文件、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八个文件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党自身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党的理论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党的历史命运是如何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的,显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913年3月,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认为马克思学说自1844年出现以后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中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并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5]308这个预言后来果然被俄国十月革命所证实了。本文学习借鉴列宁的分析法系统回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自身发展进步的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新时期的每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伟大成果都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而且由于经济和政治、物质和精神各方面已奠定了强大基础,由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由于有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可以信心百倍地认为在今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定会使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事业获得更大的胜利。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郭彦英]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 CPC

LEI Yun
(Publicity Department,Zhe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Hangzhou 310025,Zhejiang,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led by the Party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phases that marked by different events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In terms of the feature and nature of historical events,the first stage of the reform created new prospec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second stage paved the way for the Party’s development.During the third and fourth historical phases,the Party finally accomplishe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us,the historical fate of the Party and the reform had been closely tied together.With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reform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we believe with great confidence that China will achieve new victorie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self-governance of the Party and achievement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s conditions by pursuing the“Two Centenary Goals”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its self-purification;a lengthy process of advances and setbacks;victories in the future

D232;D616

A

1674-0955(2017)02-0056-09

2016-11-05

雷云,男,浙江临安人,研究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党组书记。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