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100080)
邓小平的两大历史遗产与习近平的新发展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100080)
邓小平为党和国家留下两大历史遗产:《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纲领性文献,是提出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和制度治党思想的历史起点;“南方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理论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创新性发展,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再次处于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起到了拨正航向的指针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海神针和带有政治交代意义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伟大标志。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邓小平两个讲话的创新性发展,将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嘱托、民主和法制思想、制度治党的思想真正全面落到了实处并作出许多创新性发展。对党长期执政的两大“守护神”毛泽东和邓小平,我们既要坚决维护又要科学维护。
邓小平;习近平;毛泽东;历史遗产;新发展
今年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25周年,以及邓小平去世20周年。光阴似光速,一晃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时间不能逆转。但是,邓小平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已铭刻青史,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的伟大遗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入为实现“两个百年”而奋斗的新阶段的今天,重新学习邓小平的两大历史遗产:一是1980年8月18日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二是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对于深入领会和践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今年初,《环球人物》为策划第2期邓小平专栏采访了我,问“邓小平给当代中国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我说:“改革开放后,直至邓小平去世前,他的思想理论光芒集中在一头一尾的两次讲话:1980年8月18日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前者大体决定了今天的政治走向,后者基本决定了今天的经济面貌。”《环球人物》第2期发表这个谈话后,有朋友来电问道:邓小平有那么多重要文章,为什么突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南方谈话”为两大历史遗产?在《环球人物》采访时,我没有展开讲这个问题,这里来作回答。
先看“一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十二大以前,邓小平约有60篇重要谈话和文章,尽管都谈到了许多重要问题,但从总体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三篇: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这三篇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被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的光辉篇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既明确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又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因而被称为立国之本。显然,这两篇是很重要的文章和讲话。但我为什么没选这两篇,而突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呢?因为一是提问的背景在强调“今天看来”的现实意义,不完全是讲“过去时”,更注重当下的进行时。就此而言,我以为,解放思想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问题,尽管还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相比之下,对于我们时下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而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现实指导性更强。二是前两篇谈到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这一篇包括进去了,并且有的更展开、更深入、更具有根本性,还提到了新的高度。这对于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顶层设计意义。具体来说:
第一,《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提出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起点。
我们不是讲“制度自信”吗?现在明白了,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很优越。但在近40年前,对于我们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制度,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要抉择。从哪里入手,怎么破题,需要慎之又慎作决断。就在不少人十分茫然的时候,邓小平发表的这个讲话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他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提出了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根本不可能提出的问题。乍听起来,“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还了得?这不是反革命,就是右派!”但是,认真地学习了讲话,绝大多数人由衷地表示佩服。他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消除了人们的疑虑。按照现在的话说,没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是根本提不出这个问题的。
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干部制度,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比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以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影响等等。如果不坚决改革这些弊端,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党就会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兴利除弊,必须改革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
邓小平着重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他说: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1]342他特别分析了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与制度要求的某些不实际、不合理、不完善的关系。对于官僚主义,他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很大弊端。不少问题,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是我们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当然,官僚主义还有思想作风的一面,但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1]328对于特权现象,他说:“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大搞特权,给群众造成很大灾难。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如不坚决改正,干部队伍势必发生腐化。还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特权现象没有解决。“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1]332他还提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邓小平的这些话,放到现在不是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吗?!
怎样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邓小平强调:总体上来说,在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的权力,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打击一切敌对力量和犯罪活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具体而言,他提出:要建立干部退休制度,设立作为过渡措施的中央和省级的顾问委员会,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以保证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1]339显然,这些都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
建立和健全党和国家的这些根本制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邓小平提出:为了改革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337“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322“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1]323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因此,他又说:“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1]343
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这个全新视野的讲话,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开始扬帆起航。
第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提出制度治党思想的历史起点。
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一是思想建党,二是制度治党。思想建党的思想是毛泽东1929年在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中首次提出的。制度治党的思想则不能不说是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最先萌发的。
邓小平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这个带有根本性问题,是由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引发的。过去,对于我们党历史上犯的各种错误,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弊端,长时期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只认为是思想作风不端正产生的,因而只在加强思想教育方面下功夫。邓小平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后,第一次从全新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破天荒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他强调:“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333
这就是制度治党思想的源头。邓小平第一个提出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但制度治党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特大工程。37年过去了,这些论述还是那样鲜活,魅力仍在!
