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回眸丙申,就犹如那孙猴子般,出招难测,“黑天鹅”飞出一只又一只,全球的经济秩序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来说,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体育等各方面的改革均在路上。诚然,我们还有很多泥坑没有跨过去,没啃完的硬骨头也还有很多,顽疾无法“一日”去除。但,作为世界经济的“独树一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轮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中国可以跑赢!
近日,《财经界》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就我国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做出梳理,我们期望能够为处于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中的中国经济献计献策。
《财经界》: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速全球来看也是独树一帜,在您看来,数字的背后是什么?哪些方面支撑着我国经济的“稳”,哪些方面又是我们应该防范的风险?
徐洪才:三四季度以后宏观经济的指标得到微观经济指标的支持,宏观上看三个季度都是6.7%,实际上含义还是有区别的,越往后基数越高,二季度动力上一季度强,三季度比二季度动力强,要看到这个微弱的区别,基数不一样。二季度环比增长1.9%,三季度环比增长1.8%,折成年利的话超过7%,说明短期的经济确实有恢复。经济动能恢复的原因有:第一,消费驱动经济增长贡献71%,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住房和汽车这两项传统消费。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扭转了去年四季度的低迷状态,上了一个台阶以后基本稳定在6%左右,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不容小觑。由于汽车购置税的优惠政策对汽车销售起到积极作用,同比增长9%以上。其他种类的消费,例如互联网消费虽然势头很好,但是由于体量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比不上这两项。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消费甚至比前两年有所减弱,通讯器材由前两年的30%增长减弱到现在的12%,但信息消费总体还是比较强劲,旅游、养老、健康、体育等异军突起。新兴消费目前的状态是方兴未艾,势头很好,但是由于体量的限制,贡献拉动力远不及传统两大项。第二,三四季度投资有止跌趋稳趋势,民间投资止跌趋稳温和的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趋温和回升,累计同比增长从8.1%开始以小幅度回升。这两项投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基建投资(公共部门)和国有资本的投资,国企投资同比增速20%,所以投资中占大比例的还是政府部门和国企,基建投资增长接近20%,房地产6%,制造业3%-4%,但勉强算得上温和复苏,毕竟存在产能过剩。所以,从结构上来说投资是在恶化,民间投资下滑,国有投资上升,这并不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担忧的。所以近期开展的产权保护(国有、私有、知识),树立契约精神,其实是给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吃一颗“定心丸”,鼓励人们不必离乡背井,在家乡安心发展。总体上民间从下滑到2.4%到现在上升2.7%-2.8%,这个速度还是偏温和的。
此外,海外投资却以同比增长50%以上创了纪录,这与国内环境不无联系,我们国内投资下滑,所以资本都流到了国外。从投资总体上看,目前处于止跌趋稳温和回升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出口总体为负增长,虽然11月份是例外,但不具有典型意义,11月份回暖主要原因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外部需求回暖引起的,特别是全球大部分商品价格的上涨。从驱动力上看,投资的“三大马车”总体就是这么个情况。从微观上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上升的,首先是工业企业从三月份以来一直是6.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的比较快,2015年年底是负增长,最近几个月同比增长大概已经超过20%左右了。说明企业微观来看也支持经济向好的判断,销售、收入都在增长,价格上看PPI9月份为0.1%,10月份1.3%,11月份3.3%,结束了54个月的负增长,通货紧缩的雾霾终于消退。CPI现在也占2%以上,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压力,短期内也不必担心通货膨胀。
第一,货币的情况现在“稳健中性”。从五月份以来M2的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台阶,基本上5-11月平均11.5%,2015年7月到2016年4月平均13%左右,下降1.5个百分点,货币总体情况现在还是“适度”的,并不存在需求拉动物价上涨的概念,但是成本还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强,服务业因为人工成本的增加所以价格在上升,用工成本、房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还是温和的,不会造成CPI的大幅度飙升。明年的PPI也不用担心上升过快,11月3.3%的势头岁虽很猛但也不必过分解读。今年以来全球商品价格上升很快,石油价格去年年底不到30美元,现在51美元,与之相对应的国内煤炭和钢铁的价格也有上涨,明年的国际油价可能会在45-55美元之间,上升空间不大,因为石油的开采成本是一定的。
第二,美元要升值的话,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美元进入升值周期,那石油、黄金的价格应该是下跌的,它们是跷跷板的关系,所以50多一点是一个阶段性的顶部,不会再继续上涨,但是下跌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可能会维持在45-55之间的窄幅震荡,相对平稳,这就意味着我们PPI有上涨的空间,不会再大幅度飙升。
有人担心经济出现通胀、下跌,甚至滞胀,我觉得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的水平,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的央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2.0,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是控制在3%。由于成本因素的推动,预计明年CPI可能在2.4%-2.5%左右,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经济增长方面,2017年可能在6.5%-6.6%之间。之所以会下跌是因为:第一,汽车的销售肯定要比今年低一点,近期房地产调控对明年的房市有影响,当然短期来说,房地产的市场还具有惯性,还看不出来。“开工没有回头箭”,已经开工的项目肯定是要不断追加投资,但是预期可能要到明年5月份到下半年新开工的面积和房地产新增的投资要减弱,因此,全年平均下来房地产的投资应该不及2016年,平均下来可能要到4%,汽车的销售可能购置税本来是6%,据相关消息,2017年可能是征收7.2%,上去了一些,但是明年的汽车销售肯定要比2016年要有温和的下降,9.2%的增长速度恐怕再难以实现,平均下来可能有7%-8%的速度,因为今年本身也在透支消费,有了优惠政策,很多人都提前消费了。
