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编)
古代中国,老百姓的卫生习惯不算好,公共卫生系统也跟不上。清朝末年,人们仍习惯于随地倾倒废弃物,满街都是垃圾和积水。因卫生设施不足,很多城市居民还有随地便溺的习惯。日本记者内藤湖南在《燕山楚水》中曾这样描述:“北京的人家里没有茅厕。大街和胡同的角落、胡同里的墙边,到处都是拉撒粪便的地方。所以走在北京的街上,总能闻到充溢在空气里的粪便的气味,整个北京感觉就像是个大茅厕。”
光绪末年,西方卫生观念逐步传入,朝廷开始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并命专人清扫街道。与此同时,也要纠正国民的卫生习惯。在当时,各衙门采用出告示的方式,提倡市民讲求清洁卫生。
为了做到通俗易懂、循循善诱,这些告示都很体己。
比如五城都察院出告示,不准乱倒灰土、污水:
目下已交春令,不免瘟疫杂灾。街道上务必要干净,派站段巡勇,认真稽查,不准各住户任意糟蹋。打扫的灰土,有官车运送城外,污水不准在街上乱倒,免得气味熏蒸。
分巡处从细菌传播的角度告诫大家不要乱倒脏水:
近来各铺户住户都在大街道路上,或在马路沟里,常倒脏水。这个事情,很不合卫生的道理,本厅今日说说卫生的道理给你们听。街上所倒的脏水,一有了臭味,必生出一种微生物,就是瞧不见的小活虫,飞在空中气内,人人可都看不见,要拿几千倍显微镜,才能看出来呢!这类虫儿,入了人的口鼻,到了人的肠胃,就能发作各种的时症病,如闹霍乱、得瘀症、拉痢疾、发疟子都是这类微生物闹的,本处怕商民受了病,故此出示,告诉大家趁早防备,省得大家受病。以后你们要是有了脏水,千万要找个背静地方去倒,不可倒在马路沟里,也别倒在当道上。至于葱头蒜皮,一切粪土,更要倒在旮旯里。 这儿上既是干净了,空中的气味也就正了,还能有受病的人么?并且你们商民,能在本地住着,应当大家打扫,大家干净才是,要是大家由性儿倒土倒水,那就算违背了警务章程,本处一定把他拿到局里罚办,绝不宽容一点。你们商民人等,可要仔细小心,人人遵着行,别辜负本处这一番的嘱咐哇。
协巡营的巡警劝谕市民讲求卫生,注意厕所干净,不要随地大小便:
卫生要讲究干净,第一件不干净的事就是在街上拉屎撒尿。从此奉劝大家,院里有地方盖茅厕就盖上一个,院里没地方盖茅厕的,就买一个坐桶。以后要再到街上大便小便,我们可有言在先,査着就要论罚。据我们想,还是不受罚的好。
外城巡捕东分局告诫各住铺户认真打扫各自门前清洁:
街道干净,于卫生是大有益的。本局安设木段,就为的是清理街道。不过地方太大,经费又少,不能处处都有木段,全仗铺户住户,各将自己门前常常打扫,别泼脏水倒脏土。
(摘自《时拾史事(第1辑)》九州出版社 图/黄煜博)