正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既是提出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历史起点,又是提出制度治党思想的历史起点,故将其作为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伟大历史遗产。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终卷篇,也是公开结集出版的邓小平全部著述的结语之作。邓小平本人对他的文集编选到这一篇结束非常满意,认为“结尾不错”,“编到南方谈话为止,这样好,段落比较清楚”。[2]1362-1363①参见龚育之著:《党史札记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我个人对“南方谈话”一直非常推崇、给予很高评价。自“南方谈话”发表以来的20多年间,我先后发表了专门和着重论述它的论文10多篇。我为什么这么样看重“南方谈话”,将其突出为邓小平的历史遗产呢?从宏观言,主要有四点理由:
(一)“南方谈话”集邓小平思想理论之大成,是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多理论问题作了比较全面论述,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了创新性发展的著作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两卷,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载体。两卷加起来有179篇文章和讲话。“南方谈话”前的诸多文献,就每篇言,谈的多是某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有的是谈历史,有的是谈某些具体问题,专题性较强。唯有“南方谈话”是将综合性、理论性、鲜明性、体系性集于一体的大著。它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重大问题。诸如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展速度、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廉政建设、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主要倾向等都涉及了。特别是提出和强调的许多重要理论观点,比如,“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将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说邓小平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吗?这个新阶段无疑通过邓小平的全部著作来体现,但“南方谈话”可视为其理论精华的凝聚篇或浓缩本,堪称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如果说邓小平个人思想理论的发展有“顶峰”的话,毫不夸张地说,“南方谈话”就是邓小平思想理论发展的顶峰。因而,它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文献。
(二)“南方谈话”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再次处于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起到了拨正航向的指针作用,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我们都是过来人。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苏联宣告解体,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加速发展的势头,世界格局呈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遭受西方国家强大政治压力,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乃至滑坡,一些人出现思想困惑,对改革开放产生疑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正是在这样的严重历史关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犹如一声惊天春雷,炸开了神州大地上空的乌云;又似刮起一阵高级别强风,吹散了人们心中的雾霾。它及时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站在了历史前沿的高地上。比如:
——要不要继续搞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问题。“南方谈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此前,他还说过:“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在这次谈话的最后明确表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对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368,383
——姓“资”姓“社”问题。它一度成为社会舆论和媒体炒作的热点,对扩大改革开放造成巨大压力。“南方谈话”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实质,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还举特区和“三资”企业的情况说,“特区姓‘社’,不姓‘资’”,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那种认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3]372,373
——“左”与右的倾向问题。这也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南方谈话”辩证地阐述这个问题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他还严厉批评一些不正确的宣传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375一个时期,对这个论断有很多异议。应当怎样看待呢?从理论上说,历史发展到今天,应当超越“左”与右的思维定势。然而,历史印迹的消除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倾向那种倾向的出现,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出现了,在实际工作中就应当有右批右,有“左”批“左”。但根据历史经验,“左”比右难以识别、难作批判。“左”比右好的历史惯性不是短时期能够克服的。邓小平的许多论断是立足于我们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讲的。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的这个论断具有战略性意义,需要高度重视。
正是在批判了诸如上述的各种观点之后,人们的疑虑消除了,思想认识开始统一了,改革开放的信心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中朝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三)“南方谈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海神针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实行市场经济。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的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进行了探讨,没有取得积极成果。在我们国家,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曾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善,使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毛泽东甚至还提出过消灭了资本主义,还可以搞资本主义等闪烁着耀眼光茫的思想,但不过是昙花一现,并非从根本上去否定计划经济。因此,囿于传统观念束缚或“左”的思想影响,在相当长时期,鼓吹市场经济被视为离经叛道、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的伟大就在这里。他没有被紧箍咒所束缚,改革开放伊始,就在探讨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问题。10多年间,他前后讲了十四五次之多。最初,曲高和寡,响应者寥寥。历史的发展是个渐进过程,他个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愈益成熟坚定;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逐渐赞同、接受他的观点。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飞跃。因为过去认为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社会,不承认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所以,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文件讲了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
——第二阶段是党的十三大。在十三大前,邓小平有两次重要谈话。一次是1985年10月,他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次是1987年2月,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生产力发展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据此,十三大报告就没讲,明确提出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实际上已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了。
——第三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振兴经济,加速发展,从1990年始,邓小平连续3年都在讲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先是1990年底,他同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存在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其次是1991年初,他对上海市负责同志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再就是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他进一步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且,还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