综合来说,传统的汽车消费、住房消费两大引擎都减弱了,经济肯定要拖累一点,然后就要看国企改革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火车、航空、电信、军工这七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果能实实在在落实,那实际上是给民间资本腾出了空间,民间资本的投资可能会有所回升,并且我们对产权的保护进一步落实,可以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因此,民间投资有所回升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明年国有企业投资还保持20%左右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可能会下行一些。从这样的因素考虑,投资可能会有所调整,如果国有投资下降一些,民营投资上升一些,这样的结构是有所优化的,才能够保持像今年不低于8%增长速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保持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应该有底线,别往下掉。
外贸来说,2017年的情况可能要比2016年要好一点,因为负增长要收窄了。第一,外部的需求在回暖,美国、欧洲整体的复苏的势头都比较强劲,对我们是有利的。第二,我们对外投资的增长本身也会拉动对外出口。中国人出去投资,一定程度上也会回来买中国自己的东西,这是有所影响。第三,要释放改革红利,2016年已经扩大了自由贸易园区(FTZ),明年渴望进一步推广负面清单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降下来。
“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的话,肯定会有好处的。
总体看2017年的经济,有积极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最终可以保持6.5%-6.6%的增长,通过努力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财经界》: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亮点?如何理解“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请您解读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徐洪才: 最大的亮点是把“稳中求进”提升到了治国理政这样的高度,同时也是指导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哲学的概念,是哲学的高度,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
从宏观政策来看,用“积极有效”四个字来形容,“有效”是今年新加的,“有效”说明有了质量的概念,“积极”是数量的概念,这一提法与以前非常不同。会议提出,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最近曹德旺的事引发了大讨论,可能要进一步降税、降费,此外,还有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这样财政政策有明确导向,2017年,肯定要扩大财政赤字,大体要保持在GDP规模的3%左右,但本质上是增加了。
货币政策方面,用了“稳健中性”这样的词,“中性”也是新加的,按周小川货币政策的五种表现形式:宽松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去掉,剩下的这三种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现在的含义更加精准,特指“中性”。提中性表示货币供应链不再那么长了,下了一个台阶,就应该顺势而为,不要低于11%,也不要高于13%,在11%-13%之间正合适。信贷投放也是这样一个比例,现在平均11.5%已经是接近下限了。要是经济形势不好,多发点货币也是可以的,11%上还有一定的空间,宁可多发,也不要少发。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一个是要疏通资金传导机制和通道,另一个就是要防范资金潜在风险。货币政策中,有一个专业词汇叫做“构造完整的、连续的、光滑的国债收益曲线”。我国国债的发行期限结构不尽合理,没有短期国债,央行在公开市场就不好操作,所以央行自己搞了几个工具,叫做逆回购,逆回购有7天的、14天的、28天的这些短期的在滚动操作,另外还有定向调控工具,也是中短期的,属于定向再贷款,给不同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规模控制利率水平。其实这样也还是不够,应该有一个有深度、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市场,这需要财政部门的配合与协调。
金融方面,除了老生常谈的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外,更加应该注意潜在的风险。一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现在提出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增加新的土地供给,并且盘活量存土地。二是要把一线城市的部分功能疏解到三四线城市。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例,将北京的首都非核心功能外迁,将北京市市政府搬迁至通县,并且打通城际铁路,所以,对外分散也算一个方式。此外,在信贷政策方面,也得有相应的配套,必要的限购限贷在短期内还是需要的,三四线城市在去库存时的做法,对一线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增加教育、医疗的投入,让农民就地安家落户,增加当地对新市民的吸引力等。
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就会增强。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经营权、承包权要流转起来,与城市的先进生产要素,如资本、人、技术等相结合,这样就把农村的土地和资源盘活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都融合,就不是孤立地搞房地产化了。
以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都是相互关联并且有影响的。就像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是四个大的方面,2015年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所扩充,扩充到农业供给侧,振兴实体经济,房地产长效机制,内容更丰富,任务更艰巨。
所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短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已经明确,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四大方面已有明确地论述,再加上四个方面的重点改革领域要实现突破。
总体来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其实稳是前提,稳是大局,是基调。没有稳,一切改革都不存在。在稳的前提下,我们贵在改革实践,有所作为。比如说提到四大领域改革、国企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机制的改革,还有社保养老机制的改革,这些方面我们顶层设计其实基本上都有了,关键是落实,在这些领域要有所突破。
《财经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有哪些投资的热点领域?
徐洪才: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投资重点领域。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抢占新一轮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制高点。
第二,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城市地下管网、水利工程等还有很大缺口,还需要再投资,未来可能PPP的形式用的比较多。
第三,民生工程领域。公益类、公共服务方面一直有短板,教育、医疗、卫生这些方面都有缺口,看病难、看病贵,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还是不够,这些民生工程还是非常需要。
第四,新兴消费领域。现在消费驱动力越来越大,老百姓收入增加,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新的消费在旅游、养老、文化、信息、体育方面。以人为本体现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话,新兴消费领域、健康领域的消费肯定是投资的重点。
未来,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国企还是民间投资要找准重点的这四大领域。
《财经界》:近一段时间,“黑天鹅”事件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来说,是会趋于更加保守,还是更加开放?
徐洪才:这个还不能笼统说,全球化只是遭遇了暂时的挫折,但是总体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没有倒退。我们与美国的BIT(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暂时推不动了,但是并没有倒退,TTIP、TTP暂时停住或者搁浅了,将来推不推还不一定,是遇到了暂时的困难。未来,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还是要深化的,摩擦会增加,但是还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特朗普是一个务实的人,不会“自毁长城”,美国离不开中国。中美之间还是要合作,深化合作是唯一性的。
此外,欧洲大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英国脱欧促使精英阶层更加团结起来,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现在有一些分离或者分开的苗头,但并不是主流。具体分析来说,意大利脱欧不现实,因为与欧盟一起对于意大利来说是有好处的,分开过日子就会过得差一点,意大利与英国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意大利的宪法公投就没通过,意味着脱欧公投没有法律基础。德国是欧盟的核心国,不可能搞孤立,德国的出口要依靠这些“小兄弟”,所以说,总体上欧洲大陆会更加团结,在军事、安全、外交方面凝聚力更强了,原来他们与美国抱得很紧,现在“独立”的意味很明显,开始自己靠自己,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和英国脱欧会促使欧洲大陆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回过头来,欧洲更加团结对于中国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也是有利的。
英国一直搞自由化,到现在匆忙脱欧,慌了手脚,所以有可能进一步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中英之间可以率先探讨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因为英国对加入亚投行还是很积极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也说,要“打造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可见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还是很紧密,我们可以探讨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所以,无论与欧洲还是美国,因为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对我国出口是有利的。
另外,“一带一路”战略现在不仅仅是中国一厢情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G20已经把“一带一路”纳入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性增长框架,因为“一带一路”是要推动经济全球化,这对于我们推动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人民币甚至可以达到国际化。
《财经界》:当前,多数声音认为人民币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贬值?您怎么看?
徐洪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会一直贬下去,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的一揽子货币政策,还是中美双边货币汇率都会相对稳定。短期来说,人民币兑美元有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不会贬得太多,突破7.0恐怕指日可待,但到明年年底不会突破7.3。
原因来说,第一,中国经济基本面还不错。经济增长6.5%、6.6%的经济增长在全球来说还是独树一帜的,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是最大的。
第二,人民币要升值的可能。我们的利率水平比美国要高一点,美联储加息是长期国债,利率比我们还是低一个百分点。过去几年,美元的升值导致美国出口下降,虽然我们的出口也下降,但是美国的下降幅度要更大,在外贸出口这个蛋糕上,我们的份额在上升。这几个因素说明了人民币不具备继续贬值的基础,这是基本面。
加入SDR,意味着未来5-10年,各国中央银行如果按照10.92%的比重重新配置外汇储备。而现在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2%左右,要达到10.92%还有近9个百分点,这9个百分点在海外大概会形成7-8万亿元人民币的海外需求,这样将会拉动人民币升值。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10.92%的比重可能还会进一步调整,进一步提高,10.92%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人民币的需求上升。“一带一路”,我们现在在外贸当中人民币出口额占30%,将来随着“一带一路”人民币走出去,我们直接拿人民币进行投资,沿线国家与地区也愿意接受,非洲、拉丁美洲,包括中亚地区都愿意持有人民币。
第四,美国的石油、美元在淡出给了我们接替的可能。因此可以适时跟进,未来几年我们要推动人民币对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定价的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短期内因为美元升值导致人民币被动贬值这一因素也是很强劲,也不能忽视。还有一个因素是美国自身的因素,应引起高度关注。特朗普宣称上台之后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加息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减税和扩大基建投资等措施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样会造成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扩大投资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意味着美国进口上升,出口减弱,所以美国国际收支失衡加剧,逆差增加显然会形成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进一步扩大,结果是引起美元贬值。所以美元有着内在贬值的因素,美元指数也不会一直直线式地强劲下去,可能会是波浪式的上升。
综合考虑我国与美国自身的因素,中美的双边汇率波动幅度不会太大,我们可以实现人民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不必担心。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市场预期,并且适度地加强资本账户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