这样,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多次谈话,在准备十四大报告过程中,江泽民到中央党校作了一个通气报告,主张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江泽民向邓小平汇报了此事。邓小平赞成这个提法,并说: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建议江泽民,将在党校的讲话下发文件,反映好,就可以讲。这样,十四大也就有了主题了。[2]1347-1348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此后,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崭新局面,党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10多次谈话,特别是“南方谈话”的鲜明态度,我们国家不可能有现在的“天翻地覆慨而慷”面貌,超过日本并紧紧地追赶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带有政治交代意义的重要文献
1993年8月下旬9月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基本编好后,邓小平很高兴,认为“大功告成”,对“南方谈话”作该卷结尾很满意,交代编辑组将文选印成清样后发一些同志看看。并说:“实际上,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2]1363①参见龚育之著:《党史札记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讲政治交代,邓小平在1989年夏天负责建立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过程中就开始说了。当时讲政治交代,主要是对新的领导集体交代一些当务之急,要他们抓好哪些重要工作。在“南方谈话”编完,第三卷“大功告成”之后,再说“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就有异常丰富的内涵了。这个政治交代,既体现在整个第三卷中,也集中地体现在“南方谈话”中,因为它是精华中的精华。从“南方谈话”看,邓小平的政治交代最重要的有这么几点: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明确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会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3]371
——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概括,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以后要带动后发展的地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这期间,他还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2]1364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即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邓小平要求“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要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78
——要为把我们的制度建设好、国家发展好而埋头苦干。邓小平实际上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谈到改革开放要有一点闯的精神,要有一股劲,否则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新的事业时,他说:只要敢闯、敢试,“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372
这不就是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吗?!在“南方谈话”最后,他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3]383这就是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尽管“两个百年”的表述是后来概括的,但其奋斗目标的内容则是“南方谈话”提出和强调的。
——要把共产党建设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是,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3]380此前,他还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3]365这些讲话如洪钟巨响,声犹在耳,需要我们永远牢记!
“南方谈话”虽然过去25年,但它的理论价值不会磨灭,它的重大现实意义令人震撼。它无疑是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伟大历史遗产。
邓小平发表两个讲话时,习近平还很年轻,后来在地方工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作为新一代领导核心,全面落实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并对邓小平两个讲话有创新性发展。他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对邓小平两个讲话精神的继承、践行和创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嘱托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邓小平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南方谈话”中,有如前述,邓小平进一步强调在达到小康水平时要解决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十八大就职时即表达了邓小平的这个嘱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个愿望。他以非常朴实的语言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70“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5]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在不断地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呕心沥血地运筹谋划。一是在顶层设计上,丰富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路线图。所谓全面小康是“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这“三个全面”,充分说明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高标准的小康社会。二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点,主要在农村、少数民族和其他贫困地区。习近平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三是底层实施操作,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一落实到位。在特别困难的村、乡,镇,由县里派出第一书记,加强领导力量,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这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还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这些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再被一些人视为一个宣传口号。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接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打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最近,江西省宣布,经第三方评估确认,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井冈山市(县级)率先脱贫了。这意味着已经奏响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进行曲。①根据201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规定,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降至3%以下)。截至2016年底,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6%。
(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将邓小平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伟大创新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改革开放,而开放本身就是改革。邓小平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当然,改革本身不是目的,从经济方面言,它是为了发展,为了解放生产力,使国家发展得更快,使人民生活得更好。基于此,邓小平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国家发展得更快,也就是改革要改到什么地步?这又涉及到管理体制和机制。于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革命性变革,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这个思路,可视为邓小平思想发展的逻辑。当然,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梳理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
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将邓小平的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全面推进到了新的境界。它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和讲话中。其显著标志有这样几点:一是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的创新在于:将过去长期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层面讲的现代化,提升到了从未涉及过的属于社会制度上层建筑层面也要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它是现代化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二是第一次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党的十四大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长期将其定位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无疑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大飞跃。同时还明确指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起来,谁发挥主导作用的争论迎刃而解。三是第一次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直接回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的政治交代,要求使其得到精准落实。
在“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后,全党对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个兴国之要统一了认识。此后,随着实践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在深化。继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就是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它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这五大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阶段将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提到了新的高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是对邓小平的民主和法制思想的全面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南方谈话”中,他还强调用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指出: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40多次中央全会,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通过关于法治和法制的“决定”,这是头一次。这个“决定”有两个重要亮点:
一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如期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成。
二是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决定”要求不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以宪法为核心来制定和完善,而且必须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决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习近平说: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如果说邓小平关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思想为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完全可以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四)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将邓小平敲响的“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警钟和“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的政治交代,特别是制度治党的思想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向了新阶段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一直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成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特殊品格。毛泽东提出了思想建党,并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的工程”不断向前推进。邓小平提出了制度治党治国思想,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始终都要反对腐败。到了上个世纪末,他进一步尖锐地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在“南方谈话”中,他还不无担心地说: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十八大闭幕后两天,习近平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四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取得了辉煌成就。
首先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制度治党思想,将党的建设理论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具体来说:一是首次将毛泽东的思想建党理论和邓小平的制度治党思想加以结合,提出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新论断。尽管两者都是多少年前提出的重要思想,但长期以来,没有人提出要将两者结合的问题。习近平面对党的建设的艰巨、繁重任务,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这个问题,就使党的建设理论前进了一大步。他认为,两者须臾不可分离,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既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这就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赋予了新内涵,“一加一大于二”了。二是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具体落实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战略性要求,使管党治党既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又从制度上严起来。所谓依规治党,最根本的是严明纪律,不但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更重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使所有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对于以德治党,习近平强调“三个抓好”:即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成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其“金刚不坏之身”;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教育,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抓好思想作风建设,使“三严三实”教育常态化,即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以上两个紧密结合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向新阶段的重要理论支撑。
其次在制度层面,大力加强并努力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制度治党战略要求的力度。习近平任职后两个月就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加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强调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二是强调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制机制,要强化制约、强化监督、强化公开、强化责任追究,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三是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实行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明确了“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将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在实践层面,深入开展三大教育和反腐败斗争,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惩恶,取得显著成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首先抓作风建设,以制定中央“八项规定”为抓手,以反对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为突破口,相继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学习教育。这三大教育的开展,横扫了长期存在的陈垢积弊,激浊扬清,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作风得到了有力整治,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习近平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党组织狠抓作风建设的工作成为新常态,持之以恒不懈怠,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展现时代新风。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以深得广大群众衷心拥护,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持续进行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超乎人们想象的伟大成果。这些年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可以说是以雷霆万钧之力,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打虎拍蝇”,从严查处。习近平讲过一段很得人心的话: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人心向背的账!因此,对腐败分子不能放过去,“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苛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6]147有了这样的对人民、对党的绝对忠诚之心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坚持反腐利剑高悬,以包公“龙虎狗”三具铡刀警世执法,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多少年来一直遏制不住的腐败现象多发高发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成为定局。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党的形象迅即飙升。当然,还需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目前全党全国人民拥护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值得信赖、可以放心的。这就能告慰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天之灵。这也说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的政治交代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老百姓说得好: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没有毛泽东和邓小平,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的今天,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今天。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命运的充分认同。
但是,在网上和坊间也不时地流传一些另类声音,有的全盘否定毛泽东,有的中伤谩骂邓小平;有的以毛非邓,有的以邓非毛。这些声音尽管影响的群体有限,但对社会生态的干扰恶劣,破坏性极大。研讨邓小平的历史遗产,不能对此充耳不闻。
2012年8月,我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讨会上曾经说过:毛泽东和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是命运共同体。动摇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执政资格。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守护神”。5年过去了,今天还想就此谈点看法。
(一)讲“守护神”是形象比喻,不是要重新将两位历史伟人拉上神坛搞顶礼膜拜
历史已经翻过了将伟人当做神的一页,那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但是,反对将伟人神化,并不是要否定他们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崇高历史地位。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讲过: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他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4]692
次年,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时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历史进程紧紧相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他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7]38,39
习近平对两大历史伟人的评价,是对我们国家发展历史实际的科学概括,充分表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高度共识。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的命运共同体
为什么要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历史伟人比喻为中国共产党的“守护神”?说得直白点,就是因为毛泽东和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是命运共同体。动摇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执政的历史依据,失去了执政的合理合法资格。否定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那些人,有的属于不了解历史,受到误导,跟着瞎起哄,不一定别有用心。但是,那些言论的制造者,那些到处宣传散播他们观点的人,很难说他们没有政治企图。无论以毛非邓还是以邓非毛,都不是什么学术问题;也无论反毛还是反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那些人在骨子里不赞同中国的政治制度,向往美国的两党轮流执政和所谓“三权分立”制度。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如何,我们不去评论。邓小平说得好,“别国的社会制度如何我们管不了”。[3]360但是,决不能将中国美国化、将中国西方化。在中国,搞什么“两党制”和“三权分立”绝对行不通。道理很简单,中国没有这个历史基因,这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要。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中国人多,如果今天这个示威,明天那个示威,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会有示威游行,那末就根本谈不上搞经济建设了。”“如果我们现在十亿人搞多党竞选,一定会出现‘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3]285邓小平讲的情况,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记忆犹新,决不能再重演那样的历史。邓小平的谆谆教诲必须铭刻在心。
不搞“两党制”和“三权分立”,中国是否就没有民主呢?非也。有这样疑问的人是没能将民主制度本身和民主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区分开来。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历史的最后归宿,谁也阻挡不了。但是,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由那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需要决定。这就是说,民主制度具有共同价值,但民主形式如美国的“两党制”和“三权分立”不具有普遍意义。从哲学上言,这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将“两党制”和“三权分立”这些具有美国个性、特殊性的民主形式作为民主制度的共性、普遍性来强加于别国,或企图在中国照搬照抄,在理论上站不住,在实践上行不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已经探索出了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体现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根本制度。
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在中国只能由共产党长期执政,一些人想不通,认为中国共产党犯过不少错误,现实社会也还有不少问题。确实,党的历史发展经历过不少曲折和挫折,有过失误,犯过错误,但多难兴党,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建党即将百年,不断与时俱进,越来越壮大,犯的错误越来越少,进步越来越明显,这说明我们党越来越成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有一个优良传统:对失误和错误,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历史财富。我们党能这样坦荡地严于解剖自己,勇于修正错误,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私利,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的唯一目的是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除了中国共产党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呢?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担此重任。别的任何政治力量既不可能凝聚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各民族人民,也没有能力和经验来把国家治理好。别看有的人口若悬河地指点江山,但他们多是些马谡式人物,只会空谈,不能实干。他们不具备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先进性、纯洁性。目前党内尽管还存在不少弊端,一些事情也不尽如人意,但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个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大党,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聚集了中华民族绝大多数的各类精英。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和民族的脊梁,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治国家。十八大以来短短四年,反腐倡廉取得这么举世惊羡的伟大成绩,是别的任何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做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代中国以来的历史说明了这个真理。这就是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能由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道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又是政治交代,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能由共产党长期执政,就是为了这件事。这是正义的事业,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必须毫不客气地当仁不让。
(三)坚决维护但又要科学维护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
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为什么强调既要坚决维护又要科学维护呢?这是因为有一种倾向将两大历史伟人对立起来,有的说法相当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任意化。因此,必须强调对两大“守护神”的维护既要坚决又要科学。
首先,不能将两大“守护神”对立起来。2013年初,习近平讲过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互相否定”问题。这是从宏观大局、总体把握而言的。这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又有紧密联系,在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因此,不能将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但是,对“两个不能互相否定”也有一个科学解读问题,即对具体历史事件要具体分析,有的要肯定,有的则要否定。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总体上要肯定,但不等于说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也要肯定。习近平的讲话丝毫没有这个意思。有的人提出要重新评价这两大历史事件是误读了“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内涵,违背第二个“历史决议”。正确理解了这“两个不能互相否定”,将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总体评价转换为评价与其直接相关的两大历史伟人,也是“两个不能互相否定”。因为前一个历史时期是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后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是邓小平领导的。因此,不能将这两大“守护神”对立起来。
其次,对历史伟人的缺点错误要历史地辩证地看,作总的评论要全面、客观、公正。习近平谈到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说: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在中国这样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很难要求不犯错误。当然,对个人言,也有需要深刻总结的历史教训。但是,习近平认为,从根本上说,对毛泽东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四个不能”应当成为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毛泽东的错误的准绳。那种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任意化的说法有悖于历史实际,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齿。同样地对于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如何看待,对于邓小平的历史作用如何分析,也要遵循习近平讲的“四个不能”原则。这就涉及立场、观点、方法了。有的人不赞成讲立场、观点、方法,认为过时了。其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BC,怎么会过时呢?任何人看问题都有一个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不管主观上承认与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只有自觉不自觉之分,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说法罢了。对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历史,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再次,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都要维护,不能只维护一个,不维护另一个。前面讲了,不能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对立起来。同样道理,讲坚决又科学地维护,就不能只维护一个,不维护另一个。维护这两大“守护神”一个也不能少,任何一个都不能丢。邓小平讲到维护毛泽东时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1]345,148习近平讲到维护邓小平时说:“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7]39因此,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都要坚决而又科学地维护。那种只维护一个,不维护另一个的思想,无论是对其中的哪一个,都是极端错误的,应当坚决反对。那样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影响党的团结,甚至会造成社会撕裂、群体对抗。还是邓小平讲的,稳定压倒一切。那种任性地随心所欲的言论和行为,应当坚决制止。
习近平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4]694当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艰险奋斗创造出来的。它凝聚着两大历史伟人的心血。坚决又科学地维护毛泽东和邓小平两大“守护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实现复兴的基础。邓小平的两大历史遗产弥足珍贵,习近平对它的创新性发展将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进的指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路还很长,任重道艰。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就能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尽到我们的最大责任。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6月5日)[N].人民日报,2014-06-06.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郭彦英]
Two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Deng Xiaoping and Xi Jinping’s Later Development
SHI Zhongquan
(Party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80,China)
One of Deng Xiaoping’s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the report O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Party and State Leadership became important guidelines for building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of China.It also marked a new historic starting poi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regulation-based governance of the Party.Another contribution of Deng Xiaoping was his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during his inspection tour of the South in 1992 on major issues challeng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ng’s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of Marxism served as important guidelines for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reform of China in a critical period.Deng Xiaoping’s elaborations stipulated tha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hould be an important task of reform and provided principles for major political issues in China.It marked a new stage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s conditions.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proposed by Xi Jinping has been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It embodies Deng Xiaoping’s major thought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democracy,law-based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based governance of the Party.A proper attitude toward Deng Xiaoping and Mao Zedo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is a guarantee for the long-term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Deng Xiaoping;Xi Jinping;Mao Zedong;historical contributions;further development
A84;D033.4
A
1674-0955(2017)02-0005-13
2017-03-09
石仲泉,男,湖北红安人,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